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九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一如时间:2019-06-04 16:50:47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九     碣一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薄伽梵六义(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梵语薄伽梵亦云婆伽婆名具六义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唐玄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中第二多含不翻即薄伽梵是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尊重不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十九     碣一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薄伽梵六义(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梵语薄伽梵亦云婆伽婆名具六义佛地论云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唐玄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中第二多含不翻即薄伽梵是也(五种不翻者秘密不翻多含不翻此方无不翻顺古不翻尊重不翻也)。

【一自在义】谓如来永不属诸烦恼之所系缚故曰自在。

【二炽盛义】谓如来猛??智火洞达无际故曰炽盛。

【三端严义】谓如来三十二相庄严妙好故曰端严(三十二相者足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眼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

【四名称义】谓如来圆满一切殊胜功德十方世界无不闻知故曰名称。

【五吉祥义】谓如来既具胜妙之德故一切世间赞叹供养者亦获吉祥故曰吉祥。

【六尊贵义】谓如来始从兜率天中降生王宫及出家已而登极果之位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曰尊贵(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如来胜德六义(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自性义】谓诸佛法身皆依真如理体而为自性是名自性义。

【二因义】谓诸佛于无量无数劫中修习胜果之因是名因义(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果义】谓诸佛永断一切烦恼等障证得无上菩提之果是名果义(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业义】谓诸佛以清净身业现大神通清净口业演大法义清净意业种种调伏方便导引可化众生令其出离生死证大菩提是名业义。

【五相应义】应当也谓诸佛因中能行种种难行苦行所生十力四无所畏等功德而与法性之理相应故名相应义(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六差别义】谓诸佛说法度诸众生则现法报应三身差别之相故名差别义。

如来功德六种相(出瑜伽师地论)

功德者如来万行之因法身之果德也为令众生如佛修行皆得成就无上道果故说六种相也。

【一圆满】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无垢】谓诸如来由证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

【三不动】谓诸如来由证大寂灭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军盗贼亲属乃至火水风等皆不能挠乱变坏故曰不动。

【四无等】谓诸如来所有种种功德广大尊胜威力自在一切有情乃至菩萨无与比者故曰无等。

【五能作有情利益】谓诸如来成就无上功德方便示现利他之行度脱有情令成圣道故曰能作有情利益。

【六功能】谓诸如来于所作利益有情之事无所作愿无所取舍而自然圆就故曰功能。

六即佛(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六即佛者约事故明六约理故明即即者其体不二名之为即然明此六即者或显法门高深或明修行次第若论六者位次高下有序则修行之人不生上慢若论即者理体初后皆是则修行之人不生退屈以理言之即处常六六处常即盖由事理不二故也。

【一理即佛】谓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故涅盘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为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谓或从知识处闻或从经卷中见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是为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谓既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必须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是为观行即佛此五品位也(理慧相应者理即所观之理境慧即能观之智慧应者当也谓境智相当则言行一致也五品者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也)。

【四相似即佛】谓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能真证其理而于理仿佛有如真证是为相似即佛此十信位也(愈观愈止者观即观照以观观昏也止即止息以止止散也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顺心也)。

【五分证即佛】谓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至此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中道是为分证即佛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觉也)。

【六究竟即佛】谓道穷妙觉种智俱圆是为究竟即佛此极果妙觉佛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妙觉者觉体圆明不可思议也)。

六念法(出别译集杂阿含经)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盘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念法】谓法是如来所有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观必趣涅盘是名念法(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三念僧】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趣涅盘是名念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四念戒】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趣涅盘是名念戒。

【五念施】谓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以喜心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趣涅盘是名念施。

【六念天】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六慧法(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修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修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无相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证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照寂慧】照即中道之用寂即中道之体谓别教等觉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之理体故名照寂慧(等觉者谓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寂照慧】谓别教妙觉果佛之智慧能于中道之理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定慧平等故名寂照慧(妙觉者谓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六坚法(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信坚】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能毁坏故名信坚(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坚】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皆即俗谛无能毁坏故名法坚(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假观者谓观一切法无不具足也)。

【三修坚】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了一切法皆即中谛无能毁坏故名修坚(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中观者谓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也)。

【四德坚】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因修中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无能毁坏故名德坚(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

【五顶坚】谓别教等觉菩萨居十地顶惑破德显无能毁坏故名顶坚(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觉坚】谓别教妙觉果佛觉了一切法皆即中道无能毁坏故名觉坚(妙觉佛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六忍法(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证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虽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证故名法忍(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假观者谓观一切法无不具足也)。

【三修忍】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中忍可忍证故名修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中观者谓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也)。

【四正忍】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正破无明之惑而于中道之理忍可忍证故名正忍(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无垢忍】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证故名无垢忍(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一切智忍】智者知也谓别教妙觉果佛断一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证故名一切智忍(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十二品者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一品也)。

六受法(出大集法门经)

【一眼触受】触即触着亦对也受领纳也谓眼与好恶之色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眼触受。

【二耳触受】谓耳与好恶之声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耳触受。

【三鼻触受】谓鼻与香臭之物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鼻触受。

【四舌触受】谓舌与美恶之味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舌触受。

【五身触受】谓身与美妙粗恶之境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身触受。

【六意触受】谓意分别五尘好恶妍丑之境即生苦乐之受是名意触受(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六观法(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住观】心会于理为住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故名住观(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行观】行即进趣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故名行观(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假观者谓观一切法无不具足也)。

【三向观】向即回因向果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故名向观(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中观者谓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也)。

【四地观】地即能生佛智住持不动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修习中观能生佛智故名地观(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无相观】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修习中观了知惑染性相本空故名无相观(等觉者谓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一切种智观】种即能生之义谓别教妙觉果佛中道观成能知一切道种差别故名一切种智观(妙觉佛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六行观(出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谓厌下苦粗障欣上胜妙利各有因果依此六法修行是名六行观。

【一厌苦观】谓思惟身中所起心数缘于贪欲不能出离是为因苦复思欲界报身饥渴寒热病痛刀杖等种种所逼是为果苦苦因苦果皆须厌恶也(心数者受想行也)。

【二厌粗观】谓思惟欲界五尘能起众恶是为因粗复思此身为三十六物屎尿臭秽之所成就是为果粗粗因粗果皆须厌恶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三十六物者外相十二谓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也身器十二谓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也内含十二谓肛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

【三厌障观】谓思惟烦恼障覆真性不能显发是为因障复思此身质碍不得自在是为果障因障果障皆须厌恶也。

【四忻胜观】谓既厌欲界下劣贪欲之苦即忻初禅上胜禅定之乐是为因胜复厌欲界饥渴等苦即忻初禅禅味之乐是为果胜得乐胜苦皆须忻喜也。

【五忻妙观】谓既厌欲界贪欲五尘之乐心乱驰动为粗即忻初禅禅定之乐心定不动是为因妙复厌欲界臭秽之身为粗即忻受得初禅之身如镜中像虽有形色无有质碍是为果妙得妙胜粗皆须忻喜也。

【六忻出观】谓既厌欲界烦恼盖障即忻初禅心得出离是为因出复厌欲界之身质碍不得自在即忻初禅获得五通之身自在无碍是为果出得出胜障皆须忻喜也(五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也)。

法华六瑞(出法华经文句)

谓法华一经妙理玄微人难信受故先以瑞相警变常情常情既变而生渴仰则闻法染心妙道易阶密有所表故具明六瑞焉。

【一说法瑞】谓佛将说法华先说无量义经而为法华作序从一法说无量义会无量义归于一法故无量义经为法华会多归一之序经云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是也且说法乃佛之常仪何得为瑞盖佛说无量义经虽竟时众不散待于后闻此事奇特与常说异故名说法瑞。

【二入定瑞】谓佛将说法华而欲会多归一故先入此无量义处定经云入于无量义处三昧是也且入定亦佛之常仪何得为瑞盖佛虽入开定意在合定与常入定有异故名入定瑞(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开定者即无量义处定也合定者即法华会多归一之定也)。

【三雨华瑞】谓佛将说法华故天雨四华以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诸菩萨当获成佛之因故名雨华瑞经云天雨曼陀罗等四华是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梵语曼陁罗华言适意又云白华四华者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也)。

【四地动瑞】谓佛将说法华故地六种震动以表圆教十住十行十十向十地等觉妙觉六番破无明惑也为无明盘礴未曾侵毁方将破坏故先动地以表之故名地动瑞经云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也(六种震动者一动二起三涌四震五吼六击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五众喜瑞】谓大众既见雨华动地知佛世尊必说大法欣跃内充以表大机当发经云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是也且喜怒人之常情何得为瑞盖天华悦眼地动震心是外瑞心喜是内瑞非常之喜昔虽曾有而不为喜所动今为喜动而能一心观佛故名众喜瑞。

【六放光瑞】谓佛将说法华先放毫光照于此土以至他土与常放光有异故名放光瑞经云佛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东方万八千世界是也。

妄尽还源观六门(出华严还源观)

此观门者乃唐贤首国师以华严大经之义富博宏深览之者讵究其源寻之者罕穷其际由是统[(冰-水+〡)*ㄆ]玄奥囊括大宗述此六门令诸后学修习观法断除诸妄复归真源也。

【一体一显】一体即自性清净圆明之体也盖此体性从本以来圆明湛寂在尘劳而不垢处涅盘而非净在圣不增居凡不减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故云显一体也。

【二起二用】二用者谓依前净体起于二用也一者海印森罗常住用谓入海印三昧照真如性妄尽心澄众德并现犹如大海风息水澄万象齐鉴森然交罗常住不动也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谓入华严三昧照法界体众德具足万行庄严光明照彻圆融无碍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示三遍】三遍者即依前二用一一普周法界也一者一尘普周法界遍谓尘无自性揽真理而成立真既无边尘亦随尔故一一尘中皆见法界二者一尘出生无尽遍谓尘无自体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众德依真起用万法繁兴无有穷尽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谓尘无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真空不空妙有不有事理该罗容纳无碍也。

【四行四德】四德者即依前一尘能遍之境而修行四德也一者随缘妙用无方德谓随顺机缘起诸妙用万别千差神变不测也二者威仪住持有则德谓行住坐卧整肃威仪阐扬教法拯物导迷堪忍住持可轨可范也三者柔和质直摄生德谓慈悲平等调柔和顺言行相符质直无伪唯以正法摄化众生也四者普代众生受苦德谓诸众生受苦无量常怀悲悯拯?救济亦复出生入死为其说法咸令得乐也。

【五入五止】五止者即依前能行四德之心而修五止也一者照法清净离缘止谓观照真俗二谛之法空有不二清净虚廓能缘之智既寂而所缘之境亦亡也二者观人寂泊绝欲止谓观五蕴之身诸法本空寂然淡泊诸欲皆尽无愿无求也三者性起繁兴法尔止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应用万差故曰繁兴任运常然名法尔也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谓入此止三昧中光明炳现内外洞彻无思无虑也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谓真性之理幻相之事隐显俱融性相双泯也(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六起六观】六观者即依前五止而修即止之六观也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谓观世间一切诸法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境本空寂无有实体也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谓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佛土成就报身也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所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也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净土也然如来报身及所依净土圆融无碍或身中现土土中现身心境双融了无迫隘也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谓智体唯一能鉴众缘犹如日轮照现迥处虚空有目之流无不亲见也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谓以大止妙观法力加持故得一身作多身多身入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也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谓毗卢遮那自身为主十方诸佛菩萨为伴或以一身为主多身为伴主伴互现重重无尽如帝网珠光光交映无有穷尽也(帝网者帝释殿前千珠宝网也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

六事明经意(出五苦章句经)

经云佛有三达之智来今往古靡不通焉佛经众多以虚空为量佛智弘深以无造为原经中所演不可思议或有反覆难了难明粗以六事可知其意(三达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也)。

【一正道】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

【二善权】谓佛说经善权变化无有方所或出或处皆顺机宜随??开演令人悟解悉得证入是为善权。

【三至教】谓如来说经为诸众生指示罪福令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有作善得罪作恶得福其事明白至为易晓是为至教。

【四诱导】谓如来说经盖为蒙昧愚痴之人难便开化故以现世可获福报因缘等劝诱引导令其欢喜顺从而生正信是为诱导。

【五福德】谓佛说经为令众生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行调伏诸根无所放逸则得天人果报长乐无穷是为福德。

【六禁戒】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三恶趣者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六离合释(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谓一名之中有能所等互相混滥故须明此六种之释复以依主等皆有离合之意故云六离合释(离合意者如依主释中以眼与识分说为离眼识通说为合持业中藏与识有财中金刚与人相违中眼与耳带数中五与蕴邻近中念与慧其意皆与此同)。

【一依主释】谓所依为主如言眼识眼是所依为胜识是能依为劣将劣依胜故名眼之识如臣依主能所相彰是为依主释(眼之识若云眼即识即属持业释也)。

【二持业释】持谓任持业谓业用如说第八藏识识是本体藏是业用摄用归体体能持用藏即是识故名藏识体持业用是为持业释。

【三有财释】谓从他所有以得其名如言金刚金刚本是护法之神因执金刚宝杵得金刚名又如梵语俱舍华言藏藏有含藏之义以其含藏文义犹如世之库藏能积聚财物故名藏将他名以显己是为有财释。

【四相违释】谓如说眼及耳等体性各别皆自为主犹如水火不相随顺两别双举故名相违释。

【五带数释】谓法上度量以数显义也如说五蕴因数有五带起本数即名五蕴乃至二谛等法无不皆然体带数量故名带数释(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谛者真谛俗谛也)。

【六邻近释】谓从邻近为名如说四念住本是以慧观察身受心法今云念者慧即拣择照了念即明记不忘以念与慧其义邻近故隐慧之名而言四念所谓隐己从他也又如意与识之??皆然故名邻近释(四念住即四念处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

六种本迹(出宗镜录)

本谓根本如??之有根也迹犹足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故名本迹。

【一理事本迹】谓从实相真谛之理为本出生一切诸法俗谛之事为迹此迹虽名为事乃理中所具之事亦属于理故名理事本迹(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二理教本迹】谓如上理之与事俱不可说皆名为本本即理也说理说事皆名为迹迹谓教也故名理教本迹。

【三教行本迹】谓如上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之为迹故名教行本迹。

【四体用本迹】谓如上禀教修行契理证于法身之体为本即法身之体起应身之用为迹故名体用本迹。

【五权实本迹】谓最初实得法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化度众生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权施法应二身皆名为迹故名权实本迹(最初者得法应二身谓佛于过去无数劫前最初破无明惑证法性身而起应用也中间者谓过去世初成佛时乃至于今菩提??下示成正觉之中间也)。

【六今已本迹】今即是本谓法华经从地涌出品已后所说久远理事乃至权实皆名为本已即是迹谓法华经从安乐行品已前及华严鹿苑方等般若己说事理权实等法皆名为迹故名今己本迹。

六成就(出华严经?)

六成就者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信成就】信即如是也言如是者乃诸经之法体也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谓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二闻成就】闻即我闻也言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自言我曾亲从佛闻故名闻成就。

【三时成就】时即一时也言一时者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谓众生有缘能感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名时成就。

【四主成就】主即佛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谓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名主成就。

【五处成就】处即佛说法之处也谓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摩竭提国或舍卫国等即是其处故名处成就(梵语摩竭提华言不害以其国法无刑戮故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以其名闻胜于诸国又宝物多出此故)。

【六众成就】众即菩萨二乘天仙等诸大众也谓佛说法必有菩萨等大众云集同听故名众成就(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又六事成就(出庄严论)

论云菩萨为成就六度故决定应行六事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一供养】供养者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也(梵语檀华言施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二学戒】学戒者谓因成就戒度故学习持戒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也。

【三修悲】修悲者谓因成就忍度故修习大悲心饶益众生若不长时忍受及不饶益众生则忍度不得圆满也。

【四勤善】勤善者谓因成就进度故勤修众善若心放逸不修诸善则进度不得圆满也。

【五离諠】离諠者谓因成就禅定故离諠闹若在聚落斗诤杂乱则禅定不得圆满也。

【六乐法】乐法者谓因成就智度故爱乐佛法若不遍历十方承事诸佛??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则智度不得圆满也。

六度(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六妙门(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盘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盘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盘华言灭度定爱慧?者爱谓爱乐于禅?谓?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证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六神通(出法界次第)

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一天眼通】谓能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及见一切世间种种形色无有障碍是名天眼通(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天耳通】谓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语言及世间种种音声是名天耳通。

【三知他心通】谓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念之事是名知他心通。

【四宿命通】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五身如意通】谓身能飞行山海无碍于此界没从彼界出于彼界没从此界出大能作小小能作大随意变现是名身如意通。

【六漏尽通】漏尽通者漏即三界见思惑也谓罗汉断见思惑尽不受三界生死而得神通是名漏尽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六聚戒名义(出翻译名义)

聚者集也由众生罪有重轻故佛制诸戒结罪不一因随其重轻集分六类故云六聚也。

【一波罗夷】梵语波罗夷华言弃谓犯此罪者永弃于佛法之外也又云极恶释义有三一者由犯此戒道果无分二者不与僧中共住三者舍此身已当堕地狱故名极恶。

【二僧伽婆尸沙】梵语僧伽婆尸沙华言僧残谓犯此罪者如人被他斫残命虽未尽形已残废小有可救之理僧为作法除此之罪故名僧残。

【三偷兰遮】梵语偷兰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是华言谓遮障善道此华梵兼举也谓犯此罪者大障善道堕于恶趣也(善道者人天也恶趣者饿鬼畜生地狱也)。

【四波逸提】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犯此罪者当堕八寒八热地狱也(八寒者頞浮陀狱泥赖浮陀狱阿吒吒狱阿波波狱呕喉狱郁波罗狱波头摩狱芬陀利狱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五波罗提提舍尼】梵语波罗提提舍尼华言向彼悔僧只律云此罪应对众发露忏悔是也。

【六突吉罗】善见律云梵语名突吉罗华言恶作谓身口所作之恶也四分律本云梵语名式义迦罗尼华言应当学谓此戒难持易犯常湏念学故不列罪名但云应当学。

六种性(出璎珞本业经)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位故也)。

【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虽证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圣种性】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等觉性】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自觉觉他者谓既能觉悟自己而又觉悟他人也)。

六相(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义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六因(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六种因(出楞伽经)

【一当有因】谓现在六根对于六尘所作之法为因此因能招未来当有之果故名当有因(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相续因】谓因一念之心攀缘根尘以成善恶之业而招未来之果于未来果复起善恶之业展转无有断绝故名相续因。

【三相因】谓以所作善恶业相为因由因感果无有断绝故名相因。

【四作因】谓作胜因已获胜报于胜报上更作胜因故名作因。

【五显示因】谓一念妄想若生必有所作善恶业相如灯照物显然可见故名显示因。

【六待因】待即对也谓妄想灭时还作作时还灭若相续念断则妄想不生以妄对不妄故名待因。

六种调伏(出菩萨善戒经)

【一性调伏】谓菩萨宿有善根种性故能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由是得证菩提是名性调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众生调伏】谓菩萨善能调伏一切众生若有声闻性者令得声闻道有缘觉性者令得缘觉道乃至有人天性者令其得人天乐是名众生调伏(声闻道即四谛也缘觉道即十二因缘也)。

【三行调伏】谓菩萨以万行调伏诸烦恼故而能具足佛道复为众生故修习苦行心无悔恨是名行调伏。

【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如初发心者教持禁戒脱离生死已发心者教令亲近善友受持经法是名方便调伏。

【五熟调伏】谓菩萨为诸众生无善根者说人天乐令其发菩提心有善根者说出世法令其增长成熟善果是名熟调伏。

【六熟调伏印】印即法印以法自印其心也印有三种一谓菩萨专念菩提其心柔软未能清净名下熟调伏印二谓菩萨虽得清净未能具足最大寂静名中熟调伏印三谓菩萨修行多劫具足清净获大寂静道品圆满名上熟调伏印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种子识六义(出成唯识论)

种即能生之义也谓于八识之中随一识起时能生一切善恶之法故名种子识(八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也)。

【一刹那灭义】梵语刹那华言一念谓眼等诸识种子一念才生生则随灭念念不停刹那变异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子各各亦复如是是为刹那灭义。

【二果俱有义】果即识与根也谓识与根同时俱起以成力用也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随即同缘耳根照声境时耳识随即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为果俱有义。

【三恒随转义】谓诸识起时种子随转如眼根照境时眼识种子随即相续无有间隔耳鼻舌身意等诸识各各起时亦复如是恒随相续是为恒随转义。

【四性决定义】谓诸识各各所缘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也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不能成善法如缘善境则成善法不能成恶法若缘无记则不能成善恶二法诸识起时亦复如是是为性决定义(无记性不善不恶之性也)。

【五待众缘义】谓识非一因而生必假众缘而后成就如眼识种子须得空明根境等缘方得显发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种子亦待众缘而得成就是为待众缘义(空即无壅明即光明)。

【六引自果义】谓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也如眼根照时眼识即缘所对实境而不混于声香之别体耳鼻舌身意等诸识亦复如是是为引自果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成语名称以瞽引瞽成语拼音yǐ gǔ yǐn gǔ成语...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