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戒除贪念的解脱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09:43
佛陀是在远离了世俗的物欲生活,参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以后才得道成佛的。一切皆苦乃是佛陀对世间生活的最根本看法。而苦之根源在于人心之贪欲,由此一贪欲而对外境外法起执着贪恋,由是而生起无明与烦恼。因此,佛陀出家,首要的就是要远离人间欲望的诱惑,过一种纯净的精神生活。而戒律即是这种纯洁之精神生活的重要保障:为使自心得以澄净,就要执行严格的戒律,以戒除心中不堪的贪欲,过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因此,戒律的生活即

佛陀是在远离了世俗的物欲生活,参悟到宇宙人生的真谛以后才得道成佛的。一切皆苦乃是佛陀对世间生活的最根本看法。而苦之根源在于人心之贪欲,由此一贪欲而对外境外法起执着贪恋,由是而生起无明与烦恼。因此,佛陀出家,首要的就是要远离人间欲望的诱惑,过一种纯净的精神生活。而戒律即是这种纯洁之精神生活的重要保障:为使自心得以澄净,就要执行严格的戒律,以戒除心中不堪的贪欲,过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因此,戒律的生活即是精神的生活,依戒律而行的佛陀才是真正的佛陀。

然而,我们不能肤浅地来体认依戒律而行的佛陀才是真正的佛陀这句话,佛陀岂是仅以戒律而行,根本上说,佛陀是超越于戒律之上的自在的佛陀。非是戒律规束着佛,而是佛成就了戒律,佛乃是戒律的体现和化身,佛即是戒,戒也即是佛。

佛成立戒律的真正因缘乃是为着普度众生。众生因贪欲执着而坠在生死大海,不得解脱。佛以慈悲力故,成立戒律以导人向善。因此,由佛的此一导人向善、普度众生的本怀,则佛的愿望实并非只要求人们有戒律的行为。戒律的人而非戒律的行为,才是佛的法印和佛陀的本怀。因为戒律的行为顶多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束缚,带着强制的因素。即为外在的施加和强制,就会显出它的不自然来。而一不自然,就会生出诸多的牵强,那就是非心之真愿意了。若此,不自然之牵强心就会时时有突破戒律束缚的意念和可能,那对于守戒将是极其危险的。那么,当此之时,这表面上遵守戒律的行为还能表明是虔诚与纯洁的吗?实际上,此不纯洁之守戒实已是对戒律之破坏了。

所以戒律的人其戒律的行为是在超开世俗的层面上对佛说之真理的遵循与践履。此时,戒律的人其行为在在处处都体现为佛的教诲,体现为佛。此时,戒律的人便真正地成为了佛。

\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古诗原...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