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临济宗演正观(32):中 道 不 实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01 09:14:21
所谓中道,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两边,圆融无碍,是名中道。菩萨道的行者,了知中道也不可得,执着有,执着空,执着中,都是证成甚深佛道的大障碍,中道之名,也是假名安立而有,若知道诸法本空,假立名相亦空,法法何有法。法性本空故,是故,中道也不可得。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做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

所谓中道,就是不偏于空,也不偏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两边,圆融无碍,是名中道。菩萨道的行者,了知中道也不可得,执着有,执着空,执着中,都是证成甚深佛道的大障碍,中道之名,也是假名安立而有,若知道诸法本空,假立名相亦空,法法何有法。法性本空故,是故,中道也不可得。
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做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名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若不是在心念上用功,便是心外求法而不得正觉。学道之人,切莫外求。应知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心真的寂静澄清了,外面的一切境界都动摇不了你,随时随地都可用功修行。真正证得大定者,心真寂静澄清了,尽管车水马龙,心里一点也不动摇。但是初用功的人是做不到的,那就要找个清静地方去用功,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放下万缘去用功,到后来就能随时随处都可以修了。修道阶段,在自己未证悟之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在未修证之时,要照这偈的指示来勤擦心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已经证果的境界所说。佛氏门中,不舍一法;真如性上,不立一尘。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菩提权做树,明镜假作台,本来不污染,说净亦尘埃。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佛心就像镜子一样,境来不拒,境去不留。好的不住,坏的也不住。没有镜子,不能现影;没有影子,不能成为镜子。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这个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这一点能透过,就是明心见性。不要以为明心见性是一桩难上加难只有圣人才能证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见性四个字吓住了,认为高不可攀,不是现代人所能做得到的。因此一谈到明心见性,犹如谈虎色变,不敢靠拢。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净土宗,用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后,再明心见性吧!这话对一般善男信女说来,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现当末法时代,众生根钝障重,在这娑婆世界上修行,确是难以成就。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也有上根人,决不能一刀切,一律对待,而把明心见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当。《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会落在色尘上而被其所左右、动摇了。自己做得主,不为外境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执一切事物,时时绵密观照,就可以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了。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能成就佛道。
闹市练道客,尘嚣试修人。心若无执不住相,身陷尘劳仍自在。只要心静,就算在繁闹的都市,也不会被外界所扰。因此,保持一个充满喜悦、充满慈悲,无所挂碍,如如不动的心情,是我们学佛者最重要的课程,就像是“青山原不动,浮云任去来”。一切因缘事相现前时,都能观照诸法如幻如化,如过眼云烟,不起心不动念,保持一颗如如不动而带着喜悦的心情。心灵的宁静、安详、喜悦、洒脱、自在,皆来自于内心的放下。没有爱憎、取舍,一切了不可得。坦坦然然,平平常常,一种平怀,泯然自尽,任它风云多变幻,我自无喜亦无忧。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执著虚幻不实的名利,不过度的幻想,不向外追求满足,而安住于自己知足、喜悦的内心。那么,你就是最快乐的人。放下就是佛道,佛道不必追求,放下就是,如果继续追求一个佛道那还是执着,求法者无法可求。没有佛,没有禅,连个没有也没有,方为绝学无为闲道人。
若用月亮比喻本来妙明的真心,指头比喻一切经论所讲的教理和佛所说的法。犹如手指指向月亮,教我们看见月亮。无奈一般愚夫,便误认指头为月亮,只知执着名相,偏偏死死抓着语言的文字不放,以为这就是佛法,这样就不能见到名相所指的真如实际,其实一切语言和文字只是指示我们明白本来妙明心体的指头。如果我们着了文字相,只见手指而不见手所指之月—本性,那就错误了。其实这不是言语所能及,思想所能到的,须真参实究才能证到。一切言语教化等等,都是假立的名相而已,如果把言语理论,认为实法,便是一种妄想。所有我执法执的心及有道可求,有佛可成的心都要放开放下。是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是佛法,佛法也要舍,这个舍不是不要了,而是依教修行但不执著。佛所说的法,只是过河的筏子,只是为了使众生解脱三界,度过生死苦海的方便法门,同样的不可执著。也就是所谓“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一念迷昧,假名众生,返迷为觉,假名为佛,生佛迷悟,皆是对待,清净性中,皆不可得。佛家说有说空,无非以二谛说法,引人破假识真,明心见性,然后识达烦恼本空,生死涅槃本一如如之相。则不求解脱自解脱,不断烦恼自无烦恼。
毕竟空里面没有住和不住,因为我们有执著,所以佛才说要无所住。在本来清净自性的真如中,既没有一个所觉的境界,也没有一个能觉的本体

\

。如果执着佛境界的是有是无,也就同执着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样,仍然还是法执。因此必须要远离能觉所觉二边,了无所住,这才是佛法正觉的真实内义。悟到烦恼当下就是菩提,就是清净,不用离开烦恼,另外找一个清净法,也不要执着有一个清净法,若想得到清净法,又会变成污染法。有意离相非实相,对境无心即佛心。佛法在文字上理解明白,但事情来了就挡不住,定力不够,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真我无求原具在,清净无为何须禅。清净自性本无可言,讲不出所以然,只能用一个假名。世间千罗万象,千差万别,为了言说的方便,不可以没有这些假名,只要不当作绝对、独立、真实而加以执着,何妨灵活运用这些假名来说明奥妙的道理与事相。自性清净是假名,第一义谛是假名,中道是假名,毕竟空还是假名,实相还是假名,不生不灭还是假名,统统是假名,何以故?本体没有名相可说。真法是没有办法言说的,心性本来无有一物。如果因有而立空,因生死而立涅槃,因烦恼而立解脱。说有亦可,说空亦可,说亦有亦空亦可,说非有非空亦可,是以不可执非,亦不可执无。说空说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说有说无,皆是相对立说,均系戏论,都是不得已。一有言说,便有落处;凡有言说,皆无实义。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无,悟从何立?不立亦不立,了无一法可得。真经无字,借假修真,法在哪里?法就在每一个众生的身心之内。不悟之时千卷少,彻悟之后一字多。但凡夫还是需要有字经,有字经能唤醒凡夫进来修证圣道,故说,无字经还是从有字经里出来的。地图虽然是假的,但是可以让我们找到目的地,文字虽然是假的,但是可以让我们成就佛道,道理就在文字当中,法是让我们方便运用的,不是让我们执着的,假借文字,不离文字,心不着文字相,文字就是实相,实相不离文字。但理可顿悟,事须渐修。道理上我们可以顿悟,但多生执相的旧习气不能立刻消除,所以事相上还是需要真正的去修行。开悟之后,也只是见道位,还要经过修道位,在境上

\

辛勤地锻炼用功,在事相上把着相粘境的习气完全消光,才可以证成佛果。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