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与和谐生态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19 09:12:31
佛教,自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伴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进步,熔铸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和谐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之一,是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精华。“和谐”一词,意为“和睦协调”。“和”是一种彼此之间的相互承认与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可文;五味和,则可食。”“谐”是事物之间关系的谐调。佛教倡导
佛教,自东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伴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进步,熔铸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和谐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之一,是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精华。“和谐”一词,意为“和睦协调”。“和”是一种彼此之间的相互承认与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可文;五味和,则可食。”“谐”是事物之间关系的谐调。佛教倡导的和谐观,就是众缘和合的世界同体共生,和谐圆融。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佛教“和”的思想,着重体现在对生命和自然

的尊重之上。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生命教育,佛教深刻地揭示了人及万物与宇宙的真理实相,主张“缘起论”,就是说明一切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起的,因缘也就是关系的条件。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相互结成一种密切的关系,即“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也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和一定条件所构成。一切现象都必须依赖一定的条件产生、存在、发展和消亡,因,就是关系的根本条件,而缘,则是关系形成的辅助条件。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关系而独立存在。正如《杂阿含经》里所说:“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依据“缘起说”,整个世界处于重重关系网络当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整体论则是佛教生态观的首要特征,它认为整个自然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分割。每一个单位都是相互依赖的因子,是关系而非独立存在的个体。人与自然,如同一束芦苇,相互依持,方可耸立。而每个人与其他众生都是相互依存、息息相关的。因此,佛教把平等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倡“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的伦理。  所谓众生,分为无情众生及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即“器世界”,是有生理现象、没有精神活动,也没有我执,称为无情生命,如植物、矿物或山河大地等,都是无情生命;有情生命指有生理活动、也有精神活动,并且有我、爱我、爱他所执着的我,这样的有情生命称为有情众生。在《大般若经》里曾说:“上至诸佛,下至旁生,平等平等,无所分别。”《金刚经》也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一切众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朋友,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山河大地。就是说,一切众生无论生命形态不同,生存状态不同,都是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共同体。  同时,佛教把我们由于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正报”,把山河大地、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依报”。佛教认为,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也就是说,“依报”的好坏,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

\

的。所以,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弘扬众生平等、和谐共生的伦理主张,彰显和合精神与慈悲情怀,“众聚和快,和则常安。”众生平等,意味着强弱、贫富、大小、上下彼此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依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按着佛教的和谐观,众缘和合,众生平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一部分,人的生命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进化过程,人作为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成员,面对共同的自然环境,则唤起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整体意识与终极关怀,佛教所建立的不杀生、非暴力的原则,就是告诫人们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对待一切生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爱国家,爱自然,爱家园,爱一切有情生命,也爱一切无情生命,利己利他,和谐共生。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在追求自身生态系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同时,由于不断地从生态环境中获取能量和养分,以换取保证自身在生物意义上的活动,也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有意或无意的破坏及伤害。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及科技发展,不断刺激着人类的征服欲,无节制地控制和改造自然,致使自然界沦为人类利用、开发、改造、掠夺的对象,以至于自然界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人们示警或报复,致使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酸雨现象、海洋污染以及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及环境的不协调等。长此下去,只能造成生态上的不和谐,导致人类生存的潜在危机。因此,依照佛教和谐的思想,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即“自律”和“珍惜”。也就是教育人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以平等求和谐,以和谐促文明,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不同而和”,求同存异,平等相处,互相包容,生态平衡,“自他兼利,同体共生”,达到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