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从放羊的故事感悟人生价值所在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4 09:05:44
从放羊的故事感悟人生价值所在 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记者去农村采访,看到一个放羊的小孩,就上前攀谈起来。 “你的理想是什么?” 小孩回答:“放羊!” “羊儿喂大了干什么?” “卖钱!” “有了卖羊儿的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
从放羊的故事感悟人生价值所在 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记者去农村采访,看到一个放羊的小孩,就上前攀谈起来。
“你的理想是什么?”
小孩回答:“放羊!”
“羊儿喂大了干什么?”
“卖钱!”
“有了卖羊儿的钱干什么?”
  “娶老婆!”
  “娶了老婆干什么?”
  “生小孩!”
  “生下小孩来干什么?”
  “放羊!”
这是从一个批判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落后地区不重视教育,孩子志向不够远大,只知道世世代代放羊,境界不高。但反观人生现实中的你我是不是也在放羊呢? 任何人的出生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童年时期,无忧无虑,是大人们的开心果;学生时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以后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进入社会后有份稳定的工作,于是乎大家都努力地学习着。小的时候期望自己快点长大,早点脱离父母的羁绊,早点融入这个社会,就没有学习的压力与烦恼了。踏入社会后,开始学着融入这个社会,积极地进行人际交往,学习为人处世,处理复杂的感情。进而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逐步地适应社会的现实。在生命的历程里,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知识、技能、***、名声、地位、权力、眷属、威势和金钱,直至生命的终结。 在这期间,我们会经历很多酸甜苦辣,经历许多艰难险阻。也曾彷徨、亦曾迷茫,或意气风发、或苟延残喘。但是大家还是努力地活着,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与生存吗? 或许大家会说:我活着是为了家人,孝顺父母,抚养孩子。不是为自己而活。
或许大家会说:人的追求无限,活着就是为了不断地追求,体验各种人生味道。
或许大家会说:活着是为了享受,觉得人活这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享受嘛,为了以后能好好地享受生活,所以要努力拼搏。
或许大家会说:活着是为了一个目标,或是更多更高更远的目标,他们活得或许累,或许精彩,等到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会有成就感,也会觉得这辈子活着很有意义,因为他们实现了他们的目标,就算没有达到目标,他们也经历了百态人生,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怎么样的活着,都是一种人生的收获。
或许大家会说:活得安逸就好,并不是说没有追求,没有目标,而是知足,简简单单的生活就很好了。 放羊的孩子受生活环境所限制,知识有限。人生所求,按照家族世世代代生活的习惯--去放羊。那反观我们的生活自身又有什么两样呢?或许你的人生母慈子孝、或许你的人生回味无穷、或许你的人生精彩纷呈、或许你的人生知足常乐。但无论如何,依然逃脱不掉古往今来所形成的习惯去生活:上学、找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呜呼。放羊的孩子和大家一样,也是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习惯一代又一代的重覆着相同的生活方式,古往今来与放羊并无差别。 西方哲学家曾经对人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生有如过一座桥,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充满着云雾,人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生命的追求多姿多彩,林林总总。以生而起、以死而终。世世代代、绵绵相续无绝期。我们是否能看清这个世界?我们应当如何而活?那生命的价值又在于何处呢? 古今中外,社会各界都在对生命的真正意义进行探索,小学课本上有一个寓言故事《井底之蛙》: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

\

说: “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里的青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井里面的青蛙,认为世界就只有水井那么大,海龟过来告诉它说,大海比水井要浩翰宽广得多,而大海更是比水井广阔无垠!青蛙难以相信。它从小就生活在水井里,怎么可能相信有比井口更大的大海呢?同样,如果我们从小就沿着前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去生活,那我们也很难相信,除此之外,生命还有其他更广阔快乐自在的价值。我们就成了井底之蛙,狭隘的人生观,就是这一口有限的水井。
伟大儒学家孔圣人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探索人生价值的写照。 孔圣人十五岁立志于“学”,这里的“学”跟我们今天理解“学”是不同的。现在我们认为“学”就是学习知识技能,学谋生的手段。而孔圣人的“学”是追寻人生的奥妙所在,探索人生真正价值。经过十五年的“学”习,至“三十而立”,“立”为人生的基石。是指控制自我欲望、建立人生规范。“立”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不论层次高低、富贵几何。我们大多数人不但三十岁没有“立”,四十、五十乃至老死好多人还没有找到人生的立足点。故我们常常看到:曾经高高在上的高官因失足而身陷牢笼、求财的人买股票因暴跌而自杀、被大众所羡慕的那些富翁因吸毒而倾家荡产、粉丝所追捧的明星因非正常情感而跳楼。惋惜之余让大家很难理解。这是因为他们没

\

有“立”。不知道在“名、利”之外,生命的价值。所以当他们的人生追求得到一定的满足之后,迷失自我,或倍感空虚无聊,他们没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所以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 孔圣人“三十而立”后再用十年的时间,到了四十岁,便具有了很高的人生智慧,即“四十而不惑”,不再茫然。在他五十岁的时候学《易》而“知天命”,“易”即是变化之意,也就是说明白了因果缘起的道理。明白了生命中的定数和变数,世事变迁的规律。“知天命”就是认识到善恶果报如影随形,“知因果、结善缘”断恶修善。故孔圣人五十岁读《易》而“始无大过”。孔圣人六十“耳顺”。“耳顺”就是内心凝定,左耳进右耳出,不为外境所转的境界。孔圣人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心里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不受外界约束。但又不会越过规矩,现在来讲就是不违国法、不违背道德理念。一切自由自在,又一切中规中矩。他内心已经纯善无恶,在佛法里讲这是把戒律清规与智慧圆融一起,佛经术语称之为“道共戒”。这是孔圣人毕生学习、探索和实现传统儒家人生价值的历程。太山 龙泉寺 释恒峰: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生根、成长、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并融入到璀璨的中华文明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字在梵语里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佛”又是如何教育我们的呢? 清净:净化心灵,所有的一切行为,皆由心而发,行为的善恶、言语的善恶、皆源于心灵中的善念或恶念。恶念来源于内心的贪、嗔、痴。来源于对我们对感官享受的执着。有生理方面的口腹之欲和男女之淫欲,也有精神层面的名声地位。这种执着就是贪嗔痴的表现。有了贪嗔痴恶念,就会产生恶性争夺和占有的行为,便不可避免地对他人对外界造成伤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恶报来临时又痛苦万分,心生恐怖、不知所措。
好比我们身体皮肤有了创伤,结疤后会痒,我们忍不住要抓痒。抓痒的时候似乎是很舒服很享受,抓过之后伤口破裂带来疼痛,等伤口再次结疤之后,痒又发作了,又要抓,就这样周而复始。我们感官享受的执着,就是跟抓痒一样,经书称之为“执苦为乐”。我们内心的贪嗔痴,就是心灵创伤之根源。释迦牟尼佛要求弟子持戒守规矩,控制自我行为。持戒做好了,心灵的创伤痒病就得到了控制,再去修学禅定和智慧把这个“贪嗔痴”“心灵创伤”彻底治好。 平等:众生平等、皆有佛性。一切会伤害其他人和一切生灵的事情,不能去做。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物,就不能强加到别人头上。
我们爱惜自己的性命,不愿被人所杀,那么我们也就不可以伤害其他人、和其它生灵的性命。我们不愿意被偷盗、同样我们就不应该盗窃、侵占他人的钱财。我们不愿意被人欺骗,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就不应该去欺骗别人。我们不愿意被人恶口骂辱,我们也就不应该恶口骂辱他人。总之,我们不可以用行为、言语和思想去伤害其他人及一切生灵。 慈悲:大爱无私。我们人是群体动物,离开其他人,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单独生存的,每个人都离不开群体生活,我们都有碰到艰难和困苦的时候,就希望周围有人的帮助。释迦牟尼佛教诲我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论是否有缘无缘,都应伸出友爱之手施以帮助痛苦众生。 清净、平等、慈悲,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诲。依教而行,那么我们也会获得“耳顺”,内心凝定,不为外境所转的境界,进而升起智慧,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一切自由自在快乐的圆满境地。这就是人生价值所在。  太山 龙泉寺 释恒峰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

以瞽引瞽成语名称以瞽引瞽成语拼音yǐ gǔ yǐn gǔ成语...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