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牛头禅”的兴起与传播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11 09:58:30
“牛头禅”的兴起与传播  牛头禅是指禅宗四祖道信旁出弟子法融禅师在润州(今南京一带)牛头山兴起的禅宗派别。牛头禅以法融禅师为初祖。牛头禅虽然不属于禅宗的正宗派别,但是在禅宗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牛头禅曾以其传统的南方般若学的禅法特色,迅速发展起来,甚至形成了与当时的东山法门分庭抗礼的局面,后因曹溪南宗禅的盛行,才逐渐被消融、淹没。下面我们就对牛头禅的兴起及传播过程展开论述,希望禅子能够对牛头禅有
“牛头禅”的兴起与传播

“牛头禅”的兴起与传播

  牛头禅是指禅宗四祖道信旁出弟子法融禅师在润州(今南京一带)牛头山兴起的禅宗派别。牛头禅以法融禅师为初祖。牛头禅虽然不属于禅宗的正宗派别,但是在禅宗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牛头禅曾以其传统的南方般若学的禅法特色,迅速发展起来,甚至形成了与当时的东山法门分庭抗礼的局面,后因曹溪南宗禅的盛行,才逐渐被消融、淹没。下面我们就对牛头禅的兴起及传播过程展开论述,希望禅子能够对牛头禅有个全面的了解。

  牛头禅的创始人是法融禅师(594―657)。禅师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人。十九岁便学通经史,并开始阅读《般若经》,对般若真空之旨有所悟人。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后隐居于茅山,依三论宗学者明法师落发,并从他学习般若三论和禅定,以及《华严》、《大品》、《大集》、《维摩》和《法华》等经数年。大明寂后,漫游各地,从盐官(今浙江海宁县)邃法师、永嘉旷法师等听讲各种经论,深有造诣;但觉全凭知解不能证人实际,因而复人山凝心宴坐,过了二十年习定的生活。

  贞观十年(636),法融到牛头山(今南京市中华门外)幽栖寺北岩下的一个石室中专习禅定。日夕参究,数年之间,同住的法侣就有一百多人。据《五灯会元》记载: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道信来到幽栖寺,问道:此间有有道之人么?一位僧人反问道:出家人哪个不是有道之人?四祖又问:你是个有道之人么?对方无言以对。另一位僧人告诉道信: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散的禅师其号法融,因见人不起也不合掌,被称为懒融,也许他是个有道之人。四祖听了,立即策杖人山,来到石室跟前,只见懒融正在神情自若目不他顾地打坐。便问:你在做什么?法融说:观心。四祖问: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被问得无言以对,立即站起来非常客气地问:大德高栖何所?四祖说:贫僧没有固定居所。法融又问:你认识道信禅师否?四祖反问道:何以问他?法融说:我仰慕这位大德很久,希望能有机会前往礼拜参访。四祖说:贫僧便是道信。法融非常惊喜地问:因何降此?四祖说:特来相访。法融指了指屋后,说:别有小庵请进门一叙。道信来到小庵前,发现四周尽是虎狼,便举手掩面作害怕状。法融道:犹有这个在。意思是,没想到你这位大名鼎鼎的祖师,还有恐怖之心在。四祖反问道:这个是什么?没等对方回答,道信便在石头上写了个佛字让法融坐。法融不敢上坐。四祖点拨道:你也还有这个?意思是说,你学佛那么久,怎么有畏佛之心在?法融模仿四祖刚才的口气反问道:何者是佛?何物为心?;

\

  道信不慌不忙地说: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道信认为,要修成一颗铜墙铁壁般的佛心,只需随心自在就好。心,不用特意去观它,也不要去压抑它。法融频频点头道:如果内心起了情境,那该怎么办呢?这境不分好与坏、美与丑,如果心存美丑、好坏,就是内心不净。只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面对不同情境,你心无挂碍根本不去管它,那么你将修成品莹剔透的佛心。法融听后茅塞顿开。

  道信与法融一见如故,性合神解。法融的禅学思想得到道信的点拨、印证后则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法融当即拜道信为师,道信二话没说便欣然受之。道信知道自己剩余的日子不多了,因此他将禅宗的方便法门传给法融后,便返回了黄梅双峰山。临别时他对法融说: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见《五灯会元牛头山法融禅师》)

  法融接法之后便在牛头山创宗,世称牛头禅。法融因当年在佛窟寺精读七藏经书,是一位精研般若而又博涉道书的学者,因受道学的影响,法融所创的牛头禅也体现了老庄化、玄学化的特色。所以牛头禅的形成与发展,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法融创立牛头禅之后,他本人以身作则,弘法度众,接引学人。据《五灯会元》卷四载: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永徽三年(653),邑宰萧元善请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灭静品,大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问师曰:境缘色发时,不言缘色起。云何得知缘,乃欲息其起?师曰:境色初发时,色境二性空。本无知缘者,心量与知同。照本发非发,尔时起自息。抱暗生觉缘,心时缘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养育。从空本无念,想受言念生。起发未曾起,岂用佛教令?问曰:闭目不见色,境虑乃便多。色既不关心,境从何处发?师曰: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问曰:境发无处所,缘觉了知生。境谢觉还转,觉乃变为境。若以心曳心,还为觉所觉。从之随随去,不离生灭际。师曰:色心前后中,实无缘起境。一念自凝忘,谁能计动静?此知自无知,知知缘不会。当自检本形,何须求域外?前境不变谢,后念不来今。求月执玄影,讨迹逐飞禽。欲知心本性,还如视梦里。譬之六月冰,处处皆相似。避空终不脱,求空复不成,借问镜中像,心从何处生?

\

  有弟子问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弟子又问曰:智者引妙言,与心相会当。言与心路别,合则万倍乖。师曰:方便说妙言,破病大乘道。非关本性谭,还从空化造。无念为真常,终当绝心路。离念性不动,生灭无乖误。谷响既有声,镜像能回顾。

  有弟子问曰:行者体境有,因觉知境亡。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心。师曰:境用非体觉,觉罢不应思。因觉知境亡,觉时境不起。前觉及后觉,并境有三迟。问曰:住定俱不转,将为正三昧。诸业不能牵,不知细无明,徐徐蹑其后。师曰:复闻别有人,虚执起心量。三中事不成,不转还虚妄。心为正受缚,为之净业障。心尘万分一,不了说无明。细细习因起,徐徐名相生。风来波浪转,欲静水还平。更欲前途说,恐畏后心惊。无念大兽吼,性空下霜雹。星散秽草摧,纵横飞鸟落。五道定纷纶,四魔不前却。既如猛火燎,还如利剑斫。

  问曰:赖觉知万法,万法本来然。若假照用心,只得照用心,不应心里事师曰:赖觉知万法,万法终无赖。若假照用心,应不在心外。问曰:随随无拣择,明心不现前。复虑心合昧,在心用功行,智障复难除。师曰:有此不可有,寻此不可寻。无拣即真择,得合出明心。虑者心冥昧,存心托功行。可沦智障难,至佛方为病。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占。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镜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占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法融在牛头山以如上这种禅机问对的方式接引了大批弟子,使法融禅学日渐兴盛。法融的禅学思想代表了牛头禅的主要内容。法融是一位教禅并重的禅师,几十年修行得自然智慧是建立牛头禅的关键所在。

  法融的著述,据《宋高僧传》卷十《唐天台山佛窟岩遗则传》说,遗则曾为法融的文集作序,其书三卷现已失传。现在所传的只有存于《全唐文》卷九百零八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的小L、铭》,共一百九十八句,每句四字。《心铭》主张: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又说:菩提本有,不须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这种思想显然成为后来南宗所倡导的顿悟说的先声。此外,据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十一及永明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七所记,法融还有一种著作叫《绝观论》。此论近代出土的卷子本有四本。这些大概都是唐贞元十年(794)前后的写本,篇幅似乎不完全,《宗镜录》卷九十七引文未见于他本,但第九卷及七十七卷所引之文,敦煌本都有。

  从这些著述来看,最初的牛头禅与达摩一系的楞伽禅有很大的不同。从达摩的壁观安心到道信的念佛安心,楞伽禅是注重观心、守心的,这也显出楞伽禅以佛语心为宗的特色。法融主张菩提本有,不需用守;烦恼本无,不须用除,所以禅者向他参学云何安心时,他回答汝不需立心,亦不需强安,可谓安矣。这与道信、弘忍的守一、守心方便是根本对立的立场。牛头禅的人道要门是一切莫顾,安心无处;无处安心,虚名自露,欲得净心,无心用功,这无方便的人道方便就是牛头禅的特色。牛头禅还有道无所不遍、无情成佛的说法,这本是慧能一系神会、怀海等驳斥的对象,到了五家分灯时,曹洞宗的洞山良价则拈起无情说法的公案而悟人,这也说明牛头禅和楞伽禅从对立走向融合了。

  不少禅宗研究学者认为:如果说东山法门的佛语心为宗、即心是佛是从有情出发,以心性为本,立场是人生论的;那么牛头禅的虑空为道本、,无心合道、无情成佛则是从一切本源出发,以自然为本,立场是宇宙论的。两家的融合,便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禅风禅骨、有情与无情合一,心性与本性合一,人生与宇宙合一,佛学与玄学合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牛头禅是禅宗的精神源头之一,绝不为过,这已被禅宗研究者所公认。

  牛头禅的特色在于排遣多言,而着眼于空寂。所以从《宗镜录》卷九十七所引法融《绝观论》的文句看来,法融认为六根所缘的并悉是心,而心性又是空寂的。他说从境起解是智的作用,而自身心性是智的境界。他从心的照用和静止的状态说明心的舒卷,舒则弥游法界,卷则定迹难寻。这和他的《心铭》目前无物,无物宛然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至于他的禅风,重在无心绝观,或绝观忘守。这和道信禅法以坐禅观心守一为主的,不很相同。

  牛头禅自法融之后,又传了智岩,慧方、法持、智威、慧中,他们与法融一起并称牛头六祖。牛头禅的形成对曹溪南宗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融传法给弟子智岩,智岩弱冠之年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人舒州皖公山,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后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智岩尝在谷中人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有猎者遇之,因改过修善。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人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郎将狂邪,何谓住此?师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师后谒融禅师发明大事。融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捏盘,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师禀命为第二世。后以正法付方禅师。师住白马、栖玄两寺。又迁石头城。于仪凤二年正月十日示灭,颜色不变,屈伸如生。

  智岩之后的慧方、法持,智威、慧中等弟子,都是沿袭法融禅师的牛头禅思想,到了智威、慧中时代,牛头禅已经开始兴盛强大起来,形成了与神秀所传承的东山法门分庭抗礼的局面。

  牛头禅在慧中之下有维则,则下有云居智威。又智威门下有玄素,素下有道钦。钦开径山,受唐代宗之供养,赐号国一。钦门有鸟窠道林,因与白居易问答而驰名牛头门风,振盛于唐。牛头禅把南方佛教注重义学玄谈转向重视禅法,树立了南方佛教的新风气,也为南方佛教的发展找到了支柱。但它毕竟是地方性的禅系,到了言禅皆本曹溪时,牛头禅就一蹶不振,递传数代而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成语名称以瞽引瞽成语拼音yǐ gǔ yǐn gǔ成语...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