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人间佛教与究竟成佛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1 09:10:29
台湾中道学苑住持真华在海峡两岸的佛教界,有着“佛学泰斗”及“人间佛教之父”之誉的印顺导师,不幸已于2005年6月4日,以世寿百岁高龄,安详示寂于台湾佛教慈济医院,噩耗传来,中外佛子不分识与不识,闻悉莫不有“慧日西沉,人天眼灭”之叹!但人世无常,生必有死,世尊尚入涅槃,凡夫岂能幸免?当印公老人示寂七日后,于新竹香山举行赞颂会之际,世界各国佛教人士,以及台湾佛教四众弟子,约万人前往致祭,最难得的是中国

台湾中道学苑住持真华

在海峡两岸的佛教界,有着“佛学泰斗”及“人间佛教之父”之誉的印顺导师,不幸已于2005年6月4日,以世寿百岁高龄,安详示寂于台湾佛教慈济医院,噩耗传来,中外佛子不分识与不识,闻悉莫不有“慧日西沉,人天眼灭”之叹!但人世无常,生必有死,世尊尚入涅槃,凡夫岂能幸免?当印公老人示寂七日后,于新竹香山举行赞颂会之际,世界各国佛教人士,以及台湾佛教四众弟子,约万人前往致祭,最难得的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亦不辞辛劳专程驾临上香致敬,道谊法情,令人感动!真华兹以印公老人弟子之立场,谨向一老,至表谢意!

印公老人游心法海七十余年,深入三藏,智慧渊博,为法为人,无私无我,无时无刻不将“为佛教、为众生”系念于心。现在他老人家虽然暂时离开了这个“五浊恶世”,相信不久定会乘愿再来,因为他老人家,在《平凡的一生》中曾经说过“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正觉之音而现身”的话。

\

由于印公老人重视“人间”,生前竭力提倡“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在他老人家七百多万言的巨著中,有一册名《佛在人间》的书,里面有一篇“人间佛教绪言”,开头便说:“佛法所最重要的,是应机与契理。应机,即所说的法,能契合当时听众的根机,使他们能于佛法起信解、得利益。契理,即所说的法,能契合彻底究竟了义的。”这一宣告,已把人间佛教的基本教义指出,宣扬人间佛教者,如果依此基本要义实行,何愁佛法不能振兴?何愁众生不能得度?何愁人间不能成为净土?可惜的是有些以人间佛教为号召的大德们,因未能体会到这一基本要义,便以为人间佛教是初入门的方便。他们不管横说竖说,权说实说,所说的只要能使听众感兴趣,应不应机、契不契理,也就无所谓了,反正皆大欢喜就好。而现在接触人间佛教的人,又绝大多数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男女知识青年,年纪轻轻,单纯活泼,心灵犹如一张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时更具有先入为主的执著性格,一旦听了不正确的人间佛教解说之后,即很难更改。此种现象近一、二十年来,在台湾已逐渐形成。所以造成此一现象,多分是由于宣扬人间佛教者,不但未曾体会到人间佛教的基本要义,更未能注意到印公老人在《人间佛教绪言》中所说:“如专注于契理,或不免要曲高和寡了,如专着重于应机,像一分学者,只讲适应时代,而忽略了是否契合佛法的真义,这样的适应对佛法有什么关系?现在所揭示的人间佛教,既重契机,又重契理。就契机方面说,着重人间正行,是最适合现代需要。……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切勿误解为人乘法”。印公老人并在“误解”之上,特别加了“切勿”二字,唯恐弘扬人间佛教者,或修学人间佛教者,把人间佛教误认为是“人乘法”。其实依大乘佛法修学的次第来说,人间佛教的确是五乘法中最低层的人乘法,此上还有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四种。不过人乘在五乘中虽是最低层的,却也是“根本而最精要的”,修学佛法如不能依此基层循序向上,不管你人乘法修学的如何圆满,也永远难以跳出六道生死的漩涡!因此恐怕有人误解人间佛教即是人乘法。如果一、两个人误解尚不至对佛教造成伤害,假使人人跟着有样学样,必将造成“瞎人骑瞎马,相牵入火坑”,这么一来不但误尽了天下苍生,同时恐怕也因此将斩断了佛法命脉,致使佛教趋向灭亡之途!

\

在《契机契理之人间佛教》一文中,印公老人又感慨地说:“现在的台湾,‘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乘佛教’,似乎渐渐兴起来了,但适应时代方便的多,契合佛法如实用的少,本质上还是‘天佛一如’。‘人间’、‘人生’、‘人乘’的宣扬者,不也有人提倡‘显密圆融’吗?如对佛法没有见地,以搞活动为目的,那是庸俗而已,这里不必多说。”然后印公老人又引述太虚大师所说的四点,以说明修学人间佛教的真正意趣所在。即:“甲、非研究佛书之学者。乙、不为专承一宗之后裔。丙、无求实时成佛之贪心。丁、为学菩萨发心而修学者”。总括地说这也即是:“愿以凡夫之身,学菩萨发心修行”。从以上印公所言各点,我们知道如欲修学人间佛教或弘扬人间佛教,除了契理契机,俱备悲智为本的菩萨心怀,更要实践“人间正行”。若是缺乏了这些条件,而仅作些适合低级趣味,嘻嘻哈哈,热闹一番,如印公老人所说:“这与佛教有什么关系!”

那么“人间正行”又作何解释呢?有关这一问题,印公老人以中国佛教界,近代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师为例,说:“如印光大师,他生平极力弘扬念佛往生,却又提倡‘敦伦尽分’。这名词虽是儒家的,但要在这人间做一个像样的人,尽到为人的本分,作为求生西方的基础,他是没有忽略佛法在人间的意义。”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却对修学任何佛教宗派的人都很重要,不仅是修念佛法门而已。因为一切佛法所教化的对象是人,人如果不能尽到为人的本分,做一个像样的人,那即是“人与禽兽者几希”!换句话说能够先做到一个像样的人,尽到为人的本分,即是“人间正行”。再从这人间正行的基础上,循序修学,亦即是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直至究竟成佛,这才是修学人间佛教的正途。也就是说:人间佛教的宣扬者及其追随者,应先要在这人间做一个像样的人,尽到为人的本分,然后顺序上求佛道。

说到“敦伦尽分”这个名词,在《印光法师文钞》中不知道提到若干次。除此之外,印光大师也常劝人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信切愿,老实念佛等。那么“敦伦尽分”又是什么意思?如印公老人说:“这是儒家的名词。”以我所知,“敦伦尽分”的“伦”字,即四书中所说的“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的“五伦”。如这五者都能做得尽分尽礼,比如说:“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即可称为“敦伦尽分”。这些名词对于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来说,似乎太古老了,听了也许不感兴趣,或认为腐臭味为太浓!然而应该知道,这不仅是“做一个像样的人,尽到为人本分”的主要条件,也是中国五千年来立国的根本。《论语》有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太虚大师也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些,无非都是“人间正行”的另一类说明。

从以上三位中国佛教界大老所言,便可以知道修学佛法,不管是台、贤、禅、净、中观、唯识以及律、密等,莫不以先做个像样的人为先决要件。大乘经论中虽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当作佛”。其实六道众生中,真正能够即身成佛的,唯独人类。所以《阿含经》说:“诸佛皆出生在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也即是印公老人提倡“人间佛教”之所本。为什么其他五道众生都不能即身成佛?这是因为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的众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太苦,无暇接触佛法。天道众生,则只知终日享受五欲之乐,无心学佛,即使学了也是随学随忘,得不到法益。至于阿修罗道众生,由于心太重,动不动就找帝释天作战,所以也不是学佛的材料。唯有人道众生,有苦有乐,可上可下,且具有智、勤、勇的三种德性,又有“知过必改”、“效法乎上”、“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发菩提心”、“福慧双修”等优点,在上求下化的过程中,能忍人之所难忍,行人之所难行,勇猛精进,不顾生命的修,不顾生命的学,一直修学到究竟成佛为止,修学才算功德圆满。由此可知人间佛教的人乘法,在五乘中虽是最基层的,却也是最主要的,如没有它的撑持,以上四乘都无法建立起来,所以《成佛之道》中有一偈云:“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随机五三异,归极为一大”。意思是说:修学佛法,恰如想建造一栋五层或是三层的大楼一样,一楼至五楼彼此之间,必须相依相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若底层的基础稳固,以上的二三四五楼,便可顺利地建立起来。这是比喻人间佛教,在五乘法中虽仅等于是人乘法,是最底下的,却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有它的撑持,才能够由人乘经天乘(修天福而不必愿生天上),乃至直趋大乘,而大乘亦能摄持以下的诸乘,所以说:“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摄下。”

不过五乘法虽是相持相摄,相互依存的,但彼此之间仍有染净之分,凡圣之别。因此,以下接着又说:“随机五三异,归极唯一大。”这是说:“随”着学者的根“机”虽有“五”乘和“三”乘等的“异”样名称,如果回“归”到“极”致时,则“唯”有独“一”无二的“大”乘,说“五”说“三”尽是方便,这犹如湖水、河水、江水,一旦流入大海,皆名海水一样。“大乘”亦名“一乘”,如《法华经》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大乘”亦名“菩萨乘”,又名“佛乘”,这是依修学大乘法者,从因地心,至果地觉说的,名称虽有不同,体性则无二致。因为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究竟来说无一不是成佛的方便,所以经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真华今天以“人间佛教与究竟成佛”,作为参与大会的发言讲题,即是希望人人都能在“人间佛教”的基础上,不管修学任何法门,均可毕竟成佛。我所以选择这么一个题目作发言词,是因为印顺导师曾说:“在无边佛法中,人间佛教是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什么是“现代”?以真华笨拙的看法,现代即是:科技发达、瞬息万变、好简恶繁、喜新厌旧、把握先机、分秒必争、稍作迟疑,即将落伍的时代,所谓“适者生存”。试问:佛教能违背这样时代潮流吗?不能,不能,绝对不能!“人间佛教”,既然是在无边佛法中,最根本而精要的,究竟彻底而又最适应现代机宜的,是否可以请由“世界佛教论坛”的主办者——中国佛教协会,可否研究出一个妥善可行的章程,发动所有参加这次“论坛”的佛教团体或个人,在各个不同的驻锡国家或地区,推行此一弘扬佛法原则,相信人类朝夕所期盼的世界和平与人间净土,不久的将来,定会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次大会探讨的主题,不是盼望“佛教的团结合作”吗?请就由推动“人间佛教”做起吧!

下面,我想以“佛教的团结合作”,分为三点,提供大家研讨:

一、佛教本来就是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上下同心,和乐清净,团结一致,合作无间的。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冒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传说,我以为这是对出家人的一种侮辱,我出家以来已七十多年了,从来没见过此种现象。最初说这种话的人,如不是居心侮辱出家人,毁谤佛教,他为什么不说:“一个神父挑水吃,两个神父抬水吃,三个神父没水吃”?或是说:“一个牧师挑水吃,两个牧师抬水吃,三个牧师没水吃”呢?请诸位研究研究,看看毛病出在哪里?

二、依传统的说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已进入末法五百多年,正是佛门斗争坚固时期。近年来真华目睹或亲闻,各地佛教(包括南传、汉传和藏传)派别众多,僧团林立,寺院与寺庙之间,不但少见“团结合作”,多是貌合神离,各自为政,一旦利益有了冲突,更是恶言相向,彼此攻讦,甚至对簿公堂。如是种种,如能研讨出一个彻底解决办法,促成佛世正法重现,僧团合作无间,实乃佛法幸甚!

三、以这次“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而言,是绝对正确的。但问题是,心是万善之本,亦为诸恶之门,如人人心能向善,一善一切善,世界定可和平,国运定可昌隆,佛法定可兴盛,人民定可安乐;如人人心皆向恶,一恶一切恶,那就怕天灾人祸,相继而生,世界永无宁日了!所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人心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的,如欲人心都能够变得清净无染,纯善无恶,我认为从教育、文化、慈善三方面下手去做最好。就以台湾佛教界近二、三十年来说吧,由于重视教育、文化和慈善事业,才有今天的辉煌成就。说到教育,佛学院即有二十多个,造就了不同的弘法、教学、主持寺务,领导大众人才。他(她)们知识水平高了,眼光自然看得远,心量自然放得大。晓得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成功,平时虽然各做各的,一旦教界有了大规模活动,彼此之间也有良好的配合。至于文化、慈善做得更是有声有色。文化方面佛学书局、多种出版社,有季刊、月刊、旬刊、周刊等定期刊物数十种,还有日报及法界、慈悲、大爱、生命、人间等国际性佛教电视台,昼夜不停地播出,都成了讲经说法的场所。慈善方面的成就,仅佛教慈济功德会一家,即可引起全世界人们的注意!其救济对象,则不分僧俗男女老少,不分宗教、种族和地区,只要他们的力量可及,无不竭诚以赴。说到这里,对于教育尚需要补充说明:台湾佛教界除先后创办了二十多个佛学院外,创办的社会性大学即有:华梵、佛光、南华、玄奘、慈济等五所,法鼓山大学则正在兴建中;中、小学也有多间。以上如若不是四众弟子同心合力,能有今天的成果吗?因此我以为,想要团结合作,从教育、文化、慈善三方面做起最好!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