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与企业管理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二)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9 09:09:12
佛教与企业管理

  佛教与企业管理

\

  ──六和精神.以人为本  在修行上来说,「戒」的意义其实不是戒别人,而是戒自己,所以,「戒」用在制度上,就是制度的订立者必须「以身作则」,为员工们作示范。今天在前往陈老先生工厂的途中,我一路跟他坐在一起;他说以前工作的时候,假如上班时间是七点钟,他六点半就坐在公司里了;他说自己不适合去监督别人,所以想利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思惟一下这一天准备要做些什么或应该做些什么;如果发现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就赶快设法去补充或修正。试想,他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公司内的人员又怎能不自我警惕?管理人六点半就上班,当其它员工七点钟上班的时候看到了,自然就会很佩服,因此就没人迟到,也没有人敢早退。所以公司制度的订定,目的就是希望高管的人,必先自己守得住,然后再带领其它员工、影响其它员工。这就是一种和谐企业文化的体现。  因此,若以佛教戒律的精神作为公司或集团的制度依据,就要对其精神有更深一层的领会:「戒」有小乘的「相戒」,即对僧人外在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规章制度;还有大乘的「心戒」,这是更高层次的,是对僧人内心进行规范的戒律;僧人能做到「心戒」,就能担负普度众生的使命,同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遵守戒律;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吧。  所以,我想在企业管理中,也有相应于佛教「相戒」层面的内容,即员工要在行为上符合企业规章制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公司或集团的总经理能遵守企业决策程序,就会避免许多决策上的失误;生产在线的员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就会避免安全事故、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财务人员遵守财务制度,就不会使企业经济蒙受损失等等。
  而在企业管理中做到「心戒」的层次,那就是更高的境界了;比如,总经理面临市场高额利润的诱惑,能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实力进行决策,而不是一味地「贪着」于好像能得到的利益,这样就能避免决策失误,避免企业蒙受大的损失。以前韩国出现的经济危机,就是大企业过分追求「多元化」所造成的,就是超出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限度所造成的;从内心根源上说,是过度「贪欲」所造成的;当前欧美经济危机,从根源上说,也是过度「贪欲」使然;可见,「心戒」是如此的重要!它能将人内心「贪、瞋、痴、慢」等烦恼和积习转化为「清净心」,能使企业经营者正确地决策,能使各级员工真正做到从内心深处遵守企业规章;如此的话,企业管理就会更上层楼,企业发展将鸿图大展。当然,回过头来我们说,「心戒」的成就也是长期从行为上遵守「相戒」的结果;这当中必须要经过长时期的磨练,或者说是内心的历练。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佛还是企业管理,长期的内心磨练都是必需的重要课题。  第三是「利和同均」。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世间上大部份的人,之所以日夜忙碌奔波,无非是为了各种不同的利益,所以我们说,这是个功利的社会。企业中的「利和同均」,就是将利益平等分配到集团或机构中的每一个成员,令每一个人都能受惠,都能得到好处。但是,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你高我矮,这就不平等;你站我坐,这就不平等;你说我听,这就不平等;你富我贫,这就不平等;你有我无,这也不平等;世间怎可能有平等?我们只是在不平等之中,寻求相对的平等;企业管理之道,其实也是一样;无论是高管或一般员工都必须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比如说,职员的制服是一样的;福利条件是一样的,乃至升降职级的机会也是一样的。
  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均」不单是把物质利益「平均」地分配,因为「平均」不一定是「平等」或「公平」;「公平」是说员工物质收益的多少应该与付出劳动的多少形成正比关系,否则就不是「公平」,就只是表面上的「平均」;因此,「公平」意味着「多劳多得」。我们说,佛法讲「平等」,是讲一切众生在「皆有佛性」意义上的平等;但由于众生修为程度、精进程度不同,所以就会有现象上的「不平等」——我们都知道,菩萨有不同的修行阶位;因此,企业也应该有一套激励先进的措施,目的就是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与干劲,使企业不断运行并发展。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种种错综复杂的因缘或条件,有些员工虽然尽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物质利益回报;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管理措施,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做到不断向更「公平」的方向前进,尽可能激发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这样才是真正的「利和同均」;有了平等的利益,才能将人心安住,成为企业发展的潜力。由此可见,利益平等,实在是非常的重要。把集团成员的心安住后,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归属感,就会达到一种同心协力的服务精神,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开拓出更好的出路。  前面说了六和中的前三和;「见和同解」,就是集团成员信念与价值观的一致;「戒和同修」是统一制度的实行;「利和同均」,就是把利益平等合理地分配,也就是说,通过完善的机制,令每一个人都觉得很满意。接着后面还有「三和」;首先就是「身和」,亦即「六和」中第四的「身和同住」;只有身和才能同住,若身不和如何能同住呢? 所以,佛教的「身和同住」讲求僧众在行为上的一致,如僧人「礼拜诸佛」或在不同的法会仪式中要有相同的礼仪规范;可见,「身和同住」主要涉及身体的外显行为。  这个思想,置于现实社会生活中,比如说,一对夫妻若身不和的话,就无法同住了,结果就是以分居或离婚作收场。企业管理之道,亦是如此,管理层与成员之间必须要身和。在一个企业中,员工必须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及习惯,例如:企业员工身着统一或相似的服装,可以展示企业规章的整齐划一;员工之间礼貌及友善的行为,如见面微笑、亲热地打招呼;某些员工有困难时,其它员工都乐意帮助、照顾;员工对待顾客有统一的礼貌语言、举止及态度等等。
  所以说,从源头上讲,佛教「身和同住」是在僧众本着共同的「见」——「见和同解」的根基上而外显的;是在僧众怀着共同的目标追求——修行成佛的根基上而出现的。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企业员工都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那么,他们外显的行为就能一致;一味追求利益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必然都表现为贪婪、互相拆台、彼此恩怨重重等;「视产品质量为生命」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必然表现为工作仔细认真、精益求精,操作工人能严格遵守生产操作的规则及程序,管理人员能抓紧质量问题而丝毫不放松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员工的行为必然表现为乐于助人、为人慷慨等。  我们说,企业员工都能遵循「身和同住」的规范,员工之间必然能和谐相处,大家都会感觉很快乐,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市场开拓效率自然就能提高,企业的发展一定能蒸蒸日上。可见,「和」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隐形的生产力,它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啊!
  接着是「口和」,也就是第五的「口和无诤」。佛教所说的「口」,是指人的语言,我们说,语言的作用确实是非常大的:记得西方现代一位哲人曾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中国传统亦十分注重语言的作用:有句俗话叫做「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意思就是说,身居高位的人其所讲的话对国家前途命运有重大影响;道家五千言的《老子》,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记载「道」,从而让人体「道」、达「道」;佛教也有「文字般若」之说,即注重语言、文字对弘扬佛法的重要作用。
  「口」的作用很大,佛教还把根本精神——「慈悲」与「口」的作用紧密关联在一起,即讲求口要行慈;不但这样,身也要行慈、意也要行慈,也就是身、口、意三业都必须要行慈。最近我刚刚去过五台山,那里有位住持,他给自己一句座右铭,这个句子很简单,就是要时时「爱语」;这个「爱语」怎么说?他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什么是良言?良言就是善言、使人得益之言,这样的一句好说话,会令人三冬都觉得温暖;相反地「恶言伤人」,即使是在六月天亦会令人觉得寒冷;所谓「恶言」也就是伤害别人的语言。  所以,陈老先生说了,他很少去批评别人,而是以身作则,去说些关心别人、安慰别人的说话,这就是佛教所说「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爱语」;「爱语」非常的重要,尤其是管理层更必须懂得。「四摄法」首先就是布施,这个布施不一定是拿钱出来才算是布施,其实一个笑容、一个眼神、一句赞叹都是布施;而「爱语」也可以说是布施的一种;所以如果管理层能做到爱语,常说真诚关心、鼓励、赞叹员工的话,令他们感受到真正的关怀及体贴,这样的话,他们就会信任你、支持你、佩服你,彼此就能建立一种互动的关系,从而达到和谐合作的气氛;所以,「爱语」是管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转自网络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