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学问答】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18 09:09:21
学佛在现代社会是否切合实际? 释演正:这个问题。令我觉得很有趣、也很迷惑的是,我听说中国人在历史上以及习惯上,向来都认为佛法是超越这个世间的。佛法与这个成功的现实世界被看成是相违背的;基本上就是说佛法是不实际的。我觉得这是因为对佛法欠缺了解。如果你真的看佛法的主要见地,你会发现当今世上,佛法能够回答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举一个例子,就像今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约两千六百年前,释迦牟尼佛

学佛在现代社会是否切合实际?


释演正:这个问题。令我觉得很有趣、也很迷惑的是,我听说中国人在历史上以及习惯上,向来都认为佛法是超越这个世间的。佛法与这个成功的现实世界被看成是相违背的;基本上就是说佛法是不实际的。我觉得这是因为对佛法欠缺了解。如果你真的看佛法的主要见地,你会发现当今世上,佛法能够回答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举一个例子,就像今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生态问题。约两千六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已经告诉我们因与果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正地思维因果的话,在我们使用免洗筷时,我们一定会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这样的行为其实可以直接使生态受益。


另一个例子。佛法里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相互依存。就在全球化现象已蔓延到全世界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不久后,我们可能连一个秘密的念头都不可以有;将来有一天,我们无法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生起一个猥亵的念头。


第三个例子:佛法里谈到慈心与悲心。这到底有什么不实际的?这是我们所缺乏的。


又一个例子。佛法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开示就是关于幻象。现在这个世界已经完全被经济操纵。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观察经济,你会发觉再没有比它更虚幻的了。国家的增长以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来判定。但是如果你仔细去看这个GDP 的话,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全然虚幻的。这是因为你为了得到这个GDP的数字而摧毁了很多东西。当你以GDP 作为成长的指标时,你没有考虑到自己为了得到这个数字而摧毁的一切,因此我们其实只是在看其中的一面。


佛法其实是非常实际的。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因为中国人是首先发明印刷术的人。你知道第一个有日期记载的印刷出来的书是哪一本吗?就是《金刚经》。现在每个人都需要印刷书本。是谁首创印刷术的呢?是佛教徒生产了世界上第一本印刷出来的刊物。没有日期记载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有日期记载的就是《金刚经》。这百分之百正确!我于此项目做过研究。你可以在“google”上面查看。


中国人很推崇玄奘。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及人类学家之一。他是谁?他是一位佛教徒。


还有,现今在Christie's、 Sotheby's等地方都销售佛像。这些都是佛教的物品,富商们从它们的身上赚取到很多财富!那么,佛教有什么不实际的呢?



佛海无涯,怎样修行?


释演正:谈到修行,首先要具备两种条件:一种是内因,另一种是外缘。


内因是暇满人身,这是我们能够修行的主因。我们今生今世六根具足,头脑灵敏,又能够发心学佛,能够听闻到正法,因此要珍惜宝贵的光阴,珍惜这种种殊胜难得的修道因缘。外缘就是有好的师长、好的同行、好的修行道场,这些都是修行的助缘。如果不能体会到善知识、同参道友和外在环境对我们的帮助,就会常常遇到障碍,容易产生各种毛病,很难顺利修行。所以,我们要珍惜难得的暇满人身,珍惜良好的修行助缘,把握这改善生命品质的殊胜因缘,走好修学佛道的每一步。


其次,应该认清三个毛病。这三个毛病,分别对应于学佛的三个不同层次。


一是最初发心太过猛烈。刚刚学佛的人,通常容易犯这个毛病。每天一定要念多少声的佛号,诵多少卷的经典,做多少件的事情,发心非常地猛烈。结果往往是这几天做做这个,过几天又干干那个,做一做就歇一歇,做一做就换一换,弄得又疲惫又散乱,没有办法持续修学。所以,初学佛的人应该发持久心,发长远心,踏踏实实地修学,平平稳稳地进步,初发心切忌过于猛烈、急于求成。


二是修行当中彷徨不定。克服了发心过猛的毛病,修学了三五年以后,就进入学佛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一阶段,容易彷徨、迷惑,觉得修行好几年了,进步反而没有刚学佛时那么明显,于是开始怀疑修行道路的可信性,怀疑修行方法的正确性。这种种的疑惑,导致懈怠放逸,甚至中途退却,不再继续修行了。所以,处在第二个层次的学佛人应当勇猛精进,突破彷徨心理的障碍,排除对修行的疑惑,才可以进一步向上修学。


三是稍有成绩便高慢自大。学佛的人精进用功了十年以上,在学问、修行、做事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成绩以后,就到达了第三个层次。在这一阶段,容易产生高慢,认为自己的修行工夫很好,修行的法门很殊胜,学问渊博,事业有成,自利利他非我莫属,别人都比不上我。因为高慢自大,增长了我法二执,障碍了更加长远的修学,也就不可能获得修行上真正的成就。所以在历经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加长久的修学过程,在某些方面有了一点成绩以后,就要注意“韬光养晦”,不要急于张扬,而是要更加谦逊地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用功修行,以期达到工夫的成片、修行的纯熟。以上三个毛病,在修行之前就应该了解清楚,才能够在修行当中积极防止。


最后,真正的修行,必须遵循四项步骤。


比如说,我们要制造一把好的剑。首先要选择好的铜、铁等原材料。第二步就是对原材料的冶炼、陶铸让剑的毛坯显露出来。第三步,经过一番的敲打、淬火、磨光,将粗糙的剑坯琢磨成闪闪发亮的剑。第四步,还要将打造好的剑埋在土里。等到把剑上咄咄逼人的气焰去掉,再从土里拿出来。这时候,一把锋利的好剑就形成了。手持这把利剑,便可以削铁如泥、所向披靡了。


修行也是如此。我们要把自己锻炼成能断烦恼的法器,第一步要培育好根基。根基不够就会时时遇到障碍,处处存在困难,就不堪成法器,不能成大器。所以,要多忏悔,多集资粮,让业障渐渐减少,善根逐步增长,培养清净的信心,培育良好的根基。第二步,有了良好的根基,还要仰仗师长的教授、教诫,依靠同行的鼓励、帮助,加上自身不懈的努力,深入经律论藏,思维善恶因果,树立起对佛法的正见。第三步,虽然具备了正确的见解,但缺乏具体的实践,需要面对顺逆各种境界时的历练。经历了一番长时间的身心磨练,不断规范言行举止,逐渐清除内心尘垢,让三业清净,三学增上。第四步,虽然修行上有了一些心得,但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认为仅此便可应对自他身心种种烦恼,而是应该继续精勤修学,让自己的修行工夫纯正、熟练。这时候,能断烦恼的法器就炼成了,我们也就拥有非常猛利、非常深广的智慧,能够洞察种种幻相,应对种种境界,调服种种烦恼,成就种种胜利。


信佛学佛,修行成佛,这是每一位佛弟子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只要我们具备两种条件,认清三个毛病,遵循四项步骤,一定能够紧随佛陀的身影,践履佛陀的大道,光大佛陀的事业。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释演正: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能、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学佛,只是求佛保佑,可以算是信佛,但不能算是学佛。学佛,是学佛所言,行佛所行,而不是一味祈求保佑。那样的信,往往会流于迷信,乃至功利心,与学佛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陀教导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却带着强烈贪著来到寺院,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还要升官发财,恨不得还要佛菩萨保佑自己干了坏事不被发现,这叫学佛吗?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


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所专有,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释道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为什么要学佛?求佛保佑是学佛吗?


释演正:学佛,是因为人生存在问题。如果人生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问题,就大可不必学佛了。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就是对生死之迷的追问,对终极归宿的困惑,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所以,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断除一切疑惑,亲证诸法实相。


佛教怎么看待其他宗教?


释演正: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也能对改善人心和安定社会发挥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否定这些宗教的价值,应当彼此尊重。当然,从教义上说,佛教更为圆满、究竟。我曾在西藏和一些佛学院的学生探讨过《佛教在宗教中的独特性》,对佛教和其他宗教进行了比较。区别主要有四点:一、佛教是“无神而非有神”,不建立主宰神,而其他宗教普遍认为世界是神创的;二、佛教是“业力而非神创”,认为人类的吉凶祸福不是由神决定,而是由自身业力、行为所决定;三、佛教是“自力而非他力”,其修行是依靠自身努力而非上帝拯救;四,佛教是“人本而非神本”,认为在修行意义上说,唯有人的身分才能完成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



内心皈依三宝却不举行仪式,可以吗?


释演正: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不仅是表达自己将三宝作为人生唯一依赖的愿望,也能因此获得三宝加持,获得诸佛菩萨和历代大德一脉相承的皈依体。


如果只是自己随便想一想:“哦,我皈依过了!”不仅无法获得皈依体,也很难对身心产生多少作用。我们心中时时都有各种念头来去,仅靠这微不足道的一念,又如何抵挡此起彼伏的妄想?所以,皈依仪式决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我们向成佛之路迈出的坚定一步。


西方三圣是哪三位菩萨呢?


释演正:西方三圣指的是西方极乐世界三尊主要的佛菩萨,即教主阿弥陀佛,和他的左胁侍观世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菩萨。


造像上,三者皆在莲座上,莲象征出淤泥而不染,于一真法界而能应化在十法界;阿弥陀佛中立,观音菩萨胁侍在左,大势至菩萨胁侍在右。三者塑像或画像为修行净土宗者礼敬的对象。


《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观想之佛菩萨身相即为此三尊之身相。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甚么?


释演正: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甚么教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戒律。



但是,佛教的戒律,并不像其他的宗教是出于神意的约命,所以也不像其他的宗教含有神秘性。佛教的戒律,是根据伦理的要求而来,所以也是纯理性的。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戒,以及出家的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其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他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他的戒也就不太困难。


所谓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私通)、不妄语、不饮酒。


所谓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现在列表如下:


┌不杀生──离杀生─救生┐│           ││不偷盗──离偷盗─布施├─身三业┐│           │    ││不邪淫──离邪淫─梵行┘    ││                ││    ┌离妄语─诚实┐    ││    │      │    ││    │离两舌─和诤│    │五戒┤不妄语─┤      ├─口四业├─十善业│    │离恶口─爱语│    ││    │      │    ││    └离绮语─质直┘    ││                ││    ┌离贪欲─清净┐    ││    │      │    │└不饮酒─┤离嗔恚─慈悲├─意三业┘│      │└离邪见─正见┘


总之,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作,否则,就要尽量去作。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过,佛教是开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为,虽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无心犯戒,虽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结果纵然没有破戒,还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恶人的强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乐,虽被奸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净。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佛陀是创世主吗?


释演正: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佛陀是最好的良医,能为但众生痛苦诊断处方,服他的药,必定得度,如果不肯服药,佛陀也是爱莫能助;佛陀是最好的向导,能给众生引导出离世间的苦海,听从佛的引导,必定得度,如果不从引导,也是爱莫能助。


因此,佛陀不以创世主自居,甚至不希望徒众们仅对佛陀作形式上的崇拜;能够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虽然觐见了当时的佛陀,也等于没有见佛。所以,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著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娼妓 屠宰 渔猎 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释演正:当然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的弟子。


虽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杀生、饮酒。同时,也将上列的这些行业称为恶业邪业或不正业。但是,住于海岛的人民,如果除了打渔不能生活;住于山区的土人,如果除了打猎就要挨饿;贫困的妇女,如果除了卖淫、卖笑、伴舞等,就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来谋求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如果上一代经营屠业或酒业,自己也只学会了屠业或酒业的谋生技能。如果由于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们首先放弃了原有的行业再来信佛。不过,当他们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够设法改业的话,佛教是会积极地鼓励他们的。因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励大家都能从事于善良而正当的职业。何况那些行业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受戒者,虽无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质的罪过。


万一由于各人实际状况的原因,无法改业的话,佛教也不以为他们是破戒。因为,信仰佛教的初步,可以仅是皈依三宝。受戒持戒,虽是佛教所希望的,也是有很多功德的,但不是勉强的。如果不持戒,就不必受戒,既没有受戒,当然无戒可破,也没有破戒的罪过。如要受戒,受戒的机会,随时都在等待他们,五戒之中,能受几戒就受几戒,如果受了之后,不能持守,也可随时舍戒,舍了戒再作恶业,也不算犯戒。舍了戒之后,也可以重新再受。要是不舍戒而破戒,破戒便是犯罪!


佛教,非常的宽大。虽然不能受持最起码的五戒,只要能对三宝生起一念的信心或些微的敬意,就有很大的功德,就是种下了将来必可成佛的善根,何况是皈依了三宝?皈依三宝之后,只要求不另信奉其他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所以,佛教是不会拒绝任何一个愿意信仰的人的。



什么叫“业力”?什么是因果报应?

释演正:业是行为或造作,是能够导致果报之因,分身(行为)、口(言语)、意(思想)三类。业有一种不导致果报决不消失的神秘力量,这就是业力,业力是联结因果报应的纽带。

“业力不失”、“有业必报”是铁定的因果法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现世报,也有来世报,这就是因果报应。


据说放生功德最大,是否正确?


释演正:佛教中的一切功德,皆平等,放生要本着慈悲心放生,如果抱着求功德的心,就谈不上是功德了。所谓放生功德最大,不过是利诱而已,是不正确的说法。

经常失眠,而且睁开眼就看到虚空法界的东西,如何是好?

问:弟子以前长期做佛事,现在不去了,身体开始有病,经常一夜未眠,而且眼睛一睁开就看到虚空法界的东西,现在是念经、磕头都起不了大作用,请问如何是好?

释演正:看到虚空法界的东西,应该是看到灵鬼这一类的,你念经、磕头都起不了作用。念经、磕头是形式,真正起作用是发愿忏悔。因为长期做佛事,如果不是真诚心为亡者祈福回向,你只是拿到斋主的供养,就等于说买卖一样,这些鬼神不会原谅你的。

这个就是佛门里面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道理就在此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为亡人超度,决定不能当作生意来做,一堂佛事要多少钱,哪有这种道理!这是慈悲心,你遇到了,是应当要照这样做,送他往生。他罪业重的时候,虽然堕在恶道,减轻他的痛苦,一定要用真诚慈悲心去做。至于做完之后,斋主的供养是决定不能计较,如果计较,那就是买卖,生意买卖。生意买卖是裨贩如来,你把佛法拿去当商业、当买卖去做,这个罪过很重,所以你诵经礼拜都没有效果。要忏悔,只有忏悔发愿后不再造,诚心诚意念佛求生净土,这样就好。

佛教为何分宗派?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整体的佛教是一味的,在佛陀时代,并无所谓八宗十宗,甚至数宗数派,大圣佛陀观机逗教,什么根机说什么法,自在为众生广说诸法,佛陀住世八十年,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总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之大藏经,可谓浩瀚如海,无量无边诸有情,广受大法的滋润,证成菩提者,不胜枚举。

佛教之所以会形成八宗十宗,其原因在于众生根机问题,毕竟发心学佛者,个人的智慧有深浅,性向有差别,喜好的法门各有立场不同,甚至善根有薄厚,在这种种不同的条件之下,因而引发大藏经的探讨与学习,就有所分别取舍,历代祖师大德就将法海藏经,分门别类,组织各宗各派,但应无量众生之机,如此演化延传下来,佛法在中国,便形成十个宗派,何等为十?分别叙述如下:

佛教十宗:

一、净土宗

二、三论宗

三、禅宗

四、华严宗

五、天台宗

六、唯识宗

七、律 宗

八、密宗

九、成实宗

十、俱舍宗

图片摄影:释演正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