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法师开示】惟觉长老:慈悲喜舍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18 09:08:30
凡夫众生都有亲、有冤、有爱、有憎、有取、有舍,因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这些都属于众生心。修四无量心是一个方便,能够破除我们对冤亲、憎爱的执着,启发我们的大慈悲心。依根解结 冤亲一相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假使能够把冤亲化成平等,心就没有挂碍,心量就广大。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修慈悲观,包含七周缘慈及四无量心两种法门,目的就

凡夫众生都有亲、有冤、有爱、有憎、有取、有舍,因而产生种种喜怒哀乐,这些都属于众生心。修四无量心是一个方便,能够破除我们对冤亲、憎爱的执着,启发我们的大慈悲心。

依根解结 冤亲一相

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假使能够把冤亲化成平等,心就没有挂碍,心量就广大。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修慈悲观,包含七周缘慈及四无量心两种法门,目的就是在解脱我们过去和现在心当中执着的观念。过去认为亲就是亲、冤就是冤,始终是根深柢固,不能释怀,现在用慈悲心把它化掉,化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冤亲平等,最后归到无憎无爱。

小乘和大乘都修慈悲心,小乘修慈悲心是在增长福德,因为慈悲心是最大的福报,运用这个福报,希望能够契入涅槃,目的是在自利;大乘修慈悲心,并不积极地要出三界、了生死,因为离开了三界,就不能建功立德,也没有办法度众生。因此,大乘修慈悲心,除了增进自己的福德以外,目的是在普度众生,既能开拓心量,使这念心没有障碍,冤亲平等,摄受一切众生;又能用这种方法来净化自己这一念心,破除自己的我执。所以,又能自利、又能利他。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依根解结的方法,依着六根来解除我们的六结。过去是情爱,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十二入、十八界这一些结,现在还是依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来修,把我们这一个心放到十八界中,这个心就平等了,看到每个人都希望他很欢喜、很快乐、很平静,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这就是一种慈心观。

四无量心有两种修法,一种是概念来修,例如缘亲人修观时,不特地去分别是什么人、什么相貌。第二种是取相,想到父母兄弟或平时最挂碍的亲人时,取其相貌,把对象想到面前来修四无量心;但是要知道这是一种假想观,假使修不好,把它当作实实在在的,心生挂碍,甚至伤心掉泪,过去这种情爱的种子又现前了,反而使心得不到平静,那就糟糕了!所以,要了解这些都是假想观,是假想出来的境界,不是真实的境界。

一般人平常一动念头就是冤亲的事情、烦恼的事情、男女情爱的事情、仇恨的事情、嫉妒的事情……这些都不是清净的念头。假使修观行时起了这些念头,马上就要改正;如果不知道改正,一念、二念、三念、四念……愈想就愈糊涂、愈烦恼,到最后心生无明,就成了病态;运用得不好,可能也会产生感应、神通,但就是成魔了。所以,心要保持清净,没有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具足慈悲心、恭敬心,知恩、感恩、报恩心……。心念清净,就能产生清净的智慧。

以楔除楔 归于究竟

虽然人人都有慈心,但假使没有去养成,就很难现前。修慈心,能除掉瞋心,所以“慈能予乐”。“慈”名“爱念众生,常求乐事以饶益之”,修慈心,为除众生心中“瞋觉”故。时时刻刻护念众生,应用种种方便,以最快乐的事情,安慰众生、布施众生,使其常得快乐。

\

“悲”,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为除“恼觉”故。五道众生都是我过去的冤亲,在六道轮回当中受种种苦,而我不知不见,长夜懈怠,不生救拔之心,自己觉得很惭愧,欲修悲心以拔其苦。悲心修好了,不但能拔众生苦,也能够对治自己心当中的烦恼。

“喜”名“欲令众生,从乐得欢喜”,为除众生中“不悦乐”故。一般人不快乐的时候,始终是愁眉苦脸的,闷闷不乐,这就是不悦乐的心。修喜心,就能够对治这个烦恼,让众生心也欢喜、身也欢喜。

“舍”在佛法上是最重要的,有大舍、中舍、小舍。什么是大舍?把整个身心、整个世界舍得干干净净,一切毕竟空寂,就称为大舍。中舍,是一方面修布施,一方面修智慧,福慧双修。小舍,是有条件的,供养三宝、布施大众,目的是希望得到智慧、得到平安,希望增福增寿、消灾免难。一般人烧香许愿就是如此的,祈求佛菩萨、神明保佑自己家庭和谐、身体健康、事业顺利,这样就为佛菩萨、神像装个金身……这种舍法,好像跟佛菩萨、神明作生意一样,你不保佑我,我就不供养你,所以是缺乏智慧。

前面修三种法门,是因为我们有瞋心、恼心、不快乐的心,所以修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因为一般人心量窄小,看见众生就会讨厌,甚至于自我封闭,不想见到众生……这种心念都不正,很难成就正觉。为了要普度众生,心量要广大,就必须除去这些毛病,所以修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三种法门。

如果毛病除去了,就要进一步修舍无量心,如《金刚经》所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前面是方便,现在要把三个方便法门放下。因为放下才能提升自己,才能归于中道、归于究竟。如佛经云,先以善摄恶,后以舍摄善。前面是善法,善法成就了,不要执着,归于清净法身。法身也是没有边际、也是无量,尽虚空、遍法界,都在我这念心当中,所以称之为无量。因此,修舍心的目的,就是希望见到本心本性,契悟中道实相。

法法都要归于这念心。我们在禅七当中经常告诉大众,这念心要站得住、站得长,但是,因为心当中还有烦恼,不容易站得住、站得长,就必须依照这些顺序来修。修了方便法门,心安住了,最后还是要站得住、站得长,归于菩提妙明真心、归于定慧等持这念心。上上根的人,一下就契悟了这念心,又站得住、站得长,其心安隐,平等不二,就称之为舍相应。与什么相应?与实相相应、与菩提心相应,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