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14 09:16:58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一) 挽回劫运要具体落实在护国救民。这个国家——生养我们的祖国、这块土地,我们作为中国人——华夏子孙,有着深深的眷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首先要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我们要护持这一块国土。那么这个国家是以什么为根本?以民众作为根本。所以自古以来谈到“民惟邦本”。民众是这个国家的根本,没有民众就没有国家。国君的权力从哪儿来的?是民众的赋予。民众是根本,民心就是天心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

(一)

挽回劫运要具体落实在护国救民。这个国家——生养我们的祖国、这块土地,我们作为中国人——华夏子孙,有着深深的眷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首先要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我们要护持这一块国土。那么这个国家是以什么为根本?以民众作为根本。所以自古以来谈到“民惟邦本”。民众是这个国家的根本,没有民众就没有国家。国君的权力从哪儿来的?是民众的赋予。民众是根本,民心就是天心。所以孟子有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才是最珍贵的,国土还要其次,国君为轻。这是我们儒家的亚圣孟子说的话。如果它一颠倒,这就违背了天道。

我们自古的先王之道,就是这样。我们追溯一下周代的远祖古公亶父,他就有这么一种胸怀和肚量。当时他住在一片很肥沃的土地上,那时候叫部落酋长,他很有德行。然而有少数民族戎狄,他就要这块土地。古公亶父就跟他去协商,甚至送礼物给他,希望他让自己的民众在这里安居乐业。但这个西戎就要这块土地,“如果你不让出来,就准备打仗”——付诸武力。古公亶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面临着一种选择:要么打仗,要么选择另外一个道路。那一般我们会有一个观念:那一定打仗了。为了一寸国土哪怕全都牺牲,我也打啊!可能一般人是这样思惟,这种思惟对不对?有仁爱心的人不会这样去做。古公亶父就把父老乡亲召集起来说:“土地是滋养民众、养育民众的,我不能为了土地让你们去打仗。我选择离开这块土地,你们也不要忧患没有国君。”古公亶父是这样做的,带着他的家里人就离开了这块土地,到了另外一个贫瘠的地方——岐山。他自己悄悄地离开。民众才知道这是多么仁爱的酋长啊!所以他一走,很多民众也扶老携幼跟着他到了另外一个贫瘠的土地上。周代八百年江山的稳固,来自于他的德行。古公亶父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能生下王季——生下文王——生下武王:三代的圣人。我们要了解,护国救民也是我们一个佛教弟子应有的职责。

那么第三是正本清源了。就是端正它的根本,追溯它的本源。在最根本的方面找到对治的方法,不能迷失在一种现象上。那么这些正本清源的方法在什么地方?这就是第三点,我们谈一下这篇论文的宗旨。这宗旨,我把它概述为四句话:内重己灵,深信因果,信愿念佛,了脱生死。印祖在这篇论文当中开宗明义,谈到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道德仁义。道德仁义也就是佛性的一种表达,每一个众生都有。然后要深信因果。因果报应的法则是法界的真理,也是一切圣贤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叫“大权”。因果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我们在世间因果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福德;然后以这个福德产生一种智慧;这种般若的智慧生起出世间的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心;这种厌离心产生之后,你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横超三界。三界都是火宅,三界没有一块安全的地方。了脱轮回之苦,这才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落脚点。

(二)

那么这一段就是谈人的天职。首先是举出了圣贤的心法。我们众生由无明的业识心,借托父母的因缘,投胎来到这个世间。童年的时候懵懵懂懂;到了少年的时候,刚刚发育,开发一点智能,马上欲望又上来了;欲望上来了,就得要恋爱,婚姻,成家;一有这个,就得养家活口,就得奔波事业,就得想到赚钱。于是青年阶段、中年阶段都要面对外面去应付。好,应付得差不多了,子女也大了,这时候衰老就到了;老年来了,身体不好,心力衰竭,就想到怎么治病,怎么延年益寿;直到一切方法都用尽了——没办法了,呜呼哀哉了,无可奈何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很少有人反省:我们生命当中,价值何在?我们生命的缘起——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生命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都是懵懵懂懂的。不仅没有办法去了解它的真相,甚至这个问题他都提不出来。他都认为不值得提出来,而提出这些生命本质性的问题,他都觉得可笑:“我赚钱都来不及,我谈什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什么本来面目?什么轮回因果?”他觉得这跟自己无关。这就是众生可悲的一面:最重要的事情他不关注,那些虚幻的、枝节的东西他天天去关注。这就叫迷惑颠倒。佛言祖语都要指向我们当人的自性,让我们回归到生命的真实。

那生命的真实是什么?首先你看第一句话: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我们常常对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仁义,可能都两眼一抹黑。而且它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我们也没有考虑。道德仁义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更是不清楚。我们要了解我们心法所在。什么叫本具?我们的生命来到这个世间,不是一个物质现象;死了,也不是一个人死灯灭的物质现象。我们有一个来投胎的神识,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里面——叫含藏识——含藏着我们多生多劫的业力种子,含藏着亘古亘今的德能。我们阿赖耶识这种业识的心大不可思议。它有污染的一面,也有清净的一面。污染的一面能够让我们遭受种种的苦难;清净的种子能够让我们获得幸福、祥和、安乐乃至究竟的解脱。所以就在我们介尔一念当中,是具足着道德仁义的。什么叫道?道,从它本体上来说,是跟一切古往今来的圣贤、跟十方三世诸佛平等不二的那种体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这个“道”是我们本具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就像铁里面的磁性——它是存在的——石头、矿石里面的黄金。我们要体认它的本性,我们才知道生命的价值。我们只是看到它是一块石头,就把它扔到一边。我们的自信、自尊、自肯,是来自于我们本具性德的体认。它具有如来全体的性德。不仅是人类,乃至于蜎飞蠕动之物,都是具足的。

(三)

那一切圣人要把一切众生道德仁义显发出来,他靠什么?因果报应的法则。因果报应是天道的法则,同时也是圣人施设教化的一个手段。什么叫因果?能生其他法的是因——能生的是因,所生的是果。从时间的序列来看,因在前,果在后。因果有时候是同时的。就好像一片芦苇要把它竖起来,要你顶着我,我顶着你,才能够竖起来。有时候讲“此有则彼有,此灭则彼灭”,它也是因果的原则。佛法,它谈一切都是因果: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因果的表现形式,它是错综复杂的,不是单线的、平面的。所以这个唯识学里面,他谈这个因就是种子,种子起现行——这就是它的果。但这个果呢,现行又能够熏种子,果又能够显发因;种子又能生种子。这样的种子、现行相互熏习,可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过程。包括你原来具有的这个种子能不能起现行,还取决于外部的因缘。那这个种子起现行,有时候是时间很短起现行,有时候时间很长:过十百千万劫以后才起现行。但无论时间多么悠久,这个种子终有起现行的那一天。这就是因缘和合错综复杂的过程。

而且要放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空态里面,去谈这样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错综复杂的情形。凡夫有时候不相信因果,是由于看的面太狭小了,时间段太有限了。这个复杂的前因后果,我们看不到它的始和终,所以就导致不相信。要不你问问世间人:“相不相信因果?”他有时候:“哪有什么因果呀!你看恶人得势,好人受气。没有什么因果。”或者一个学佛的,结果也得病了或者得一个横死。“哪有什么因果?!”他看不到深层的种子——现行、现行——种子的格局。这个格局唯有五眼圆明的佛陀才了解。所以因果报应决定不虚:宇宙的法则。我们知道因果报应是宇宙的法则,当我们遭受到不好的果的时候,一定不能从外面找原因。一切法都是我们业识心的种子的显现。一定是我们种下了这个恶因,才会有这个恶果;你没有这个恶因,绝对不会有这个恶果。就是在整个的共业当中,你没有大众的这个恶因,你也会侥幸存在。你看,我们在地震灾区,大家可能对这一点更感受的深。地震这一片已经死了很多,但是有一批没有死。甚至这个应该死的,他离开了地震灾区到其他地方去,他也在其他地方莫名其妙的死了。

这里面都是自因自果的。我们长期以来没有佛法的熏习,很多人一听,可能觉得很刺耳。我们已经本能的把这些灾祸都认为是自然的,都认为是外在的,都在外面去找原因了。我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的习惯,我们在回避自己。回避自己的恶因,这是不可以的。如果你没有深刻的反省,以后的灾难还要延续。只有深刻反思了我们内心的恶因,我们有一个重新的改变——心态改变、观念改变、行为改变,我们才能够扭转。圣贤教化以因果报应的法则来作为劝善惩恶的依据。如果没有因果报应,那恶靠什么力量来阻止它,善怎么有一种奖励它的力量?“既然因果都没有了,我凭什么要行善?我凭什么要把我的恶抑制下去?恶,它是让我得到现世一些好处的东西。我可以不要去辛勤劳作,我去抢一下银行能得几百万。我为什么不可以去干呢?”但是你知道抢银行就下地狱的话,你敢不敢干?我们现在中国大陆就是没有因果、报应法则的观念。其实我们中国人原来都有这么一个非常质朴的、也非常真实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果报应。有因果报应的思想,他内心才会有一种畏惧。这个因果报应没有了,他就是肆无忌惮:一切都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那生活在这样大家都不惧因果的时代,每个人都很恐惧。那不惧因果,人和人之间就会恐惧:“他人就是地狱”,相互的伤害对方——恶性循环。

(四)

我们具有明德,现在为什么内心那么黑暗,一点智慧显发不出来?就在于有人欲的邪思、邪念、邪的行为,我们真诚的心显发不出来。所以要“闲邪”:要防止这个念头的邪,防止我们行为的不端、非礼。保持我们本有的、一念不生的、纯正的、纯粹的那颗心,那就是“诚”。诚就是天之道。追求诚的境界,就是人修心养性的目标。诚到了极点就是无量光。实际上乾卦所代表的这种刚健勇猛的精神,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无量光德能——它的弥散性、它的光明。“闲邪存诚”,就能够“克己复礼”:把自己不好的东西克服掉,恢复到礼。这个礼:礼者,理也。就是理体,就是“三月不违仁”(的)那种仁之体。你恢复到这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你自己的心归到那个纯仁的境界,你由这个纯仁的心所显发的天下一切有情和无情都是仁的境界。就好像一个菩萨成佛之后,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山河大地、一花、一草都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皆成佛。这就是克己复礼,一日为仁,天下归仁焉。儒、佛两家谈的心法是不二的。

那么要这样做,非要到达什么地步不可呢?就是你要效法天的这种乾德,一定要把修心养性到达一个至善的程度:“明明德”,把自己本具的光明性德显发出来。“亲民”,当你的性德——明德——显发出来,证知一切众生都跟自己同体,自己得到明德的好处,也要让他人得到这个明德的好处,你帮助他。所以“明明德”是自利,“亲民”是利他,要觉悟他。然后把自他修心养性的功夫到达至善的境界。这个“至善”,就是明德完全显彰——那种诚的境界。安立在这样至善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人的物欲、私欲就完全荡涤干净了。再也不会:举心动念就是欲望,就是赚钱,就是当官,就是报仇,就是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人欲净尽”。人欲净尽,我们本有的、天性的、明德的那种理体,自然显现出来。那是从心地当中显现出来的圣人之相:举心动念都是仁的精神,都是礼的精神。这就是孔子最后修养的阶段,“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能够达到这一点。每个念头都不离开礼的法度,行为也不离开。

如果在佛家讲,这个功夫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就是念念都跟一切种智相应,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身、口、意三业没有一毫的错误,连讲话都不会失言。有时候我们会有口误,但是圣人不会有口误。有时候我们做事是在无记状态当中。圣人是每一个行为、每一个细节都觉照得很清楚,这就是佛在果地上十八不共法里面的一种境界。这样就能够恢复本具的性德。作为一个效法乾卦天道的人,一定要把本具的性德完全彰显才能停下来。还有一毫不能完全彰显,他都不能停下来。不能得少为足,一定要到家——波罗蜜,才停止。所以我们效法乾的精神,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修道。你想想,我们每天都是这么多的烦恼:人我是非、五欲六尘、恩恩怨怨。我们的念佛常常有间断,我们往生的把握——都没有握到胜券。如果你具有乾的精神,你就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不能有一刻的懈怠,心怀恐惧:如果不能把道业成就,一下子又轮转到三途恶道,那是百千万劫都不能出头。还能够懈怠放松?直到修行到家为止。这是法天。

(五)

如果我们效法地的坤卦的德能,要厚德载物。怎么样厚德呢?就是要把一切民众看作是同体,要把自己仁爱的精神、博爱的精神、慈悲的精神体现到一切众生身上去。不仅对同类的人,而且对异类的蜎飞蠕动之物,都得要爱护它,保护它,不能伤害它。现在我们人类为了点口腹之欲——也是自私自利的产物,杀害了多少蜎飞蠕动之物,造作了无边的杀业。现在我们中国养殖业是全球之最。见面好像生活水平高:“吃肉了没有?”吃肉了,成为他幸福生活的标准。殊不知吃素才能培植仁爱精神,素食才是健康的食物,吃素能够拯救地球!本来我们中国是以吃素为主的国家,就这三十年以来吃肉的数量已经是增长了将近十倍,这是不吉祥的。我们到东南亚国家,无论新加坡、马来西亚,素食馆是林立呀!走一段路就有素食馆,走一段就有。然而你看我们中国大陆很多城市,竟然没有一家素食馆。有想开的人开不下去:没有人来吃。好像吃饭离开了肉,他就吃不下去。这些都是不吉祥的征兆。我们要爱护一切动物,这是我们东方圣人给我们的智慧赠言。

同时要推己及人——恕道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也让他人能得到: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这些都要从真诚心里面去做。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跟曾子讲“吾道一以贯之”,那其他人就问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其实一以贯之的道就像禅宗讲的那种明心见性:不可说,不可示。但是为了勉强去说,那只能说是“其恕乎”。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个一以贯之的道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坤德——这种厚德,就是要广行慈悲。我们佛教的慈悲,比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更有深广的内容。这个慈悲叫大慈大悲,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大慈大悲,是世间的人和世间圣人不具备的。唯有证到了诸法空性的佛陀,才真正具有大慈大悲。慈悲的境界有众生缘慈,有法缘慈,最终就是无缘慈。行慈悲,这样把一切民众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一切万物——不仅是动物,乃至于无情的山河大地,也看做是同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要有这样一种博大的、仁爱的胸怀。这样才显示了他的平等心。一切众生都跟我是同体的,我不能去伤害他,我要关爱他,要保护他,要给他最大的利益。那这样就能把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这种坤德的厚德,给它彰显出来。

所以乾卦的精神和坤卦的厚德,实际上就是作为人的天职。天职啊!如果我们做不到乾、坤二卦卦象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就失职了,我们的人格就站立不起来了,我们的道德就会瓦解了。最终可以说,这一辈子做了个亏本的买卖——一定要想象得到。为什么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就在于我们人对自己的天职体认不清楚,担荷不起来。

(六)

圣贤的学问就是修身,为己之学嘛。你修心养性,“修身”而已。我们说真正的学问是什么?不是考点分数,不是学点知识技能,不是去拿点什么学位、职称的。那些东西跟真正的学问不能划等号。真正的学问就是修身哪!修身修好了——至高的学问,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

所以一个能修心养性的人必定能够体现在孝悌上。孝悌是我们儒家五伦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五伦有三伦关系是在家里:父子、夫妇、兄弟。然后才朋友、君臣。如果一个人家庭关系搞不好,你让他去做官,去治理天下,一定会搞得很糟糕。你修身才能齐家,你齐家成功了,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修不好,家庭搞不好,家庭搞不好,你治国平天下那就谈不上。这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道理。

一个能够孝悌的人,能够把道德精神做到纯粹的人,他力量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格物。格物,格除物欲。现在我们目前的人,为什么很难修心养性?或者根本他就不去修心养性。就在于他的物欲太浓了,这个烦恼太重。看到什么都想占有。物是什么?物也是我们心中所变现的、虚幻的一种东西。变现之后就有一种占有的欲望,这就由于我执、我爱、我见所产生的自然心理。看到一个好东西就想:“哎呀!怎么占为己有?”这种占为己有的念头就是他的欲。看到一件名牌衣服,“是不是穿到自己身上”;看到一个美女,“能不能作我的妻子”;看到这个官位很荣耀,“能不能我去坐一把”。他就是这样,这就是欲。这个欲望,如果你不把它降伏住,它就会让你去造作恶业。我当官,谁挡着我的路,我派职业杀手把他干掉;这个美女求不到,我把她容貌给毁掉;这个东西,我正当的劳动得不到,我是不是把它偷过来?他什么样的行为可能都会出来。所以一个人格除了物欲,才能拓出我们本具的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出来,他才能正心诚意,才能独善其身——慎独。他修心养性好了,修身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德能了,他的身、口、意三业都是体现圣人心法了,他这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道德载体了。

他的效果必然能够对他家里的妻子产生一种榜样的作用,那他的兄弟由于他这种敬爱之心也能够非常和睦,这就是家庭关系好。家庭关系搞好,把这种修身养性的德能再扩充到国家,乃至扩充到天下,都能够做得平平妥妥,天下太平。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如果得到官位也是一个好事。《周易》讲“圣人之大宝曰位”,圣人有这个位,他利益众生更大。孔子有圣德,但是他没有得到国君、天子之位,也只能周游列国。用他自己的话:累累若丧家之犬。游说诸国的国君,来推行他一套儒家的仁政学说。但是生前很不得志,只能晚年去设馆授徒,删诗书——整理古代的典籍。虽然这样,孔子被称为素王。也是王,只是素王,没有得位的王。那如果得位了呢?他不是就在一个国家、一个天下当中,把他仁爱的德政、先王之道完全体现出来了吗?也就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之德也都很难得到主流认同。“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放纵自己的我执,都在打仗,都是出于自己的贪欲,没有一场正义的战争。所以诸侯在这个我执、利益的驱动之下,孔子那种无我、仁爱的精神显然就没有市场。虽然没有市场,但孔子的这套学说为我们的民族立下了文化之魂——核心价值。所以刘邦统治天下以后,逐步的把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定义我们这个民族的圣人、圣言。真的如古人所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所以这一套儒家的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所谓内圣外王之道,我们要传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救。如果我们不按照儒、佛两家的观点去做,灾难还是不能终止。

(七)

\

如果你不是以善业所感,而且通身都是恶去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那么如果善来感,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大水、干旱、瘟疫、蝗虫,以及飓风、地震这些灾祸。当出现这些水、旱、瘟疫、蝗虫、地震的时候,这说明我们不是善感,而是在恶感。善感一定是:一年四季非常的和顺,每年都是五谷丰登;每个众生他在自己的名分上各尽自己的天职,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他又受一种圣贤的教化,所以他一直会保持一种仁慈的心、一种太和之气。每个人都有一种礼让,形成一种社会的风气、主流的价值。如果在这样一个道德风范的社会当中,纵然有一两个极少数的愚痴冥顽的众生,也由于处在一个好的环境当中,他也最终得到一种感化,也变成了良善之人。那么在一个道德感很强的社会,他对这些所谓的恶人都会有一种怜悯之心,都不至于用一种残暴的心去对待他。这里就讲到梁上君子。“矜梁上君子”,这有一个典故,出在后汉书一个《陈寔传》。陈寔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说有一天有一个盗贼进入他的家庭,他发现了。这个贼呢,躲在梁上。这些,陈寔看到了。他就怎么办哪?他就起床,然后就叫子孙这些晚辈都到厅堂来集合。集合以后他就要训话了。古人这个训话,他有个拂。拿着这个拂,就是很严正——正色的训话。就对这些子孙训话,说:“人不可以不自勉,要自重。就是不善的人,他未必本性上是恶的,只不过是他习惯了。不良的习惯使他这种本性变成了不好的地方、不好的一面,才慢慢的使他变成了一个坏人,但是他本性是很好的。”就训这些:你们一定要有好的习惯,成为善人;如果你没有好的习惯,就会成为不好的人。不好的人,就像梁上君子一样。这个贼在上面听到大吃一惊,赶紧从梁上跳下来,向他忏悔顶礼。那对于梁上君子,他都有一种慈悲:顾惜他,怜悯他这一面。那么这样的善心,就能使这一方的区域永远杜绝劫贼,不会有强盗、贼子。

还有,对溜到屋子里面来偷东西的小偷,不仅不加罪于他,而且救济他。在怜悯心的情况,救济他。他沦到小偷的地步,一定是生活有很大的困难啰。你去帮助他们,而且要护全他的面子。这个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讲一个公案。《阅微草堂笔记》都是根据真人真事写出来的。说一个乡村有一个大富长者,家里比较富有,他人也很仁厚。有一天,就有一个小偷溜到了他的房子偷东西。这个小偷进了屋子,他就感觉到好像不对,那小偷就爬到床底下去了。这个大富长者呢,就装作睡觉,这个小偷在下面就趁他睡着了想溜走。这时候,好像上面的人睡着了,这小偷悄悄的爬出来,朝上看一看。朝床上看一下,正好一看:这个大富长者正在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他。这小偷一下子就来不及。

(八)

大富长者一认,就知道是邻居的一个年轻人。认出来了,他就跟他说——非常仁爱的:“哎呀!你不是邻居的某某吗?哎!你怎么能做这个事呢?这个不好哇!肯定你生活出现了困难。但没有关系,我给你十两银子,你去做点小买卖。”这个小偷一听,哎呀,不仅不对他过不去,还要给他银子,就很感激。这时这个小偷还想拿着银子就准备走,但是这个大富长者说:“等一等,你不要半夜走,半夜走外面有巡逻的。知道你家里比较穷,拿着十两银子,会跟你过不去。”就叫他天亮了再走。过了若干年之后,这个大富长者就去世了。正在丧礼的时候,远处来了一群人。一群人是什么?是一群出家人过来了,到他坟上来祭奠。结果那个为首的出家人是邻居,当了和尚——当了灵隐寺的方丈。这灵隐寺的方丈带着几个比丘过来。然后人家说:“哎呀!这个方丈是谁呀?”原来就是那个偷儿。这小偷以后改邪归正了,还出家了,出家了还修行、德行很好,成为大和尚了。古人的这种仁慈之心哪!

这个仁爱之心,他有官位就会成为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呢?要提醒这个官员:你要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你的民众、老百姓。你能够真诚的去行德政爱民——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与民众为敌,不能鱼肉百姓,那不仅能感动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化异类。“感化异类”,就是其他的动物都能得到感化。这里就提出:像老虎这么一个非常凶猛的动物,它都能受到感化。在历史上都有那些为官非常善良的人,他有这些公案。你看在汉光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叫弘农郡,它那个境内很多老虎。开始有一任太守,知道老虎多,就下令民众设了很多陷阱来对治虎患。但谁知这样一来,这老虎害人的事情更多,对付不了。以后就换了刘昆做太守,这刘昆一上任就说:“这老虎为患是暴政所导致的。”就是这个政治太暴虐了,赋税太多了,这叫“苛政猛如虎”啊!你有什么样的暴政,就感得什么样的东西过来。暴政所导致的,他就有一个新的方法:下令民众把原来的陷阱全部填平,所有的弓弩、弓箭什么全都折断不要。而在他的政治上用仁爱之心,奉行德政,减税,对民众的疾苦非常的关心,真的是:“真诚爱民”的去做。哎!很快这个老虎就结伴渡过河,到其他地方去了。所以以仁爱之心去做,都能感化异类。那些不好的鱼——鳄鱼,也能够迁到他方去。这些吉祥的瑞征在史记上、二十五史当中都有记载,不一而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以仁慈的善心相互感通,断不至于会有土匪、刀兵来蹂躏劫掳老百姓——战火连绵这样的一个灾祸。这些都是因果感得的报应。

(九)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是《尚书》里面的。“惠迪吉”,“惠”就是顺着,顺应,“迪”就是道,你顺着天道而行的,就是吉祥。你协从违背天道而行的,就是凶灾。这两者的关系如影随形,似响应声,决定不虚的。所以“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九个字,就展示了天人感格的真理。那真理,比如说我们对自然界一年四季的规律,你如果不顺着这规律来做,比如说你在饮食上,就喜欢吃那些反季节的菜,这个都不吉祥。几万年、几十万年形成的山河大地——这种生态环境,你非得要用你的傲慢去改造它不可:砍伐森林,大建水坝,开垦农田,等等这些。你只要是不自然的做法,最终反弹的都是灾祸。一定要“道法自然”哪!所以“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就是因果法则在里面。还有《洪范》。《洪范》是周武王战胜纣王之后,向箕子请教所得。箕子原来是纣王的叔父,被商纣王囚禁,那么武王知道他是贤人,把他放出来,并且向他请教治国的大法、方略。箕子呢,曾经得到大禹治国方略的传承,就转述了大禹治国的大经、大法,叫《洪范》。“洪”就是大的意思,“范”就是规范。在这个《洪范》里面提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你要奖赏,用五福这样的因果法则去教化众生。五福,我们常常讲五福临门:第一是长寿,第二是富贵,第三是康宁,第四是攸好德,第五是考终命。那五福里面尤其是“攸好德”,就是他生来就好乐道德,秉性仁慈。这就是他多生多劫善的串习。善的串习:原来是这样,今生还这样。这就是他的因。这个因就会导致:他能得长寿;他能富贵;不仅有财富,而且社会地位让人尊重;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身心康乐;然后到了临终的时候,寿终正寝——善终,年高而善终。这就是善的报应。你行善,这就是上天用五福来奖赏;但如果你造恶,上天就有六极来惩罚你。六极相反:凶、短、折——寿命夭折而且横死、凶死,身体疾病、多病,内心忧愁,物质生活贫穷,相貌丑恶,心志怯弱。这就是他造恶导致的六种不良的结果,非常的不幸。这个贫贱啦,夭折呀,多病啦,有精神障碍呀,等等,这都是自己多生多劫的恶业所致。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命运不一样。你就兄弟姊妹一母所生,都不一样。这都是自己的自因自果导致的。所以《尚书》里面不断谈这个问题,一个人天命无常啊!天命是没有一定的,就是根据你的善恶所感来决定的。所以你一个人做善,上天就给你吉祥;你造作不善,上天就给你种种的灾殃。那么《周易》里面也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了很多阴德的家族,你就会有好的后代来继承你的香火。这个“余庆”,跟“本庆”相对而言。你积善,它的本庆是在自己身上,余庆是在子孙后代身上。反之“积不善之家”,你的本殃在自己身上,余殃是在子孙后代上。所以一个人自己不积阴德,后代一定是受负面影响。反之,一个家族能够传得几十年、几百年,多少代都是鼎盛的,都是富贵的,说明这个家族积的德非常深厚。这些道理都屡屡的在我们中国儒家的典籍当中有记载。

我们中国人原来从小都是读四书五经的,乃至于十三经。读这些文句,就能感发人的善心。现在各地也在提倡国学的热潮,让小孩子从小读四书五经,这都很好。这个圣贤教化像一颗金刚种子,播种他幼小的心灵当中,就能一辈子让它产生正面的作用,使他不至于走向邪路。因为它是善的一种教化,引发他善业的种子,不断的熏习。古人他都要背诵四书五经的。当他内心有四书五经的文化信息在里面,你让他去造恶,他都不敢。现在我们的教育没有这些东西呀!从小灌输的就是知识技能的东西,甚至是一种仇恨的教育啊!所以现在一定要把圣贤的国学进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面来。如果再不去接上我们儒、佛的这种道统、这种好的文化,真的,我们这个民族一代一代人将会非常可怕。人不行了,我们的国家、这个民族也没有多少希望了。儒、佛的经典感化人的善心,能够警觉人的那种放逸的、那种不好的习气,建立一种道德的堤坝。这是非常深切的悲智在里面。

\

——庚寅年仲夏大安法师讲於绵阳圣水寺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