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五台山名称来源-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06 09:11:42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我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lsqu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我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青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接下来就是建寺地点的选择了。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了此足迹,而且还发现有“舍利”,再加上此处山势奇伟,气象不凡,与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修行处)相似,故决定在此建寺,并取名灵鹫寺。明帝为表示信佛,追命“大孚灵鹫寺”。“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大孚灵鹫寺”就是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佛教就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我国的佛教中心。
今年游五台正值暑季,出太原,过忻州,一路北上,署气逼人。乘坐的大巴因无空调,更使同行者汗流浃背。但一到五台山,顿觉凉气宜人,实为一个避暑消夏的清凉世界。但传说在很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模样。那时它叫五峰山,气候非常恶劣,不是风雪交加,就是酷暑难当。当地百姓苦不堪言,遂向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求援。文殊菩萨慈悲心肠,运用神通向东海龙王要来了“清凉石”,并将其安放在中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使五峰山成为气候宜人的“清凉佛国”,这条山谷也被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个寺院,取名“清凉寺”。&ldqu

\

o;五峰山”也就更名为“清凉山”了。
“清凉石”原来是青龙歇息石,青龙得知文殊菩萨将其移到了五峰山,遂大发雷霆之怒,追至五峰山,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山顶岩石刨得个乱七八糟。据导游***讲,这些石块至今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而原来的五峰山也就更名为五台山了。
“清凉石”与“龙翻石”随着人们的传说在五台山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清凉寺虽以破败,但那块清凉石仍在。石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米,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据说,人坐其上,顿生凉意,遗憾的是此次游五台山,我没有去到清凉谷,也就无幸一睹那块为五台山带来灵气的“清凉石”了。到是登南台时,我着意留心了那些至今犹存的“龙翻石”,和同行的小叶一人拣回几块装进旅行包,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
在许多史籍中,有很多关于五台山的记载。《清凉山志》中说:五台山原名“清凉山”,后因其五座山峰耸立,称为“五台”,故易名“五台山”。《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中说:“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山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夏,故名‘清凉’”。《水经注》中说;“五台山,其山五台巍然,故曰‘五台’”。《五台山新志》中明确指出:“五台”之名,北齐始见于史。北齐以前则称“清凉山”。上述佛教传说及古典文献,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五台山名称的由来。
五台山高大雄伟,人称“华北屋脊”,除有五个台顶外,还有东南西北四门。东门即长城岭以东十公里处的龙泉关,在同蒲、石太两条铁路未建成之前,

\

多数游人从此上山;南门分作三层,依次为虎牢关、阁小岭、厮阳岭。现在大多数游人都从南门一带新近修成的公路直上五台山。西门即五台县与代县之间的峨峪岭,在同蒲铁路未修成前,蒙古族游人大多从此登山。北门即繁峙与五台两县交界处的鸿门岩,这里天寒地冻,山高风大,登山困难,但若在夏季从此登山,即可领略“屋脊风光”之美了。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以及佛教名山,与文殊菩萨有着十分特殊的因缘。传说“五台”既是五方如来之座。五台山有五顶,象征文殊菩萨顶有五髻,显示出这位上首菩萨的智慧圆满。
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Manjusri)的音译之略,它是智慧的象征。据佛典所说,他与佛祖释迦牟尼为同时代人,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出生于舍卫国,系多罗聚落婆罗门种姓。他一诞生,就有三十二象,八十种好。这也和佛祖释迦牟尼相同,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大乘佛教里,文殊菩萨始终是诸菩萨的上首,常与普贤菩萨一起,侍奉于佛祖释迦牟尼左右。所有的佛门弟子都将文殊菩萨视为智慧的化身。佛祖释迦牟尼从三十五岁证道,到八十岁示寂,在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弘法生涯中,凡是大乘法会,都有文殊菩萨参加。佛祖释迦牟尼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五蕴”、“四禅”和“三明”等教说,都得到文殊的辅助。并且,在佛祖释迦牟尼形成僧团、建立僧院的过程中,文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佛祖释迦牟尼灭度后,文殊按照他生前的嘱托,和阿难、弥勒等人合作,在铁围山集结大乘经典,使大乘经典教学说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
我国的文殊信仰,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发展起来的。相传文殊曾与维摩诘居士谈病,借机弘法,充满玄理,所以魏晋名士对他极为推崇。到了南北朝时期,不仅佛教徒对文殊充满敬仰之心,名士清客中也广泛流传着文殊信仰。
文殊之所以在佛界有着崇高的地位,一是其来历不凡,过去世曾经是佛,现在世和未来世也都成佛,而且现在是首席菩萨,将来是首席佛陀。二是其智慧无与伦比。按照弥勒的说法:“其行广大,其愿无边”,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三是其佛学思想明确,乃是大乘空义的奠基人,修“一行三昧”,传“不二法门”,真正体现出一个菩萨“上求菩萨,下化有情”的献身精神。
文殊是佛教的骄傲与光荣,文殊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他可以斩断烦恼,拯救众生;文殊在佛界的崇高地位,是历史的形成,是佛徒的公认。而如今,文殊早已走出佛门,走出五台山,来到了我们中间,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同悲、同歌、同哭、同乐。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