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僧教育会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30 09:13:45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僧教育会

\

  近代中国佛教史,展现了一幅斑斓多采的图卷。已经几千年的中国社会的转型,逼迫着有着近二千年历史的中国佛教界自身要做努力的转换。回顾近现代中国佛教史的历程,中国佛教界在近现代的转型中,用与时俱进的思想做出了建立佛教组织,进一步加强团结;兴办现代僧教育,努力培养人才等续佛慧命的大事,于是才将中国佛教延续到了现在。如今我们重新审视近现代中国佛教的历史,最早出现的中国佛教僧教育会是不得不谈到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一、近代中国佛教组织的出现,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佛教到了明清以后,特别是在清末,已经一蹶不振,当时被人称为是为死人服务和驱鬼的宗教和封建迷信。没有生气的佛教,严重地阻碍了它的健康发展,也歪曲了佛教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太虚大师曾经指出:    西汉以来,中国之社会,处儒教专化之下,佛法虽来中国,以避其排斥,僧乃游方之外,住持佛教之净仪。而社会之承受其化者,一为功成身退之隐逸;一为施政者借充神道设教之用,以鬼神祸福辅治愚民;故非僻于离世之禅寂,即为腐于流俗之迷信,初未尝宣传佛法之真义于民众,俾社会之伦理、政治、经济裁成于佛之教化焉。唐、宋来为僧化根本精神之禅宗,宋、明儒亦闻其风而自张门户也。夫禅宗本高建于律与教义之基础上者;元、明以降,律仪隳弛,教义淹晦,宗门亦漓为大话欺人之口头禅。持律、谈教之净土家,乃从而代之;故明、清来沙门居士之高者,大抵归崇净土。然晚清后儒化之中国民族,一被劫于西洋之武力侵略,再被劫于西洋之宗教侵略,三被劫于西洋之民治侵略,四被劫于西洋之科学侵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值此思想解放之时会,清末杨仁山居士汲汲流通精典,游扶桑者既习闻佛故,康、谭、章、严、梁氏等之政论者,亦时好谈佛,于是佛之教义浸为士夫学子所留意。佛学研究会之居士团,亦萌芽于斯际,且尝有学丛报以鼓吹之。至民七、余出为有计划有组织有纪律之倡导,佛之风化,遂流行社会。军、政、商学之士,习之者渐趋兴盛,唯识、三论、真言之宗趣,亦探求日广。第回观住持佛法之僧宝则何如欤?自禅而净,已成江河就下之趋势,且今亦仅存印光法师之硕果。其它则乘机以掠名利恭敬,传律、宏宗、演教云者,亦滔滔为应赴经忏之类耳。于是住持佛教之僧位,渐为居士侵夺矣。然华严、天台二家及余兴学之结果,流布为华严学院、法界学院、清凉学院,与天台学院、明因讲舍、山家讲舍,及四川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弘慈佛学院等,亦不无承学之新僧也。但既无高等之道场以摄彼修学深造,复无改善僧制以适应施设之地,内不容于腐化僻化之旧僧,外被牵迫于民众之轻蔑于僧;于是除少数之高蹈遐举者,多有反僧而从俗、变化其生活者也。    面对如此衰落的中国佛教,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进行改革。濮一乘曾经在中国最早的佛教刊物《佛学丛报》第一期上发表文章,认为根据当时中国社会的人口和宗教信仰情况调查,汉族男子除笃守儒家程朱理学者、素无宗教知识者,道士及天主、耶稣教徒外,其余的全数信仰佛教;女子亦是一样,但较男子信仰尤多。所以统是以观,则佛教徒多或是全国十分之八九焉,少亦全国十分之六七焉。并根据这个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佛教者,中华民国唯一之国粹也。中华民国特别之学术也。中华民国无上之灵魂也。对于这个调查的数据,太虚曾经有过评论,他认为若论信仰徒乎,笃守程朱者亦多能信佛,道士亦多信佛,耶稣天主教徒亦多信佛;濮君所谓十有八九,可为定数。但太虚又进一步指出,当时全国有四亿人,僧人有八十万,其比例是五百分之一,即每五百人中有一个是出家人。而既是出家人(太虚称为住持部)应该是律仪清净,人天钦敬,独能住持佛法,故得住持僧名。古德尝依义立三种三宝:一曰、同体,此乃即心自性功德。二曰、别相,此指果圣、因贤教证。三曰、住持,佛、即金铜土木塔像,法、即三藏九部经典,僧、即舍俗而受持苾刍、苾刍尼戒律部众。住持僧宝端肃严整,则住持佛宝有威灵,住持僧宝禅讲精进,则住持法宝得宏通。如是则信仰佛教者兴盛,反是则信仰佛教者衰灭。故住持三宝,全系乎住持僧宝而已。此持苾刍、苾刍尼律仪众,一方面对同体、别相三宝,及住持之佛宝、法宝,以为信徒。一方面则对信仰部(上者案,指在家众)而为被信仰之僧宝,故与信仰部大殊也。──何以得为僧宝?谓具僧相、僧德。舍俗依僧,缁衣圆顶,具受沙弥、苾刍、菩萨三坛大戒;守波罗提木叉,依毗奈耶处住,三聚无犯,六和无诤;此僧相也。修证定慧,学通经论,行解相应,宏扬佛法,人天钦悦,堪受供养,此僧德也。欲令住持僧宝清净,势不能不择善根具足者而度;其数故难多得,且亦无需乎多。果有八十万真净僧,每人平均系五百人信仰,已足化导四万万人全数皆信仰矣。太虚指出了,僧人多了无碍,有助于佛法的弘扬。现在的僧人之数已经非常能够满足当时佛教弘法的需要了。然而太虚更加强调的是僧人要有自己的僧样,亦即是出家人的威仪,同时还要有僧德,而这样的人才真正是其数故难多得,且亦无需乎多。    但是,当时的佛教界情况并非看好,曾经有人给太虚写信,痛述僧伽堕落的现状:佛教出家众,近年以来,因感社会艰窘,又环境不安,加入僧伽者,为兵、为工、为农,及无业者甚多。而求其有知识,真正为住持佛法出家者,寥若晨星。而俗情之习染,与知见顽例,未受家庭教育,及普通常识,一但加入僧类,弗能受其清苦。及勤劳公益事业,深欲安乐方便。遂以经忏为生间,或以淫赌烟酒,未能知戒律及因果报应。似此每年收戒传徒,复杂系多,政府社会深以僧加行为,多为诟病。而内容且复杂以难以规制僧伽乃日益腐败,佛法愈衰微不振矣。其应兴改革之方法,虽我师有以整顿,而实则自疾难救,将来非政府彻底澄清,弗能有好现象。此次关于庙产抽十方之六办公益事业,则僧人收入无从生活,不亡何待!再因各县加入居士,以半数为佛教委员,则监视与挟制相继并行,而僧人毫无常识,较三武法难而同等矣。可胜叹哉。所以佛教如何走未来的路,始终是佛教界僧俗两界人士的一个重要的心病,中央撰写的《佛教进行商榷书》就认为:法王郅治,今古而常存,何期象教陵夷,为兹世之诟病。呜呼,居今日而言,淘汰沙门,几成天演公例,亦吾侪自认不讳矣。……上焉者,厌世逃禅冥心枯寂;下焉者,假衣营养,贻玷梵林。无补世道人心,转为社会。藉口所谓狮子身中虫,自啖其狮子之肉也,宁能与世界宗教竞生并存乎哉。我诸方大德奈何不猛省时机,力图振作耶。其随波逐流,因循观望者无论矣,即或能行吾道而正觉不明,自生障碍,遂致放任,弃本分者,往往而是。要皆智愿薄弱,罔知观机逗教,因势利导,从根本而着手故也。……愿我方诸大德秉佛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救生誓愿,奉行其固有之清规,牺牲其耽逸之利养,筹集资财,广兴学校,纳成年于轨物,培幼稚之灵明,拔濯陈根,灌输新理,本吾徒禅教律,差别等法,证如来过现未不可得心用,示三宗正鹄同为一致进行,宏造善缘,普渡苦海,阐扬祖乘,骖靳儒林,能力所充,辉耀佛界,其影响可及于全国社会。厥利造糜穷,实际造福,此乃因势利导,解决根本上之问题也。佛教徒为了挽救正在衰颓的佛教命运,煞费苦心,提出了各种想法,同时也在致力于用各种方式将佛教宣传到社会,成立各种组织,团结起来保护佛教,振作丛林。    二、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佛教界组织是僧教育会,这是清末民初中国佛教界在庙产兴学的运动中而产生的。光绪三十三年,寺院僧众害怕民间以办学为名而夺取寺产,于是八指头陀与北平觉先、杭州松风、江苏月霞等人开始办僧教育会,由僧界自办僧学及请绅士办人民小学:江苏僧师范校,湖南僧师范校,以及杭州宁波等僧小学先后创办。太虚曾经深刻地揭示了僧教育会成立的背景。他说:中国在三十年前,因感外侮有变政兴学之举,所办新学新政往往占用寺宇,拨取寺产,激起僧众反抗,由联日僧以保护引起外交;乃有使僧界自动兴学,自护寺产,另立僧教育会之明令。浙江之寄禅、松风、华山,江苏之月霞,北京之觉先等,南北呼应,为当时组设僧教育会而办学堂之僧领袖。又说:自清季以來,佛教即入多事之秋。三十年来常有僧寺能不能存在之问题发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僧寺时感无限之恐慌。然考察现代思潮,有一部分人根本反对宗教,以为佛教是宗教之一,故应与其它宗教同其不能存在。亦有人以为佛教非宗教,谓其所讲明宇宙人生之原理,永为人类所必需研究之学术,故仍可存在。至于不反对宗教者,则于佛教之应当存在,更不成问题;然寺僧可否存在,其问题至今未决。又日本真宗来华代表为伊藤贤道。杭州各寺在真宗保护之下,如遇提僧产、占僧寺等情,就由日本领事出面保护。因了这些瓜葛而闹出很大风潮,连地方长官如浙江巡抚也不敢作主判断,把这种情形呈报中央政府──那时应该说是入奏皇上──。结果、一方面向日本交涉,把投入真宗的事情取消;一方面由政府下诏保护佛教,并令僧众自办教育,故有僧教育会的产生。于是全国各省各县,纷起组织教育会,与普通教育会成了对立的形势。又说:故清末以來,寺产常被外人侵占,乃有僧教育会、佛教会……团体之组织,办僧教育,才也成近三四十年保持寺院祖产之要事。    僧教育会组织的目的是保护寺产,它的性质,则是一方面是办幼年僧徒小学,培育僧众的人材;一方面是办普通小学,以补助国民教育。亦即然小学则通俗化,而师范则儒化,或讲经法师化,与真正的僧人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僧教育会没有统一的领导,大都是各省各县各自为政的设立,谈不上有系统的组织。特别是僧教育会的组织成功,虽然是由各寺院长老的联合,但僧教育会的会长却有两个:一是当地德高望重的出家长老,一是地方上有名望而热心教育的绅士,而绅士也不一定是佛教的信徒。这是受政府明令所成的教育组织,又有绅士在中协助,故能与当地的官厅发生密切的联系。经费由各寺院分担,如有不愿捐款或不送幼僧入学的行为,得由政府差人催索或强迫入学。这些僧教育会,组织健全,办理完善的固然是有,但徒拥虚名,实际由绅士主持,或随新潮流趋向,失却佛教立场的亦不少;甚或俗化成饮酒、吃肉、聚赌等违反僧制的腐败勾当。这种组织不健全,办理不完善的僧教育会,和当地非佛教徒的乡绅会长,任用私人操纵会务以图中饱分肥,有着莫大的关系。    太虚有一个观点,非常有意思。他认为:中国民族复兴之途径如此,况中国佛教更落后中国政治者二十年……。也就是说,中国的佛教不管在政治,还在文化方面,都要与世俗社会的发展相差20年的距离。因此他主张佛教要与时俱进。他曾经说: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皆已变更之现今中国民族,其佛教亦当然须革除从以前政俗所遗来之弊制与迷信,建立适应现今国情之新制与新信。然数千年先德所留之精神的物质的遗产,亦不可不加意护持,依以整理而发挥光大,俾佛教能随世运国运俱进。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太虚参与了僧教育会的组织工作。他自述:我在当时也曾参加过几处的僧教育会。宁波在八指头陀──寄禅老和尚领导之下,在光绪三十四年也把僧教育会组织起来,该会管辖的范围包括宁波府──除定海县──所属各县。在光绪末年,我因为上来所说种种关系,也就热心参加这种活动。入冬、在江苏有个比较有系统的省僧教育会的组织,在镇江金山寺开成立会,八指头陀与我代表宁波去列席参加。江苏因为有全省组织的缘故,力量比较雄厚,除各县办有僧徒和民众小学外,并筹办全省僧师范学校。同年、南京杨仁山居士就金陵刻经处创办祗洹精舍,该舍与锡兰达磨波罗居士取得密切的联系,同抱有复兴印度佛教的意志,欲使佛教传到各国去。我因参加江苏僧教育会底关系,听到有这种作世界佛教运动的组织,于是次年也到南京去加入。该舍的主要科为国文、佛学、英文。祗洹精舍只有一年的历史,因经济不继而停办。初办的上半年我未参加,我是第二期才进去的。我在祗洹精舍的时候,已有普陀山定海县教育会的成立,该会办有:在定海县城的慈云小学──国民小学,至今尚存;在普陀山上纯沙弥的化雨小学,下半年因华山法师辞职,遂请我去当佛学教员。这就是我参加僧教育会、佛教学校、祗洹精舍的经过。    三、倡议成立僧教育会的主要贡献人之一,是寄禅和尚。寄禅,俗姓黄,亦名八指头陀和尚。先世为山谷苗裔,宋时由江西迁茶陵,明季乃徙湘潭之石潭,世业农。父讳宣杏,母胡氏,咸丰辛亥十二月初三日,祷观音大士梦兰而生。龆龀之岁,即吐弃腥味,喜闻人谈仙佛事。7岁丧母,12岁丧父。尝就私塾师受《论语》未卒业,至是与弟子成俱废学,为田家执牧牛役。暇则携书自课,黄陵石上,绿树阴中,往往独坐冥想,似有所悟。未疢疾益智,孤孽者达,处境苦则虑患自深,出尘弃俗之思,乃由是生焉。一日,驱牛出郊,睹篱间白桃花为风雨摧落,恍闻佛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遂感而大哭,潜投湘阴法华寺东林本师出家,字寄禅,名敬安。既从南岳祝圣寺贤楷律师受戒。又以笠云圃学行超妙,亦事以师礼。闻岐山恒志和尚唱教外别传之旨,冒雪往参。志公命司苦行,暇则随众坐禅,夜常礼佛达旦。之后遍参烟水,江浙名宿皆往请益。在宁波阿育王塔供洒扫于佛舍利前,剜臂肉如钱者数四,注油于中以代灯。又燃去左手两指,真法供养,众称八指头陀。三年后,省舅氏巴陵,登岳阳楼,下视水天一碧,得洞庭波送一僧来句,回来后向郭菊荪讲述,谓有神助,菊荪乃授寄禅《唐诗三百篇》。寺里的维那精一禅课之余,偶尔为诗,见寄禅诗作,大奇之,给予奖掖,但寄禅然生死心切,时以禅定为业。山行坐盘石上,参父母未生前语,冥然入定,猝闻溪声有悟。寄禅平生好善嫉恶,睠怀君国,举大慧杲语,慕紫柏真可之风。1895中法战争发生,中国战而不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是为国耻。这时寄禅住在宁波,心里感到胸堵,终日考虑舰炮之坚利,惧国权之衰削,奋然思有以御之,数日眠不成梦,食不知味,精神凝结,郁无所获而热病发!爱国之心深切。    寄禅和尚于捍卫佛教,尤能以圣天、法琳为职志。为了佛教事业,他辄置生命度外,据理力争不稍屈。刀锯在前,鼎镬在后,胸次湛然不挠也。光绪十年,寄禅34岁,始还湘中,历主衡阳罗汉、衡山上封、大善、宁乡沩山、长沙神鼎、上林各寺。南岳衡山祝融峰下的上封寺,为衡州大刹。山后有田数千亩,皆供众之产,被夺于农人者且半,历年诉讼不能决。及寄禅住持后,誓恢复之,得巡抚吴清卿护住,最终收回。前清之季,沩山寺法门坠败,寄禅驻锡三年,恢复寺宇千余间,还往日住僧众数千人之旧观,鼓螺为之一振,故有沩山水牯牛重来之称。光绪二十八年,宁波鄞县天童寺缺少住持,首座幻人以明州净域,太白名山,非得高僧主持其间,否则不足宣鬯宗风,化夷道俗。于是幻人率两序头首往迎寄禅至天童,寄禅来了之后,任贤用能,百废俱举,夏讲冬禅,一无虚岁。勉学者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尝举古德三关语,勘验门下衲子。有一位僧人到天童寺,以其机语敏妙,见地缜密,寄禅即举之班首,并亲书正法眼藏赠之。他还在寺里,抚恤老病愚苦之辈,尤为周至,缁素咸德之。由于他在天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期满之后,全寺僧人坚持挽留。宁波阿育王古寺,毁于太平天国战争,颓垣败址,仅可辨识。寄禅来了之后,四方衲子云集,门庭日有起色,终成往日规模。    1900年,清朝政府面对社会的不满,提出罢科举,兴学校的创议,但是负责南方各省的官吏以没有钱为借口,有人建议提取寺产充作学费。此事传出之后,佛教界僧徒群焉震惊恐慌,莫知为计,有人背着寄禅,以天童住持的名义,联浙江三十五寺投请本愿寺僧伊藤贤道借传教保护以相抵制。此事经各报纸披露,天下大哗,外务部亦电询浙江巡抚聂仲芳。寄禅愤不欲生,感慨国政之棼乱,悯佛教之凌夷,以为辱国辱教,莫此为甚。他赶快致函洋务局,力陈窃名之妄,请严行拒绝。聂仲芳也电复外务部,表示拒绝,同时要求各郡自办僧学,以杜绝国外势力的阑入,由学部颁行僧教育会章程,于是僧人皆自办僧学,设立僧教育会,国之有僧学,实始此也。浙江省有佛教学校也自此始,宁波郡城创立僧教育会,为平民和僧人办有两个小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国提寺产兴学的风潮日紧,寄禅率大家进京请愿,在北京住贤良寺,得到了僧录司法安、龙泉寺道兴、观音寺觉光诸师的支持。肃亲王善耆请寄禅为其太福晋说戒法,各王公大臣旧友,多来相视。寄禅得到护法帮助,向朝廷上书,最后朝廷下旨:前因筹办捐款,迭颁谕旨,不准巧立名目,苛扰贫民。近闻各省办理学堂、工厂,诸多苛扰,甚至捐及方外,殊属不成事体。着各该督抚,饬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产业,一律由地方官保护。不准刁绅蠹役,藉端滋扰。至地方要政,亦不得勒捐庙产,以端政体。钦此。此谕颁布后,各省提寺产之风遂告平息。若湘、若鄂、若江、若浙,藉和尚之力,祖风绝而重振,教产失而复得,殆不胜枚举。寄禅力排众议,以兴学卫教倡议,登高一呼,翕然响应,为中国近代佛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寄禅也是一位富有文采的诗僧。他惟于文字,至老不辍。作诗乃由苦吟所得,虽云慧业,亦以工力胜者也。一字未安,推敲竟日,故其诗日益进,而集且日益富矣。其诗宗法六朝卑者,亦似中晚唐人之作。中年以后,所交多海内闻人,诗格骀宕不主,故常骎骎乎有与邓、王犄角之意。湘中固多诗僧,未有胜于寄师者也。1912年,寄禅到北京北洋政府请愿,突然圆寂于法源寺。起塔于宁波天童寺左之青龙冈,塔曰冷香。身后留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白梅诗》一卷行世,日本僧人将其编入续藏。寄禅开堂二十年有六,及门者不下万余,得戒者数亦称是,传明月之心灯者若干人,小师及再传若干人。而当代耆宿通人,如郭伯琛、彭雪岑、王壬秋、王益吾、樊樊山、陈伯严、庄醒庵、郑苏龛、易哭庵、李梅庵、俞恪士、喻艮麓、陆镇亭、张简硕、饶智元、狄楚卿、陈天婴、洪佛矢、冯汲蒙、冯君木、萧荣爵、吴雁舟、汪德渊,皆其知游最稔,唱和独多者也。他若知慕有素,获交易箦者,则有徐花浓、罗惇融、严又陵、梁任公、杨皙子、雷西楞、刘少少辈。俞恪士赠和尚诗云:‘交空四海公垂老’,盖非虚语!    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早的一个佛教组织——僧教育会,虽然它的成立是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出现的,是佛教界起来面对庙产兴学而不得不自保以后而自发组织的,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太虚说中国佛教的缺点之一是殭散:殭不粘合,散不团结,致成难组织而组织等于零之情况。佛教寺院原为僧团制度,在中国则适应宗法而成一寺一庵变相家族,只有家族而无教团。教团萌芽于清末之僧教育会,入民国为中华佛教总会及中国佛教会,断断续续,有了三十多载,距组织之健全尚非常辽远。这里说明了,僧教育会作为近代中国佛教组织的萌芽,给后来的其它佛教组织,如中华佛教总会和中国佛教会等打下了基础,如果当时佛教界不成立僧教育会,那么当时很有可能有很多寺院都被改作它用,或者被政府给吃掉了。僧教育会成立以后,在许多地方都办有分会,以江苏和宁波等地僧教育会最有影响,然而由于目的不明确,故在教育方面成绩不大,很多学校办了没有多久,就停办了。正如太虚所说:其动机多在保存寺产,仿照通俗所办之学校而办,用图抵制,绝少以昌明佛教造就僧宝为旨者。故其教学科目,亦多属普通学校之性质,间或讲授佛学,亦仅以点缀,未尝重视;且多数办理不久,旋即废止,故殊少成绩可言。江苏僧教育会复办初级僧师范学校,亦只昙花一现,未能持久。    清光绪三十年以前,中国佛教的传统教育大抵不外于丛林的参禅和丛林的讲经、与律寺的持戒三种;此外、则习为念佛、诵经、礼忏、施焰等等而已。光绪三十年间日本人水野梅晓在长沙办的僧学校,稍后、扬州天宁寺铭廉和尚亦办了中国人自己办的普通僧学校,是为近代中国僧教育之始。僧教育会是打着兴办佛教教育的旗号,它虽不是近代最早的中国佛教界从事教育最早的部门,而且佛教界并不愿意在教育方面下多少功夫,也不舍得投入,然而形势逼迫佛教界只能打着教育的招牌来进行自保,歪打正着,于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不得不从事教育活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种学校,多有遗留至今者,如定海、如皋等处之僧立学校是。亦有中间改为孤儿院者,如宁波是。由于僧教育会客观的在教育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太虚后来一再提到:僧教育三字,非今特刱之名辞,在清末既有僧教育会,顾名思义,即可知是学僧所受之僧教育也。 僧教育三个字,点出了中国佛教教育的实质,也开辟了中国近代佛教教育之深远影响,但是不管在清代,还是在民国时代,僧教育虽然在不断地发展,然而太虚还是清楚地认识到:然于此有应当明白之要点,即在国民党之立场上,现今之僧寺亦决不许照旧延长下去,必需用一番整顿改革工夫而后可;于此,乃有办僧教育之需要。但僧教育并非漫然无的之讲学,应以造成真能住持佛教之僧才为目的;此是学僧之出路,亦是僧教育之宗旨。所以,要将僧教育办好,关键还在佛教界自身的改革与整顿,以此才可以避免像僧教育会这种歪打正着的尷尬情况,使真正的僧教育落实到实处。(文 / 黄夏年)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