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学与法学的对话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6 09:13:59
杨佛兴,男,1928年8月出生,广东惠阳良井人,大学文化,现任北京佛教文化研完所导师。其重要的禅学论文有:《从禅宗公案透视禅学》、《关于六祖惠能禅学文化的几个重要问题》、《论禅、密二宗事理的同异》、《禅宗的解与行》、《禅宗精要与修持》等。程春明,男,1965年生,1987年留学法国,获得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等学位。2000年回国,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2001年春,杨佛兴应中国政法

杨佛兴,男,1928年8月出生,广东惠阳良井人,大学文化,现任北京佛教文化研完所导师。其重要的禅学论文有:《从禅宗公案透视禅学》、《关于六祖惠能禅学文化的几个重要问题》、《论禅、密二宗事理的同异》、《禅宗的解与行》、《禅宗精要与修持》等。

程春明,男,1965年生,1987年留学法国,获得经济学硕士、法学博士等学位。2000年回国,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科研处副处长。

2001年春,杨佛兴应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研定会之邀,与程春明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对话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新校大阶梯教室举行。以下就是对话的内容。

程:杨佛兴先生,您毕生致力于大乘佛学,具有足以平静自己和影响他人的德慧和悟性,令我景仰;而我只是在迷惘和冲突的世俗中问学法律。希望以西方人早期间学求道——平等对话的方式向您请教。我们把话题定为:宗教与社会——佛学与法学的对话。

\

法国人曾声称,他们一手持圣经,一手持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自由就得到保障。前者保障心灵的自由,后者保障物质财产和人身的自由。

我国现在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人们对物欲的追求无限膨胀,精神层面却十分匮乏。这与经济发展有关,更可能与传统文化的衰微有关。面对这一现状,除了健全法治,佛教可在多大程度上解决“道德”、“人心”问题?法律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呢?很希望聆听您的见解。

杨:我很高兴展开这样的对话。确实,伦理道德的沦丧令人忧心,这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人生观教育有关。如果现在还不重视这个问题,其代价将会很大。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间道:“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终有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只作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这是关于人的终极问题,发人深思!我在青少年时代就常思考:人生不过数十年,人是一死百了的呢,还是死而未了的呢?我今生应如何度过才最有价值、真有意义呢?在圣缘的启发下,我走上了学佛的道路,确知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死而未了的。有很多人认为:学佛是封建迷信;人生不过数十年,在有生之年,何不及时寻欢作乐?今日世界由此礼崩乐坏,出现两大病症:其一,尽情享乐。既然认为人一死百了,那么就只图享受。为了钱,什么都敢干。有机可乘则贪污腐化,以图享乐;无机可乘,则铤而走险,偷盗、强奸、卖淫、贩毒等等。他们心存侥幸:就算万一被抓到,也都长痛不如短痛,这样死比穷死、饿死还好!这种思想很可怕,以致屡次严打、反贪、反黑、反毒、扫黄,而丑恶等屡禁不绝,这是法律难以治本的原因。其二,邪见名世。这种人也根本不信“因果报应,随业轮回”的道理。恐怖分子滥杀无辜,还想升天堂,简直是痴心妄想!他们死后非但升不了天堂,相反还要受无穷无尽的地狱之苦。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提倡“清净居心,慈悲救世”;其弘法之道,审时度势,随顺机宜——“言下若相应,即与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强调必须破除我执、法执始能悟道证果。《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各人破执的程度不同,相应地其证果的品位就有差别。由此可见:正信的佛教徒较易与其他宗教和平共处,不会给国家社会带来麻烦。

程:佛教“因果报应,随业轮回”的观念似乎包含宿命的思想,提倡佛教对国家和社会究竟有什么利益呢?

杨:“因果报应,随业轮回”的法理是佛教至关重要的观念,它同爱因斯坦“宇宙间存有森严的因果规律”的提法是一致的。提倡这个观念对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团结是利多弊少的。我们这一代人(我今年已 70多岁)成长过程中受佛教影响很深。我小的时候和别人争吵后,妈妈常教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不望今世,望来世。这种传统道德观念当时是家喻户晓的。它对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一个人相信“因果报应”,他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敢乱来;因为他怕报应。宣传“因果报应,随业轮回”的思想,对醇化道德、维护社会秩序是有好处的。

其实,佛教鼓励积德行善,佛教徒并不囿于宿命观而无所作为,与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是相适应的。

程:在形式上,佛教与法律有着不同的命令格式。佛教通过修性的“戒律”调整心灵世界,达致“自律”;法律则通过“规则”调整个人的外在行动,构成它律。那么,佛教和法律是否矛盾?如果不矛盾的话,又是如何实现其统一性的?

杨:这二者非但不矛盾,而且有互补的必要。佛教和法律都希望实现国家稳定和社会公正。许多法律规则与宗教戒律有渊源关系。基督教的摩西十诫,佛教中的戒律,都禁止杀人,淫乱等;这与法律要求是一致的。佛教特别强调“善恶到头终有报”、“自作自受”,要求佛教徒守五戒、行十善、六波罗密,其目的都是为了止恶扬善、促进安定团结。没有政法部门来镇压犯罪活动,人民的生命财产就没有安全感;没有佛法来净化人心,就难以使人自觉止恶扬善、达到治本目的。深信佛教的因果论者,完全可以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人的先天因素往往已经注定,但是加强后天的教化因素可以养成良好的品格,释迦牟尼佛应世,说因果,劝戒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驱除人的贪婪和嗔恨心,就是要究竟人生,无量慈悲普度有情,从“潜意识”(属阿赖耶识)等处去除人性恶的意念,是以个人内心的实证为基础的。一乘顿教说:“愿令凡夫所住处,速舍众苦所集身,当得至于无垢处,安住清净法界身!”其慈悲愿力无边无际,无私无畏!因此,政治和法律对人的行为提出外在要求,而佛教纯洁人的灵魂,内在地教化人,二者相辅相成。

程:根据佛教的教义,是反对杀生的,但是我国的法律却有许多关于死刑的量刑规则,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我不反对死刑。佛教史上有个实例:以前有个皇帝问佛图澄,“现在的人业障、罪恶这么重,你不杀,天下会大乱;杀,又犯了杀戒。请问应如何处理?”佛图澄说“主为人王,以不枉杀为戒杀矣。”答得很明确。

\

程:佛教一般承认世俗社会的制度、法律、文化的自主权,不干涉世俗社会按照其特有的规律运行。这和中世纪政教合一的体制迥然有别,是合乎现代社会基本规范的。不过,佛教的盛行会不会削弱世俗统治的权威?

杨:宣传佛教不会削弱世俗统治的权威,相反这将鼓励更多的人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

首先,信佛是自觉、自愿的。佛教“教化世间,引导世间”是随顺机缘的。六祖云:“言下若相应,即与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大乘佛教以无量慈悲包容一切,普度有情,同时丝毫不勉强人。

其次,佛教史上,往往是世俗政权大力弘扬佛教从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众所周知,佛教在唐朝最为鼎盛,而唐代也是中华民族鼎盛时期。唐朝许多皇帝都任用高僧作为国师。尽管历史上许多佛教高僧享有极大的尊荣,但是真正的大乘行者从来没有任何权力欲望或诉求;而是在因缘成熟之时,为国家和民族竭尽心力。例如,僧一行禅师在天文学史上作出了辉煌的成就,最后积劳成疾,吐血而逝;唐玄奘不畏艰险西行取经,促进了印中两国文化交流;善无畏、不空等著名僧人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程:您所说的话让我产生一种感觉:佛教是给富有智慧的人准备的,因为只有哲人才能进入不受日常好恶干扰的宁静境界。

杨:我认为:与其说“佛教是给富有智慧的人准备的”,倒不如说“佛教是给有缘人准备的”。你已和我讨论佛学与法学,说明你与佛有缘,你又有较高的智慧,那么只要你信、愿、行三事具足(即:信仰佛教的理论,愿走学佛的光明大道,又能如法修行),你也会大有成就的,也能实现“学佛和学法相互促进,修持的境界和法学的境界双丰收”。

一乘顿教既深人世法之中,又超出世法之上。佛所揭示的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圆满和终极的真理,我们对此真理唯有仰止和追求,不存在所谓佛教“在现世难以抵御的欲望享受面前适当让步”的问题;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教的最终目的就是:令众生都能发心学佛,努力精进,坚持不懈,永不退转,逐渐接近宇宙人生的真理,直到实证佛的果位,转肉身为法身,转无常为永常,转秽土为净土

如果让圆满揭示了真理的佛教在迷真逐妄的世俗的“欲望享受”面前“让步”,我想:这对佛学和法学都没有好处。学佛修行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者若未到八地 (不动地)菩萨境界,有退转的可能。故冯达庵大阿阇黎所著《<金刚经>提纲》结经偈云:“……奉劝后来诸学人,未达顶峰勿遽止。”(信息来源:摘自《中国佛教协会五十年文集》)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