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中国民间传统:施茶会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29 09:17:19
茶会盛夏酷暑,苦力者在烈日蒸烤下、手拉、肩挑、背扛,累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此时,若有一大杯凉茶解渴,真个胜过甘露玉液。故乐善好施之士,常于此时节,为忙于生活奔波的行人免费提供茶水,这一良好风尚,至今延续不辍。施茶的民间组织称为茶会,施茶地点必须便于行人,遮蔽烈日,故通常在桥堍边、通衢要道或寺观庵庙旁建造茶亭。亭内立有石碑,上勒发起人和捐助者姓氏及建亭年月。有的茶亭还置有两条石凳,供喝茶者歇足小坐

茶会

盛夏酷暑,苦力者在烈日蒸烤下、手拉、肩挑、背扛,累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此时,若有一大杯凉茶解渴,真个胜过甘露玉液。故乐善好施之士,常于此时节,为忙于生活奔波的行人免费提供茶水,这一良好风尚,至今延续不辍。

施茶的民间组织称为茶会,施茶地点必须便于行人,遮蔽烈日,故通常在桥堍边、通衢要道或寺观庵庙旁建造茶亭。亭内立有石碑,上勒发起人和捐助者姓氏及建亭年月。有的茶亭还置有两条石凳,供喝茶者歇足小坐。旧时,绍兴茶亭甚多,志中不及全载。据《嘉庆山阴县志》卷二十四,山阴县有天王寺前茶亭(沿街河有一小庵,即茶亭庵)、广荫(庵)茶亭(又名大树庵茶亭,在东街,应属会稽县)、画桥茶亭(在鉴湖近三山处)、(夏)履桥茶亭,并掇录前志尚有八仙桥、大木桥、武勋桥、望江桥、清道桥、舍子桥六处茶亭。而会稽县境内,妇孺皆知的即有塔子桥茶亭,其施茶处在土谷祠对面,长庆寺隔壁的唐将军庙前。此亭作为鲁迅故里的景点已恢复。此外,凌霄社和开元寺内的同善局也施茶,但均属附设,不在茶会之列。固定茶亭之茶会,均置有田产。如顺治年间的广荫茶亭,士绅捐田一百九十余亩。

施茶的主要炊具,是一把大茶炊,俗称盘肠壶,又叫龙茶壶。以紫铜作原料,经锤打和焊接而成。炉膛呈直筒形,柴片由壶的上方投入。待水烧沸后,由加水口加入生水,水经“盘肠”从壶口溢出即沸,并自动注入壶口下面的水缸内。缸内放有一口袋,袋内装有茶叶、青蒿梗、砂仁、豆寇等,待泡出茶汁后,舀至绿钵头中,并排放在长条桌上。没有茶杯,但备有斜切口的—截竹管,竹管连节,管旁装一手柄、供口渴者饮用。

旧时,绍兴常有庙会,且多在夏天,在庙会中施茶。即在神灵的眼皮底下行善,况庙会是热闹有趣之场所,捐资办此类茶会者趋之若鹜,其中以炉峰的香火期茶会最旺盛。

观音本译观世音,因唐代讳“世”字,才为今名。《楞严经》说,他有三十二应(化身),我国寺庙中塑的女相,是他其中的一个化身。不知何故,这尊印度菩萨,成道在中国农历的六月十九日,绍兴的众生。自然不会去作考证,只热衷于办茶会。彼时,一个又一个的茶会,由禹庙转弯的村落,经南镇殿,直至轿路的岔口,一片纷忙。

四十年代后期的福缘茶会最阔气,为头者是觉民舞台的案目胡阿土夫妇,成员系斜桥直街、月池坊之商户,施茶点在南镇殿前。会时,各户派精练小伙—名,以供但水、劈柴、烧茶、做饭之用。六月十二日,人员及一应用具,均已抵达。先由彩棚店搭好明瓦顶的正棚三个和被棚一个,每棚约十米长,八米宽。再拉好电线,自己发电,正棚内铺有草席,供喝茶的或躺或坐,又有笆蕉扇、草帽及仁丹、十滴水等消暑品供用。茶分红绿两种,在莲子壶中现泡,再筛入盅内喝饮。不及热饮者,另有凉茶备用。此外还有洒上香水的热毛巾,送到香客手中,有拒用者,搭在其肩上,使其不再峻拒。

是会经费、由会中人各缴两块锡箔纸之钱,会后多还少补。香客受用后,有虑香火白烧,欲出钱资助,一律不收。但上大路操办之永兴茶会,香客捐钱一元者,供素餐一顿,灯笼一只,名谓“插香”。与福缘茶会同时,蕺山北天竺也有茶会,成员均为附近斗店业主,规模虽小,但施茶时间较长,每年均为一个香火期。除挑水雇有一个哑婆,烧茶等事也由会中人轮流操持。是会捐资。可出茶叶若干斤,塘柴若干担。。。。。。现会中人之后,延乃父之遗风,自家门前设茶摊,供路人免费饮用,可入文明小记。

客家人施茶

施茶,是闽西北客家人的美好习俗,孕蕴着客家人善良纯洁之心。 夏秋闷热季节,邻近山村古道旁的山亭内都有一个大木桶盛着满桶茶水,供过路行人商贾消暑解渴。无需掏一人钱茶水费,只管大着胆猛喝,直喝得你心满意足就是。

施茶,也叫送茶。立夏至秋分之间,凡有客家人居住之地,就有人施茶。施茶人家在山亭放置一个木桶,每天大早将烧好的茶水送至山亭,倒进茶桶,供路人解渴。茶叶大多是自家采摘加工,用清凉的泉水煮泡,充满浓郁的山茶味。

施茶系自愿之善举。有时几家人都想施茶,还得相互商榷,但每年都有那样的好心人施茶。

\

客家人的施茶习俗缘于:1、客家人都有一颗善良纯朴之心,都想做点好事为子孙为家族积德,企求全家的平安清吉。正是这种心愿的驱使,凡是社会公益之事,他们都乐善好施。 2、客家人离开中原之后,饱受旅途奔波困厄之苦、备尝艰辛,从人生实践中感受着“同是天涯沦落人”,诱发着他们的同情善良之心。3、是客家人热情好客的秉性所致。客家人接待客人惯用一碗擂茶或山茶。凡经过山村的无论是何方来客都视之为是客人。虽然过路人行旅匆匆,无暇登门进屋造访,但用施茶方式表达对客人的接待和热情。4、茶是客家人治病的良方。他们想着过往行人由于天热容易中暑,喝上一碗山茶就可消暑祛病,平安到达目的地。

茶最早普及是由于它的药效功能。《神茶茶本经》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见中国人饮茶历史之悠久,而且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客家人施茶习俗的形成,大多始自客家人建树成一个村落之后,才有此善举。客家人爱喝茶,常用茶当药治病。他们将自己的嗜爱施于过路行人,是织成客家文化的组成部分。(文:李升宝 )

鲁迅内山共施茶

施茶是至今仍在浙江等地民间流行的一种善举。施茶者往往在盛夏酷暑之际,选择凉亭、路边檐下庇荫处备置茶水,免费供路人解渴消暑。江山(今属浙江)万福寺有块《茶会碑》,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当地民间集资施茶而会盟的碑记。 

鲁迅先生与日本友人内山完造也有一段合作施茶的佳话。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1936年),字豫才,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嗜烟,但也爱茶。他在《喝茶》(收入《准风月谈》)这篇杂文中有一段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在《鲁迅日记》中,有多处茶事记载,譬如1933年5月24日所记:“三弟及蕴如来,并为代买新茶三十斤,共泉四十元。”一次买这么多茶,虽然部分系赠人礼品,也已足见鲁迅对茶之好。第二天(5月25日)又记道:“以茶叶分赠内山、镰田及三弟。” 

这里所讲到的内山,即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他在上海临近现在四川北路的山阴路开了一家内山书店,鲁迅是他的常客,两人结交多年。1935年,暑热早临。内山与鲁迅一合计,即行施茶善举,由内山在书店门口放置一口茶缸,并负责烧水,鲁迅则负责供应茶叶。《鲁迅日记》1935年5月9日记载说:“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 

鲁迅逝世后,内山在一篇题为《便茶》的回忆文章中记述了这次施茶之举,尤为使他体会深刻的是在施茶过程中所见到的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品格。施茶原是无偿的,但内山经常发现在茶缸里有几枚铜钱。起初他还以为是颇皮小孩丢进去的,但后来他亲眼目睹人力车夫饮茶后将铜钱投进缸内,这才知道是人力车夫对他施茶的报答。 

从鲁迅和内山合作施茶这一小事中,可以看出这两位不同国籍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的善良之心、高尚人品,这件事还折射出当时中国底层穷苦大众朴实善良的精神品格。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