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戒律概说_1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09:34
戒,梵语“尸罗”,意思是止过防非。《说文解字》说是“警也”,警觉之义。戒的含义,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一种约束的行为。即不能做、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在佛陀成道之初,佛教是没有戒律的。因为那时的佛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其根器特别深厚,自然符合戒的要求而不犯。既不犯,所以没有制戒的必要。据律部的记载,舍利弗先请佛陀制戒,佛陀则说“无犯不制”。那时佛教僧团很纯洁,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

\

">  戒,梵语“尸罗”,意思是止过防非。《说文解字》说是“警也”,警觉之义。戒的含义,实际上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一种约束的行为。即不能做、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  在佛陀成道之初,佛教是没有戒律的。因为那时的佛弟子们,都以好心出家;其根器特别深厚,自然符合戒的要求而不犯。既不犯,所以没有制戒的必要。据律部的记载,舍利弗先请佛陀制戒,佛陀则说“无犯不制”。那时佛教僧团很纯洁,用不着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佛陀成道以后的五年,才有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与其原来的妻子犯了淫戒。佛教的戒律,从此开始制定下来。  佛教制定戒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僧团的清静庄严,也是为了保护佛教徒们的戒体不失。戒律是佛教徒的解脱道,也是僧团的防腐剂。佛教徒如果没有戒律作为生活规律的准则,要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是不容易的。僧团如果没有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将不堪设想。因此,佛陀在临将入灭之时,示意后世的弟子,应当“以戒为师”。佛教只要戒律存在,佛教弟子及其憎团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   戒律的最初传播,是佛陀入灭后的第一个结夏安居。那是在七叶窟举行的第一次经律的结集,共有五百弟子参加。当阿难尊者诵完经藏之后,即由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后来,有五位弟子,由于他们各自对律藏内容的取舍不同,律藏便分成了《四分律》、《十诵律》、《解脱戒本经》、《五分律》、《僧祗律》等。以上律藏各部,经我国东晋、南北朝时被译成汉文,从而佛教戒律得以世代流传。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即在于佛教徒对于戒律的尊重与遵守。所以,无论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所承认的。   因为佛教徒身份的不同,所以佛教的戒律也有各种区分。在家戒共有四种:三皈依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出家戒共有五种:沙弥及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

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古诗原文[挑错/...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古诗原...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