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五台山佛教宗派简介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06 09:13:54
五台山佛教宗派简介  李桂红  《严华经》为佛教界尊崇为「诸经中王」,文殊菩萨代表着诸佛之智慧,为「华严三圣」之一。作为文殊菩萨应化圣地的五台山,有着崇奉华严的优良传统,同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着诸宗竞秀的局面。  自南朝刘宋年间佛陀跋陀罗於建康道场寺译出六十卷《华严经》之後,在南朝兴起了一个研习《华严经》的热潮。随着《华严经》在北朝的传播,尤其是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西元四七七年至四九九年),阉官刘
五台山佛教宗派简介  李桂红  《严华经》为佛教界尊崇为「诸经中王」,文殊菩萨代表着诸佛之智慧,为「华严三圣」之一。作为文殊菩萨应化圣地的五台山,有着崇奉华严的优良传统,同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着诸宗竞秀的局面。  自南朝刘宋年间佛陀跋陀罗於建康道场寺译出六十卷《华严经》之後,在南朝兴起了一个研习《华严经》的热潮。随着《华严经》在北朝的传播,尤其是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西元四七七年至四九九年),阉官刘谦之在五台山礼拜受持《华严经》忏悔宿业,求文殊菩萨护佑,而恢复大丈夫相的感应灵迹故事,致使有许多僧人和善男信女纷纷前来五台山研习《严华经》,礼拜供养文殊菩萨。  当佛陀跋陀罗於刘宋年间译出六十卷《华严经》之後,即有从其笔受的南林寺释法业,筹谘义理,推宗扣问,撰《旨归》二卷,敷弘幽义,郁为宗旨。五台山高僧灵辩法师论释六十卷《华严经》的百卷《华严经论》,是继法业《华严旨归》二卷之後论释《华严经》的又一部巨着,它的问世和菩提支流、勒那摩提《十地经论》的译出,把北朝《华严经》的研习推向了一个高潮,并为五台山成为严华圣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灵辩法师可谓是五台山最早研习传播《华严经》的高僧,也是振兴五台山佛教,使五台山成为北朝研习《华严经》的圣地的重要人物。  魏孝文帝时,法聪律师,他於「北台山始,手披口释」《四分律》门人「道覆随听抄记」遂成《四分律疏》六卷。中国律宗初祖为昙无德,法时三藏为二祖,法聪律师为三祖。其门人道覆,亲承师受,纂成《四分律疏》六卷,为中国最早解释《四分律》的论着。後经慧光、智首继续弘扬《四分律》,到智首门人唐代道宣律师时,便形成了南山律宗。从此《四分律》一直流传至今,史称道宣律师为南山律宗祖师,而五台山的法聪律师和其门人道覆律师是南山律宗之中坚人物。出家於五台山佛光寺的高僧昙鸾,大力弘扬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中国佛教史上南北朝时期的着名高僧,二十世纪末叶,他又被日本净土宗奉为「祖师」。  隋朝两位皇帝都宗奉佛教。如隋文帝很重视佛教义理,提倡学习经论,曾把佛教各派着名学者,集中在长安,分为涅盘、地论、大论、讲律、禅门五众,讲经说法,建立了以长安为中心的传教系统。五台山佛教也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出现了一批修学俱佳的大德高僧。如解脱法师,隐居於五台山佛光寺,创立精舍,常诵《法华经》,日读《华严经》。他精研佛理,依据《华严经》修行,深契无生,景行禅观,道行昭着,致使「远近辐辏,请益如流。咨承教诲,日盈万指。师之德业,如庆云之庇於八方,若甘露之润於百谷。四方衲子,无不瞻仰。」後端然坐化。实为隋代振兴五台山佛教的重要人物。释明曜法师,少年出家,常读《法华经》,修习一行三昧,披阅《华严经》,手不释卷,老而弥笃,深契无生,常与解脱禅师一起修习佛法,瞻礼圣迹和营建佛光寺,一○六岁时仍神采无坠,行动不迟,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的一位百岁高僧。隋代五台山律学宗师释惠龙法师,精通《四分毗尼》,远近请益,继承法聪律师遗风,在五台山宣讲《四分律》,教导弟子遵守戒律,以戒为师,积德行善,利乐有情。释海云法师,居五台山三间茅庵草屋,严守戒律,修习禅观和头陀行,依《法华经》、《楞严经》、《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二经二论,对唯识宗在五台山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五台山研学唯识学的先驱。  唐朝时由於诸位帝王的大力扶持,和护法宰相王缟、裴岫等人的精心护持,五台山佛教兴盛发达,高僧大德辈出,着名宗师云集五台山,开辟道场,讲经说法,弘扬佛教。  五台山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是「清凉国师」澄观,他是一位德高望重,博学多才,着作宏富的高僧,他经历了唐代的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九个帝朝,这九代皇帝都尊崇佛教,护持佛法,对五台山佛教尤为重视和扶持,对「清凉国师」澄观亦礼敬有加,多有敕赐。他在五台山断断续续住了十年,着《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并在五台山大华严寺和太原崇福寺一再讲解新疏,弘扬《华严经》思想,为华严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史称他为华严四祖。宗密、僧睿、宝印、寂光为其门下四哲。他的法统继承人宗密也曾来五台山参访修学,巡礼圣迹,朝拜文殊。澄观、宗密时代,为五台山华严宗的辉煌时期,慕其道风来朝礼参学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修有证的高僧。如西台秘魔岩的常遇法师,就是一位「圣力潜通,道出凡境,士响庶归,克念如圣」的华严宗高僧。他在五台山结茅而居,涤虚澄神,弘扬华严、密教之法,道溢西台之巅,名闻三晋之外。但他不侍权贵,不慕名利,帝王邀宠亦不离圣地,只是一心修道,弘扬佛法。後坐化於五台山秘魔岩。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高足窥基法师,曾於咸亨,永隆年间,两次来五台山修建唯识宗寺庙,开辟唯识宗道场,宣讲弘扬唯识学。德感法师,仪容瑰丽,学业精勤,博通众经,对《瑜伽师地论》尤为精通,武则天皇帝曾徵为翻译大德,又参与义净译场。其才德深受武则天赏识,封他为昌平县开国公,且食邑累至三千户,请他居於五台山清凉寺,并主掌京国僧尼事。武则天皇帝还赞之曰∶「河汾之宝,山岳之英,早祛俗累,夙解尘缨,缁门仰德,绀宇驰声。式亚龙树,爰齐马鸣。」这样一位地位显赫,名振遐迩的唯识宗大师,居於五台山清凉寺,大大提高了五台山佛教和唯识宗的地位,一时从学者如流,从而也出现了不少唯识宗高僧。如五台山大华严寺住阁院的无染法师,就是一位禅教兼通的苦行僧和唯识宗师。  唐代高僧道宣律师,为四分律南宗创始人。据《华严灵记》云,道宣律师曾游历清凉山,至中台顶,修习禅定,开讲《四分律》,弘扬律宗教义,开辟五台山律宗道场。继道宣律师後,五台山又有弘扬《四分律》的释诠法师,戒珠清莹,行业芬馥,仪容清雅,戒律精严,为人楷模。终日一食,衣无缕帛,可谓清苦高行僧。他在五台山为出家僧众传戒讲戒传法,遐迩钦慕。据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载,五台山竹林寺贞元戒律院有「万圣戒坛,纯用白玉石作,高三尺而

\

八角,以香泥筑填坛底。坛上敷一张五色彩丝毯,亦八角造,阔狭共坛恰齐。押坛老宿,法讳灵觉,生年一百岁,七十二夏,貌骨非凡,是登坛大德。」又载圆仁弟子惟正、惟晓共数十人於白玉坛上受具足戒。到唐文宗开成五年(西元八四○年)时,这一万圣戒坛已成了全国仅有的两座戒坛之一。可见五台山律宗在当时的地位之高。  五台山佛光寺在唐代时高僧云集,龙象辈出,天台宗尤为兴盛,仅见於僧传的天台宗高僧就有释法兴、释行严和释愿成三大名僧。大华严寺,原名大孚灵鹫寺,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着名寺宇,也是五台山高僧云集、祖师辈出,人才汇聚的宝地。唐朝时,备受皇帝优遇,庄严华丽,巍峨壮观,具有一十二院,居住着律宗、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天台宗等诸宗僧人,是五台山举行盛大的佛教法会的场所。唐代时曾一度为天台宗道场,着名高僧有南阳神会高足菏泽宗神英法师、大华严寺首座志远法师和五台山十寺僧长智颖法师等,皆是演说修学《法华经》,弘扬天台宗教观的高僧。覆舟山玉泉寺的天台宗高僧弘景和天台山国清寺的天台宗高僧湛然都曾来五台山参访学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五台山天台宗的繁荣兴盛。  据唐释慧祥着《古清凉传》记载,师子国僧人释伽密多罗曾於唐高宗乾封二年(西元六六七年)六月至五台山,筑坛行道,咒愿祈祷,礼拜文殊,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来五台山的密宗僧人。後北印度宾国沙门佛陀波利,杖锡五台,虔礼文殊,相传感文殊菩萨现点化,返回本国取得《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至长安具事闻上,唐高宗感其精诚,宗斯秘典,诏高僧等人与其共译。後佛陀波利持梵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隐修於五台。与善无畏、金刚智共称为「开元三大士」的密宗高僧不空三藏及其高徒含光等人及天竺那烂陀寺喜鹊院的僧人纯陀等也来五台山弘扬密宗教义,开辟密宗道场,广度众生,培养了一批密宗僧人,如五台山金阁寺道超法师等。  净土宗在唐代颇为兴盛,有「家家弥陀,户户观音」之说。高僧法照法师,在五台山建造并住持竹林寺,弘扬净土法门,化导从学之众颇多。如当时在五台山文化圈

\

内的交城、晋阳等地,小儿皆知念阿弥陀佛,老人皆知日夜念佛,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  五代时期,在五台山弘扬华严宗的高僧有後唐时代的诚慧和北汉时代的继。其中诚慧法师为华严大师法顺的弟子,他精研佛典,持戒严谨,常演说《华严经》,还曾发誓愿「以我捧经之手,救彼苦难之人。」弘法度众,拔苦救厄,为朝野闻名的高僧。据载他道行高妙,能降伏毒蛇,被徒众尊称为「降龙大师」。又因其德行为帝王尊崇,致使人人归向,声名远播,四方信众不远千里而至,「九州之珍宝皆来,百寺之楼台普建」,「金峰显耀,玉树相依」。五台山佛教在帝王的支援下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五代时五台山真容院曾有过一位修行禅宗的高僧匡嗣大师。他幼年慕道,不乐世荣,在五台山出家後,潜心修学,博究禅律,说法度众,以其德高望重被推选为管理五台山的僧官。後来晋朝又命为都纲,典统山门,赐号「超化大师」。匡嗣曾在五台山十五年,兴建佛寺,供奉众僧数过百万,圆寂後,徒众起塔供养。另外,五台山真容院的光屿法师为佛学造诣深厚的着名高僧,他博通佛典的同时,以修习《法华经》和《华严经》为主,弘扬天台宗和华严宗。北宋时五台山佛教得到诸位帝王的扶植,又得到张商英等王公大臣的维护弘扬,所以有较大发展。当时五台山较为兴盛的佛教宗派有华严宗、唯识宗、天台宗等。五台山高僧净源法师宗说皆通,戒德精卓,时称华严中兴之祖。高丽国王第四子僧统义天(西元一○五一年至一一○一年),於元初年入宋,跟从净源法师学习华严宗,学成回国後广为弘扬华严宗。北宋时五台山清凉寺的成觉大师,精研唯识,洞明底蕴,弘扬法相唯识宗。五台山真容院高僧慧悟大师,从小出家,虔诵《妙法莲华经》,精通天台宗奥旨,德高望重,颇受哲宗、徽宗、崇敬。  金代时五台山着名的密宗高僧为法冲大师。他精研密典,德高望重,为世宗皇帝所敬叹。曾敕赐仪仗,又敕建万岁寺请师居之。五台山密教因大师驻锡弘法之故,名振朝野。五台山铁勤寺着名禅师慧洪,注重禅修,毕生精进不怠,精研《楞严经》,终得以悟道。金代时五台山弘扬法相唯识宗的有清凉寺高僧善慧和佛光寺的唯识戒师杲公法师。  元代由於诸帝的护持,五台山佛教得以兴盛发展,且出现了不少高僧大德。帝师八思巴尊者,曾来五台山朝礼文殊菩萨,其弟子胆巴国师曾在五台山卓赐近十年,为五台山佛教的兴盛起了巨大作用,受到元初三帝的尊崇,被仁宗皇帝追封为帝师。八思巴弟子意希仁钦,为元代第四任帝师,圆寂於五台山。这些帝师进一步促进了藏传佛教信众对文殊圣地五台山的敬仰和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  元代五台山,有真觉国师和华严菩萨等大德名僧驻锡弘扬华严宗。真觉国师,聪明好学,博览精钻,尤邃性理之学,文采昭然,辞气雅健如古作者。他曾筑室松间,行道修德,因其道高德彰,人们尊为「松堂老人」。後由於胆巴帝师的极力推荐,成宗即筑金印,署师为「真觉国师」,诏师为五台山万圣佑国寺的开山住持。真觉国师居五台山万圣佑国寺时,大演清凉之教,弘倡华严宗旨,遂使五台山华严宗又兴盛一时。其弟子了性,幻堂也是五台山的高僧。  元代华严宗高僧正顺,生而颖悟,幼喜林泉,志入佛门,在五台山出家後结庐深林,惟阅华严,数盈千部。常顶戴《华严经》,行住无违;常作华严观,专弘华严宗旨,还於五台山建华严阁,因其德望被尊称为「华严菩萨」,他淡泊名利,太后三诏不赴,授以五路总摄之职亦固辞不受。成宗皇帝瞻礼五台山时对法师大加礼重。其弟子法忍继师遗志,继续弘扬清凉教义,使五台山华严宗法脉绵延流长。  元代时五台山法相唯识宗高僧释弘教,博学多才,洞达三藏,而专弘唯识。其名闻於仁宗,被诏至京师安国寺,为王公缁素讲经说法,并遣旌幢送至五台山万圣国寺,以主法席,为该寺第四代住持。五台山禅宗高僧云海,祖师奉佛,幼年出家,与元朝皇室善缘深厚。其德行为成吉思汗所尊崇,後又曾受合罕皇帝的「称心自在行」之号,太祖皇帝二黄後的「光天镇国大士」之号,忽必烈大王的珠笠等物,皇帝赐僧统之职。蒙哥即位後,又领天下的僧事。曾「奉太后旨於五台为国祈福。」暮年时入清凉山,居华严寺,弘扬临济宗教义。  元代时五台山律宗高僧有真觉大师和实相圆光教律师。真觉大师,童稚之年出家於五台山清凉寺。因其戒律严明,修行诵经精进不怠,名播幽燕。元主闻其高名,诏人燕京,请为皇亲贵戚授戒,赐号「兴国大师」,授以僧统之职。因其戒行高贤,四众弟子从其受戒者颇多。实相圆光教律师,七岁出家,参学教乘,弘演佛法。曾刺血书写佛经,一生以弘法传戒为己任。曾隐居五台山六年,研读《大藏经》三遍,以其行业精进,德誉远播,王公大臣仰慕高风来求戒求教者络绎不绝。  明代时五台山的佛教颇为兴盛,古刹精蓝焕然一新,佛事活动不断,高僧大德云集五台山,讲经说法,着书立说,五台山出现了汉藏并存,显密并重,诸宗竞秀的欣欣向荣气色。元末明初着名高僧壁峰禅师在五台山依据《华严经》,创制了华严乐曲,流传至今。另外,明代在五台山弘传禅宗的高僧有∶孤月禅师、大巍净伦禅师、宝印禅师、无边禅师、瑞峰禅师等。在五台山弘扬律宗的高僧有宗林律师,如馨律师,远清律师。三位律师都戒行精纯,励志苦修,以严持戒律、弘扬律宗来护持佛教,其德行名振遐迩,缁素不远千里前来皈依求教受戒者不可胜数。三位律师都曾被帝王救赐和诏请,但他们虽居荣盛仍戒行弥笃,以致朝野敬仰。明代在五台山弘扬净土宗的高僧,有无尽慧定法师,契真道相法师,月川镇澄法师。在五台山弘扬净土宗的高僧有株宏、月潭等。因大宝法王哈立麻尚师及国师释迦也失在五台山弘扬藏传佛教,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也兴盛发展。因释迦也失是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弟子,因此五台山的格鲁派教法也得以发展传播。  清朝五台山禅宗高宗有茹溪行森禅师和清一古禅师等。茹溪禅师在玉琳国师处洞明心要後,即受师命分座说法,接引学人。茹溪禅师持律精纯,导众严整,雅有百丈之风,且机辩迅利,能以正法眼接人。顺治皇帝对他宠遇极隆,屡降恩旨。玉琳通国师与茹溪禅师师徒二人,几次到京城紫禁城内弘扬佛法,受到顺治皇帝的隆重优渥。清一禅师曾在五台山结庐六年,弘扬临济宗宗旨,且将法传入京师。另外禅宗高僧大定密源,大晓实彻、无异大师都曾到五台山弘扬禅法。清代五台山律宗为宝华山律宗,如馨律师的法孙书祯就是当时五台律院着名的律宗高僧。他不乐世俗,有出尘之志,精通佛殿,戒德精卓。王公卿相、太守邑令,慕其高风,多所随从,学者从之,如云赴壑。据载他曾於「定中游天台山,梦中礼道宣塔」,遂有「智者之後身,南山之再来」的美誉。他的弘法传戒,使五台山佛教道风纯正,律宗又有所发展。清代五台山的达天通理法师,生性端慧,学识渊博,兼通禅教,既得南山宗旨,又是华严宗的二十九世,为清初五台山华严宗的中兴之祖。他的接法弟子隆法心兴,还有五世孙慈云普德续其法脉,弘扬华严宗。清代诸帝对藏传佛教都很敬仰,达赖喇嘛、章嘉呼图克图等高僧大德都曾驻锡五台山,弘扬佛法。  民国年间五台山佛教仍有诸宗共存的现象。改革开放後,五台山佛教逐渐得以恢复发展,又出现了汉藏显密并存的局面。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