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与基督教中的三个问题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9 09:06:55
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其实早在聂斯托利派使者入唐之时就已经开始。佛教的概念系统,甚至曾经是基督教思想在中国所依托的第一种“诠释结构”;正所谓“撮原典大部之要,引中土佛道之俗”。因此早期的景教文典常常以佛教术语翻译基督教的重要概念,比如将上帝译为“佛”、基督译为“世尊”、“受洗”译为“受戒”、“信望爱”译为“三常”、西门彼得译为“岑隐僧伽”等等;另外《世尊布施论》是讲福音书的故事,

从比较宽泛的意义上说,佛教与基督教的对话其实早在聂斯托利派使者入唐之时就已经开始。佛教的概念系统,甚至曾经是基督教思想在中国所依托的第一种“诠释结构”;正所谓“撮原典大部之要,引中土佛道之俗”。因此早期的景教文典常常以佛教术语翻译基督教的重要概念,比如将上帝译为“佛”、基督译为“世尊”、“受洗”译为“受戒”、“信望爱”译为“三常”、西门彼得译为“岑隐僧伽”等等;另外《世尊布施论》是讲福音书的故事,而《序听迷诗所经》的意思则是《耶稣基督经》。乃至唐武帝“会昌灭法”以后,一些散佚的景教文典竟被误以为佛教文典,混迹于敦煌的佛教珍藏之中,从而也才得以保存。

更直接的佛耶对话,在中国首先是伴随着基督教“补儒易佛”的策略及其对佛教中国化之经验的借鉴。这两个方面相反而又相成,当初决心向佛教徒传播福音的挪威差会ChristianMissiontoBuddhists(CMB),最终是在香港道风山建成一个中西合璧的“基督教丛林”,并以“莲花十字架”、庙宇式的教堂和兼具佛教与基督教风格的楹联,成为佛耶对话的典型象征。其独特的历史和实践,都恰好说明佛耶两大宗教之间的关系只能是对话,甚至是相互借鉴,却不可能是任何一方的单向传布。

但是在佛耶对话显得越来越重要的现实环境中,“对话”并非总如“莲花十字架”一般和谐。略嫌武断的“判教”、以至呵“佛”骂“祖”似乎也成为一种“对话”的方式。这样,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及相应的实践,便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一、“对话”的意涵:潘尼卡的“宗教间对话”与“宗教内对话”

在当今的世界上,“对话”已经成为众口一词的共识。就“对话”的最宽泛意义而言,几乎不太可能有人主张冲突而否定对话。然而事实上,我们关于“对话”的具体界定并不相同。因此一方面是不同的立场不断在“对话”中相遇,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对话”的立场很难真正有所沟通。

同时我们还会发现:“对话”其实已经形成了若干种典型的话语方式。持守或者执著于任何一种话语,“对话”所能展开的描述、判断和结论,可能都是被话语系统所预先决定,从而“对话”本身所包含的深层意蕴无法得到充分的显示。

以有关全球化问题的对话为例:多元化、处境化、民族性的概念是一种“立场”和“话语”,商业化、世俗化、市场化的潮流是一种“立场”和“话语”,某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理念也是一种“立场”和“话语”。许多自说自话、“会”而不“通”的“对话”就是由此而来。宗教对话也同样如此。

西班牙神学家潘尼卡(RaimonPanikkar)曾将宗教对话归纳为五种不同的态度,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在他看来,“排斥论”是以自我为中心去建立对话的标准,然而“真理是多面的,即便你假定上帝讲一种独无仅有的语言,一切都还依赖于你对它的理解,所以你可能永远无法确知你的解释是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包容论”自以为很宽容,被“宽容”者却不会认同这种“高高在上的权力”;况且“如果……能够包容极其相异的种种思想体系,那么它一定会把真理变成完全是相对的。”

“平行论”认为“诸宗教是平行的,……我们可能会在终点、在我们各自传统的深处相遇”;因而“做一个更好的基督徒,做一个更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做一个更好的印度教徒,……最终你都会发现……与他人道路的接触点。”但是“它过于草率地……假定每一个传统都是自足的,……仿佛全部人类经验都结晶或压缩在了每一个特殊传统之内。”

“互相渗透论”的态度似乎更为积极,总是会找到不同信仰和传统的共同点,总是相信“没有一个宗教对我自己的宗教来说是完全异己的”。而潘尼卡则怀疑“这一思考是否有点一相情愿?”

至于“多元论”,显然得到了潘尼卡的较多肯定,因为“它不中止与他人意见的对话”,它“抛弃任何绝对化”,从而可以“让宗教内对话恒久保持开放”。不过经验告诉我们,多元论也常常被转换为文化相对论,乃至成为拒绝“他人意见”的托词。

潘尼卡通过以上讨论所推出的“多元论”,未必对宗教对话有多少实际的价值;其中更重要的意义,也许在于他借此从“宗教间对话”(inter-religiousdialogue)转向“宗教内对话”(intra-religiousdialogue)的思考。

按照潘尼卡的说法:人作为“词的分享者”,不仅是“一个思想的主体”,也是“互动的场所”,是“被实在之网不断编织的结”;因此人的存在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对话关系。而所谓的“对话关系”,实际上是在确认某种“在对话各方之外”、却又“高于他们”的“实在”。相对于这一“实在”,对话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一定的宗教信仰或文化传统,都仅仅是整个互动关系中的一方而已,都不可能充分地言说这一“实在”。

基于这样的原因,对话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对……宾格之我(me)的发现”,亦即潘尼卡所说的“宾格之我的意识(Me-consciousness)”。“主格之我”发现“宾格之我”,意味着“我”不仅可以指称、也可以被指称,不仅在言说、也在被言说。潘尼卡认为:“若没有‘你’的刺激,……若没有实在者或终极之我的施行,它(宾格之我)是不会发生的。”对于在“语言”或者“对话关系”中存在的人来说,这才是真实的处境。

这样,真正的“对话”最终并不在“宗教间”,却必然指向“宗教内”;并不是“出于好奇心或怀着同情心去探究一种不同的世界观”,而是在“对话关系”中意识到自我的局限,进而通过对话不断激活自我。

意识到“我”具有主格和宾格、指称者和被指称者的双重身份,意识到人只是一种处于“对话关系”之中的存在,可能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人文学观念。佛耶对话、宗教对话、乃至广义的文化对话,都可以由此得到新的理解。

二、“对话”的原则:保罗·尼特对佛教的诠释与大卫·特雷西对佛教的诠释

在当代神学家之中,保罗·尼特(PaulF. Knitter)和大卫·特雷西(David Tracy)都曾参与过佛耶对话,也都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对佛教有所诠释。保罗·尼特主要着眼于基督教与佛教之间的相互挑战,并由此提出:佛教是强调“打坐然后才能改变世界”(You can not change the world unless yousit),基督教是主张“改变世界然后才能打坐”(You can not sit unless you change the world)。特雷西则更多地是通过佛教思想重新解读西方传统和基督教神学,乃至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生活”,也被特雷西置换为一句难寻出处的“佛教箴言”:“未经生活的生活不值得思考。”

从保罗·尼特和大卫·特雷西各自的命题来看,可以说他们标志了两种不同的对话原则。如果前者是相互的挑战,那么后者大约是从相互的启发到自我反省。挑战的方式有助于发现对方最独特的核心观念,然而其落点恐怕还应是自省,否则便难脱“会而不通”的窠臼。这正是“宗教内对话”给予我们的提示。

基于解放神学的立场,保罗·尼特认为佛教无非是通过“打坐、沉思”而“使自我得到内在的改变”,亦即“专注于自我、进而实现……‘无形之我’(FormlessSelf)”。这似乎与基督教神秘主义和灵修者的态度无异,而且差不多就是梵蒂冈的拉辛格枢机(CardinalRatzinger)对解放神学的训导:“个人的悔改和皈依必须先于社会的改变”。但是在这一点上,保罗·尼特觉得佛教与基督教的相似只是表面的。

在他看来,“打坐”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无形”切近“终极”,从而无需一个“他异性”的、超越的上帝。因此他对佛教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佛教徒拒绝谈论上帝,我怀疑是因为他们想证实……可以经验到一种作为自我、也作为世界、即世界并不分离于自我的‘终极’”;以至“对‘无形之我’或者‘终极’的经验,其实是在于自我、也是对于自我的经验。……我感到佛教徒之所以担心基督教所坚持的上帝之他异性、超越性和位格化,是因为这样的上帝……不会接受那种可以对人本身、世界和历史充分承诺的……宗教经验”。

在保罗·尼特的描述中,佛教注重“自我的内在改变”、拒绝外在的信仰对象等等,这可能都没有错。但是佛教的“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恐怕更多的是强调内省、修身和人的可变易性。何况佛教从“自我”到“无形”的“不二”逻辑,还包括“自觉而觉他”的“自他不二”。如果我们能如佛教学者所言,将“佛教哲学的思想重心”置于“人界的提升”,便不会以为“性”即是“我”,也不会将“无形”的追求直接解释为“对人本身、世界和历史”的“充分承诺”。

另外,保罗·尼特的解读还可能连累基督教自身的某些信念。比如铃木大拙就曾引述艾克哈特和保罗·蒂利希的论说,详细讲解过佛教的“众生与佛、‘机’与‘法’、人欲与妙悟之间的‘一体’或‘不二’”:“正义之人活在上帝里面,而上帝也活在他里面,因为上帝是在正义之人的里面出生,而正义之人亦在上帝的里面出生”;蒂利希则是沿用艾克哈特的说法:“上帝与灵魂之间的关系,既不生疏、更不遥远,……灵魂……跟上帝一般自有永有”。按照保罗·尼特的推论,艾克哈特和蒂利希岂不是也“充分承诺”了人的能力?

\

经过保罗·尼特“我怀疑”、“我感到”之类的辨别,佛教的“打坐”不仅与基督教的冥想、沉思截然不同,而且成为“对基督教的挑战”。然而其中打坐修行之“戒”、止息念虑之“定”和终成觉悟之“慧”的方法论过程,也许被保罗·尼特过于急切地引向形而上的解释。所以他才会将“打坐”归结为“对作为无形之我的上帝的不二的(non-dual)……经验”。这大概未必符合佛教的本义。

至于“改变世界然后才能打坐”的基督教立场,保罗·尼特则是重申解放神学的观念:“如果我们不通过行动去实现正义,就无法实现我们的无形之我。”“我们无法品尝沉思或者祈祷的果子,我们无法经验‘终极’或者‘无形之我’,除非我们首先……行动起来,改变这个世界。”他认为这是解放神学所提供的现代思想,不仅与佛教完全不同,甚至也与传统的基督教完全不同:“只有信仰、祈祷、沉思或者个人的自觉……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在世的行动……参与正义……和社会变革,特别是通过优先选择穷人(preferentialoptionforthepoor)……而分享穷人的经验,……我们才不仅会……看清世界与历史,也会发现从来不能在祈祷、沉思或者对宗教经验的传统理解中显示的上帝和‘终极’。”

就命题的表述而言,“打坐然后才能改变世界”也许只是显得耸人听闻,却还不足以阐明佛教的真正态度;“改变世界然后才能打坐”又仅仅以解放神学为依据,而未必是基督教信仰的关键。况且“改变世界”的主体仍然是“我”,或许还更多地暗示了“对人本身、世界和历史”的“充分承诺”。

总之,尽管保罗·尼特也注意到佛教与基督教“并非完全矛盾或相互排斥”,他终究是以“我行故我知”(Wedobeforeweknow)作为基督教的标志;相比之下,佛教似乎更接近“我思故我在”的西方传统。至少在这一点上,特雷西的看法刚好相反,因为“未经生活的生活不值得思考”毕竟是一个出自佛教的命题。

特雷西并不想用基督教的观念去“辨格”佛教,而是倾向于探讨整体的宗教在现代语境下的普遍处境、共同问题和自我诠释。因此任何一种信仰,在他看来都需要“从自我中心转为以真际(即终极实体——引者注)为中心”。

如他所言:佛教教义是“对作为终极实在的‘空’的彻悟”;印度教教义是“对……‘梵我一体、我就是梵’的觉悟”;“大乘佛教的菩萨传统‘是’宁愿推迟自己的彻悟也要去普渡众生的……悲悯”;“希腊宗教、罗马宗教、孔子儒教之类的公民宗教(civilreligions)”,侧重“对我们与整体之间以社会秩序(civilorder)为中介的必然关联”;“道教和原始宗教”,托庇于“我们与宇宙众生之间的关系”;犹太教是“以上帝之法律作为道德指引”;基督教则不仅认为“人生需由信、望、爱来确定方向”,而且由于与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先知传统”,必然指向一种“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但是在当今的世界上,无论是哪一种宗教或者传统,“都需要……从自我中心转为以真际为中心”,从而使“宗教经典的现代诠释”争取到一种“公共的地位”。否则,仅仅局限于相对封闭的信仰群体,仅仅执著于自己的信仰立场,仅仅强调某一种宗教及其思想的“个体性”,“对话”就没有实际的意义,而且“对话”的任何一方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以真际为中心”的对话原则,使特雷西的关注不在于“打坐”或者“行动”的具体途径,却在于不同途径所必然追寻的最后根据。因此他不仅可以称赞“在允许和容忍多元之道时,没有任何一部宗教经典堪与《薄伽梵歌》媲美”,而且认为“王阳明著作中将道家学说、禅宗学说中的神秘关注与儒家学说中的道德政治关注结合在一起……,或许至今仍是所有宗教中神秘-政治模式的最佳范例”。

相对于“真际”,“宗教间对话”更多地转向“宗教内对话”;同时各种宗教本身也都必然成为一种与“真际”的“对话”。这样,如果“真际”才是最后的“意义”,那么不同的宗教或许都可以被理解为“意义”诠释中的“应用”(application)维度。

按照加达默尔所说,在诠释活动中与“解释”和“理解”相并列的“应用”,是来自基督教的敬虔主义运动。”应用“不仅是“解释”和“理解”的延伸,而且也为诠释活动提供了基本的语境。可以说,每一种宗教都是一个独特的诠释语境,其意义往往也是通过其语境而得以成全。到了特雷西手里,“真际”成为各种宗教的共同基础,因此“应用”也就并非任何一种宗教的意义结构,而必须落实在更广义的现实语境当中。

特雷西本人的论说,甚至已经含有以东方思想重释基督教、乃至重释整个西方传统的意味。对神学家而言,这种开放的态度尽管过于激烈,但它毕竟使基督教敬虔派的具体之“用”带有了更普遍的意义,从而也为宗教对话提供了更积极的可能。

三、“对话”的方法:释圣严对基督教的诠释与阿部正雄对基督教的诠释

从佛教的角度看基督教,也同样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话模式。释圣严和阿部正雄可以作为比较典型的例子。释圣严的《基督教研究》一书,是以煮云法师与基督教神学家的争执为导引。其中至少有三种对基督教比较极端的批评。

第一是将基督教比之于“共产主义”。在台湾意识形态化的特定语境中,这样的攻击当然具有相当可怕的杀伤力。

第二是认为“骂人”恰恰肯定了对方还是“人”。煮云法师骂基督徒“鬼迷心窍”、“降为畜生”、“去死不远的衰相”、“白痴”等等,有基督教人士指称这不是“高僧说法”,而是“泼妇骂街”。圣严说:“煮云法师仍是对你们基督徒慈悲的,你看‘鬼迷心窍’是鬼迷了人的心窍;‘降为畜生’是说人要降为畜生;‘去死不远的衰相’是说你们还没有死,只是有了衰相而已;‘白痴’当然还是个人。所以煮云法师并没有骂街,他只是站在救人救世的立场,对基督徒发出警语而已。”

第三是按照他的分析,基督教甚至根本就不是宗教。”如果说基督教也能称为宗教,那么佛教就不是宗教而是超宗教的了。至于世人皆以基督列为宗教,而且成了公认,那也是偶像问题,因为基督徒……一向皆以宗教自命,所以人家也就跟着人云亦云了。”

如果说上述三种批评也属“对话”,其结果自然可以想见。日本的佛教学者阿部正雄,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

铃木大拙(D.T.Suzuki)去世以后,阿部正雄(Masao Abe)被认为是向西方传播日本佛教的主要代表。1980年代以后,阿部正雄“同许多著名的西方神学家共同参与了一系列意识形态的对话,包括存在主义神学家、冥契神学家、过程神学家、‘虚己派’(kenotic)神学家、解放神学家和女性神学家”;除去上文提及的保罗·尼特和特雷西之外,曾经同阿部正雄对话的著名神学家还包括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阿尔蒂泽(Thomas Altizer)、柯布(John Cobb)、孔汉思(Hans Kung)、莫尔特曼(Jurgen Moltmann)等。1995年,这些对话成果被美国学者编为《佛教与跨信仰对话》一书,阿部正雄专门为之撰写了精彩的前言。

上述著作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涉及佛教为“对话”提供的方法论范式;第二部分专论佛教与保罗·蒂利希的关系,特别是蒂利希关于“非存在”和“否定”的理解;第三部分则是东西方的冥想以及佛教“业报论”(karma)与基督教伦理观的比较。“阿部正雄相信,禅学的‘自觉’(self-awakening)尽管同西方的信仰不无相似,却更为优越。”

阿部正雄进行佛耶对话的基础,始终是佛教之“空”(Sūnyatā)的观念。他将“空”视为“能为各种世界宗教的整合提供适当原则、又不会损害它们各自特性”的关键。这其中的佛教立场当然不言而喻,但是阿部正雄为“空”作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限定——“如果它得到恰当的重新诠释”(ifproperly reinterpreted)。

所谓“恰当的重新诠释”,实际上是在对话另一方的概念系统中进行诠释。比如:为了与一神论的“一”相区别,阿部正雄将“不二”译作“non-dualisticoneness”(非二的一),却不取英文书籍通常所用的“Not-Two”(不二)或者“non-duality”(非二元性)。

为了强调宗教对话的“非中心”意味,他提出“无共名”的概念(no-common-denominator,意为“没有共同的命名者”);从而与之相关的“名相”并非“name”或者“appearance”、“无名”也非“nameless”,却是归结于更带西方的话语色彩、更突出“名”之主体的“命名”(denomination)。

具体到佛教的“空空”或者“非空非不空”,阿部正雄的译文是“对‘空’的双重否定”(doubl enegation of emptiness)。同时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佛教的‘空’的概念并非一种‘静态的空’(a static state of emptiness),而是一种‘空的动态行为’(a dynamic activity of emptying),即:‘空’掉一切,也包括‘空’自身,是为自我倾空(self-emptying)。在真正的‘空’之中,形式是不断地被倾空,转化为‘无形式的空’(formless emptiness);’无形式的空‘又不断被倾空,因而形式得以永远的自由。”这样一来,“空”便通过“自我倾空”同基督教“虚己”(kenosis)的概念相融通。而“近些年基督教经典诠释中的‘虚己’或者自我倾空的神学(kenotic or self-emptying theology),是基督教与佛教进行比较和对话式研究的关键。”从基督教方面看,“自我倾空”确实不仅是特雷西等神学家所使用的概念,而且柯布等人所编辑的“佛教-犹太教-基督教的对谈”也正是以《倾空神性的上帝》为题。

其他相似的例子还有:佛教的“无执”被阿部正雄译为“positionless position”(没有立场的立场),以表明“空”可以向所有的宗教敞开。通常译作“boundlessness”的“无际”,则成为“boundless openness”(无际的开放性)等等。

基于“恰当的重新诠释”和这样一些本身就已经“无执”的概念,阿部正雄认为佛教才可以“为世界宗教的可能合一与人类的精神解放提供一种动态的、灵活的范式”;进而从佛教的“否定性命题”中产生出一种“积极的意义”,即:“每一种宗教的独特性都得到充分的实现,同时又被其他宗教所审视,也通过宗教对话被其自身所审视。”

阿部正雄在西方的话语系统中对佛教的概念加以诠释、并积极主张以“空空”和“虚己”作为佛耶对话的基础,是出于他对现实环境的清醒认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正日益缩小。东方和西方、北方和南方的相遇与相互融合,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正在得到和谐的整合。相反,各种意识形态、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抗和冲突在整个世界愈演愈烈。如何才能在多元的世界上找到一个共同的精神基础,同时又并不损害每一种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独特性?这是人类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各宗教之间的跨信仰对话是极其重要的。……佛教……已经无法回避当代多元主义、全球主义和世俗主义的挑战。为了成为一种真正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必须直面文化和宗教的多元环境,必须参与信仰之间的对话。”

客观地说,这与特雷西以“真际”为中心的态度已经相当接近。但是孔汉思坚持认为“虚己的上帝”(KenoticGod)之观念并非出自《圣经》,并批评阿部正雄对《腓立比书》的解释是“一种对基督教文本的佛教释经学(Buddhistexegesis)”,因为它“将基本概念抽离于基督教文本,而移植到佛教的语境当中”。这确实对阿部正雄多少有些冤枉。乃至阿部正雄一再重申:“我真诚地希望,自己讨论基督教时所依据的标准并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佛教,而在于它是否符合基督教的灵性。如果对话的双方都可以抓住对方的内在灵性、而不是把自己的本体论和价值论范畴强加其上,宗教间的对话才能够恰当而有效。”

阿部正雄用西方话语重释佛教概念,其实并没有妨碍他持守自己的佛教立场。比如他一方面“赞扬蒂利希将上帝理解为‘包含了非存在的存在本身’(Beingwhichincludesnon-being)”,另一方面也对蒂利希的理论有所批评。在他看来,蒂利希将上帝理解为“对‘有’(being)与‘无’(nothing)的一种不平衡关系的双重否定”,还“缺少一种作为平衡关系的佛教之‘空’”——“尽管我们在蒂利希和佛教之中都看到‘有’和‘无’的两极,其基础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蒂利希那里,终极的实在(上帝)被认为是统一‘存在’和‘非存在’的第三者;而佛教的终极实在(空),不是第三者,也不是第一者或者第二者。这就是说,佛教的终极实在完全是通过原本的‘存在’和‘非存在’之转换来实现的。换句话说,不仅要全然否定‘无’、也要全然否定‘有’;要实现作为终极实在的‘空’,就必须同时否定这两极。”他甚至在蒂利希去世以后还相当尖刻地写到:“我非常希望能有神学家代表蒂利希来回应上述的分析。”

\

就问题本身来说,其实也许不需要后来者为蒂利希代言,因为卡尔·巴特的《罗马书释义》早有相关的讨论。以上辩难对宗教对话的更主要意味,在于“没有立场”的概念重释仍然表达着清晰的“立场”;是为“无执”。而我们常常见到的释圣严式的“对话”,也许正因为太于过执著自己的话语,结果只能纠缠在“畜生”、“白痴”之间,却已经无所谓“立场”;是为“无明”。

当阿部正雄提出“世界宗教无共名”的命题之时,他是希望各个宗教能“被其他宗教所审视,也通过宗教对话被其自身所审视”。这正是“无执”的对话方法之内在的要求。

四、结语:我们还能不能看见日出

潘尼卡《文化裁军》一书提到两段非常有趣的故事。一是来自圣奥古斯丁的布道文:两个人决定去看日出,而他们首先是要讨论太阳会从哪里出来,看日出的最佳方式是什么。结果两个人意见不一,从争吵以至斗殴,激愤之间,双双抓瞎了对方的眼睛,最终谁也没看见日出。另一段故事来自亚瑟王传奇: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之所以要在圆桌旁就座,是因为圆桌可以免得任何人占据首席。

在潘尼卡看来,去看日出的“两个人”实际上正相当于现实生活中的富人和穷人、右派和左派、信仰者和非信仰者、白人和黑人、甚至男性和女性,相当于当今世界上的意识形态、宗教、种族和文化的诸多差异。与圆桌骑士们相对应的,则是当今种种令人失望的“对话”:我们的“对话之桌”总是被某些先决的形式所规定,从而“往往不是圆桌”。潘尼卡从西方人的角度,提及“我们习惯于手持美元的刀叉、技术发展的汤匙,铺上民主的桌布,喝着进步的酒”等等;而反躬自问,难道我们自己就没有自己的刀叉、汤匙、桌布和酒吗?

故事亦有如对话,它之所以成为故事,并非因为它是“我们”的故事,却只是因为它注定同我们相关联,注定包含了后世处境的原型。潘尼卡提及的两段故事都出自欧洲中世纪,但是其中的喻指也许特别值得当代人反复咀嚼。

根据潘尼卡所引用的统计,中世纪以来的战争不仅从未减少,反而是愈演愈烈:16世纪的欧洲人打过87次仗,17世纪是239次,18世纪781次,19世纪651次,而20世纪的前40年就已经有过892次。不同的族群、传统和信仰似乎都同样崇尚和平、同样要张扬正义,但是事实上,相似的价值理想却一再成为鼓励人们投入冲突的正当理由。

人类的希望之旅,难道真的有如潘尼卡所描述的“日出”?已经近乎鼓噪的“文化对话”,如何才能架起一张真正的“圆桌”?潘尼卡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实中的两种文化偏执,而要放弃这样的文化偏执,却并不那么简单。

基于不同的传统和文化立场,人们为了同一次“日出”而最终毁灭观看“日出”的可能性,早已是屡见不鲜的“冲突母题”。其中最可怕的并不在于争执甚至冲突的惨烈,而在于争执或冲突的双方都声称自己是在追求同一次“日出”。由此推出的逻辑结论只能有一个,即:我们自以为在追求的崇高目的或者价值理想,常常也正是冲突和灾难的缘由。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所经历过的罪恶,从来都不缺少“道德”和“正义”的旗号;而我们各自的传统,似乎都潜在着一种文化的“自恋”——由“自恋”而至偏执、由偏执而至冲突,由冲突又在自己的传统、信仰或者处境中得到理由。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只能离“日出”一日远一日。或许可以说,“我们还能不能看见日出”的问题,就取决于我们还能不能在文化的自恋和偏执之外找到一个支点。

作为神学家,潘尼卡寄望于超越冲突双方的“第三种能量”,寄望于对话双方“向某种更高的、把我们联合在一起的东西祈求”,从而找到使对话双方“同等重要”的话语。对于芸芸众生,这也许显得过于理想化,但是一旦我们借此意识到自己文化中可能存在的自恋和偏执,一旦我们甘于在文化、精神和观念上“裁军”,我们的希望之旅便会显现出一种高于我们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信仰的支点。对话由此而在。(信息来源:摘自《佛学研究》)

编辑:小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