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学院僧教育之禅修课题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7 09:06:03
一、个人的办学经验 谈起佛学院的僧伽教育,对我而言是很深刻的。我在念初中的时候非常爱看佛书,我的剃度师父续祥长老就写信跟我说,他要办佛学院,叫我去读佛学院,结果一直到我当兵回来,师父的佛学院还是没有办成。师父说纯男众佛学院才能念,那个时候台湾没有男众佛学院,只好去慧日讲堂。因为全台北市只有慧日讲堂不赶经忏,是讲经最多的地方。后来自己自修、到处听经,到大专佛学社演讲、和大专学生互动,然后被中坜圆光寺

一、个人的办学经验

谈起佛学院的僧伽教育,对我而言是很深刻的。我在念初中的时候非常爱看佛书,我的剃度师父续祥长老就写信跟我说,他要办佛学院,叫我去读佛学院,结果一直到我当兵回来,师父的佛学院还是没有办成。师父说纯男众佛学院才能念,那个时候台湾没有男众佛学院,只好去慧日讲堂。因为全台北市只有慧日讲堂不赶经忏,是讲经最多的地方。后来自己自修、到处听经,到大专佛学社演讲、和大专学生互动,然后被中坜圆光寺如悟法师请去当教务主任,在圆光住了六年。想起自己年纪轻轻十几岁就出家,却没有办法真正接受很严格、有系统的僧教育,有感于台湾光复以来道场寺院办学不多,如悟法师想办学,我们就跟普献法师一起,虽然经验都不多,但就在民国七十年办圆光佛学院第一届招生,这让我比较有机会思考台湾的僧伽教育,注意到台湾佛学院的过去,和现在种种问题。

二、僧伽教育的重要性

\

僧教育当然很重要,现在台湾佛教出现很多问题,就是因为青年僧没有好好教育。例如现在佛教一下子很多道场都要办大学,还有争取「佛诞节」放假,这些虽是好事,但我认为我们想作这些事,所应准备的条件还不够。佛教想办大学,可是有多少教授、多少学者是佛教徒?或是能去领导大学、教书的出家人又有多少?自己人才不够,教团又无法团结合作、互动也不够,大家都想当祖师开办,各显神通,佛教缺点统统暴露出来。以前党政官员不清楚佛教内部如何,现在则知道得一清二楚:这是因为大家要办大学、办医院,政府希望我们协调合办,但是大家争来争去不相让,出家人讲究享受,生活富丽堂皇,彼此各拥山头不团结,所以他们看出佛教的问题了。

印光大师说:“不当住持、不传戒、不收徒弟”,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佛教就完蛋了;但他这句话是对治义,可以看出当时佛教乱传戒、乱度徒弟。现在台湾也是如此,剃度、受戒没有一定标准,出家也没有规划出家后的教育,有些出了家,也不和师父学,到外面红祖衣就穿起来了,大转法轮,没多久就要上电视了,到处化缘要盖道场,这都是出家后没有强制性的僧教育之结果。古时候说出家三年不离师、五夏学戒,这些现在没有人尊重了。我出家四年多,没有离开师父学习,要当兵的时候,师父说:“我看你穿这套衣服去军队报到,也希望看到你能穿这套衣服回来。”我的确依教奉行。假如中国佛教会能有足够的权力,对于沙弥应该要受几年教育,才能受具足戒,那更好。

三、僧伽教育的方向与次第

1.僧伽教育的本质内涵

\

我们如果站在佛教是宗教性质的立场为出发点,僧伽教育应是培养出家众,在寺院僧团共同生活中的僧格教育。从这大原则、大方向来思考,如果用设立世俗大学研究所的教育、治学方法、环境来培养僧伽人才,这个落差可能会蛮严重的。在圆光佛学院办教务时,我建议用“三学总持”当院训,亦即培养住持正法人才、续佛慧命是佛教第一个使命。信解行证是修学的次第,解是教量、行是证量,对经律论的研读当然是不可少的;而在行持上,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放在出家人来讲就是“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出家人是甚么生活?出家人基本原则不能离开僧团生活、僧团环境,各道场不妨有专宗的偏重,但基本精神上,寺院本身就需要营造成一个修道的场所;日常作息、早晚课、一天多少功课,就是陶冶陶铸、培育僧才的摇篮。进入出家就是入众,僧团里面就是一个修行的环境,过寺院生活就是修行生活。

2.先培养宗教人才,再培养学术人才

近十年来,台湾佛教学院的发展演变,又进入新的领域,比如说接触到国际佛教的互动,它的视野更宽广;研究方法也受到日本、欧美新的治学方法的影响,比较导引到知识性、方法论、考证学、语言学的方向。但这种将经典支支节节、片断割裂地研究,若学习的份量放太重,会是一种偏差。台湾佛学院的研究不一定要步日本的后尘,这可由佛教大学所设的佛学研究所来运作;寺院主导的僧众教育,在初阶段,要先透过对传统大经大论的研读熏习,培养戒定慧、慈悲喜舍、宗教的道心、信念与情操:比如说对生死、无常、世间是有漏法,这种深刻痛切的生命砥砺;出离心、解脱道等修行理念;以及菩萨道、菩提心、大乘悲愿的长养,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提出一个更超越、更不同新的诠释。如果不懂传统经论,直接接上新的诠释,那在宗教情操、心性修行上可能就有断层,不能衔接。

我个人可以阅读学术界的新作品,而且向来也能掌握学术界新的发表、新信息,我觉得要了解它,也不应该与它们脱节,可是我从很传统的道场出来,出家三十多年了,接触到印老的思想,也接触到现代的治学方法,我还是觉得先从传统打基础是对的。我看到很多人,擅长世间治学方法、引经据典、原文对读对照,有专业的优越感,有其成就的地方,但说到要为众生苦难、为佛教承担的悲心愿力,那不一定有。前年元亨寺办“研究生学习论文发表”,我的专题演说就讲“宗教人才与学术人才”,我思考这两者还是有差异,出家众要有博士学术人才,但常态的僧教育应该是先培养僧格,所以我认为我们应先培养宗教人才,再培养学术人才。

四、整体佛学院教育的概况

1.师徒制与佛学院教育的差别

师徒制的优点是,假如师父本身德学够,跟着师父学,就成了宗风,真正能够灯灯相续、衣钵相传,甚至青出于蓝。但台湾师徒制太标榜子孙道场,缺乏不同宗派间的互动,格局不够宽广,就佛教长远的发展来看,不见得很健康。当然,这要看领导人的风格,也不全然这么说。中国佛教史上,隋唐佛教最鼎盛,各宗派各领风骚,但当时佛教是互相学习,而且保持很好的互动。

以前在圆光、宝华等佛学院设计课程的时候,采各宗各派兼容并蓄,我的思想受印顺长老影响较深,可是我不会把印老的思想当完全的主轴,那一位天台、华严讲得好、我们就把那位老师请来,禅、净土都是如此,让它各擅胜场。办佛学院应该给予来上课的学生,有机会认识各宗派的特色跟领域,至于这个学生契入那一宗派、那一法门,让他自己选择。佛学院教育如果能兼顾到各宗,这对出家僧格与学问的养成,会比较全方位、比较宏观一点;师徒制则比较局限。

2.台湾佛学院教育呈现的问题

现在佛学院普遍的问题就是师资少,有些老师身兼数职到处兼课,学生跟老师的互动、共同生活的机会少,这就差了。比方说总是看不到院长,教务主任、训导主任也都不住在学院,这种学院会办不好!因为主要领导办学的人,除了课堂上的授课,他还要身教、以身作则,跟同学生活在一起,这是很主轴而重要的;台湾到处在办学,但是学生稳定度不好、流动率多、向心力不够,和这点有关系。至于课程的设计、聘请师资,大多数大同小异,最近显出风格来,像慈光禅学院就很有风格,以禅学为重,世学、社会学就不一定比例摆那么多。

台湾佛学院规划,我希望各佛学院展现其风格与特色,显出其差异性,不要都差不多,而要“差蛮多”,且是差在好的地方;这样我们到各学院去,都可以学到别的地方学不到的内涵。目前台湾这么多佛学院,各有特色、各有优点,只是我的经验感觉,课有点太多太杂,有些佛学院一个礼拜上十二至十五种课,学生要样样精通、全才教育,我看是太难。世学、语言学、社会学的课程只是辅助的,佛法经律论的研读,应是主轴;而且要读懂根本、重要的大经大论。今天社会水平那么高,出家人受的教育、应思考的层面其实很广,如果出家人的程度,只是在普门品、地藏经、弥陀经中绕来绕去,然后就想度现代的众生,大概就有点难了!

3.佛学研究部应研究的课题

台湾办研究所,有偏重原文或汉译经典的不同,也各有以印度、中国或藏传佛教为其研究主轴;中国佛教有其传统不可菲薄、雄厚好的一面,台湾去日本念博士,很多写的还是中国佛教的论文,因为读起来熟悉、数据好找。但整体而言,中国佛教在目前世界佛教显得有点薄弱,因为我们自己忽略了,也没有全方位来照顾到。在南传、藏传广泛弘扬之际,如果我们真正把中国佛教特色发扬出来,会发现还是有值得让我们肯定的地方。

另外,近五十年来的佛教,已经成为国际佛教,世界佛学教育潮流,受日本或西方影响;国际网络、信息交流极为便利,南传、藏传、北传互通消息的机会增多,所以从「研究部」开始的佛教人才,在思想理念方面,也不能局限在中国佛教的范畴领域而已,必要注意到国际佛教的互动,要扩大视野,对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的思想理论,乃至东方佛教在对应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互动上,我们应如何依程度与学习的阶段设计课程、因材施教,培养出甚么样的人才?这样的思考非常重要。

五、僧教育的禅修成份与内容

1.禅修之于僧伽的重要性

僧教育离不开解、行,亦即教量、证量;宗教让人信仰,是因为宗教有感召的力量,它一定不只是一套学说、知识、理论,它有一种宗教人格与精神,这是宗教的体验、修证境界,才能焕发出宗教师的人格与精神。所以僧教育没有禅修,没有「行」的重点,那就等于没有灵魂一样。不单是禅定而已,也包括正知见的建立、贪瞋痴的降伏、突破我执我见的盲点,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从前高僧可以为了佛教不屈不挠、面不改色与皇帝抗争而殉教;古时从印度到中国弘法、中国到印度取经,多苦啊!像玄奘大师他们;而这是来自修行的力量。所以僧教育的禅修绝对是重要的。

2.律仪教育、人格教育与禅修教育之关系

律仪教育即僧团的共同生活。共住就有事,有事就要互相会商,就要羯磨。现在台湾有人重视戒律,也被视为律师,有些还不错,但有些提倡戒律都是走入枝枝节节,在小小戒里大作文章。小戒的威仪、从小处着手是需要的,但是戒的根本精神还是在和合。佛陀制戒本是为僧团和合,结果佛灭后,我们马上因为戒律而分裂成上座部、大众部。儒家讲:「礼之本,和为贵」,促成和合、达到清净、安乐是构成僧团慧命延续的三个主轴,如果因标榜戒律而导致分裂是不适宜的。

一个道场共住就要有规约,规约分成根本大戒、中戒、小戒,有些戒是所有僧众共同制定,有些则属十年以上上座才能参与决策。如同现代组织,会员大会决议何事?理事会决议何事?它有层次。共住的夏戒满十夏、二十夏的决策层次在那里?所有受过戒的僧人,共同参与、表达意见的决策层面在那里?这种羯磨的运作是需要的。

另外,对于一个出家人的行住坐卧威仪、谈吐、气质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出家人走路没有威仪,说话草率、用词粗鲁,如何让人生恭敬心?如果有人持戒严谨,到小小戒也都要持,这是个人持戒,我们遵重个人持小小戒,但要成全大众的和合共住精神,不能因为持个人小小戒,而导致大众的分离、分裂,要舍小就大,不能舍大就小,这是持戒的态度。

人格教育属于僧格教育,是相关的;禅修是内在的,威仪是表现在外的形式行为。有内在的本质与外在威仪形式相结合,僧格教育将表里如一、文质彬彬、相辅相成。僧格教育重点在于变化气质与个性,没有个性不会出家,太有个性又难作人;人格教育就是要转型我们的性格,从一个人的气度、胸怀、担当的气魄看出来。我对高僧看法,看他们修行的境界,有时候和人家不大一样:这个人难忍能忍、肯担当、成全大局,我觉得他修行不错;若斤斤于自己的利益、利害关系,自己的修行成败只是以成就自己为重点,以小小戒修持严谨为标谤,忽略整个僧团的互动,我会对这样子的修行人打折扣。这是就僧格而言,佛教的领导人物、传承的人才,就是要这种人才。历代高僧都是这种人才,不是那种小鼻子、小肚量的。

3.融贯“共法”,尊重差异

禅修是有次第性的,调身、调息、调心,当然还有各别根机的不同。“不立文字”适应的毕竟是少数;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是我们大部份人的下手处,即不离经教,“藉教悟宗”。其实印度阿毗达磨时代,部派论师们,以及发展到大乘论师出现,也是如此,龙树、无着乃至宗喀巴等论师,他们在造论时,并未直接讲自己的境界,都还是引经据典,像《瑜珈师地论》引了《阿含》;整部《广论》也都是在引其它论师的东西。

我最近提倡的看法是“共法”,对于南、北、藏传,大小乘,如来禅、祖师禅,每一宗派禅修差异的不同处,我们应予以尊重、传承,但不要特别提出来,作为不同宗派的相互对立、排斥,而要把禅修的共同性,融会贯通起来。(信息来源:香港宝莲禅寺)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