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中原文化:古晋史话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7-31 09:07:52
中原文化:古晋史话【一】

 中原文化:古晋史话【一】

\

  雁北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    雁北地处塞外,是著名的古战场,历史上是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长期互相争夺的地方。一般说来,中原汉族政权比较稳定强盛,雁北即统一于全国范围之内,也比较安定繁荣。中原汉族政权稍弱,雁北一带即成为互相争夺的战场,经济上必然遭到很大破坏。如果中原政权腐败和内战不休,雁北即北北方少数民族占领。因此,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雁北一带一直是汉族人民和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各足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往来,逐渐融为一体。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据载,雁北一带上古属冀州,春秋时为北狄所居,聚居的少数民族有林胡、楼烦等部。战国时,赵国的势力扩展到这里,赵武灵王曾胡服骑射,向北开拓疆土,傍阴山筑长城,与匈奴、楼烦、林胡为界。当时雁北一带为少数游牧部落居住。    到秦统一时,一直处于北方的匈奴成为秦的强敌。秦始皇筑万里长城防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下,武力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强盛。它灭东胡,败浑庚,征楼兰,拥骑兵三十万。西汉初年,连年侵入边境,劫掠人口牲畜,“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成为边境的大患。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被冒顿骑兵四十万围于平城,用陈平秘计才算解围。至此以后的六十多年时间里,西汉政权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任其在边境地带肆虐。    当时的雁北一带,居民是极其有限的。除平城外,大约只有马邑一座小城。到汉景帝时,由于经济上的逐渐繁荣,军事实力也逐渐增强,汉与匈奴的军事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匈奴只能“小入盗边”。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的讨伐战争。汉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遣马邑人聂翁壹诱匈奴主力,准备一鼓聚歼,不幸谋泄未成。从此就拉开了讨伐匈奴大战的序幕。之后的二十多年,汉派将军卫青、霍去病连续三次讨伐匈奴,大败之。匈奴内部分裂后,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北匈奴远逃荒漠。不久首领郅支单于被汉击杀。从此匈奴亲汉,北方边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塞外高原第一次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匈奴降汉后,汉安置降众于朔方(内蒙)、云中(雁北)一带,称为属围。从此,匈奴在雁北一带定居。    为了发展边疆经济,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曾大量从关中移民充实塞外,曾一次移民七十万口。并在塞外筑城,设郡县。雁北一带出现了很多城廓。据《汉书·地理志》载:仅雁门一郡,即领县十四,有户一万三千一百七十六,口二十九万三千四百五十四。就这样,从中原北移的汉族人民与降汉的匈奴部落在雁北一带和平共处,共同生活,开始了雁北历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汉与匈奴人民互相交流文化,互相学习生产技术,共同为开发雁北奋斗。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他们的思想一致了,生活一致了,习俗也无多大差异了,经几代人的努力,这两个民族也就渐渐融而为一了。    王莽篡汉,中原兵起,塞外虽被波及,但还比较安定,只是中间曾被据邯郸独立的王郎统治过一个短时期。刘秀统一天下后,塞外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仍不失繁荣景象。南匈奴单于分部屯于云中、雁门、代郡等地,助汉守边,和汉族人民和平相处。这种状况一直维持了西汉、东汉两个时期,约三百余年。这中间,雁北虽然也发生了几次大战,如汉平息卢芳的叛乱,击败乌桓的入侵等。但雁北的整个形式还是稳定的,人民生活也是安定的,生产有所发展,经济趋向繁荣。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黄巾起义后,中原大乱,战祸连年不绝,繁荣的黄河、长江流域,也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荒凉景象。雁门关外虽然没有直接遭受战祸,但在中原朝廷无暇顾及边防的时候,北部的乌桓、鲜卑乘势而起,由东向西扩展势力。远逃的匈奴又返回扰边。塞外边境又出现了不安定的局面。据《晋书》载: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三国时,曹魏为了边境居民免遭骚扰,“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置一县领其民,合为新兴郡”(《后汉书》志第三十三)。西晋时,取刘琨议”自胫岭以北并弃之“(《晋书》地理卷十四),就是说把雁北关外建立的城郭即不复存在了。从此,塞外三百多年的繁荣时期结束。    此后,便是西晋时期的十六国大乱,雁门一带又被一部新起的少数民族——鲜卑部占领。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东胡鲜卑族本来是居住在辽西的一个少数民族,东汉桓帝时,檀不愧建国。檀不愧死后,部众离散。魏晋时,鲜卑部宇文氏,慕容氏,拓拔氏相继兴起,这些部落乘中原大乱之机,纷纷出兵侵占中原,建都立国,如慕容部建前燕,宇文部建北周,拓拔部建魏。当时的雁北一带较长时间都为鲜卑拓拔部占领。拓拔部正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阶段,完全是游牧部落,居并州塞外。此时黄河流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塞外高原在这些游牧部落的统治下的经济也不可能发达。    西晋初期(310)晋朝封鲜卑首领猗卢为代公,割刭领以北地(代县勾注山以北)给猗卢。314年进封代王,建都盛乐(呼市南)。之后鲜卑内部混乱,互相残杀。直到333年什翼犍即代王位,统一诸部,又开始强盛起来,但不久被前秦苻坚击败,逃漠北。386年什翼犍孙拓拔圭继代王位,改国号魏,他东攻西掠,南伐中原,在参合陂大破后燕军,占领了黄河以北,398年建都平城(大同)。次年称帝(魏道武帝),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从此,鲜卑部又在雁北定居。    北魏建都平城后,雁北一带出现了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桑干河两岸又开始建立城邑。天兴中(398-404)置恒州(雁北一带)领八郡、十四县。    这一时期,社会比较安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据《魏书》载:跋谓毗曰:“垒北地瘠,可居水南,就耕良田,广为产甘,各相劝励”(《北史·和跋传》)。燕风出使前秦时对苻坚说,魏:“控弦之士数十万,见马一百万匹,”坚曰:“云中川自东川至西河二百里,北山至南山百余里,每岁孟秋,马常大集,略为满川,以此推之,使人言犹未尽。”这些片段的记载说明,处于畿内地的雁北地区生产是大发展了,这一时期,鲜卑族又与汉族人民逐渐融合,这种状况大约维持了一百多年。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随着北魏的衰落,雁北一带由畿地再次变成了边疆,处于鲜卑北方的柔然逐渐强盛。魏在外长城设怀荒等六镇防柔然。孝昌中年(526)柔然陷恒州。魏只好把雁北各州、郡、县寄自肆州(忻州),从此,塞北经济再次遭到破坏。北齐时,虽然再次统一北方,但由于时间短促(仅20余年),经济未来得及恢复。恒州一带又被灭柔然而起的突厥部占领。公元563年,突厥与周通婚,出骑兵十万,自恒州分三路进关,合周兵攻齐晋阳,突厥沿路大掠,人畜不留。雁被各州县再次名存实亡。综合这一时期,雁北一带又融合了鲜卑族,氏族等诸多的少数民族。    第三次民族大融合    中原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多年的战乱,到南北统一的社会繁荣时期——隋王朝时,雁北一带仍为突厥占领。隋文帝离间突厥内部,派兵出朔州道大破突厥沙钵略军。沙钵略逃走。突厥分东西两部。隋再次收复塞外。这时雁北一带仅有马邑、定襄两郡,马邑郡统县四,户四千六百七十四,定襄郡统县一,户三百七十四。(《隋书》)人口如此稀少,可见其经济状况了。但这种状况也没有维持多久。隋末,中原大乱,突厥再次成为北方强国。荒淫无耻的隋炀帝曾到北境游玩,遭到突厥始毕可汗骑兵的袭击,慌忙逃回雁门,突厥兵围雁门,城中兵民死守,等待援军到来方才解围,突厥望北撤去。之后,雁门各郡虽属隋,但实际为突厥所占据,隋末大乱时,马邑刘武周起兵反隋,就是依靠突厥起兵的。    唐初,李世民兼并割据,打败据并州称帝的刘武周和割据朔方作乱的梁师都,击败突厥兵。630年,突厥被唐灭,从此雁被一带再次为中原所有。此后的三百年,塞外虽然仍是边防要帝,但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沙锅内进入了第三此繁荣时期。    天宝初,默啜兴起,经常深入内地掳掠人畜,唐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破默啜,再次巩固边防。据《新唐书·王忠嗣传》的突厥军作战。“天宝元年,北讨奚怒,战桑干河,三遇三克,耀武漠北。”并“筑大同、静边二城,徙清塞,横野军实之”“自朔方至云中袤数千里,据险要筑城堡,斥第甚远。”据说唐时的金城县旧城即是王忠嗣所筑。这说明唐中叶以后,雁北的经济又逐渐趋向繁荣。   但是,唐末至五代后晋天福年间,雁北一带又换了主人,经济也再次繁荣。这与李克用父子在此经营多年是分不开的。    据《五代史》载,唐德宗时,有一部号“沙陀”的突厥部落归顺唐朝,被当时唐朝的河东节度使范希朝安置载“定襄神武川之新城”(《中国通史》考在大同南百里),后来首领朱邪赤心助唐讨藩叛乱,因军攻被封为大同节度使,并赐姓李国昌。世居雁北,其子李克用生于金城天王村(应县城北),李国昌把金城县治迁到天王村(即今应县城),李克用英勇善战,尤善骑射,一眼眇,人称“独眼龙”,有骑兵一万,号沙陀军。878年,李克用杀唐大同防御使段父楚,占领云州。后被唐击败,逃于鞑靼。881年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唐德宗诏任李克用出兵破黄巢,后封为晋王,占据太原。李克用死后,子李存勖继晋王位,灭后梁建后唐,即后唐明宗。因为李嗣源是应州人,所以改应州为彰国军,并在应州城建立祖庙,当时的雁北外无强敌(契丹势力还未触及),内拥皇室,况且李嗣源政治较清明,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这样,雁北一带又为沙陀族所居,后来,这一部分少数民族也与汉族融合了。    辽、金、元、明、清时期的民族的大融合    五代前期的安定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李嗣源死后,代唐而立的后晋高祖石敬瑭(李嗣源女婿),为了取得中原政权,拜北方契丹主为父,出卖国土,换取儿皇帝名号。936年,石敬瑭即皇帝位。派桑维翰为使,割幽、蓟、瀛、涿、檀、莫、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十六州给契丹。此后的三百多年,雁北一带长期与中原分离。    北宋初年,赵匡胤曾试图夺回被辽割去的燕云十六州,没有成功。986年,宋太宗分三路取燕云。西路军潘美、杨业曾收复云、应、寰、朔四州。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失败,西路军也只好收兵回雁门。这期间,雁北归宋仅三个月时间。但是宋兵撤走时,将云、应、寰、朔四州部分人民迁回雁门关内。    宋辽大战后,辽主派礼部侍郎刑抱朴(应州人)镇抚州民。经辽统治者的多年经营,经济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这期间也正是辽王朝的鼎盛时期,边境也相安无事。这从辽清宁二年建筑的、耗资巨万的应县木塔和清宁八年建筑的大同华严寺可以看出来。辽主敢于在边境地带大兴土木,说明这时期的雁北一带生产有了发展,经济趋向繁荣。    此后又经过六十多年,女真族金兴起,辽朝衰败。公元1124年,金灭辽。从此,继契丹之后,女真族又成为雁北的主人。    金朝末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落兴起,从1271年开始,连年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每过一地,大肆掳掠,处于边陲之地的雁北又遭到了战乱的祸害。这次战乱一直延续了近二十年。直到1230年7月,蒙古军窝阔台部攻下天成堡,经西京(大同)至应州,在雁门关与金兵激战,破代州,占领山西。从此雁北又归属蒙古。蒙古族在与汉族人民的共同生活中,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民间流传的夜灭元朝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激烈。但是,尽管这样,各族人民却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逐渐融合了。    由于金元以来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压迫,加上当时连年发生的水、旱灾荒,雁北的经济也遭到很大的破坏。人口大量逃亡。明初,明成祖为了发展边疆经济,曾从山西腹地大量移民充实塞外。据洪洞古大槐树碑文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燕、赵、齐、鲁之境,并在洪洞广胜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至今,雁北一带很多家谱记载,祖上是由洪洞大槐树迁来。这说明,明朝初年,雁北的居民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迁徙、交流,从而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北方边境的鞑靼、火筛屡次侵入雁北一带,明朝统治者也多次出兵整套。但外患终未解除。明朝末年,兴起的后金兵也曾进入雁北灵邱、应县一带。清朝,雁北没有经过大的战乱,经济由所发展,而且逐步移来一部分满族人民。使几千年以来的民族大融洽更稳定地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雁北历史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自秦以来的二千二百多年,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从现在的许多地名、语言和人民习惯中,仍可看到许多痕迹。譬如应县的村庄明名称就有:“鞑子营”(大营)、胡疃、胡寨等。但是,“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生产关系落后的少数民族在和汉族人民的不断交往中,很快被汉族的高度文明所征服。他们在和汉族人民相处中,发展了经济,交流了文化,逐渐与汉族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人口繁衍的中华民族。    中原文化:古晋史话【二】    山西古都知多少    近年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界兴起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中国古都学。中国古都学将古都定义为:凡中国古代独立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含陪都),有一定的年代,其遗址的现代地理位置确切,距现在有关城市较近,都可叫作古都,都是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对象。    山西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古代曾有19个王朝或政权在其境内建都14处,根据上述古都的定义标准,这些都城都属古都。    山西建都政权最多的古都当属省会太原市。太原古称晋阳,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到前425年赵献子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晋阳为赵国都城29年;十六国时期,氐族所建的前秦政权在晋阳建都2年;唐末五代,沙陀贵族李克用的晋政权以晋阳为都17年;五代十国时期刘崇所建北汉政权在晋阳建都29年。此外,北齐、唐、后唐等政权还以晋阳为“别都”,陪都达百数十年之久。    山西建都时间较长的古都城市还有侯马市、大同市、临汾市和夏县。侯马,春秋战国时期称绛,是著名诸侯国晋的都城,从公元前585年营建到前370年迁都屯留,晋阳以此为都达216年;大同市古称平城,从公元398年到公元493年,此城为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北魏政权的都城96年。此外,大同还是契丹族所建的辽政权和女真族所建的金政权的陪都;临汾市古称平阳,从公元前453年到前416年,平阳为韩国都城38年;秦汉之际,西魏王魏豹以此为都2年;十六国时期,从309年到318年,匈奴左部帅刘渊所建汉政权以此为都10年。夏县古称安邑,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到前365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地为魏国都城89年。    除此而外,建都时间较短(不足15年)的山西古都城市计有:屯留县,公元前370年到前359年,为晋国都城12年。沁水端氏镇,前359年到前349年为晋国都城11年。长子县,从386年到394年,为西燕政权都城9年。朔州市,古称马邑,隋末唐初从617年到620年为定扬可汗刘武周都城4年。长治市,古有黎亭,十六国时期从305年到308年为刘渊汉政权都城4年。离石市,304年为刘渊汉政权都城1年;唐初619年到620年为刘王刘季真割据政权都城2年。阳高县,东汉初称高柳,从公元40年到41年,为汉帝卢芳割据政权都城2年。方山县,古有左国城,公元304年到305年为刘渊汉政权都城2年。隰县,十六国时期称蒲子,公元308年到309年为刘渊汉政权都城2年。    中原文化:古晋史话【三】    唐代晋阳多寺庙    被称为“天王三京,北都居一”的晋阳,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乃全国佛教活动的中心之一。内外远近众多的寺庙伽蓝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晋阳的佛教盛况。《旧唐书·裴休传》“太原……近名山,多佛寺”。元好问《威德院功德记》“并州,唐以来图经所载,佛踏庙处示他郡为尤多。”根据现有古籍记载,唐代晋阳的佛寺庙院主要有三类。    一类是前朝所建寺庙。这类寺庙一般规模大,名气高,香火盛。最早的有东汉建安年间建的普光寺,该寺唐初赐名普照寺,唐中宗时避天后武则天讳而改名普光寺。北魏时在阳曲县西三十里虎狼山建有冶平寺,东魏权臣高欢在晋阳城内建的定国寺等都是唐代名刹。北齐时在晋阳城外建的寺庙有:崇福寺,天保二年(551年)高僧永安建,武则天时御史大夫魏元忠曾为其撰写《崇福寺钟铭》。法华寺,在晋阳城西十五里的蒙山,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建,原名开化寺,寺后依山刻佛像,高二百尺(66.66米)。隋仁寿元年(601年),建造高大佛阁,以庇尊像。李渊镇晋阳,曾到此寺瞻礼。夜梦化佛,遂起兵建唐。童子寺,在晋阳西十里的龙山,天保七年(556年)弘礼禅师建,寺内有石刻造像,高一百七十尺(63.3米)。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曾于显庆六年(661年)来此瞻礼。    二是由官衙名宅改建的寺庙。晋阳多前朝官衙名宅,唐代为了保存这些建筑,将其改为佛寺,供人瞻礼。这类寺庙有,高欢在天龙山的避暑行宫改为天龙寺;并州尚书省改为大基圣寺;王韶宅先改为百官寺,又改为解脱寺;斛律明月宅,唐改为正觉寺;萧(王禹)宅,改为开元寺;宇文述宅,李渊晋阳起兵于此发端,因此改为义兴寺。    三是唐代新建寺庙,主要有奉圣寺,在晋祠南,武德五年(622年),鄂国公尉迟恭将自己的别墅指出建佛寺,唐高祖李渊赐名“十方奉圣禅寺”。尉迟恭晚年皈依佛门,在此寺栖居。崛(山围)寺,在阳曲县西三十里崛9山围)山上,贞元二年(786年)建,初名三教堂,后改为多佛寺。此外,唐代在晋阳及其附近新建寺庙还有千佛寺、圆通寺、龙泉寺、华塔寺,闲居寺等。    唐代晋阳大佛寺    唐北都晋阳佛教兴盛,寺庙众多,著名的大佛寺便是其中之一。    大佛寺创建于隋文帝开皇年间。有位名叫澄空的和尚,年二十岁,他在晋阳汾水以西建寺后,誓愿要在寺中铸一高七十尺的巨型铁佛。于是澄空四处化缘,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聚集金炭,开炉铸像,不幸佛像没有铸成。澄空稽首忏悔,继续为铸佛不遗余力。又过二十年,已是唐初,二次开炉造佛又遭失败。年过六旬的澄空和尚仍不灰心,矢志不移,决心再次精心准备,誓在有生之年造成佛像。又是二十年艰辛努力,三次开炉造佛,远近僧俗万人,前来观瞻铸佛盛况。澄空登上百尺炉巅,对观众高声喊道:“我年轻时就发下大愿,铸写大佛,现已八旬,曾两次造佛不就,这次如再遭违心,这辈子恐难以完成夙愿了。今日开炉,我将与金液同铸佛像。如果大佛造就成功,五十年后吾将为佛再建重像。”观众听后无不人人泪下,号泣谏之,但澄空决心以死明志。等到炉口开启,金液喷射,澄空向众人挥手致谢后,飞鸟一般纵身跳入滚滚铁流之中。佛像终于造就,其相庄严端妙,毫发胥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佛寺遂成晋阳城中著名寺院。唐玄宗开元年间,节度使李(日高)镇守晋阳,看到佛像为风日所侵,便捐资七万缗,建重阁以护之,名曰“平等阁”。此距澄空捐躯造佛正好五十年。此后,大佛寺更具盛名,远近僧俗纷纷前来顶礼膜拜。直到宋初,宋太宗平北汉火烧晋阳城,大佛寺及佛像一起随城焚毁。    中原文化:古晋史话【四】    山西票号知多少    山西票号在近代中国经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清代到民初活跃在中国金融业近百年,山西票号有多少,不同的刊物有不同的说法:    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陈其田著《山西票庄考略》(以下简称“考略”),全国票号有60家,其中山西票号52家。    1985年5月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盛慕杰主审的,供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近代金融史》(以下简称“近代史”)称:有票号32家,其中平遥、祁县、太谷23家,南邦2家,地址不祥的7家。    1996年6月新华出版社出版,由张巩德主编的《山西票号综览》(以下简称“综览”)称:山西票号有43家,南邦票号8家,共51家。    1982年8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以下简称“文史资料”)第20辑,杨固之等所写《天津钱业史略》一文称:山西票号盛时达34家,外邦票号3家。以上四种刊物所列的票号名称有一部分是共同的,有一大部分是各不相同的。但这些刊物所列名号都是有出处的,有根据的,如“考略”提出山西票号是根据《支那经济全书》《支那半月刊》《晋商盛衰记》和范椿年的《山西票号之组织和沿革》以及其它出版物和经理们提供开列的。其它也都有各自的根据。    根据四种刊物综合起来,全国共有票号90家,其中山西票号80家,外省票号10家。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在三种以上刊物都有的31家。    其中四种刊物都有的17家,计有:日升昌、蔚泰厚、蔚盛长、新泰厚、天成亨、协和信、协同庆、百川通、乾成亨、蔚长厚、合盛元、元丰久、三晋源、存义公、志成信、协成乾、蔚丰厚。    三种刊物上有的14家,计有:宝丰隆、大德通、大德恒、大盛川、世以信、绵生润、大德川、大德玉、聚兴和、聚兴隆。    其中有外省的4家:天顺祥、义善源、阜康、源丰润。    二、在两种以上刊物上有的7家。在“综览”和“近代史”上有的,有:日新中、大德兴、谦吉升、其德昌。在“综览”和“文元史资料”上有的,有:大庆。在“考略”和“近代史”上有的,有:胡通裕。三:只在一种刊物上有的52家。    “考略”25家:有:中兴和、天德隆、裕源涌、恒隆光、公合全、大美玉、福成德、公升庆、长慎涌、永泰发、恒义隆、长顺涌、蔚丰泰、天盛恒、蔚泰永、乾隆长、蔚成亨、新丰厚、永泰庆、长盛川、自成信、百川达、大德祥。南邦的:浚川源、恒济。    “综览”13家:有:云丰泰、松盛长、义盛长、祥和贞、汇源涌、永泰庆、永泰裕、兴泰魁、三和源、大德源、义成谦。南邦:杨源丰、晋益升。    “近代史”8家,有:广泰兴、聚发源、万成和、承光庆、义兴永、隆盛长、万盛长、光泰永。    “文史资料”6家,有:天成厚、志一堂、源利通、同庆丰、蔚丰长、元顺长。    以上所列票号名单,仍可能有不完善,不准确之处。但可以说是至今为止最全面的一个名单,基本可以反映山西和全国票号机构的面目。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

以简驭繁成语名称以简驭繁成语拼音yǐ jiǎn yù fán成...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成语名称以瞽引瞽成语拼音yǐ gǔ yǐn gǔ成语...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