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中国古代的佛教僧官制度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29 09:14:30
佛教传入后最初在上层社会流布。显然汉代的皇帝和宗室接受佛教是后者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确凿的材料显示南北朝时代的后秦时代已有完整的僧官制度。其实还要早一些.即在北魏时代皇帝就已经委任了管理佛教僧人的官员。法果就曾受命为“道人统”。僧官的设立早在东晋及北魏之际。据《续高僧传》卷六记载,在晋代就有“僧司”的设置.它的时间,根据现代人的研究,至少应该是在公元401年之前。在此同时或稍后的北魏时代.太祖道武

佛教传入后最初在上层社会流布。显然汉代的皇帝和宗室接受佛教是后者得以发展的基本前提。确凿的材料显示南北朝时代的后秦时代已有完整的僧官制度。其实还要早一些.即在北魏时代皇帝就已经委任了管理佛教僧人的官员。法果就曾受命为“道人统”。僧官的设立早在东晋及北魏之际。

据《续高僧传》卷六记载,在晋代就有“僧司”的设置.它的时间,根据现代人的研究,至少应该是在公元401年之前。在此同时或稍后的北魏时代.太祖道武帝拓跋硅也曾敕命沙门法果担任“道人统”,来统摄僧众。

太祖最初在汉地草创国业之际,虽处于兵荒马乱的状况.但仍不忘寻访高僧,探求佛理.可见他对佛教信仰的虔诚。他肯定佛教是救世济人的宗教.因此,在他迁都平城后,就敕命营造五重塔、佛殿,为僧众建设讲堂、禅堂、僧房、沙门座等完备的设施。这种种护持佛教的作为,都是沙门法果建议所致,法果当时是以策划建国的立场参与其事的。

法果戒行严谨,广弘佛法,受太祖迎请到平城.敕命为道人统,统领四众。法果常赞叹太祖明睿好佛道,他的意见深受太祖重视,形同参谋资政一般。太宗时,担任道人统的法果,依然备受尊崇。太宗尊崇佛法的殷切,不亚于太祖,他在京都平城广建寺院和佛像.更请僧侣教导人民生活。永兴年间(409—413),太宗授与法果“辅国宜城子”、“忠信侯”、“安成公”等爵号,但都被一一辞谢。太宗经常驾临法果的住处,但是因为寺门太狭小,皇帝的车舆通过不易,遂下令将寺门拆除扩建。法果八十岁示寂,在入殓之前.太宗三度前往吊丧.追赠“老寿将军赵胡灵公”谥号。由这些事迹可知,太宗对法果的尊崇与信任的程度。

昙曜继任道人统

据《魏书·释老志》太武帝初时承继太祖、太宗的佛教政策,崇信佛法,礼敬沙门,每逢四月初八佛诞,即敕令举行行像仪式,并亲临门楼,观览盛况;后来受到宰相崔浩、道士寇谦之的煽惑,崇信道教,在全国建造道观。太平真君七年(四四六),听信谗言,下诏普灭佛法,终于引发大规模的毁佛行动.造成佛教史上一大浩劫。

至文成帝即位,致力于佛教的复兴,设立一元化的僧官制度:中央以“监福曹”为官衙.“道人统”为首长.“都维那”为副首长;地方的机构则称为“僧曹”,僧官称为“州沙门统”。文成帝在昙曜继任道人统之后.基于僧团日益扩大,僧务繁忙,于是将监福曹改为“昭玄寺”。

昙曜担任道人统期间.对佛教、国家与社会有许多建树和贡献。他奏请设立“僧祗户”和“佛图户”.作为佛教兴办事业的基础,同时致力于《大吉义神咒经》、《净度三昧经》、《付法藏因缘传》等书的译出和编纂。

\

北魏献文帝曾经攻打刘宋.将所得青齐地方的居民迁徙到平城,而把地位较高的民户设为“平齐户”.其余民户皆作为奴婢,分赐给百官。当时,献文帝依照昙曜的奏议.规定平齐户及人民每年必须捐给州郡的僧曹六十斛粟.称为“僧祗粟”,这些民户就是“僧祗户”。僧曹把收纳的僧祗粟.加以统筹管理与运用,当遭逢凶年时,就赈放给饥民,等到丰年,再加付若干利息偿还。在制度上,僧只粟既非寺有物,也不是僧侣的私产,而是属于官有物,只是由出家人担任监督或营运的工作。除了赈灾之外,举凡教内的造寺、度僧、法事、讲经等事业,都可以运用这些基金。至于“佛图户”.是寺院所收容的重罪犯人或官奴、寺奴等,专门从事寺院的洒扫或耕作劳役。寺院对佛图户而言.可视为国家提供感化教育的场所,也是安定社会的一股力量。

昭玄三藏

在“监福曹”改为“昭玄寺”的同时,这个中央机构的组织越加严密,权责也扩大。在组织编制上,昭玄寺置有“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并置有“功曹”与“主簿员”.专门管理地方(州、郡、县)的“沙门曹”;在职权方面.可谓巨大而广泛。若僧众触犯杀人罪以下的过失,都直接交由昭玄寺,采取内律、僧制来处置。大致来说,昭玄寺具有司法权.可以惩鼍治僧众;有立法权,可以制定僧制;有人事权,除了沙门统、都维那、寺主、上座等的重要僧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之外.其它各层级的僧官,不论是铨选、任免、罢黜等人事权,都由昭玄寺掌管。到了东魏、北齐,僧官制度不但是全盘承袭北魏,并且增加僧官的人数.乃至演变到后来,用钱也可以买到官职,所以产生“断事沙门”的新僧官,由皇帝敕授,赋予管理的权力,与昭玄寺共治僧团。

西魏末年.专权二十几年的汉化胡人宇文泰,曾创设一种名为“三藏”的僧官,由皇帝敕授善于教导学徒、功绩卓著的高僧,封号三藏,担负教导与管理僧众的职责。后来这一职称取代道人统.而产生“国三藏”、“州三藏”、“昭玄三藏”等新的僧官。

\

僧官制度.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后秦.当时的职称为“僧正”,又称“僧主”。僧正,意思是须先自正.然后才可以正人。最初,僧正是僧团中职位最高的僧官,以佛法戒律规范僧尼;南北朝以后,历代承袭其制,只是职称随朝代而有变更。据《梁高僧传·僧传》记载,鸠摩罗什入关后,弟子多达三千人,僧团的庞大,一时震撼了朝野上下。由于关内僧尼日渐增多.后秦姚兴惟恐僧团的组织与力量影响到政治的统领,于是在弘始七年(405)颁布诏书.从僧尼当中礼派学优德芳的僧担任僧主,统领僧团。同时,在僧主之下,选派僧迁担任“悦众”,法钦与慧斌担任“僧录”之职,这可说是中国僧官制度的开端。

僧官制度的建立

僧官制度的创置.是教团大规模发展下所产生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显示出佛教所带给社会的,已不仅是一种精神内涵而已,同时也象征着佛教教团展现出一股强大社会组织与力量。

僧官由朝廷赐给丰厚的俸禄,例如车马、人事费用等等,依照不同的职称,分任不同的事务,其中,悦众一职协助僧正管理僧团,负责僧团中的庶务;僧录则掌管僧团的人事,处理僧尼名籍与僧官补任事宜。僧官制度发展至此.可说已渐具雏型。

宋代的中央僧署与地方僧署

为了加强管理全国几万所寺院和几十万僧众.宋朝沿用“国有僧以僧法治,国有俗以俗法治”的原则,因袭唐代,设置专门管理宗教事务的官署和僧司。中央僧署是隶属于鸿胪寺的左右街僧录司,掌管寺院僧尼帐籍及试经、梵修等;州郡仍设僧正,统理地方僧尼。

宋初.僧尼事务仍由功德使管辖,后来隶属于鸿胪寺,同时又令尚书祠部审理僧尼的籍册,发给剃度及受戒文牒。另外.还以中书省或门下省司掌赐给紫衣、师号及建寺名额,并掌管国立大寺住持的选任.又以开封府尹兼领功德使,监督度牒发行和僧官的选补。可以说,以中书、门下、鸿胪寺、尚书祠部、开封府等,来对教团事务进行多重的管理,是宋代统制佛教政策的一大特色。

地方僧官,称谓杂多,名号各异,有僧正、副僧正、都僧正、僧判、十寺僧正、僧统、僧录、山门僧守等职称。一般说来,州县设僧正司,以僧正为首。在州县之外.佛刹广集的天下名山也设有僧正一职,管理一山的教团,其权责更胜于住持。例如五台山当时便设有僧正.深受宋代皇室的重视。

唐末禅宗兴起后.便以住持主管寺院。过去以三纲管理寺院时,凡遇重大寺务,必由三纲共同协议。宋代以来,各寺渐废三纲而置住持,寺务往往由住持选任的幕僚分担.因此寺院僧职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朝创行“试经剃度”的制度,宋代进而以试经的方式来选补僧官,考试程序比照科举制度进行。据《旧五代史》卷四十七载,报考僧官的资格,必须法腊四十,夏安居二十度以上。设置七科考试,分别是讲论科、讲经科、表白科、文章应制科、持念科、禅科和声赞科。考试的时候,就和现在的联考制度一样,试场是要隔离起来的.试卷上的姓名也要用浆糊密封起来。除了用试经办法外,南宋时也经常采用“期集”的方式来选拔僧官,这是透过诸山名僧经由众议评定的旧译制度.但要送交中书或尚书等中央机构审核批准,才算生效。

明清的僧录司与僧纲司

明太祖朱元璋实施高度的中央集权政策.建立一套严密而纲目齐备的僧官网络.明确厘定各级僧官的品阶俸禄,将僧官完全划入政府官员的体系之中.这是明代僧官制度的最大特色,也是历代以来僧官机构最大的特色。

早年出身于皇觉寺的明太祖.为强化对寺院僧尼的管制.最先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在金陵天界寺设置”善世院”,统管全国僧尼寺院.但在洪武四年废止.而把统理天下僧尼的职权并归祠部管辖。洪武十五年,太祖又另行制定一套新的僧官制度,在京都设置僧录司,统理天下僧尼。其成员有左右善世,正六品;左右阐教,从六品;左右讲经,正八品;左右觉义,从八品。地方僧官部分,府设“僧纲司”,有都纲、副都纲各一员;州设“僧正司”,内置僧正一员;县设“僧会司”,内置僧会一员。这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四个层级,体系严密的制度。但是,僧录司并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机构.而是隶属于礼部统辖之下。

洪武二十九年.太祖把礼部所辖的祠部改为“祠祭清吏司”(简称为“祠祭司”),总揽宗教的政令大纲,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分别掌管僧尼试经给牒、僧籍名册、僧官的选补、寺额的赐给等的政令大权,原先的僧录司只处理具体的宗教事务.例如实际调查全国僧侣总数,制作资料详备的名册,包括姓名、年籍、出家受戒的时、地、受业师、历年行止等;编制天下寺院总册.详载启建年代、住持、住众人数、僧舍数目等资料,向祠部申报;推荐住持人选,以供任用之参考;主持经试,于祠祭司核可之下,填发度牒;约束天下僧众,严守戒律,阐扬教法:对违反戒律者,经调查后,申报祠祭司加以处置。

除了上面所说以外.明朝还有一套统理僧官的独特办法,就是对于僧官的衣饰严加规定,依照讲、教、禅三类,区别僧服颜色:讲僧是玉色常服、绿条浅红色袈裟:教僧是黑色常服、黑条浅红色袈裟;禅僧是茶褐色常服、青条玉色袈裟。唯有厕身于僧录司的高品阶僧官.才可以在袈裟纹边饰金.表示殊荣。这种种的规定,处处都显示出明代对于僧官制度制定严密的程度,同时也可看作是明代对于佛教发展的一种抑制政策。

明朝的各级僧官不置署,僧司直接设在寺院之内。僧官如同政府官员一般.要参加朝会,接受考铨。成祖以后,政令渐弛.甚至由官方迳行度牒买卖,以济荒馑,朱元璋所立的僧官制度渐行废弛。

清朝帝室崇拜喇嘛.却仍旧抑制佛教发展.僧官制度沿袭明朝.职别名称无异,只是在员额、职掌略有增减而已,但仍无实权可言。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爆发.随封建帝制倾覆。“政教分离”已经成为近现代文明蓬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已经有1600余年历史的僧官制度自然也告终结。

心冉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