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二(之二)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蒙叟钱谦益时间:2019-06-04 16:23:13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二(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科】(CB17564蹑前就疑难广辨科二破见性离身疑【疏】此疑因前佛令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了会通万法之旨。便谓如来令转前物。成我真见。物若是见。此则见性离身而有。故成此疑。文二)。  (CB17561一申疑三)。  (卍一疑)

  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二(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科】(CB17564蹑前就疑难广辨科二破见性离身疑【疏】此疑因前佛令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了会通万法之旨。便谓如来令转前物。成我真见。物若是见。此则见性离身而有。故成此疑。文二)。

  (CB17561一申疑三)。

  (卍一疑)。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疏】若此物处见精。定是我之真性。显是此性。在我眼前。已离我体。此现前见。既是真我。现今身心。须不是我。复是何物([孤山云]向云迷己为物。乃至则同如来。是则所见山河。皆我妙性。故云现在我前。此领旨也([空印云]此指见精现量之光遍在山河者)见必我真等。由阿难尚存能所。所见既是真性。能见复是何物)。

  (△[温陵云]由前云。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复有两番难破。总明见性无殊。阿难领此。故云。今此妙性现在我前等。(雪浪解依温陵))。

  (△[私谓]现在我前。是阿难领旨之言。圆环二师解是也。阿难至是。已领悟见性周遍。妙精明性。现前皆是。岂有见性离身之疑。意云。向闻佛言。汝身汝心。皆是妙明心中所现物。今此妙性。既在我前。则我现今身心。又是何物乎。是则领妙性在前。欲指陈其与现在身心。如何妙合为一。而非疑此性之离身也。圆师谓尚存能所。盖古人咸疑阿难未了。故多料拣之词)。

  (卍二难)。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疏】若以现理而推。今此身心实有分别。缘于境界。彼在前见。且无别(彼列)识。(分别之别笔别切。与蹩同音。无别之别皮列切)分辨我身。彼若实有真心。令我见者。彼既真我。我应非我([孤山云]若谓身无见性。而今分别非虚。若言现前是见。彼之外物。实无心智。反辨我身。若彼外物。实是我心。现今能见。则成外物是我。内身非我)。

  (△[雪浪云]若实我心。令我今见。下文云。若实汝心。汝实见者。此问答句义。钩锁相应处)。

  (△[私谓]阿难此番疑问。诸师推度多端。唯宗通谓阿难见处似窥得寂灭现前之旨。庶几近之。盖阿难自请发明二性已来。对物征见。重迭勘辨。乃至若能转物。身心圆明。悟知即此见精。周遍法界。所见山河。皆我妙性矣。此番呈解。乃是屈指飞光后。第二悟门也。曰见性现前。已将悟心遍十方。手持叶物矣。曰身心何物。已将悟父母生身。尘吹沤灭矣。根身心眼。玲珑迳漏。五阴之重担旋舍。二执之罥系渐除。由是佛举手指陈。再印如是。直至僧祇获身。即同见性成佛。大事了毕。去此不远。而近师更起臆见。谓其误认本性。始露病根。多见其不知量也。然则阿难谓见性现前。已了义乎。曰。以唯识通之。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此妙性现前也。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此无是非是也。故佛破云。见在汝前。是义不实)。

  (卍三结)。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佛能见我。唯垂大慈。开发未悟。

  【疏】设使彼见。能有分辨。何殊前难。汝既见物。物亦见汝。则诸世间。不成安立([温陵云]在前之见。若实我心。则彼实我而我非我。见在物而不在身。是物能见我矣。此皆即迷情而难问也)。

  【科】(CB17561二广破三)。

  (卍一如来破其疑三)。

  (CB17567一标指其非)。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疏】前显诸法。故云若能转物。不了斯旨。妄谓见在眼前。虽形其言。实无其理([私谓]长水判阿难不了。直斥为妄。古师多执此见。学者须善会之)。

  (CB17567二牒疑立理)。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牒)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疏】设若眼前可见。应有处所可指。岂成真见。离名绝相([寂音曰]见精无相。岂有处哉。以有形之万象。现无相见精之明。喻如明珠之光。自照珠体。甚微细之智。不能分也。杂华云。破彼微尘。出大经卷。尘是有耶。则不言破。尘是无耶。则何用名以为尘。又曰。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身杂尘耶。不可言坚密唯一。不杂尘耶。何以言一切尘中现也。故曰若在汝前。乃至非无指示。此最深妙明了之旨)。

  (CB17567三依理正破二)。

  【科】([○@卍]一约离物以推是见三)。

  (CB17565一推征其体四)。

  (CB17563一合观物象)。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

  【疏】物象差异。巨细虽殊。形相既分。必归指示。

  (CB17563二劝指见精)。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疏】见性若在汝前。便同物像可指。见性如何。

  (CB17563三以理推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

  【疏】诸像虽差。不离空有。故将二事。以辨是见也([温陵云]若空若物。总举色心诸法)。

  (CB17563四使其明示)。

  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疏】披开。剥拆。析辨也。物象现前。洪纤咸见。应于此处。开析分辨。令此见精。分明出现。如诸物像。更无迷乱([定林云]清净性识。明妙性觉。合二不离。是谓精明净妙见元)。

  (△[温陵云]此见本乎妙精明心。故通言精。从心首出。故曰见元。依体指用。复曰精见)。

  (CB17565二答释不能)。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疏】目观手指。但是经尘。于诸物中。不辨是见([标指]自日月宫。须弥半腹。观指万象。皆是外物。何处有见)。

  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疏】若如佛说。令指见精。分明无惑。至于证真大菩萨等。亦不能于诸物之中。分出其见。况我声闻初学者乎([定林云]相见为粗。性见为精。相见无性。性见无相。以无相故。无相非物。亦不离物。故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

  (CB17565三印成难辨)。

  佛言。如是如是。

  【疏】印其不能分出见性。

  ([○@卍]二约即佛以推非见四)。

  (CB17565一牒前无是)。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疏】既不能于物中。辨出见性。斯则所指咸物。无于是见。既无是见。应即非见。故下征之([释文]无有精见。合论云。集解作无有见精)。

  (CB17565二征此有非)。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疏】所指物象。既不是见。反应非见。若了唯真。更无是见非见。以不了故。随语生执。洎乎征诘。冈知所从。向下会通。皎然可见。

  (CB17565三答释不知)。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先答不知也)何以故(何以下。释不知所以)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疏】若也树不是见。应离能见之外。见所不及。云何现今复见于树。又若此树即是于见。云何更名此以为树。空例此释([温陵云]若树非见。何能见树。若即是见。树当名见。云何名树)。

  (CB17565四印成难晓)。

  佛言。如是如是。

  【疏】如汝所见无非见者。无乃是乎([孤山云]即离二见。佛皆印成者。由见性非即非离。即离求定。定不可得。则此见性。宛然空华)。

  (△[温陵云]色空等象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不可定指。故下文云。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寂音云]若空若树二节之文。此密语也。深味而细观之。两者同一寂灭。何以知之。以树见不可分故。此世尊密意。而阿难自悟明之也)。

  (△[私谓]若空是见一节。世尊为阿难说法。若树是见一节。是阿难自说法也。师资说听。啐啄同时。如印印文。不差毫发。如来欢喜赞叹。重印如是。于大众中。已受显记。如来印其随语生解。而注家责其随语生执。则岂非后人之诃斥阿难。过于如来倍蓰耶。又如屈指飞光。如来才有讯问。阿难随答。无开无合。无止无动。机缘交激。真如箭锋鞭影。若在禅门。便成就推禅床。夺拂子。一等勘验公案。楞严会上只是等闲问答。平平点示而已。阿难于此经中。三关呈悟。便获法身。永明谓与观音入流亡所。同是顿悟。而近师循声问影。交相贬剥。寂音言密语悟明。亦少为尊者洗发也)。

  (卍二大众失其守)。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疏】能见所缘。俱为劳相。是非即离。咸是缘尘。既法空之慧未开。智障之惑难破。是见义既失。非见理复乖。终始难明。守归何所。由是非无学者。一时惶悚([真际云]向叙心境各别。相见历然。今蒙一异推之。是非不决。心无所措。于是茫然)。

  (△[吴兴云]大众始闻见性非物。佛印如是。终闻见性是物。佛又印如是。茫然不知终始二义。何所归耶。下文文殊叙云。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嘱。而今不知是义所归。则知终始。定指此二义)。

  (△[寂音云]众生意识。处处能缘。不能缘于般若。故曰般若如大火聚也。此会一时。意识方缘是非是二者之义。而是二者之义。自体不存。如来恐其退堕。特说其五语。坚彼信力也)。

  (△[私谓]大众惶悚。文拣阿难。故知阿难领悟。如来印可。结集者已具有眼目。但后人不许耳)。

  (卍三法王安其意)。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变动慑惧)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资中]世间王者。尚无二语。何况法王。亲证而说。故曰如所如说。佛有五语。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无伪曰真。称理曰实。不变曰如。心境相应曰不诳。悬见未然曰不异)。

  (△[熏闻云]金刚五语无不妄。此无不异。由不妄故。所以不异)。

  (△[荆公云]佛真语。与二乘共者也。实语。与菩萨共者也。如语不共。无实无虚。无虚故不诳。无实故不异。今言不妄者。妄以对真得名。所谓真。直一如而已。则无实亦妄。故如所如说。乃名不妄。如所如者。所谓如如)【疏】知时知机。应根而说。岂同外道。不死矫乱。四种矫乱。至下当辨。此意所明。是非双离。心境俱融。显真妙体。无戏论相。故令谛而思惟。不须心辱哀慕([定林云]哀慕。犹见怜。弟子所以仰慕本师者。以闻道也。今不能思惟。恐辱其所以见怜之意耳)。

  【科】(CB17561三会通二)。

  (卍一文殊旁为请问二)。

  (CB17567一述意叙疑)。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疏】大众茫然。不知所措。虽闻安慰。令谛思惟。智慧不明。罔解所问。文殊智德。旁为发机。先叙不悟。后方请示。言二种者。谓于色空之上。辨于精见。是与非是之二义也(二种。真际谓精见色空。孤山谓是非是义。竹庵补遗。依长水疏。谓即前析精见于色空。为即为离。是非是义之二种也)。

  (CB17567二腾疑请示)。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唯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疏】自是是非难明。非谓善根鲜少。阿难前云。无是见者。无非见者。如来一一印许。意令于真法界。达无是非。及至魂虑变慑。又嘱汝谛思惟。深欲令了法界一相。文殊愍众。请佛明示。此见与缘。元是何物。无是非相([王舜鼎曰]阿难云。我今身心。复是何物。文殊启请云。愿如来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悟得此物。则物象我体。元是一个。更无是非二相可言)。

  (○[合释][补遗云]此中历简缘见。有四段文。初还不还。显真性常住。次物非物。显见性周遍。三遍非遍。显见性摄法。四是非是。显见性融妙。然则见性不还故常。常然后体遍。体遍然后摄法。摄法乃至于融妙。妙则理极。不可有加。继之绝待而已)。

  (卍二如来正与会通三)。

  【科】(CB17567一显诸法唯真是非双绝)。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宗镜]若未自住三摩地中。不信心外无法。以分别智。解心不亡。但缘他境。未住自地。如首楞严经。自住三摩地(云云)。所云大菩萨者。即八地已上。若八地菩萨。尚心外见净土。以智缘理。不名自住([首楞严三昧经云]佛说是三昧。非九地已下菩萨及二乘人能知。唯受职菩萨之所能得)【疏】自住之定。即首楞严三昧也。诸法如幻。法界一相。起信云。诸佛已离业识。无自他相见。登地已上。分证此法。亦如佛见也([手鉴云]凡诸三昧。皆有三相。谓入住出。五识对境。意从门出。远境护根。意识却入。此通权小。今唯一心以明三相。即照之寂名入。即寂之照名出。入已未起名住。非权小所得。故复名自)。

  (△[桐洲注]佛及大士。自住三摩地。名等持法界。观慧地中)。

  (△[直解云]以自觉智。常住首楞严大定。故云自住。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引证][金刚三昧经云]法云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其心淡泊。安住不动。犹十五夜月。圆满可观。明相具足。住是三昧已。修百三昧。然后乃入金刚三昧。如牟尼珠。光光相照。入首楞严三昧海。所有智慧。如空中日。诸烦恼海。如微烟障)。

  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疏】见谓识体。见缘即根。是增上缘。能生识故。所想相即境也。是所缘缘。牵生识故。下文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或可见即是根。见缘即境。所想相即识。此根境识。即十八界。摄一切尽。(桐洲温陵。皆依长水次义)即龙树四句中。因缘所生法也。此根境识。(疏亦蹑次义解)从妄心有。其体元无。如空中华。翳病故见。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此则我说即是空。虽如幻华。本无其体。世俗谛中。说名根境。即亦名为假名。(释此见及缘一句)诸法无体。不觉故有。不觉即觉。元是菩提。起信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下经亦云。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即亦是中道义也。文殊前问。此诸物象及此见精。元是何物等。故佛答云。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此则显一真法界。离性离相。圆收诸法。无不是如。云何更说是见非见。([融室云]见及缘既归如体。咸没其名。如何于妙净体中。论是非是)即洗涤前来缘尘辨见。或见或尘。是非之相。若不以三昧遣荡。何能契此一如。故净名息言。意在于此([二楞云]华严云。法性如虚空。佛法于中住。妙净明体。本无相见二分。是业识妄现。诸佛菩萨。自住三昧。相见尚不可得。何是非之有)。

  (○[引证][宗镜云]凡言中者。有二种中。一但中。二圆中。首楞严明八还义。若析前尘。见无还处。见性独妙。但中也。见与见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此圆中也。空假即中。但中也。中即空假。即是圆中。不但中也)。

  (CB17567二引文殊为例二相元无三)。

  ([○@卍]一引例二)。

  (CB17565一例)。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一问真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二问是文殊)为无文殊(三问无文殊)。

  【疏】佛意问云。如汝文殊。是一体性。(一问)吾欲于此。更立是名。为是文殊。(二问)复欲于此。立一无名。为无文殊。(三问)为得已否。意显一真体上。不立是名。不立无相。是即对非以立。无即待有而称。是非有无。戏论之见。岂会一真。前约观门。无是非相。唯证乃真。若不指事以明。未证如何领解。故托文殊。以明一相([补遗云]此有相待绝待二意。佛只问真文殊外。为有为无。有则有是非真妄之异。相待也。无则唯一文殊。是非从何而生。绝待也)。

  (CB17565二答)。

  如是(领旨)世尊。我真文殊。(答一问)无是文殊。(答次问)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释无是所以)然我今日。非无文殊。(答三问)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疏】先答无是。若立是者。即须对非。便有二相。故云则二文殊。次答无无。若立无者。即成断灭。将何名为真文殊体。但于真体。无是非相。亦不可说真体全无。见之与缘。同是一真。故无二相也(长水立二问二答。吴兴立三问三答。大意则同)。

  (△[真际云]若立二身。即有是非之相。既唯一体。终无对待之名)。

  (△[吴兴云]真无是非。是非由妄。若谓色空是真见者。斯乃从妄辨真。对于无妄之真。则成二义。故曰。若有是者。则二文殊。若谓色空非真见者。其如妄境。全体是真。故曰。然我今日非无文殊)。

  (△[补遗云]故真文殊无二文殊。绝待也。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相待也。今日非无文殊。即前言我真文殊。欲于绝待中。示无是非之相。故覆疏之也)。

  (△[旁论云]华严偈曰。若有知如来。体相无所有。修习得明了。此人疾作佛。疏曰。言疾作佛者。约文殊门。情尽理现。即名作佛。此经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乃至出指非指等。岂非情尽理现。示文殊疾作佛之门耶)。

  ([○@卍]二合显)。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疏】此见及缘。皆是妄心分别故有。说何为是。而更立非。若了法界一相。咸是一如。即同文殊。无是非相。故云亦复如是([标指]一切幻化。皆生觉心)。

  (△[补遗]本是妙明。合上真文殊。妄为色空。合上更有文殊。色空既立对待潜生。若知本是空华。绝待于兹显现)。

  ([○@卍]三重喻)。

  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疏】本唯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无体。更欲名谁为是月非月([吴兴云]前举第二月。别喻见精明元。今通喻色空及与闻见也。适言是月。捏目所见。适言非月。影不离真。皆言谁者。责问之词。捏影若亡。是非何在)。

  (△[补遗]第二月。是相待义。合二文殊。但一月。是绝待义。合真文殊)。

  (CB17567三指妄显真结成得失)。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明觉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疏】妄想若存。心境难脱。故不能出是非是相。若一念不生。前后际断。唯一妙觉。湛然周遍。于中更无是相非相。指。即是见也。非指。即非见也。但文变耳(然文字法师。困于章句。竟不能通一相一味者。莫不竞执空华。争驰二月。攻乎异端。彼我天隔。苟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斯则随顺觉性。云何更容是非相于其间哉[吴兴云]物为所指。见非可指。真性俱离。故云出指非指)。

  (△[定林云]不能出是非是者。见二法故。令汝出指非指者。知一性故)。

  (△[无尽云]种种发明。是非锋起。孤光迥照。迥出指陈)。

  (△[论补云]由精明妙觉明性。超彼诸所有相。故名曰出)。

  (△[温陵云]观见尘而发明。如以指喻指。终沈妄想。由精真而发明。如以非指喻指。可离分别)。

  (△[雪浪云]润文者。借庄子齐物论之文。彼云。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万物一指也。正见泯绝是非。故云出指非指)。

  (△[王舜鼎曰]出指非指。所谓见月忘指也)。

  【科】(CB17564三破自然因缘疑二)。

  ([○@(│*?)]一破自然二)。

  (CB17561一伸难三)。

  (卍一外计同真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疏】觉之缘由行相也。周遍无生。即是其缘。([吴兴云]觉谓菩提。缘即色空闻见等。领前文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温陵云]觉缘。即见性。能见明暗通塞等。遍缘一切。无乎不在者。前文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身心圆明。遍含国土。即觉缘在十方界。常住不灭)婆罗门。此云梵志。或净志。(亦云净行。肇曰。其种别有经书。以道学为业。应法师云。承习梵天法。自云其种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金七十论。谓有外道。名劫毗罗。从空而生。自然四德。造十万偈。为六师之元祖。故曰先梵志)投灰等。即苦行外道。裸形拔发。鞭缠棘刺。五热炙身也。(娑毗罗修[孚*鸟]鸠行。一切投灰等是其遗种)我遍十方者。此外道不知阿赖耶识。为界趣生本。含藏种子。惑润受生。遂计身中有一神我。常在不灭。处处受生。遍十方界。彼之所说计我。行相似滥真觉。故云有何差别([宗镜云]外道不达诸法。因缘和合成诸蕴。凡有所为。皆是蕴阴。便于蕴上。执有实我。受用自在。名为神主。于似常似一相续之中。说有神性。是外道我。若了内外和合因缘所成。唯识所变。似境所现。即第八识。任持不断。似有相续。即佛法义。外道不知。将为实有。迷无性之理。执身见之患)。

  (△[楞伽第二]大慧白佛。世尊同外道说我。有如来藏体。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释曰。此难如来。若说有如来藏。是违上一切修多罗皆应说空。即同外道说有神我。阿难今亦引楞伽义。蹑大慧神我之难也)。

  (△[私谓]迦毗罗立二十五谛。一者从冥初生觉。名为冥谛。亦云世性。亦曰自然。无所从故。第二十五谛为神我。神为主常。觉性处中。不坏不败。摄受诸根。阿难初举冥谛。冥谛。即自然也。次举神我。自然之主谛也。神为主宗。觉相处中。非觉缘而何。不坏不败。摄受诸根。非遍十方界。常住不灭而何。金七十论云。知二十五谛。为正遍知。明缚与脱。不由干我。言我解脱者。约自然脱耳。故知阿难并举冥谛神我。皆自然计也。诸家判冥谛神我为二计。谓说神我。则滥觉缘遍界。说冥谛。则滥性无生灭。此计宗不清之过也。又按数论。二十五谛。从冥初生觉等。是因缘义。由此自性。合三德故。是和合义。又无缚脱。无转轮生死。是自然义。数论一师。具足三法。迦毗罗是六师之元祖。冥谛是外人之总计。阿难初举冥谛。但计神我自然。次下广破自然和合。由是外论邪宗。乃为倾巢伐穴也)。

  (卍二自语相违难)。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疏】佛为大慧说楞伽经。明诸因缘。破彼外道。执自然见。因缘之义。非是外道所知境故([真际云]彼经第二。大慧举佛昔说如来藏性。与外道计我何别。佛述真我。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如来藏性。不同外道之我。(外道计有神我畏佛说无我句故世尊有时亦说真我不全说无我)又为破外道自然。说有因缘。依世间相。分别缘起。今引次义为难)。

  (△[私谓]外人立冥谛自然。神我常住。神我自然。即一计也。上文并列二谛。此则单举自然。但破自然。神我不立矣)。

  (○[引证][宗镜云]佛法正道。皆从缘生。故云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起。若执不从缘生者。悉属外道自然邪见。若能明了世间因缘之法。方乃见无生之旨)。

  (△[清凉云]无因论师。说一切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自然灭。此则无因为自然也。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离则灭。未有不从因生。情非情境。皆从因生。而言无因。乃成大过。谓不应生物。则合常生。石女则生儿。龟毛亦应生物。不修万行。应得涅槃。则世出世间。一时俱坏。故无因过。过莫大焉。离佛法外。千般异说。不出邪因无因。说一正因缘。无计不破)。

  (卍三双结请开示)。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疏】今观觉性。本是无生。离诸虚妄。有似不同楞伽所说。与彼外道自然执见。如何分辨。此不知如来随宜说法。在楞伽时。为破外道。不了业种熏习。感外增上。遂即妄计乌自然黑。鹤自然白等。([标指]计执神我为常住。不知业种含藏八识之内。随善恶业缘。受报好丑。便谓鹤白乌玄。松直棘曲。皆自然也。遂立自然之宗。颂曰。谁开河曲堆山原。谁削荆棘画禽兽。世无一物能生者。是故诸法皆自然)故佛说有因缘。约世间相。缘起道理。今此直明一真法性。岂同因缘。随他意语耶([吴兴云]阿难言。我今观此觉性自然。即是观前觉缘之性。遍十方界。湛然常住等。所言遍者。亦自然遍耳。今之觉性自然。似非昔之因缘。则与外道之自然。如何分别耶。对他相滥虽有三名。自己所疑秪一自然。自然若破。冥谛神我复何滥欤)。

  (△[私谓]阿难曰我观此觉性之自然。未敢克定非佛说之因缘。与克定非彼外人之自然。两楹未决。故致似言。佛直诃云。汝犹未悟。惑为自然。此所谓决定答也。就佛诃语。阿难计宗了矣。节圆环师。贴文未顺。苕溪依长水疏通为允。而寂音谓阿难掩露其词。阳纵以同世尊。阴夺以归宿于自然。斯则巧累俊伤。岂直心酬问之义耶)。

  (○[通释]真际云。与彼自然即合彼自然也。孤山云。与者类也。二师训与字皆未当。温陵云。似非因缘。及彼妄计之自然。阿难既判明妄计。佛何复诃惑为自然耶)。

  (CB17561二正破二)。

  (卍一牒疑审定)。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疏】示方便者。约理约事。就喻就境。一一无非显真实性。([温陵云]即自住三摩地等文)尚此不了。迷作自然。若是自然。必须有体。如何甄别([寂音云]是非是义。意处收法也。阿难闻此见精明体。出乎是非是义。则意不能取。如枯木有华。如水有尘。则迷以为自然。故曰汝犹未悟等)。

  (△[私谓]清凉引瑜伽第七。谓见世间无有因缘。起无因见。立无因论。此则无因为自然。非别有物。佛言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正破其无体也。有师言。外道不了性空。计有一物为自然体。此未核论意也)。

  (卍二就缘推破二)。

  ([○@卍]一征)。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疏】自然之体。为何所在。故约四境以问。显体无得。

  ([○@卍]二破)。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悫公玄赞]庆喜所疑唯约真体。如来何故。约相而破。然一体凝然。理无能所。既兴能计。必有所缘。缘则约相方生。离相必无缘理。是以假缘推自。自且不成。相息心亡。永袪邪计【疏】若四境即是见之自体。则互相乖反。为自不成。随属一境。即不见三。今汝不然。云何妄执[宗镜]若执此性是自然者。应须现推自然之理。且如本性。以何法为自体故知恒常之性。不逐缘生。若随明暗幻化之法。以为自体。明暗等法。缘散之时。此性应随断灭([定林云]凡言自者。非无所从生。又必有他为对。但一性耳。即非自然)。

  【科】([○@(│*?)]二破因缘二)。

  (CB17564一翻前为难二)。

  (CB17561一伸难)。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疏】既非自然。必是因缘。因缘之义。无常生灭。此有彼无。体非周遍。岂同觉性。湛然常住。圆满十方。行相相违。故云云何合因缘性([孤山云]如佛昔说。正因缘义。未知妙见。云何符合)。

  (CB17561二正破二)。

  (卍一破因义)。

  ([○@卍]一征)。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牒前汝见在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疏】以境为因。有此见性。故云因见。还以四境。征其见因。

  ([○@卍]二破)。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疏】四境相违。一三互阙。为因不成([标指]若因明境有见。应不见于二境)。

  (卍二破缘义二)。

  ([○@卍]一征)。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疏】因亲缘疏。分为二门。互相违破。四义征讫。

  ([○@卍]二破)。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如文)。

  (△[孤山云]因略空塞。缘略明暗。佛言之巧。相例可知)。

  (△[熏闻云]如因明有见。则境亲而根疏。若缘空有见。则根亲而境疏。因缘皆对境破。不对根破者。以境有明暗空塞。推简为易。根无此相。故不破之。又则阿难见性。未脱前尘。由于前尘而生转计。如云。汝今因见。见性现前等。是故所破。并从境说)。

  (△[寂音云]譬如宝镜。种性清莹。有翳有拭。有开有掩。其翳。非暗与之。其拭。非明与之。其开。非空与之。其掩。非塞与之。暗明空塞不常。种性有常。故如来示见精明性。具能容受明暗空塞四种缘尘。此宝镜似之)。

  (CB17561三会通二)。

  (CB17567一亡相显法)。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不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疏】所亡之相。通有八句。谓因缘也。自然也。是也。非也。此四是病。非因缘。非自然。非是。非非。此四是药。经文从非因缘下三句。双亡因缘自然之药病。谓非因缘。非自然。非不因缘。(补句)非不自然。不因缘义。在自然中也。([通释]疏意正谓经文具足。不烦补句耳。融室广注云。妙明见性。湛然清净。岂属因缘。自然。亦无不自然相。有师云。非因非缘。遣因缘也。非自然非不自然。迭遣自然也。二解意亦相通。吴兴谓不言非不因缘者。以此中正破因缘。姑且置之。恐语佛未应穿凿如此。又云。非正因缘。非外自然。又以非不非配因缘。是不是配自然。竹庵辨证。更益支离。今并不取)无非下二句。双亡是非之药病。谓无非无不非。无是无不是。药病双亡。无迹可滞。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云离一切相。以前诸相。皆是虚妄。遍计执故。([温陵云][叠-且+(彖-(豕-一))]拂遍计。直示精觉也。因缘自然。是非等相。皆是妄情。遍计分别。精觉妙明。本无是事。故曰离一切相)精觉妙明。非别有体。但于诸法。远离前来虚妄遍执。即是圆成妙觉明性。(遍计既离。则圆成实体。触处现前。故曰即一切法。祖师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又云。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荐取。皆此意也)故起信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乃至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唯识亦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又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下经广辨。须预此知([融室云]离一切相。心真如门。即一切法。心生灭门)。

  (△[鹤林云]有无四句。是非四句。圣凡等一切诸法。乃至一尘。皆具四句。则无边四句。俱不能著。故云离一切相。又恐离相沈空。从死发活。故转拂之云。即一切法)。

  (CB17567二结责滞情)。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虚空摩。秪益自劳。虚空如何随汝执捉。

  【疏】因缘自然。皆是世间戏论名相。如何以此于真觉中。举心分别。如下云。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名相手掌。摩真觉空。劳黩自为。一无所益([温陵云]精觉不可措心。如虚空不可措手)[宗镜]因缘自然。皆是世间言论。有无真俗。悉是分别识心。应须亲到。不俟更言。如镜照容。直须心口相似。如鱼饮水。方能冷暖自知。若不直见其事。欲以意解情求。如持兔角弓。驾龟毛箭。以无手人。拟射须弥山。似压热沙油。点无灯火。贮漏卮内。欲破铁围昏。徒役狂劳。终无是处。

  (○[引证][智论云]世间众生。自依见。自依法。自依论议。而生诤竞。戏论即诤竞本。戏论依诸见生。诸有戏论者。皆是无智。何以故。各各不相受法故)。

  (△[清凉疏云]上来体性寂灭遣有。身相具足遣无。非合不合。双遣有无。而复谓佛是非有非无还成戏论。中论偈云。如来过戏论。而人生戏论。戏论破慧眼。是皆不见佛。青目释云。戏论名忆念。分别有此彼。言是人为戏论。覆慧眼故。不见如来法身。又瑜伽九十五。有六种戏论。一颠倒戏论。二唐捐戏论。三诤竞戏论等)。

  (CB17564二引经为难二)。

  (CB17561一伸难)。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疏】此依俗谛。具缘能见为难。唯识说九缘。此唯出四。([孤山云]今经及涅槃。但明四种。广略异耳)约小乘义。减大五缘。心即分别缘也([谷响云]唯识九缘。一空。二根。三明。四境。五作意。六种子。七分别。八染净。九根本。加等无闲缘成十。今经因心即分别缘。因眼即根缘也)。

  (△[标指]唯识颂云。眼识九缘生。谓种子为因缘。与五生起为增上缘。牵境为所缘缘。第八识为根本缘。第七识为染净缘。第六识为分别缘。空缘。明缘。根缘。今所减者。种子增上所缘根本染净五识也)。

  (△[清凉疏钞]言四缘者。即是小乘。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故智论云。尔时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意欲闻。情尘意合。即耳识生。随耳识生。即意识生。方能分别种种因缘。方得闻声。释曰。声在可闻处。即空。二即作意。情即是根。故中论内诏六根品为六情品。古云。根含识义。目之为情。尘即是境。意即意根。加此为五。发生耳识。言耳识生。即意识生。即意识同时分别。非是缘也。若约分别声尘。即同时意识。亦是缘也。种种因缘得闻。总结上也。言八缘者。若于前四上。复加于四。谓一空。二根。三境。四作意。五根本。依第八识。六染净。依第七识。七分别。依第六识。八种子为因缘依。诸有为法。皆托此依。离此因缘。必不生故。分别依者。即第六识。染净依者。即第七识。根本依者。即第八识。根即同境依故。唯识第四。由此五根。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如有偈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等。释曰。眼九缘者。复加于明。闇中无见故)。

  (△[宗镜云]问一切之法。皆藉缘生。八识之中。各具几缘。答眼具九缘。一空缘。谓空疏无物障碍于前境故。谓无障碍引发生起。能缘识故。二明缘。谓光明离暗相故。分明显了。开辟引导。能缘识故。三根缘。谓自眼根。为所依故。四境缘。谓能缘识。为所缘故。牵生引发。能缘识故。五作意缘。发作心意。能生起故。于心种位。警令生现。于现行位。引心至境故。六根本缘。谓第八识与其根等识而为根株。作元本故。与前七识。为所依故。七染净缘。谓第七识与前六。皆为染净所依故。八分别缘。谓意识种子。分明了别于前境故。九种子缘。谓眼识种子。能生现故。若加等无间缘。于前八识。各添一缘。眼即具十缘等)。

  (△[二楞云]世尊昔说眼识。以第八识心为根本缘。空明眼三。是增上缘。法相宗中。但说眼识从四缘生。岂说觉性从四缘生耶)。

  (○[贺中男曰]诸家见阿难问处。一曰悟妙明心。元所圆满。一曰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一曰必妙觉性。非因非缘。遂责阿难认误见性为妙觉性。然则阿难前问。若此见性必我非余。亦误认耶。世尊明真心。先指见性。阿难因见性。悟明真心。随顺佛语。冲口成文。自是如此。阿难至此。已知有识精元明。为不生灭心。然真月未现。世尊指出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使亲见如来藏性本体。乃会阴界处入。销归如来藏中。所谓但一月真。更无是月非月。至此识精真心。始会为一。不须暂借识精。以显真心也)。

  (CB17561二正破二)。

  (CB17567一总示双征)。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疏】说第一义。故非诸相。今以世谛因缘为难。如说镜体明净。以像差别为难。于理如何([入楞伽云]第一义谛。即圆成实性[第一义空经云]眼等以第一义谛故无。世谛故有[肇公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虽分别诸法。而不乖一相)。

  (○[引证][止观云]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实有。是不应从因缘生。何以故。若因缘中先有。因缘为无用。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如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有。如是无边。皆有因缘。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疏】征审世谛。见与不见之由。

  (CB17567二别答双难二)。

  ([○@卍]一答)。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疏】此举由一明缘。以答见种种相。世间之法。假因托缘。方始名见。非是离相湛然之见。如下文云。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温陵云]因三种光而后能见。名和合相。非真见证)。

  (△[二楞云]谓见与不见。皆由因缘。此则见性从因缘生。故蹑破之)。

  ([○@卍]二难二)。

  (CB17565一正难)。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疏】若无明相。名不见者。暗时无明。应不见暗。若实见暗。只可说无明相。(无日月灯之明相)不可说为无见。

  (CB17565二反难)。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疏】若汝执言。虽然见暗。只名不见者。以不见明故。此牒计也。次即破云。今虽见明。亦合名为不见。以不见暗故。若立见明为见。见暗亦合名见。若立见暗为不见。见明亦合名不见。故云俱名不见([标指]一破一切破也。一成一切成也)。

  (CB17567三结成俱见)。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疏】明暗自有相陵。见性未曾移动。斯则见明见暗。俱名为见。不可说言见暗之时。名为不见([标指]明显暗隐。暗显明隐。真见湛然。云何不见)。

  (△[交光云]暗中有见。尚不因眼。何假空明。多缘分别。显一暗见。四缘都破)。

  (△[吴兴云]此与初卷盲人睹暗。见性是同。所破有异。前显见性是心。且破眼根能见。今显见性非明。应破因缘能见。破缘既广。显性实深。由是下文。谈见见非见)。

  ([○@╳]三会通二。一结显会通。二酬请广释。长水此科。分二。上科结释前文会通。次科广释下文二见。乃上下承起之科。今将除此文次科。改立分别二见。为一科。则应以会通三科。截归上段。而酬请诸文。别属下科。于长水旧科。略有治定。次文详之)。

  (△【疏】)。

  (CB17561三会通二。一结显会通三)。

  (CB17567一会前见性非他所成)。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疏】明等四境。自属前尘。见性未曾生灭。虽见四境。而非四境成就于见。译人巧略。故别列而总结也。若欲经文当句中具者。应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成就。乃至见非是塞成就。此之四见。古今多解。不看前文。及此非字。但见成就之语。便别作意度解释。文无连贯。旨非起尽。孤然作解。岂称佛心。然此经意明真见。不假明暗等缘。而体常照。故下经云。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等。见性既然。闻性亦尔。故下文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岂得复言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耶([桐洲注云]以是义故。不应说言见性具四种缘。因明等四义成就也)。

  (△[孤山云]以明暗空塞四义推之。成就见性离尘而有也。四义成就。是结上之辞)。

  (△[天如云]此明离缘之见。即见精也。向于八还中。指见精为不还今于下文。则遣之矣)。

  (CB17567二克示见体离自见相)。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疏】前约信解行位。明此真见。不逐缘生。不因境起。仍留真见。不亡自相。([熏闻引沇疏云]前离缘尘。是相似位。即别教三贤。圆教十信也。引唯识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今此所明。约见道已去。直至极果。真用显发。照真体时。体之与用。俱非见相。(今离能见。是见道位即别圆地住已上也。引颂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离二取相故。真实住唯识)若以上见为用。下见为体。用照体时。理智淴然。无体可得。用相亦亡。故云见非是见。(上用下体。是第一义)若以上见为体。下见为用。体发用时。无法可照。亦不名见。(上体下用。是第二义)若以上见为真。下见为妄。真觉妄时。无妄可得。亦不名见。(上真下妄。是第三义)唯一法界。无二相故。斯则由无相境。发无缘智。以无缘智。缘无相境。境智冥合。如水投水。不可分别。说名为见。唯识云。若时于所缘等([孤山云]前非所见。故离四尘。今非能见。故离见性。上见即妙明真心。如真月也。下所非者。即见精明元。第二月也)。

  (△[熏闻云]佛意既破四缘俱非见性。欲显真性亦非能见。故先牒能见以离四缘。即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后约真性以离能见。即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不能及)。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疏】真见自体。尚离见相。无体可得。岂令见用。照所及乎。(上用下体)又见体尚无体。岂及有见用。(上体下用)又所觉之妄。尚无有体。能觉之见。岂能及乎(上真下妄)。

  (△[熏闻云]准前文。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皆以能见。见于所见。能非是所也。例今见见之时。义亦如是。即以前之能见。复为今之所见。盖言真见见于见精之时。真既无妄。故曰见非是见也。见精者。映色之性也。如空中华。本无所有。真见者。了因佛性。本觉之智也。以于妙觉明心。一念不觉。境智俄分。非二成二。即见与见缘也。无明破尽。真见显了。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但易其名。本无二体。是之谓见见。非更有如第二月之精见。为见所见也。当知见见之时。则无所见。秪是见于见中之见耳。然则若未见性。性在见中。同名见精。若能见见。性脱于见。方能见见。故下文云。觉非眚中。此实见见)。

  (△[私谓]长水第三义。上真下妄。上见。指妙觉性。纯真无妄。下文见眚非病。觉非眚中者是。下见。指见精。真中带妄。下文眚即见劳。影见俱眚等是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即起信从等入妙。用究竟觉。观照生相无明。入地菩萨。随分觉中。所不能及也。故下文又以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结明见非是见之义。吴兴依长水第三义。贴文委释。最为详谛。次下多解。各有新义。其流派则不出于岳师也)。

  (△[定林云]见见然后为见。则见非是见也。知见无见。斯则涅槃真净无漏。见见之见。离于相见。则非相见所能及也。夫相见者。相见而已。不能见性)。

  (△[中峰或问云]如来直指灵鉴心体。破根尘相对之妄。亦破离妄绝待之真。盖真妄两途。皆众生无始时来之见病。见明之时。见不是明等。此乃破妄显真。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妄与真俱遣矣。故偈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者。真妄既遣。独指灵鉴之体。内外圆明。离诸闻见。净名亦云。法非见闻觉知。若求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云栖云]见见。言能见。即今见物之见也。则下之见。成所见矣。见见之时。是见非寻常见物之见。故曰见非是见。以佛语例之。经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例云。将见见如来。何不自见见。又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例云。不自见佛。以见见者。其义了然)。

  (△[雪浪云]上言见精。离明暗等四缘。此言妙觉明心。纤毫不立。亦无能见所见也。如云能见见于所见之时。能见且不是真见。真见尚离。见精不及。况世间和合因缘诸名相哉。虽云见见。实无能见所见。大抵推例而说。总言真觉之中。了不可得。亦无此见精也。当体会其意。不可克定文字而论)。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疏】此则结责以世间戏论名相。分别真见也。或可。从见犹离见下。名结真息妄。意云。真见自体。离自见相。尚不可以见之名字之所能及。云何更说属乎因缘及自然等耶([直解云]阿难说见性四缘。即和合相也)。

  (CB17567三责小无识劝进大涂)。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疏】实相无相。即见无见。识劣智昧。无法空慧。如何通达。故劝善思不怠。大行可庶几矣([标指]为未断所知障。法执全在。实相。无是非一切所执相)。

  △[宗镜]应须克己办事。晓夜忘疲。若问程而不行。家乡转远。似见宝而不取。拄受贫穷([温陵云]离缘离相。言说不及。是清净实相。妙菩提路)。

  (△[海印云]此正示奢摩他路。真见。即清净实相。前之精觉妙明也)。

  (○[引证][宗镜云]天台净名疏云。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或言一实谛。或言自性清净心。或言如来藏。或言如如。或言实际。或言实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楞严。或言法性。或言中道。或言毕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净涅槃。如是等种种异名。皆是实相之异称。智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类。为之立名字)。

  【科】(CB17561二酬请广释二)。

  (○按长水此科。蹑上结显会通。引起下广明二见之文也。北峰印师。齐此立破同别妄见科。次显见非离合科。温陵环师。齐此立广明眚妄。重开慧目科。初明辨妄开示。次明再净余尘。则以同别章结文。有远离和合及不和合之语。故以觉心余尘。再辨之也。今谓同别二分。是如来指示于奢摩他。微密观照。一经要义。似不应连缀于自然因缘。结释会通之末。依印环二师。齐此别立一科。云三破见见非见疑。破和合章。当准旧科别开。以下文三科乃正破因缘自然。七大乃正破非和合也。此中且仍依长水科。未敢改作)。

  (CB17561一承前置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疏】宣说因缘等。指已闻也。已知真见。非是因缘。及自然相。(下文佛自指云。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诸和合下。述未悟也。心中犹疑。此见和合。与不和合。未得开解。(下文。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是一迷闷。和合等义。尚未明白。何堪更闻见非是见。斯则醉更洪饮。孰能醒悟。故云重增迷闷。求法空智。名施大慧目。见实相理。名觉心明净。此明真见。离缘绝相。言思不及。非二乘境界。故增迷闷。非承决择。孰能通晓。故垂泪礼请([温陵云]诸和合相。即因日月灯有见者。不和合相。即非明暗空塞者)。

  (△[补遗云]和合即因缘相。不和合即自然相。虽闻因缘。未晓和合相。虽闻自然。未晓不和合相。故上文云。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阿难初问因缘自然。不及和合。此中诃诫。无问自说。以和合即因缘相故。下破和合。兼言因缘。亦此意也)。

  (△[海印云]阿难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者。以见精为八识自体。乃根本无明。即是陀那微细识。我常不开演者。今云见见非见。谓真见见此见精。乃真智照此无明。非二乘可知也。明来暗去。智起惑亡。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岂实有无明以当其智哉。意谓实有见精与真见可见。今觅见精而不可得。故迷闷耳。唯未了根本无明。故五蕴实法未消。法执未亡。己见犹存。故世界山河大地。依然碍眼。世尊答词。不循所疑。直说二种见妄。破身心世界之法执。喻中但言知是眚者即无见咎。即此一言。的破见见之疑。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诸相。一往冰释矣)。

  【科】(CB17561三总告许宣)。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疏】陀罗尼。此云总持。(智论云陀邻尼。翻为能持。亦云能遮。持善遮恶。即是万行之本)然有一字多字无字之异。若指下神咒。即多字也。若显实相妙理。即无字也。(金刚场陀罗尼经云。无有诸法。是名一字陀罗尼法门)今此所明真觉妙心。是诸三昧。妙修行门之基址故。若不通达而修行者。皆为邪解。故指此法为通衢耳([融室云]妙见非见。实能除众生无始种种见病。见病虽生妙见性中。妙见性中。无病可得。如圆觉云。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圆觉妙心。本无幻化之相。妙心妙见。皆名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大陀罗尼则总持。诸三摩提则遍摄。俱为总相法门。菩萨修行。斯为正路。佛愍大众。欲敷演此法门。则显乎妙见非见。诚为要义)。

  (△[私谓]依吴江行师释经。标大陀罗尼门。为圆觉所诠总相。三摩地门。为楞严所诠总相。今此经云。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则知总持三昧。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非有两也。言大陀罗尼者。非是拣小陀罗尼。以陀罗尼即真三摩地遍摄诸三摩地故。言诸三摩提者。一切三摩地。皆摄入三摩地。如二十五圆通。皆云入。三摩地。一路涅槃门故。准菩萨所问清净法门经云。灌顶菩萨。能游戏无加行位。得无量陀罗尼。及诸菩萨陀罗尼。于诸菩萨首楞严王。三摩地中。而得自在。此得陀罗尼。入三摩地之诚证也。净师谓二俱总相法门。训诸三摩提诸字。作之字解。则应以长水疏义正之)。

  (○[引证][智论二十八]问。陀罗尼门。三昧门。为同为异。答。三昧但是心相应法也。陀罗尼亦是心相应。亦是心不相应。如人得闻持陀罗尼。虽心嗔恚。亦不失。常随人行。如影随形。是三昧修行习久。能成陀罗尼。如众生久习欲。便成其性。是诸三昧。共诸法实相智慧。能生陀罗尼。如坏瓶得火烧熟。能持水不失。亦能令人能度河。禅定无智慧。亦如坏瓶。若得实相智慧。如坏瓶得火烧成熟。能持三世无量功德。菩萨亦因之而度得至佛。声闻人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便足。不须瓶器持水。若共大众人民。则须瓶瓮持水。菩萨为一切众生故。须陀罗尼持诸功德)。

  (○[删修]按姑苏神照师。承孤山之误。齐此文判答奢摩他)【科】(次下答三摩禅那。近师疑误接踵。今皆削正)。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疏】此之妙心。若欲众生生信解者。故可诠辨。种种开示。若欲明证。亲显此境。应以微密观照。奢摩他中。现量所得。离诸分别。方名亲证。故起信中说。离言真如。是观智境。依言真如。是生信境。今斥多闻强记。不修理观。故于此境。心犹未了。故般若云。以无所得故。得阿耨菩提([融室云]阿难增益多闻。未发静慧。如来令于奢摩他中。至静之地。观照无始见病虚妄。显发妙见)。

  (△[私谓]佛言汝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则自今已去。合明同别二业。重破和合妄想。会通三科七大。显如来藏。重重分别开示。皆是示汝奢摩他路。微密观照之广文也。下经云。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等。证知此经。于奢摩他。微密观照。是即观之止。含摄毗婆舍那。正所谓觉明分析也。诸师判经为两段。差别前后观门。此则不顺经文。公违佛语矣。准解深密经云。十地断惑分别。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极微细。最极微。烦恼及所知障。依此经。二法皆具观照义。大般若经云。奢摩他无分别心。观察妙慧。宝雨经云。此菩萨心善巧已。观察诸法。如幻如梦。思惟诸法。皆依于心。便能修习奢摩他法。依二经。奢摩他正具观照义。以是故。论言止一切境界。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而台家于此。必欲区分止观。则亦诵文之过也)。

  【科】(CB17561三举事开晓三)。

  (CB17567一双标二见)。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宗镜引疏释]别业妄见者。分别烦恼也。同分妄见者。俱生无明也(次辩发业根由者。若分别烦恼正发业。俱生无明助发业。发者动作义。业者招惑义。俱生能润生。分别能造业。招生过重。俱生能润生过轻。若分别作人天业。即俱生助发。以人天业难发。要假俱生助。若分别发三涂业。不假俱生助发。以分别猛利。故不要助。若分别俱生二种。即分别粗。俱生细)【疏】一念心动。名为分别。动故有见。俱无实体。故云见妄。([吴兴云]以分别性。离尘无体。故云见妄)此一念动。无别所依。只迷一真。忽然而起。故名当处发生。([手鉴云]处即真也。谓全真成妄。故曰当处发生)此即无始无明义也。起信云。以不达一法界故。忽然念起。名为无明。即此无明动心。名之为业。动即有苦。果不离因。故云当业轮转。([吴兴云]妄即无明。发生即见。见即成业。业即有苦所以轮转。为显惑业苦三。更非异时。故曰当处发生等)。

  (△[手鉴云]一念迷真。三业具足。俱时而有。如恶叉聚)此显无始根本无明。亦名为业。亦名见妄。如下文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名为劫浊也。妄见是一。约人分二。故有同别之名。众生望佛。见无见殊。又众生妄识。缘境有异。故名分别。如下文云。见我及汝并诸世间。皆即见眚。性非眚者。故不名见。起信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应知未离业识。则皆有见。无见即真。有见皆妄。故云妄见。此之妄见。约众生界。彼彼皆然。故云同分。是知妄见则一。约人名异。故不可将常途二业而得相配。恐失经旨。([圆觉钞云]瑜伽等论。说此三千大千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贵贱人畜。相依而住。名为依报。自身则各随己业。贵贱苦乐不同。飞走类别。名为别业正报)。

  (△[私谓]法相宗指正报为别业。依报为同分。即所谓常涂二业也。长水依起信无明不觉心动。说名为业。释明同别有二。妄见是一。依正二报。即是不觉心动后。三细六粗之相。不应克指二报。以释二业。故曰不可以常涂二业而得相配。近师承用此义。盖已经长水料拣矣。宗镜以分别俱生。分属二业即同长水妄见是一之义。盖分别俱生虽有粗细。其为妄见一也)下文即云。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问。阿难此疑见见非见。故请开示。如来何故不便直答。而却广明二种妄见耶。答。若不广示妄见有见。不能显于真见无见。若据阿难所疑。既名真见。合须有见。如何却云见见非见。而不知寂而常照。故名真见。照而常寂。故非是见。故佛广约一人多人。对辨真妄。见无见异。应知未离无明。眚病俱名有见。眚病若亡。彼见精真。故不名见。如下细辨([天如云]别业者。一人妄见也。同分者。多人妄见也。后文先引别业。且喻阿难一人眼根之妄。次连同分。广喻十方众生根身器界。同一妄耳)。

  (△[二楞云]法相宗说。别业。即不共业所感根身。从梨耶识中不共种生。以是自业所感。自体受用。同业即共业所感器界。从梨耶共种所生。由共业所感。众皆有分。经约一人一识所见根身器界为别。多人多识所见根身器界为同。以同迷觉体故。背无性。合无明。故云颠倒有微细流注。分别根身器界为亲疏。故云分别见妄。下文云。立知立见。即无明本。按此即近师承用常涂之文。而略为融会也)。

  【科】(CB17567二双释能喻二)。

  ([○@卍]一别业三)。

  (CB17565一别征略示)。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征)阿难。如世间人。(趣举一人为例)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迭。

  [宗镜]夜见灯光五重圆影者。喻五见也。蕴喻灯光。此之五见。于蕴上起。妄生推度。是遍计性。情有理无。此况迷心为己之人。不知境是自心。如灯上圆光。认为他境【疏】目喻真见。([孤山云]世间人喻九界众生。目喻本具真智)眚喻业相。(赤眚喻妄心)眚因热气逼成。业因无明所动。灯喻法性。(灯喻本具真理)夜见喻妄见。圆影喻五蕴。(圆影喻妄境。境谓五阴)斯则由不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说名为业。以依动故能见。依能见故。境界妄现。以有境缘故。起心分别等。

  (CB17565二广破即离三)。

  (CB17563一别破二)。

  (CB17566一破即灯即见)。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五句标审)此若灯色。(二义问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疏】若此圆影。是灯上现。无眚之人。应合俱见。何以独有眚人自观。余无见者。影若从彼眚者见发。其见尔时。已成于影。不合名见。见圆影者。复是何物。色即影也([融室云]见已成色。见影者谁)。

  (△[温陵云]既非灯色。又非见色。唯彼见者。目眚所成。喻分别妄见。非体非相。皆众生见病所成)。

  (△[孤山云]非眚人。喻佛界也)。

  (CB17565二破离灯离见)。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二义问影)离灯别见。(辨非离灯)则合旁观屏怅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灯辨非离)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疏】若离灯外。别有圆影。旁见余物。何无影出。色若离见。别有体者。不合眚眼。见于圆影。几案属。筵席也([温陵云]即灯见。既无实体。离灯见。又无定处。足征妄矣)。

  (CB17563三总结)。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宗镜]依他蕴性。缘起不无。故云色实在灯。我见体空。从妄心起。故云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者。能执所执。分别惑故。([孤山云]色实在灯。理体本真也。见病为影。妄心成境也。影见俱眚。心境皆妄也)正证真时。了知遍计。脱体全空。故云见眚非病。分别惑亡。同一真性。离能所取。故云终不应言是灯是见。及非灯非见。即释上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有智眚人。知因目眚。终不执言圆影是有。故虽有眚。不为见病。譬圆初心。无明虽在。而达无明本自不有。则无妄境可得。大经云。虽有烦恼。实无烦恼)。

  (△长水第二解同此)【疏】色。灯光也。灯实有光。不曾有影。今见影者。乃是眚病。使之然也。以此而推。所见之影。能见之见。俱为眚病。([温陵云]灯有色而无影。影由目眚之为。智有照而无妄。妄由见病而起。知影由见病之为。则灯与见。俱影病耳)见无眚病之人。自然无影可缘。说谁是灯是见非灯非见。(而见眚者。自非病也。见眚者。即见体也。见体本自无病。则影见之眚。皆为浮妄。故云。不应言是灯是见等)亦可。见是了知义。了知五影是眚所成。则无执影之病。终不说影有生处也。下文云。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亦可一科。同永明古释)。

  (△[合解云]影见俱为眚病。然能见眚眼者。即非病眼也。设能见即病。病不见病。云何能见眚耶。教中云。无痛痛觉。又云。不病病。皆此意也)。

  (△[二楞云]有见分。遂有相分。有相见二分。即成见病。起信云。以依动故能见。以依能见故有境界妄现。此见病为影也。所见根身器界。与能见者。皆依无明而起。此影见俱眚也)。

  (CB17565三重以喻显二)。

  (CB17563一喻)。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疏】非是真月之体。又非水中之影([温陵云]体谓真月。影谓水月[融室云]谓彻底是无。非月之体。非月之影)但是捺目。根识参差。故见二相。其实无体。如彼圆影。目眚所成。无体可得。捏犹月也。非形。见也。非见。形也。智人不言此月生处。是形是见。离形离见。译人用巧。变斯文耳([吴兴云]上句双是。形与非形。下句双非。见与非见。文略而[牙-(必-心)+?]显也)。

  (△[雪浪云]言此捏目根元。不可言是月形。非月形。离真见。即真见也)。

  (CB17563二合)。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疏】以喻显喻。合前可思[宗镜]本来无月。将何为形。形既不立。非形亦无。是非一相。能所俱亡。故云何况非灯非见。

  【科】([○@卍]二同分二)。

  (CB17565一通列外报)。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疏】水中可居曰洲。三干总号阎浮。中而复大者。是此五天也。括。结也。量。数也。国。域也。有限域也([标指]此阎浮提。须弥卢南岸也。大国凡二千三百。尽属五天竺。一佛所化之地)。

  (○[引证]长阿含等经。四洲地心。即须弥山。山下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其边八山。其外咸海。广于无际。西域记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大论云。阎浮树名。提名为洲。此洲有五百小洲环绕。通名阎浮提。法苑。珠林云。四天下中。合有四千八处。若直按阎浮提一方。如楼炭说。大国有三十六。若展别论。则有二千五百小国。又仁王般若。阎浮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举数各异)。

  (CB17565二别示业缘)。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所不闻。

  【疏】两国。二土也。众生秽土。以有漏识为体。烦恼造业所共感故。诸佛净土。以无漏智为体。真如净用之所现故。晕适。谓日月之晕。适。近也。近日月也([释文]晕。谓日月之晕。周礼十辉。辉即晕也。适。谪也。谓谪见于日月之灾。孟康云。晕适。皆日旁气也。适日将食。先有黑气之变也)佩玦。玉器也。妖气近日月。如佩玦之形也。(相连曰背。中断曰玦。佩应作背。其形如背字。穴多作鐍其形如玉鐍也。如淳曰。在旁如半环。向日为抱。向外为背。有气刺日为鐍。鐍。决伤也)彗孛飞流。此皆妖星。其光似帚。孛孛然起。绝迹而去曰飞。光迹相连曰流。(彗为埽星。又为旄头。尔雅。彗星为搀枪。郭云。亦谓之孛。其形孛孛似埽彗。奔星为彴约。郭云。流星也)负耳虹霓。气负日边。如耳之有珥也。(五行志作抱珥。抱气向日也。珥。形点黑也)雄曰虹。雌曰霓。即阴阳之精也。(尔雅。螮蝀。虹也郭云。俗名为美人虹。江东呼雩。霓为挈贰。郭云。雌虹也。挈贰其别名。见尸子)所见不一。故云种种。皆是灾恶所表前相。凡夫五浊同业共感。如恶相国。诸佛净土。唯一清净。如不见国([合论云]春秋楚有云。如赤乌。夹日以飞三日。注云。日为人君。妖气守之。故当王身。云在楚上。唯楚见之。故祸不及他国。又齐有彗星。齐侯禳之注云。出齐之分野。不出鲁。故鲁不见。此一洲两国。同洲异睹之明证也)。

  【科】(CB17567三双例所喻二)。

  ([○@卍]一总标)。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疏】进例于法。退例于喻。互相合显。以明见与无见也[真际]今将同例别。以别例同。故曰进退(以别业先明。同分后说。故得进退之名)。

  (△[吴兴云]由别业中引目眚为喻。显妄则易。以因眚见影。人皆知虚故。同分中引瘴恶为喻。显妄则难。以因瘴睹相。事皆如实故。佛意欲引同分之妄。悉如别业之妄。故有进退合明之说)。

  (△[雪浪云]此是总标之文。下文正是退别例同。进同例别)。

  (△[私谓]进退合明。不过同别法喻。四字而已初文。如彼众生。别业妄见。此进别业之法。以例同也。结云。皆是无始见病所成。此法中总举之文也。次下即退法以合喻。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四段。贴合喻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等文。是中例明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十类众生。皆即见眚。即含同见瘴恶之义。元我觉明。本觉明心。即含同是觉心。无漏妙心之义。是谓退别例同。故曰进退合明也。次文。如彼众生。同分妄见。此进同业之法。以例别也。结云。俱是无始见妄所生。此合别业法中。无始见病所成也。次下即退法以合喻。例阎浮提三千洲等。合别业中。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山地等文。同是觉明。乃至和合妄死。合别业法中。元我觉明。见所缘眚等文。是中标云。例彼别业妄见一人。一病目人等。贴合别喻。见病为影。乃至目眚所成等文。诸和合缘。即同业也。不和合缘。即别业也。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举同分之妄。束归别业。以明灭除生死之因。斯则进退合明之宗要也。近师支离诠释。立四重进退。画为图说。今一依古人消释。尽削繁芿矣。孤山言病目瘴恶。虽是引喻。而实能喻。以经文牒喻喻法。即是无始无明故。近师争执。是法非喻。古人云。依理唯在子法。就名旁通于喻。法喻旁通。佛元意故。文之旨故。今不了即法作譬。而执法以破喻。斯所谓岂识喻焉者也)。

  (○[删修]吴兴于下文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一段下。标云。进退合明。义见于此。岳师岂不知上来法喻。皆是合明。恐学者隔文未了。故云义见于此。鲁庵泰师。谓是错简。移此文总标一科。置下科同分之上。取云何名为同分一节。连缀为一文。又取别业全科。移置本觉常住之后。北方讲肆。奉为定本。末学无知。以鰕为目。使古人冒作俑之咎。不可不正也)。

  【科】([○@卍]二别例二)。

  (CB17565一例合别业二)。

  (CB17563一举喻例法二)。

  (CB17566一能喻灯眚二)。

  (▽一示妄)。

  (●次下夹注牒文并依雪浪标本)。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牒上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牒上喻中见病为影)眚即成劳。非色所造(牒上色实在灯)。

  【疏】妄心变起。似有不真。眚病所生。故非色造([融室云]似境之现。虽假灯光原其所成。实在目眚。故其圆影。全体是眚。此眚即是见家之劳。非灯色之所造)。

  (△[荆公云]以动为动。故曰见劳)。

  (○[温陵云]圆影无实。则似境而已。故曰似现前境)。

  (▽二显真)。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牒上见眚非病)。

  【疏】若知五影。因眚故见。终不执影。是实有体。既无所见。能见何立。故无见咎。此约喻释见无见也[宗镜]若知眚即是眼病。终不执影以为实有。故无见咎([融室云]然其见眚之者。妙见真精。不曾为眚。故云终无见咎)。

  (CB17566一所喻心境二╳一示妄)。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此是法中总举之文)。

  【疏】国土众生。依正二报。皆是妄念分别故有。若离于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华严云。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吴兴云]阿难目观。例别业妄见也。山河国土等。即灯光圆影。见病如目眚。以法言之。即梨耶识。能见相分。以惑言之。正属无明)。

  (△[温陵云]圆影无实。似境而已。器界无实。亦似境而已)。

  (△[雪浪云]目眚瘴恶。所喻之法。要显阿难一人。及阎浮提。乃至十方众生。妄见惑尔)。

  (△[讲录云]以目观见。见分。国土众生。相分。无始真见。一念妄动而成藏识。现此二分。故云见病所成)。

  (△[合解云]根本无明。转成业识。见分如眚翳。相分如灯轮。以眚眼分别圆影似枝末无明。但取初对圆影。末起念时。亦根本无明。又如净眼见灯。根尘相对。即同阿难目见山河。从出胎来。即见此事。不知正是根本无明。循业发现。所谓俱生无明。是名难知。与眚见图影。无二无别。故云皆是无始见病所成╳二显真)。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合喻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元我觉明。

  【疏】见之与境。皆如空华。本无所有。故云似现前境。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故云元我觉明([吴兴云]上云。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喻无明成事也。此云似现前境。元我觉明。示真如不变也[直解]唯识云。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法我相而由分别。似外境现。故云分别。即是今经见病。虽似外现。实唯本识)。

  ○[宗镜]见与见缘。似现前境者。皆是真心变起。非实有境。见相二分。俱不离心。况是遍计。唯影无识。此释妄见也([合释]次下经文。永明长水。分科互异。先列永明科。见与见缘似现前境二句。释妄见科也。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二句。释真觉科也。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三句。结成真妄二觉科也。觉所觉眚一句。牒上妄觉也。觉非眚中一句。牒上真觉也。次列长水科。以见与见缘似现境前元我觉明三句。结配上见病所成。为显真一科。次下寄喻重释。见所缘眚觉见即眚二句。斥妄觉也。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二句。显真觉也。觉所觉眚觉非眚中二句。双结真妄也。永明长水。虽分科有异。指要不殊。苕溪分科。全依长水。温陵已后。多同宗镜。寂音天如。则别立觉明妄觉之义。今钞依长水分科。仍采宗镜贴释。学者当以经文为主。会而通之)。

  (CB17563二重释结酬二)。

  (CB17566一寄喻重释)。

  见所缘眚(合喻中。终彼见者。目眚所成)觉即见眚(合喻中然见眚者)。

  【疏】觉犹见也。若实有所缘之境。及能缘见。皆是眚病。以能所缘。如空华故。或可见与见缘。已俱是眚。若起智觉。觉此二空。此能觉者。亦是眚也。圆觉亦云。依幻说幻。亦名为幻([标指]能见所缘。俱是心病。若起觉妄之见。亦是病也)。

  (△[定林云]觉明起见。而见所缘眚。彼所觉见。即是眚也)。

  (△[吴兴云]以随分觉。未得究竟觉。所有真智。带无明故)。

  ○[宗镜]元我觉明者。本元真觉。以真能觉妄。了彼妄见。及与所缘。俱是眚故(按宗镜古释。与长水科异。义则未尝不通)。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合喻中。终无见咎)。

  【疏】此显真觉妙明。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湛然常住。故非眚也。([标指]此显真觉妙明之缘。对物而照。故非对待之眚病)言觉缘者。觉之缘由行相也。如前云。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等([吴兴云]次二句。释成何故觉见即眚。以本觉性中。觉之与缘。融融一体。非如眚人。见有能所)。

  (△[定林云]此本觉明心。觉彼见觉。能缘所缘。而此本觉心。非是眚也)。

  ○[宗镜]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释成真妄二觉也。妄见即是于眚。能觉真心。不是于眚。但能觉彼妄缘。体非是眚。故云觉缘非眚(永明双结真妄。长水单结显真。永明以觉缘归妄。长水以觉缘归真。二科异同。束归于此)。

  (△[补遗云]见所缘眚已下四句。释出上文见犹离见。即所离之见也。觉所觉眚已下四句。方明真见。释出上文见见之时也)。

  觉所觉眚。(牒上觉见即眚)觉非眚中(牒上觉缘非眚)。

  【疏】此双结真妄也。若能起觉。觉于所觉。俱是眚病。真觉之体。非能所中。故云觉非眚中[宗镜]觉所觉眚者。牒妄觉。能所俱眚也。觉非眚中者。牒真觉非眚也([定林云]觉明起见。觉有所。是名所觉。此本觉明心。觉彼所觉即眚。而此本觉明心。非眚中也。觉非眚中。即是见见也)。

  (△[融室云]能觉是眚。能觉中之觉者。不堕眚中。故云觉非眚中)。

  (○[寂音云]觉明者。强觉妄知违时失候。非本自妙而明也。又名妄觉。以缘此妄觉故。有所缘眚之病也。故曰元我觉明见所缘眚。以彼觉明之体。全是无明。故曰见所缘眚[天如云]觉明。即无明也。按二师之解。全指觉明为无明。今钞依永明长水。拣为别解略附于此)。

  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结答上问)。

  [宗镜]此之真妄二见。俱离能见所见。故云此实见见。以证真时。无此二见故。能见所见。既不安立。云何复名觉闻知见【疏】此无能所妙觉明。心名为见见。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于此岂名见闻知等。然一切众生。自无始来。由见闻知。以为病本。分能立所。颠倒从生。今闻非见。硕乖先志。于是迷闷。由此广示。妄故有见。真元无见。是故指云。此实见见。云何可立觉闻知见。圆觉经中无知觉明。正同此也(彼疏云。身触为觉。心缘曰知。明显灵妙之体。无知是遮诠。明是表诠。遮非知觉情识表是灵明真性)。

  (CB17566二寄喻结酬)。

  是故。汝今见我。并诸世间。十类众生。者即见眚。(合前见所缘眚)非见眚者。(合前觉见即眚)彼见真情。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宗镜]何故真见不名见耶。以无眚病故。只由见病分能分别。遂见世间。自他相异。故云皆即见眚。言非见眚者。真见非是眚也。以真无见相可立。故不名眚。既不名眚。亦不名见。正明离见之意。是以有见即妄。遍计情生。如眚目人。见夜灯之圆影。无见即真。圆成智现。如明目人。见虚空之清净【疏】分别彼此。生佛依正。皆属见妄。无见妄者。说名真精。无境可见。故不名见。如前观灯有圆影者。皆属于眚。见若无眚。说名净眼。此真净眼。无影可见。故不名见。此则结酬前问见非是见也([标指]非见眚者。即了真法性也)。

  (△[补遗云]彼见真精。性非眚者。即真月也。以非眚故)。

  (△[柏庭云]惟佛究竟。能见眚者。自余众生。皆在见眚之地)。

  (△[姑苏云]论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仁王经云。金刚定前。所有知见。皆不名见。惟佛顿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见而得名见)。

  【科】(CB17565二例合同分二)。

  (CB17563一举例喻法二)。

  (CB17566一能喻一多理齐)。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此对同别妄见法中标文)一病目人。(合别喻见病为影)同彼一国。(合上唯一国人。同感恶缘)此众同分。所现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即见天上灾星等)俱是无始见病所生(牒别业法中。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疏】一人所见。与多人同。由眚病故。见圆影出。由瘴恶故。感灾祥起。瘴即病也。将有恶病。预见此事。末一句。约法双结。汝及众生。一多虽殊。分别世间业果众生。更无有异。斯则俱是无始无明。分别见妄。反显真心。本非见也([合解]一人别见。即多人同见。多人同见。即一人别见。合众别业而为同。若尽除别业。则无同分。设即一人见灾。同分又号别业矣。拣同分一人而为别。若尽除同分。则无别业。设使一国患眚。彼眚人又号同分矣。一多何有定体。同别亦无定名。眚净二眼。各居当洲瘴净二相。同依当眼。大众众生。同见山河国土。天地日月。亘古安立。以为固然。孰知皆由无始无明。当人业惑。见妄成就。佛于此中。方便开示曰。此实见见。见眚非见。推穷至空生大觉。十方消殒。见见非见。方为了义也)。

  (△[雪浪云]上来先举别业法喻例定。向下以别业之喻。对同业之喻。以别业之法。对同业之法)。

  (○[删修]有言经文妄见所生下。应补见与见缘。乃至云何觉闻知见。四十八字。愚师无眼。妄缀经文。标以示戒)。

  (CB17566二所喻心境俱妄)。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合别业中。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大地。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合别业法中。元我觉明见所缘眚)。

  [宗镜]别业妄见。如增上恶业熟。生身变为蛇虎等。此不动总报。自受别报。唯自识业变。不同业者即不见。如一人目眚。同分妄见。如同造地狱等。同受总报。同苦无间。不同其恶业者即不见。如一国瘴恶。故知苦缘乐缘。总报别报。因缘和合。当处出生。因缘离散。当处灭尽。未有一法。不出我心【疏】从一众生。止十方众生。以少及多。若依若正。皆不了一法界相。于无漏心。忽起见妄。而分见闻觉知。以为虚妄病缘。遂见一切差别境界。生之与死。俱不离妄。故云和合。和合者。不相离义也。故下文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起信亦云。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温陵云]前以一人例一国。此以一国例大千。合显器界根身。无非见病和合妄起。觉明无漏妙心。即依真起妄者)。

  (△[吴兴云]真妄和合。故有生死。偏言妄者。真如在迷故)。

  (△[二楞云]俱舍云。眼所现见。名为所见。从他传闻。名为所闻。自运己心之所思构。名为所觉。自内所受及自所证。名为所知。由此四种根中。积生无始虚习乃至生住异灭。分齐头数。和合为虚妄病缘。俱时而生。俱时而死。生死根本。实基于此)。

  (CB17563二息妄归真)。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合别业法中。觉见即眚)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合别业法中。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宗镜]又若分别烦恼则粗。因邪思而方起。俱生无明则细。自任运而常生。虽分粗细之文。俱同妄识。众生界中。凡有一切见闻之事。皆如一人别业之眚影。与多人同分之不祥。若能知灯影是目眚所成。识灾境乃瘴恶所起。则灯上之重光自灭。天中之两日俄沉。如不动一心。万缘都寂。则见闻和合之病。分别全消。根本生死之灾。俱生永绝【疏】三相应染。名为和合。三不相应。名不和合。此是粗细妄念。起信名为染心。(即论中三细六粗也)是生死本。轮回之因。若能远离。即灭生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菩提涅槃。二转依果。于斯成就。故曰圆满。即同起信。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二楞云]诸和合缘。即发润二种无明。以与境界。为缘。和合而起。即六识粗相。为分段生死因。不和合缘。即根本无明。背清净觉。突然而起。即三种细识相。为变易生死因。起信所谓相应心。不相应心也)。

  (○[删修]张无尽谓破。和合文。应接连破因缘之下。以起下文。庶几文势宛顺。遂移下经破和合一分。三十二行经。缀于破因缘分。虚空云何随汝执捉之下。由不知佛语随意。方便善巧。说见见非见竟。即引出如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及阿难迷闷。启请开示。则先答见见非见。而后答和合。此说法之次第也。答见见甫毕。即旁及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而后乃无问自说。酬其前问。此赴机弄引之妙也。房相润文。深契佛旨。错综孤起。铺舒匠意。而无尽计执文字。截圣经以狗己见。有识者弗予也。空印澄师。唱言移置。一如海眼。不知何据。辄谓梵夹失次。斯则妄而又妄矣)。

  【科】(CB17564四破和合非和合疑二)。

  (CB17561一牒前未晓)。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疏】前文叙云。诸和合相。及不和合。心犹未开。故今牒也。然因缘自然。和合非和合。义虽无别。诠言有殊。故随其门。一一遍破。以世间人。说能证智。是菩提心。假因仗缘。和合而生。其所证理。名为涅槃。不从因缘。但了因所了。一向偏执。有为无为。二性全别。不知如来常依二谛说法。遂成戏论。皆障一真法界。能所宛然。微细法执。故此破之([温陵云]觉元自本觉而出。即始觉也。下文所证菩提心是也。前于妙明本觉疑于因缘自然。既与辨质。而未明证道始觉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是为觉心余尘。故再辨之)。

  (△[定林云]本觉所起妙明性。非因缘性也。则非和合可知。非自然性也。则非不和合可知)。

  (△[补遗云]上文据楞伽请问因缘自然。下文忽疑不晓和合不和合者。良由和合即因缘相。不和合即自然相也。下破和合经云。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显以因缘即和合也)。

  (△[王舜鼎曰]和合。即黎耶识分。真妄和合之义。八识田中。因有无始见病。粘带真如。未得纯清绝点。却像和合。其实幻妄。本无所有。故云。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世间一切妄想和合。是和合之粗者。证菩提心。由和合起。是和合之细者。恐阿难坐在微细识中。故重破之)。

  (○[引证][涅槃经云]譬如有人。有纸墨笔。和合成字。而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本无缘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

  (○[华严偈云]非是和合不和合。辨性寂灭无诸相。疏云应缘非不合住体非和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成语名称以瞽引瞽成语拼音yǐ gǔ yǐn gǔ成语...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