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一、向上一路 (一)一粒豌豆的历程 (二)众说纷纭话成佛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18 09:06:50
一、向上一路 (一)一粒豌豆的历程一、向上一路——精神和生命的妙高峰一粒豌豆的历程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同样,任何的生命体,同样也有自己的追求。记得少儿时学抄的谚语中有这么一句,"老母鸡的理想,只是一把谷糠。"强者对于弱者的追求往往是轻蔑和嘲讽的,但强者也有自己的追求,更强者义会怎样加以嘲讽呢?在人类的眼目中,看到各类生物的生存状态所得到的那种感受

  一、向上一路 (一)一粒豌豆的历程
一、向上一路——精神和生命的妙高峰
一粒豌豆的历程
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同样,任何的生命体,同样也有自己的追求。记得少儿时学抄的谚语中有这么一句,"老母鸡的理想,只是一把谷糠。"强者对于弱者的追求往往是轻蔑和嘲讽的,但强者也有自己的追求,更强者义会怎样加以嘲讽呢?在人类的眼目中,看到各类生物的生存状态所得到的那种感受,和天堂中的天人们,或佛菩萨们看到人类的生存状态会有多大的不同呢?
有一个关于豌豆的故事,曾向一些朋友调侃过,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故事是这样的:
一粒豌豆在上中,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非常的不满意,它说:"我就如此可怜和渺小吗?我为什么要生活在黑暗中不追求光明,显现自己的内容呢?”于是这粒豌豆在土中不停地挣扎,一场大雨之后,豌豆吸饱了水,撑破了束缚它的那层皮,上面绽出了芽;下面生出了根。“我终于解放了,自由了,要继续奋斗,冲出这地狱中的黑暗。"豌豆根在土地中不停地吸收营养,豌豆芽也不断向上生长,终于冲出了土层,见到了阳光。"多幸福,外面的世界多宽敞啊。"在饱览阳光下的丰富景观之后,豌豆为自己的贫乏感到羞愧:"我就如此单调么?不行,要努力奋斗,要表现和成就自己。"豌豆的确不凡,"通过自己的奋斗,小小的芽变成了茂盛密郁的藤林,并开放出无数灿烂的花,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豌豆为自已的成就感到自豪,但立即又有了新的不满,“开花不结果算什么呢?辛劳一生息应有个好的结果吧!”于是豌豆花变成了豌豆荚,豌豆荚后来当然成熟了。"我太累了,该休息一下了。"一阵风吹来,干透的豌豆荚发出了一连串的爆响,于是无数的豌豆就落在下土中……。
"太挖苦人了!"有的朋友愤然地笑着。其实,这并不是挖苦人,只是说明了一个"因果"的问题,人们的追求,往往逃不了因果关系的限定,佛经上常说"如是因,如是果",或"如是果,如是因",因与果实际上只是同一事物的两端而已,彼此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比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本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同一体,鸡是蛋的特殊形态,蛋是鸡的特殊形态。如果把鸡和蛋截然分为没有内在联系的两个部分,再来论证其因果关系,那就永远也说不清楚了。
鸡只能生鸡蛋,而生不出孔雀蛋;鸡蛋只能孵出小鸡,而孵不出孔雀。因为鸡和孔雀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现代遗传工程学或许可以缩小这一差别,把鸡改造成既有鸡的特征,又有孔雀特征的新品种,但完全把鸡变成孔雀的可能性是绝对没有的。
同样,现代科学也决不能把猴子或猩猩变成人。有关"狼孩"的记录证明,人在婴幼儿时期一旦失去了社会性的哺育,他就失去了社会人的意义,无论后天怎样调教,也无法使之重新成为社会人。人尚且如此,何况其它生物。
佛教的因果学说是严密的,是联系到认识系统的行为活动而言,并有因、缘、果、报四大组成部分。一个人的生,他的生命、智慧、品行、能力和命运,往往如同那粒豌豆一样,尽管有"辉煌"的历程,却谈不上质上的飞跃。要使自已有质的飞跃,就必须在"因"上有所变革,抑同进行遗传基因的改革一样。"舍得宝来宝换宝,舍得珍珠换码瑙",要变革自已,用佛教的理论来看,就必须修行。修行是自身生命和精神的一个取舍过程,首先要"舍"去自身的许多东四,如进行无形的"易筋洗髓"手术一佯,去掉自己原有的精神内容和行为方式,而植入佛菩萨门的精神内容和行为方式。如果对"凡人"的精神和生命不能"舍",.那就争"取"不到作为佛菩萨的资格,从而使自己因循于原有的因果律——佛教所认为的“六道轮回”之中。
如果一个人敢于"舍"掉自己原有的一切,而"取"佛菩萨们的光辉,那么,佛教认为,只要如法修行,绝对可以成佛。如果说对鸡进行改造而不可能完全成为孔雀的话,从人到佛也有相应的阶梯,佛教的三界说标明了从欲界众生向色界天人,再向无色界天人转化升华的路标,这就是"人天行果";佛教的净土说也指出了众生"移民"到极乐净土的手续和方法;而佛教的大正道、三十七道品、戒定慧、六度般罗蜜则指出了从人向佛菩萨升华的全部要领和方法。
一、向上一路 (二)众说纷纭话成佛
众说纷纭话成佛
佛教的法。是指示人生解脱之法,是指导众生成佛的法,是与人世间智慧不同"质"的智慧,所以佛教称之为"真谛"。而人类的文明,人类的尘世间的智慧,只是有限的,狂"入道轮回"中旋转的,不能使人生得到解脱的低层智慧、所以称为"俗谛"。
佛教的法门,号称有"八万四千"之多,而众生,更是“非算术之所能计”,对于如何使人生得到解脱,如何成佛这样的大事,自然在佛教内部也会产生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的局面了。以至在佛教最为兴隆的唐代,着名宰相裴休在为圭峰宗密大师所作的《禅源诸诠集都库》的叙中,有如下之说:自如来现世,随机立教;菩萨间生,据病指药。
故一代时教,开深浅之三门;一真净心,演性相之别法。马龙二士,皆弘调御之说,而空性异宗;能秀二师,便传达摩之心,而顿渐殊禀。荷泽直指知见、江西一切皆真,天台专依三视,牛头无有一法。其它空有相破,真妄相收,反夺顺取,密指显说,故天竺中夏,其宗实繁。良以病有千源,药生多品,随机报器,不得一同。虽俱为证悟之门,尽是正真之道,而诸宗门下,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失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絮,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增烦恼病,何利益之有哉?
裴休对宗密大师的"叙",极为精要,对下熟悉佛教,特别是佛教史的人来说,真不知其中说了些什么。
佛教是"随机立教"的,也就是根据众生智慧的高低,行为的善恶等种种差异而"随机"建立的,因而有深有浅,开了"声闻"、"缘觉"和"菩萨"之三乘不同层次的佛法。佛与众生心本无差别,所以叫"一真净心”,可惜众生不识,执"有"执"空",于是才有“性相之别法”枣对印度大乘中观派,中国佛教概称为"性宗";对印度大乘瑜加派,中国佛教概称为"相宗"。佛教内的差别和不统一,车印度佛教内就形成了,传到中国后,对这种差别的争论也就扩大了,而解决这种差别,便之达到统一的思想的方法也在开始酝酿,并有所发展。达摩祖师西来,传佛心印,六传到慧能神秀,这个"心印"就分为"顿渐"两大部分。整个中国佛教界,在
禅宗门内,除神秀"渐门"之外,讲"顿门"的还有荷泽、江西、牛头等多家。在禅宗之外,还有天台、唯识、华严、净土。律宗和密宗等各大宗派。所谓"空有相破,真妄相收,反夺顺取,密指显说"枣在本体论上,对"空有","真妄"的学说各抒已见,在方法论上,对"反顾"、"显密"的手段各立门派。所以是"病有千源,药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并且"俱为证悟之门",而且"尽是正真之道"。这是唐代佛教内各宗各派得以建立的依据和必然。
但佛教这一人生大道往往又是在"非道能弘人,实人能弘道"这样一种状态之中。汉武帝在经营西域时曾有一道"求贤诏",其中说:"盖有非常之动,待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有伟大的人物,才能创立伟大的思想和学说;伟大的思想和学说,也只有伟大的人物才能领会和发扬。佛祖释迦牟尼是伟大的,佛教内开宗立派的那些祖师们也是伟大的。但佛教及其内部各大宗派的宗旨和学说,并非为一般的信奉者所能理解并付之实践。何况宗派林立本身」就便佛教本身难政协调和统——,所以是"诸宗门下,通少局多",宗派太多,而能够通达,统一这种局面的大师却如凤毛磷角。所以在佛教鼎盛的唐代,献出现了"数十年来,师法益坏"的情景,而必然产生“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的混孔局面。随流而下,当然是"惰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而高低”了——真理成了人情和势力的奴婢,佛法成了人们"烦恼见"的遮羞布和挡箭牌,也成了争名夺利的戈矛。
在这种局面下,在佛教内正本清源,统——认识的工作就极为重要和迫切,主峰宗密大师以禅宗和华严宗这两宗领袖的身份,以他博大的学问和精深的禅行,作了《禅源诸诠集》这部百卷的佛学巨着,可惜这部巨着早已失传,虽仅剩一篇"都序",尚可从中窥其大要。裴休在同一篇的"叙"中说亲密大师:
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融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趋。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莫不捉耳而告之,指掌而示之……本末相扶,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
宗密大师的方法是"本末相扶,远近相照","瓶盘钗训"及一切金属制品,归根到底不过是金属的变相,而金属的本性则毫无变化;"酥酪醍醐"及一切可口、不可口的食品,都离不开一个"味"宇,离开了味觉,一切食物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在唐代并没有今天"输液"的方法,。再加以"直示宗源之本末"-枣弄清楚佛教及其各宗各派的来龙去脉、发展状况;细致地分析"真要之和合”——弄清真理谬误是怎样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空性之隐显"枣"空性"是大宇宙和小宇宙两者共同的根本,但往往"隐"时却“显”,“显”时反"隐"。乃至"法义"、"顿渐"、"遮表"(遮是遮拦、遮减,表是表述、表露)、"权实"(权是策略、方法,实是真实、不变)等种种"善巧万便",一并"大都而通之"。这种“大都而通之”。就是主峰大师所说的"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就是当时和后来禅宗内既公开宣示,又秘不乐人的“向上一路"。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