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与环保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9 09:07:11
每当提起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她那冗长的历史,似乎佛教已经成了“古老”、“沧桑”以及“厌世”的代名词。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诸如“传统”、“神秘”等等的定语,并将其视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说佛教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的社会。我想,这一点是人们对于佛教的最大误解。 众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证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类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真理一样,并不存在古老

每当提起佛教,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她那冗长的历史,似乎佛教已经成了“古老”、“沧桑”以及“厌世”的代名词。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诸如“传统”、“神秘”等等的定语,并将其视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说佛教已经过时了,已经不再适应现实的社会。我想,这一点是人们对于佛教的最大误解。

众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证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类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其他真理一样,并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轻的区别。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把牛顿定律说成是“古老”的牛顿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人们之所以对佛教有所谓“过时”的误解,那是基于他们对佛教的不了解,或者说了解的不够深刻而已。即使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古老或者年轻的界定,那也只能说:历史的佛教一度是古老的,而现实的佛教,则是年轻的、充满活力的。

\

时间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思想已趋成熟和稳定。他们不再慌乱,不再盲从,而是以审慎的目光与成熟的心理素质来对待周围的一切。正因如此,佛法的高瞻远瞩,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许多对于宇宙人生有着真知灼见的人,已经明显的感觉到佛法对于现实社会的“有用性”。他们正致力于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去研究佛法的现实价值。比如:佛教与世界和平;佛教美学和世界文学艺术;佛教哲学与实践,对创造与合作的意义;佛教对解决社会冲突及社会压力的作用;佛教和当代伦理价值危机;佛教的生命观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等。其中,尤其以佛教与环保最为人们所关注。

过去的一百年,尽管充满了战火硝烟,却也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快的一百年;同时,也是美丽的地球遭受最多摧残的一百年。许多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梦,几乎都在这一百年中变为现实,电的发明与开发利用、宇宙飞船登月、电脑网络的普及等。每一项科技发明,都在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使人们的欲望得到空前的满足。可是,人们对于自身的了解,却无奈的停留在初始的阶段,摆在人们面前的未知领域,总是随着他们知识的增长而无限的延伸着。

快乐永远是短暂的,过度开发的地球反过来也在报复人类;迷信科技万能的轻率之举所造成的人为灾难已是不计其数。你可曾听到,核辐射造就的畸形儿们回荡在广岛上空的哭声;你可曾看到,二战老兵那因病痛折磨而扭曲的面孔!我们不禁要问:究竟谁是胜利者?

地球已不堪重负。仅在二十世纪,全球的热带雨林保有量就减少了百分之五十。许多前所未有的课题摆在了科学界面前,一系列的新名词也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沙尘暴等等。王勃美好的诗句被大自然无情的改写,一时间:朝霞与黄沙齐飞,长天共污水一色。

人类无止尽的想把自己的欲望扩展到更广袤的空间,到头来,却无奈的被大自然逼回到狭窄的空调房子里。痛定思痛,人们终于发现,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以往被自己所忽略的。正如在沙漠中寻宝的人最终发现,极普通的水,才是最可宝贵的!他们开始担心,对于后代来说:“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青青草地马儿跑”,或许只能是一个神话,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梦。

虽说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济世度人,但其对于世间诸苦的体认,却是无所不包的,即使是面对发生在当今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的苦难,仍然不失为一剂良药。所谓治病,不外乎标、本两个方面。所谓标,就是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和治理;所谓本,则是对内部因素的发掘与修正。从“标”而言,佛法教人“惜福”,我想,就此二字,已经足够了。举个例子:比如垃圾,在上海的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中,就把垃圾处理,与水环境、汽车尾气、都市绿化,等同列为四大环保课题之一,可见垃圾对于城市环境的危害之大。据统计:美国每人每天制造垃圾32公斤,回收率仅为30%;而法国的人均数是22公斤,回收率为32%;韩国则是1公斤,回收率为38%。可见,垃圾的制造量,并不与科技的发展状况成正比,而是与人的自身素质密切相关。

在这方面,巴西的库里地巴市政府,可以说是极有远见的。他们早在六十年代就提出“垃圾不是垃圾”的口号。意思是提请大众爱护环境,鼓励人们自觉的处理垃圾,将其分类回收。提出“混制为垃圾、分制为资源”的环保理念,从而使他们的城市不仅改善了以往污水横流的局面,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市政开支,并且还从治理垃圾中获得了一份可观的收入。他们制定了三项治理垃圾的基本原则:一、减少丢弃量;二、尽量重复使用;三、循环回收。

以上三项原则,可以说每一项都是从“惜福”两个字所开出的。

记得我刚到广化寺出家的时候,常常听人谈起圆拙老法师,而听的最多的,除了老法师如何的持戒精严之外,就是他老人家“惜福”的生活习惯。记忆最深的,则是老法师如何的爱惜纸张,常常从废弃的旧稿纸中,把空白的部分裁下来,留作回信或写便条用。就这一点来说,太虚大师、弘一大师,还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都有着同样的习惯。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雷同,这其中,包含着一种对于佛法和人生的洞见。惜福,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众生。

\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把惜福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实质上,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也是简便易行的。那么,我们的自然资源至少可以节省三分之一,而地球也将多出三分之一的绿色。就像一则公益广告所说的:

多一片黄沙就多一份忧愁;

多一片绿色就多一份希望。

而由此,也可以证明,改变环境的关键,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人”,还是要从改造“人”来着手。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无数次的武装冲突,在地球的不同角落上演。战火硝烟下的生灵涂炭,似乎在显示人命的轻贱,与人性的沉沦、自私、好斗,冤冤相报中轮回不已的悲剧。可见,造成这一切恶果的根源,在于人性中贪、瞋、痴的造作。

曾经看过一则小故事,在水族馆,一位妇女指着“食人鱼”对她的女儿说:“孩子,这就是吃人的鱼!”而玻璃对面的“食人鱼”,此时也正在对他的儿子说:“孩子,这就是吃鱼的人啊!”

中国儒家讲“恕”,也就是“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则将此一善念推广到了人以外的所有众生。由此,我们可以说:佛法才是在新世纪中唯一能真正帮助众生渡过难关的良方。只有借助佛法,提倡“心灵环保”,剔除人们内心的垃圾,才能使现实的世界,趋于我们理想中的共同家园——人间净土。(信息来源:摘自《法音》)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