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哪里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4 09:05:33

\

时间:公元一九七七年五月四日

地点:佛光山

听众:佛学院师生(弟子慈怡记)

一.健全制度  

二.自力更生

三.福利社会  

四.提倡富乐

五.发展教育  

六.进取创造

七.团结合作  

八.重视人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自从开学以来,学院便安排我每一个月要向大家作一次精神讲话,开学以来,我看到各位读书、工作、修道,都很有精神,所以我就没有来作精神讲话。前天,《觉世》出刊,有一位有心人,写了一篇文章“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从那篇文章的字里行间,见出著者一股爱教的热忱洋溢其中。我读了以后,感到现在的佛教居然还有人有心谈论这个问题,不禁从心里产生一股欢喜,也稍微鼓舞起了我的精神。因此,今晚,我就针对“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这一个问题,向大家说明一个正面的问题,就是“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那里?”

  《觉世》上的文章,对于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在那里,提出了八点:

  第一点是说佛教缺乏组织和制度。

  第二点是说佛教不够有企业的精神。

  第三点是说佛教太过倡导厌离世间。

  第四点是说佛教申斥物欲的罪恶,不易为社会大众接受。

  第五点是说佛教忽视教育。

  第六点是说佛教过分保守。

  第七点是说今日佛教徒没有服务热忱。

  第八点是说今日佛教里大家瞋恨嫉妒,不重视人才。

  这也确实不错,佛教不能复兴的原因很多,这篇文章中所提出的这几点,确实也是很多原因之中,大家比较容易看得出的。那么,“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那里?”我也提出八点说明:

一.健全制度 

  第一点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在健全制度。

  现在的社会是讲究组织,讲究制度的。甚至于现在的战争,都叫做组织战,现代的工商业,都要制度化。台湾公职人员的参选,都讲究健全的组织,以希望竞选的胜利。就算是一个大家庭,也要有健全的制度,全家份子才能相安无事。

  佛教僧团,本来也有健全的制度,比方说戒律,就是维系佛教大众生活很好的制度。六和敬的原则,也是僧伽相安相处的制度。过去大陆上的寺院丛林,所以有规矩,就是因为讲制度。现在台湾的佛教,不但没有制度,而且各自为政。不论那一个人在佛教里,想做什么事,他就怎么做,谁也无法去管谁,就连佛教会,谁愿服从佛教会呢?佛教过分散漫,过分各自为政,因此,要想复兴佛教,首先须从健全制度着手。

  本院最近由张毅超老师主持教务,数十位老师经常辛苦集会讨论,主要的就是要让我们佛教的教育制度化。譬如初级班应该有些什么课程?高级班应该有些什么课程?专修部、研究部又应该有些什么课程?都要能制度化。

  讲到佛教的制度,须要建立的制度太多了,比方说,人事,要有人事制度;经济,要有经济制度;寺院,要有寺院制度;传教,要有传教制度;甚至于做法会,也要有做法会的制度。此外,如剃度的制度、传戒的制度等,由于这许多制度没有健全,才形成佛教如同一盘散沙。

  再举个例子说,才剃度出家,就可以称“法师”;可是,出家五十年了,仍称做“法师”。还没有受戒,就去化缘建庙了;海青袈裟还没学会穿,就经常做法会;如传戒、剃度,自己还没有受戒,就已经收了徒弟;自己才受戒,还没有懂规矩,就可以充当戒师。法会太容易做了,传戒、剃度也太草率了。像这许多,就是由于佛教没有健全的制度所引起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复兴佛教,今后大家先要有个观念,就是要加强组织,健全制度。

二.自力更生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二点在自力更生。

  现代的佛教,大家似乎生活太容易,因此,就不会去想到如何要求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劳力换取生活。一般佛教界的现象,似乎会念经,就有饭吃,所谓“会得香云盖,到处吃素菜”;会做法会,寺庙就会兴旺。这种拉信徒、串门子、化小缘等等赖以生存的方式,今天大家都应该求改变、求突破。意思就是说,我们要靠自己的辛勤劳苦,或者体力,或者脑力,或者修道力,获取修行的资粮,甚至要用自己的所有去福利社会,普度众生。

  所谓“自力更生”,就是靠经营事业,靠道德能力,以求生存。讲到事业,就如佛教多少年来的口号,要从事生产,注重企业。至于靠自己的道德能力,记得当我还在焦山佛学院念书时,焦山有一大寺院叫定慧寺,山上有好几十间小寺院菴堂,他们靠什么生活呢?就是寺中的每一个出家人都会绘画,他们将自己所画的画,闢一间净室陈列,如果有人到焦山来参观,多少都会有人买一些字画,他们的生活,就靠这些字画在维持。过去在大陆,也有一些出家人,对医学特别有研究,可以替人看病;也有一些法师,到学校去教书,他有能力,不但自己可以维持生活,也因此还可以替佛教工作。有的靠道德,他闭关修行,信徒们仰慕出资供养;由于自己德性高,信徒的供养,不据为己有,因此,也可以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过去多少年来我有个想法,就是佛教的出家众,做比丘的,至少要会教书,有当教师的资格,或者要能行医,有替人看病的能力;做比丘尼的,要会从事护理工作,或者从事慈善幼教。大家应该要争气,不要仰赖施舍生活,大家要发心,要能奉献社会,要能光大佛法,不要寄望赖佛教以生存,不要把佛教寺院当做收容所。

  在中国佛教史上,很多出家人也很重视佛教的自力更生。如唐朝寺院经营磨坊,开办当舖,一来是福利社会,二来可以自己生活。大陆未沦陷以前,很多寺院早已效法百丈禅师的农禅生活,自耕自食;响应太虚大师提倡的工禅生活,经营织布工厂。明白说一句,现代的佛教徒,不但应有自己生存的能力,甚至还要有贡献社会的力量,才能受到社会大众的重视,才能有办法去从事弘法利生的工作。

三.福利社会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三点是福利社会。

  福利社会,政府也一再提倡寺院要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几十年来,不论佛教会、佛教寺院、佛教徒,大家都热心在做,譬如冬令救济、托钵济贫、响应仁爱计划、响应小康计划、响应政府各种要做的事业。不过,由于缺乏组织,没有制度,虽然做了,也不曾有多大的成果。“出了灯油钱,蹲在黑地拜。”就是这个道理。

  佛教目前也在办福利社会事业,如医院、诊所,台中有菩提医院,宜兰有普门医院,高雄有佛光诊所,及其它的诊所;此外,也办救济院、养老院等各种福利事业。虽然,佛教慈善事业已经在起步,但是,却还不够。如开医院,佛教徒没有人能担任医生,护理工作也不能胜任。很遗憾的,今天的佛教青年,还待在寺院里,除了自修以外,还没有想到要走出山门,为社会做福利事业的工作。

  这几年来,大家所知道的,有本院第三届毕业生,即在宜兰仁爱救济院(仁爱之家)服务的依融、绍觉,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福利社会的工作,也就是菩萨道的工作,他们的精神、他们的苦心,比住持十个八个寺庙还要有贡献。花莲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对全台的贫苦大众,送衣送食、赠钱看病,真正做到救苦救难的菩萨精神。如果大家都肯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则社会大众、政府,自然会重视我们,那佛教就有力量了。所以我希望今日佛教界的人士,大家不要天天寄望别人来捐助我们,来奉献我们,大家应该反过来想,我们如何去贡献社会,去服务大众。大家到佛教里来,就要认清自己,必须作自我牺牲,以求贡献社会,福利大众。

  现在佛教界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还在那里自我陶醉,自我求安闲,好像只要有几个知己,有一个小房屋,定名为一间精舍,就感到满足。因此,这里一个小庙,那里一个小庙,没有大乘菩萨普济社会的悲心,没有为大众谋取福利的精神,佛教如何能够受到社会重视?所以今后的佛教,必须朝着福利社会的方向努力。

四.提倡富乐 

  今日佛教复兴的希望第四点是提倡富乐。

  在台湾,佛教的信徒,真正讲起来比较少,神道教的信徒比较多。为什么呢?因为信神道教,他可以求神明给他富贵,给他发财,给他健康,甚至于给他中爱国奖券,给他家里子子孙孙幸福万年,神道教所以在台湾有一股庞大的力量,就是它能迎合信徒的信仰与需要。而佛教呢?却不重视信徒的富乐。佛教常鼓励人往生极乐世界,一再强调极乐世界的快乐富有,走的地,是黄金铺地;喝的水,是八功德水;穿的衣,是自然天衣;吃的饭,是酥酡妙味。在极乐世界,可说物质丰富,生活享受到极顶。可是,现实的社会里,传教的法师们却叫人吃,要吃得不好;穿,要穿得不好。譬如,在佛教里常听人说那个人很有道德,穿,都穿得破破烂烂的;这个人很有修行,吃,都吃的一些坏了的东西。因此,一些有心要到佛教来的人,由于要他把现代家庭社会,现代文明物质上的快乐,全都舍弃,他不容易做到。几年前,台北有一寺院舖了地板,就有佛教杂志骂他们,说某某寺院舖地板,像个舞厅一样;装抽水马桶,也遭到攻击。难道佛教一定要地下坎坷不平,才算庄严吗?要厕所臭气冲天,才算“修行”吗?

  如果,我们一直不提倡人生的富乐,这就是背弃人生的佛教,不重视家庭的佛教化、生活的佛教化,假如一直如此,我看今后的佛教不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比方说,台北大同公司董事长林挺生先生是个佛教徒,假如他常常听经闻法,都听到说:你们生活不要太过份享受,何必要用冷气机呢?何必要用电锅呢?何必要用电风扇呢?过得去就好了。他一想,这可糟糕了,如果大家都依照佛教的话去做,我的“大同公司”岂不要关门了?

  台南纺织公司出品太子龙衣料,该公司总经理吴修齐先生,也是佛教的信徒,同学穿的衣服布料,大都出自他的工厂。过去同学们要衣服,都是请他染成统一的颜色。如果,他来听经,我们就说,学佛的人何必要穿这么好的布料,何必还要讲究颜色,我们只要有百衲衣、坏色衣就可以了。这时,吴修齐先生心里一定想,不太对劲呀!我如果再拥护佛教,佛法盛行了,大家都穿百衲衣,那我的太子龙衣料岂不是没有人买了吗?

  嘉义的晋安药厂,负责人吴大海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他的厂里出产各种药品。如果我们不注重保健,一直排斥现代的医药,生病了,或是感冒了,“去拜拜佛!流流汗就好了。”如果患的是肠胃病,“都是不发心修行,去打坐!喝喝大悲咒水就好了。”如果吴大海先生听到这话,一定会想,我若拥护佛教,佛教信徒多了以后,有病不肯吃药,我的晋安药厂也该关门了。

  我的意思是说,大家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生活,人间生活上所增加的富乐,都要像极乐世界一样,不但不要排斥,而且还应该提倡,佛教要嘉许信徒拥有财富。“黄金不是毒蛇”、“有钱不是罪恶”,这样的佛教,才容易为今日的社会大众接受。

五.发展教育 

  复兴佛教的希望在那里?第五点要发展教育。

  佛教有最丰富的文化,有最高深的教理,藏经丰富,典籍浩瀚,可是佛教又太不重视教育。没有教育,纵有再高深的教理,再众多的经典,谁去研究呢?所以必须要提倡教育。信徒,要有信徒的教育;僧伽,要有僧伽的教育;甚至于儿童、妇女,也要有儿童的教育、妇女的教育。目前的台湾佛教,虽也在办教育,比方说,社会的教育,若与其它的宗教相比,佛教实在相差太远了,如泰北中学、慈航中学,虽办了,最后却离开了佛教,为社会所有。为什么呢?因为佛教没有人才。佛教至今没有一间大学,类似外教所办的辅仁大学、东海大学。教育的不兴在复兴佛教的路程上,实在是一个致命伤!我们希望今后能有人以办佛教大学为目标!

  至于佛教的专门教育,也只是可怜兮兮的聊备一格而已。而且很少得到佛教界的重视,得到信徒的支持。如果,我们现在发起装佛像、建佛殿,一定有很多人响应;如果,我们发起办英语班、办研究部,那就很少有人关心了。佛教的青年,自身也犯了一个毛病,不肯接受教育!多少年来,台湾各地传戒,有时候承他们要我去帮忙做个尊证,每次坐在上面,我总是要注意一下新戒子,看看这个人能不能受教育,我发现很多青年,都是一表人才;但是却很遗憾,他们都不肯念书,不肯接受教育。为什么呢?因为在佛教里,生活太容易了,不认识字没有关系,不懂英日文也不要紧;不会传教,没有人怪你;不会看经,做苦工也是很好。佛教中的一些师父们,甚至阻碍青年人受教育。整个佛教,似乎是在推行愚民政策,师父怕徒弟受教育,因为他的学问好,程度高,会看不起师父;因此,做师父的,也不希望徒弟们学问很好、很高。

  佛教徒不重视教育,实在非常悲惨。古时的高僧大德,不但通达社会上老庄孔孟等哲学,而且进一步的更精通三藏。可是现在的佛教徒呢?不要说社会的世典不懂,连佛学也一窍不通。因此,大家不但要自己发心好好受教育,更应该提倡、鼓舞别人去受教育。如果,信徒受教育,他就不会迷信,不会以人神感情为主,他会知道以整个佛教做为他护持的对象。如果是出家人受教育,那他将来即能弘法利生,名符其实的像个出家人。

  最近山上要举办“僧伽夏令营”,预备每一个到这里来参加的出家人,都先作四事供养的准备,另外讲义用品,全部免费供给,结训以后,每人再供养长衫一件。大家想想看,这总算很优待吧!但是,我知道这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现在寺庙的生活太容易了,这一点并不稀罕。可是,如果是几十年前的大陆,当我们年轻参学的时候,知道有这样的优待,一千里的路途,走它一个月,就是夜里赶,也要赶去参加。为什么?你们听煮云法师讲过这样的话吗?暑假到了,出去赶经忏,赶了一个暑假,天天念经,白天念经拜佛,晚上放焰口,一个多月下来,还是在最忙的七月,所有赚的钱,还不够做一套挂裤。那时候的生活,就是那么样的艰难。

  “发展教育”这个责任,还有待我们大家今后发心,去提倡、呼吁、鼓励,使佛教的教育,能再成长,能再发展。

六.进取创造 

  复兴佛教的希望第六点要进取创造。

  今日的佛教徒,太保守,太故步自封,太墨守成规,没有一点积极的精神,没有一点进取的热心。像观音菩萨那种“大慈大悲”的精神,像地藏菩萨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愿力,可说大乘佛教的悲心慈愿,在现在中国的佛教徒里,似乎没有生根,没有发挥力量,大家都好像停滞在小乘思想的阶段。一个年轻人,如果没有热忱、没有悲愿,就不像个年轻人。我们常常把佛教的菩萨比喻成青年。

  你们看!“罗汉像”有老和尚的样子,“菩萨像”却没有老人家的样子,没有菩萨长胡子的,没有菩萨脸上有皱纹的。为什么?因为菩萨是年轻人的象征。所以,如果大家要行菩萨道的话,必须常常鼓舞自己,发心进取、发心创造。为佛教成立念佛会、成立居士林、建设讲堂、兴办图书馆、设立幼稚园或设立托儿所,争取到处布教的机会,或乡村、或监狱、或电台等。

  大家要知道,我也在积极行菩萨道,比如朝山团来,或那一个机关团体的人来,要求我讲演,我从来都不推辞,总之,“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我们应该去做,找地方去布教,找众生来听我们说法。你们看!基督教不都在到处拉人,还很少有人要听呢!为什么很多的人走进了佛教的大门,我们还不肯带着热心去教化他们呢?看到社会上那么多的苦难,为什么没有悲心去救度呢?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对社会的责任,对众生的承担,应该胜过儒家,主要的在于佛弟子并不能真正奉行佛法。

  现在的佛教界,有这么一个现象,讲出世,就太出世;讲入世,又太入世。一讲出世,则恨不得赶快离开这个世间,一刻也不能停留。赶快参禅悟道,赶快念佛往生,管他众生,什么都不要了。其实,离开众生,自己逃跑,在佛法里是最不容许的。至于太过入世,一天到晚,只想到在社会上、在名利里找生活,在人情上求攀缘,这又未免太世俗化了。

  因此,我们进取创造,要有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有出世的思想,才不会为功利主义所束缚;作弘法利生的入世事业,才不会像槁木死灰,毫无生气。佛教讲中道,我们对于世出世法,在进取创造中,应该要去找寻一个中道的生活。

七.团结合作 

  复兴佛教的希望第七点要团结合作。

  常听佛教徒一直在喊口号,我们佛教徒要团结!我们要合作!可是整个佛教界,好像越来越不团结,越来越不合作。过去,大醒法师讲演,他说:中国佛教徒,只要有十个人合作团结,中国佛教就有希望了。那时,我心里想,法师怎么这样讲呢?十个人团结还不简单,集合几十位同学这不就是能够团结吗?其实,当利害关系没有到来时,可以团结;一旦利害关系来了,那团结就很困难。

  举个例子说,大家现在提议,‘我们来团结!’好,来团结!你们一百多位同学组织一个台湾环岛弘法团,大家团结,一齐去布教!‘好!团结布教!’首先选一个团长。‘选哪里一个做团长呢?’大家考虑,团长一选,至少有十个人不服气。‘哼!他当团长,我不参加。’已经有十个人退下来不去了。交通工具,目前本院有两部车子,大车子一部,小车子一部,一齐去环岛布教。‘哼!他们为什么可坐大车子,而我们要坐小车子?我们十个人该倒霉啊!算了!我们不去!’又减少了十个人。到了台东,要上台讲演了,可是没有讲台,怎么讲演?‘喂!你们十位先去布置,抬桌子、搬凳子、准备麦克风,现在我们要布教了。’

  ‘嘿!为什么只有我们做啊?大家都是同学,我们该倒霉啊!我们是来做奴才的,是来搬桌子的,你们才是讲演的法师!不干了!’又少了十个人。这样一直减少下去,还没有到台北,统统都散了。你们看!利害关系来时,要团结很难啊!

  台湾的佛教,别的地方不知道,在台北,我知道他们也想要团结,每年的春节过年,要举行团拜,以示团结。可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只有一天团结,还是不够啊!高雄市的佛教会,集合很多寺庙的住持,每个月聚餐一次,表示团结。不过,一个月吃一次饭,也还不够团结啊!所谓团结,并不是说大家在一起吃饭,在一起团拜;你来看我,我来看你;今天天气好,大家哈哈哈,就叫做团结;主要的团结合作,要在对佛教的信愿、思想、事业,要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发心。要团结就要分工;要分工,就要合作。在佛教里,慈悲、宽恕、容忍之心太缺少;瞋恨心、嫉妒心太重了,所以不容易团结,不容易合作。把私利看得太重,也不能团结,不能合作。如果每一个人都不肯自我牺牲,又怎么团结,怎么合作呢?

  各位青年同学们!你们今后要跟人团结合作吗?所谓团结合作,并不是说,叫人家来帮忙我们,有利我们;而是我们要去有利别人,帮忙别人。我也常常在这里自我检讨,是我们诚意不够,要发惭愧心,一定要委屈自己,才能跟人团结;一定要作自我牺牲,才能跟人合作。我希望今后大家都朝这团结合作的目标迈进。

八.重视人才 

  佛教复兴的希望第八点是重视人才。

  《觉世》上说今日佛教不能复兴的症结是嫉妒人才,我们现在复兴的希望是重视人才。佛教重视人才,有一个观念上很难打破的地方,那就是你很会讲经,照说他已算是人才了。可是在佛教里,一般人的观念就会说:‘只是一张嘴会说,有什么了不起!假和尚说法能说不能行,光是会说,没有修行没有用啊!’这一听,‘对的!我光是会说,不能行,好!赶快修行!’闭关、禁足、过午,有修行了。马上又有人说:‘那个家伙,光是闭关、持午,这有什么了不起啊!你看他,他能办事吗?如果有个寺庙给他管的话,那就糟糕了,那个寺庙马上就会有问题了。’‘好!我来学习办事。’好了,会办事情,也会讲经,也会修行,总之是个人才了!但是,在佛教里,还是不被认定是人才,马上又有人说:‘那个家伙,一天到晚,就是说说,一点小小的修行,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看到美国人来,简直像哑吧一样!日语也不会说,看到日本人,简直不知如何是好。今天的佛教要的是国际人才啊!’一听!这话也不错!赶快学日文,赶快学英文,以后遇到外国人就说几句英语,马上佛教的人又要讲话了:‘那个家伙!不好好安守本分住在寺庙里,一天到晚,好攀缘,喜好在外面跑,一天到晚和外国人在一起,简直忘记自己的国家,忘记自己的立场,把外国人看做自己的老子一样!’

  这就是说,在佛教里,不管你怎么样有一技之长,总会被说成没有用。或许大家信仰崇拜佛陀,因为佛陀太崇高、太伟大了,因此,佛弟子们都不健全。

  我们看看现在的社会,不要说各行各家,就拿文学界做个比喻,你会写小说,就是小说家;会写散文,就是散文家;会做新诗,就是新诗作家;会写童话,就是童话家;会编剧,就是剧作家。在一个文学领域里,专家学者就有这么多。如果是研究哲学的,这个人是研究老庄的专家,那个人是研究孔孟的专家,很容易的,大家都能成为“家”。但是在佛教里,却没有办法成个“专家”,成个“人才”。

  佛法告诉我们,“要得佛法兴,除非僧赞僧”,佛法要兴隆,要僧赞僧;大家互相要推崇,彼此要称赞;要互相标榜,不要互相破坏,不可有《觉世》上所讲的“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不行,也不希望别人好。我们今后,要提倡一技之长的人才,一技之长的专家,你会办法务,你就是佛教的法务专家;你长于行政工作,就是佛教的行政专家;你有慈悲心,就是佛教的慈善家;你会写文章,就是佛教的作家;你会教书,就是佛教的教育家;你会布教,就是佛教的布教家,大家都可成“专家”。

  本山过去无论那一位学生毕业了,在这里作公务,大家就喊他某某法师。可是,外面有人不谅解,‘哼!他们都在自己封王,自称法师。’多少年的佛学院毕业了,不称法师称什么呢?很多的人才剃了头,马上称法师,也没有人讲。

  本山一些弟子妄自主张,要大家称我“大师”,为我带来了许多无谓的麻烦,害我不时要向人家道歉!心定法师对外寄了一份通知,称我为“大师”,我赶快用限时专送寄出五十封信向人家道歉。在他们认为是好意,我们是徒众、是学生,我们都称“法师”了,师父也跟我们一样称“法师”吗?还是称“大师”比较好。其实称大师并不好。

  佛教长老印顺法师,门徒学生称他“导师”。这“导师”原也很平常,那一个学校里不都有导师,一年级的导师,二年级的导师,导师很多啊!可是印顺法师却不能称导师,为了学生弟子称他为导师,过去曾有很多人反对。尤其是演培法师在讲演时,常常欢喜讲一句“我们的导师啊!”这一下,有人如同被针刺了心一样,如钢鎚刺了肉一样,“你们的导师”,有人听了不以为然。其实,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他愿意以印顺法师做导师,为什么不能称“导师”呢?

  慈航法师,喜欢人称他“老师”。如果你去拜访他,你若称他一声“老师”,这一下子叫他把心肝挖了出来给你,他都愿意。所以,凡是在弥勒内院住过的那些年轻人,常常在口边“我们的老师”,慈航法师高兴得不得了,他欢喜做“老师”。其实这老师也很平常啊!可是,当时佛教界,却不谅解,看到那个青年称慈航法师做“老师”,他就不高兴,‘你下次到我这儿来,饭都不给你吃,你到你们老师那儿去吃吧!’

  抗战期间,太虚大师在重庆,《海潮音》主编福善法师写了一篇三百多字的文章,在《海潮音》发表,里面有十七个“大师”。这一下子,给大后方的佛教界甚为震动,全体攻击太虚大师。其实,这个“大师”,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可称呼的。让我告诉各位,什么人称“大师”呢?有三种人称“大师”,第一种:太虚大师、印光大师、杨仁山大师、欧阳竟无大师等。第二种:比丘尼称大师,在大陆上比丘尼都称大师。和比丘尼来往书信都称大师。还有一种,专家就称“大师”,如张大千称张大师,本山工程处的翁文炜先生叫“翁大师”,大家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可以的。

  现在佛教界的一般人不希望人好,不希望人大,不希望佛教界人才突出。今后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一定要把人家压低,才能让自己称心,才显出自己的伟大。大家要知道,如果佛教有专家,有人才,则大家都可以沾光,相互成长,因为佛教是讲因缘的。若一定要排挤破坏,则不会有所成就。再看今日佛教界,除上述之布教家、慈善家、行政家以外,如果会念佛,就是念佛专家;会参禅,就是参禅专家;会拜佛,就是拜佛专家,大家都可成“家”,人人都可成“才”。如此则能显示出佛教的蓬勃兴盛,团结合作。

  佛教复兴的希望在那里?主要是在全佛教的大众,必须要有新的观念,就是要健全制度,要自力更生,要福利社会,要提倡富乐,要发展教育,要进取创造,要团结合作,要重视人才。复兴佛教的希望,系在全佛教大众的身上!求人不如求己,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要靠我们自己。今天各位同学虽然还未完成学业,还未能弘法利生,但是,要先建设你们的观念,建设你们的思想,建设你们的认识,有了这种观念、思想、认识,这就是佛教未来复兴的希望。

\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