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文化与习俗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22 09:10:46
当我们再三强调佛教对华人文化的贡献,我们也得坦诚的承认,佛教也为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这三天的研讨会将研究佛教文化与习俗。这将牵涉到一个社会的两大力量:一是文化;一是宗教。我刚才说过,一个宗教,可以丰富一个文化,也可以拉倒一个文化。历史上有明证。我们的佛教,会不会拉倒中华文化呢?由大家去想像好了!目前,佛教在华人社会已经达到了一种毫无生气的的情况。传统已经代替真理,迷信取代宗教体验,成为社会进步的障

当我们再三强调佛教对华人文化的贡献,我们也得坦诚的承认,佛教也为它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这三天的研讨会将研究佛教文化与习俗。这将牵涉到一个社会的两大力量:一是文化;一是宗教。

\

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组织现象。它是一种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甚至其他一切能为该群体所接受的操行之完整体系(a complex whole)。它能影响群体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这个群体的价值惯例(norms)及理想。单单从文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到为什么每个群体都那么重视及珍惜他们本身的文化。

文化本身也包含了几种特点。其中之一是文化是活动的(dynamic)不是死板的(static)。一个文化要成长要发展,必须肯向其他文化学习,把好的元素发扬光大;把不对的、落伍的淘汰抛弃。

宗教是什么呢?宗教的定义繁多,很难处理。不过从社会观点来说,宗教是社会结构之一。它是一种劝人弃恶向善的教导。它通过价值体系及宗教组织,提供群体成员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它能产生多种的社会功能,例如:

(1) 它使群体成员和谐共处。

(2) 在危难时,它为群体成员带来勇气、希望、奋斗决心、和牺牲精神。

(3) 它为群体带来归属感,可以产生凝结力。

(4) 它可以产生社会约束作用,安定社会,补法律之不足。

(5) 它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性能。没有宗教,人类将寻求另一种信仰,如对物质崇拜,来代替宗教。假如精神性能低落,则社会正义良知低落,道德沦亡,社会混乱。

我们单从宗教的社会功能,就能看出宗教对社会的重要。对一个社会来说,文化与宗教都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社会里,宗教和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宗教的传播产生了宗教覆加(superimposed)在本有文化(antecedent culture)的局面。这种局面,导致下列其中之一的结局:

(l) 这外来的宗教,不能和本有的文化取得协调,结果是这本有的文化淘汰了这外来宗教,或者是这外来宗教,通过武力或其他压力,使本有文化接受它,使整个本有文化面目全非,断弃根本。

(2) 这外来的宗教与本有文化取得协调,终于融合为一体。这个更新的文化,拥有了外来宗教的色彩及保存了本有文化。然而有时两者融合得太紧密了,简宜分不出那一部份是外来宗教,那部价是本有文化。实际上,当到了这个地步,两者都自称是本有的,不是外来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到了这个地步,宗教成了文化精华之一。它可以丰富一个文化,也可以拉倒一个文化。

佛教传人中国时,就发生了第二种结局。佛教丰富了中华文化。它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中国人的思想。华人民族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惯例、理想,都含有分不开的佛教因素。今天,我们不能否认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其他两个主流是儒道思想).

所以今天当我们谈到佛教时,一定要谈到中华文化。同样的,当我们谈中华文化时,一定要扯到佛教。假如我们谈华人文化而避开佛教,那是鸵鸟政策。假如我们谈佛教而不谈华人文化,那是不看边际。结果如何,我们可以预想得到。

所以,这三天的研讨会,我们将花一些时间去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将研讨一份佛青总会的研究报告《佛教与华人文化》。这份报告书经被大马华人文化协会及华团文化大会采纳,作为《国家文化备忘录》的一部份,呈给政府。我们希望这份报告书能唤醒华人社团关注佛教的发展与生存,当然也就是华人文化的发展与生存。我们要捍卫中华文化,不只要舞狮舞龙助兴,也要提倡,发扬光大宗教、语言、伦理、道德、美术、科学、文艺等。

当我们再三强调佛教对华人文化的贡献时,我们也要坦诚的承认,佛教也为中华文化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刚才我说过,文化要发展,必须自我更新,把好的因素发扬光大,把不好的落伍的淘汰抛弃。可是,我们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宗教方面,似乎没有做到这一点。要了解内中原因,容我们从佛教传人中国后的发展谈起。

佛教传进了中国后,有其兴盛时期,也有其没落的日子。隋唐时代,佛教号称鼎盛,文化昌明。元明以后,渐趋衰微。清代雍干以后,益加不振。其中原因很多,在此只简单述说一二。满清时代,政权腐败、政治黑暗、教育落伍、经济崩溃、文化衰退、社会制度古旧.佛教当然深受影响,此其一。清政府以政治教,清世宗废除人民出家为僧的考试制度,使出家众的学识水准降落,最后导致佛教教团僵化腐败,成为旧社会象征,结果招来俗人压迫。

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就是到了清末时代,佛教有许多方面是变质、僵化、出现流弊的。总而言之,佛教已经沦为仪式、迷信,只靠传统来维持其生命,教义可以说是荡然无存(所以当时那些受过洋教育的年育人,高喊打倒孔家店;清除消极的道教;捣毁迷信的佛教,都是事出有因的)。

我们的祖先,在十九世纪初移民马来半岛时所带来的宗教,就是这种仪式化,杂乱,迷信的佛教。

(有人为了替佛教辨白,说这种宗教不是佛教是道教,或是华人教。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提过,在华人文化里,儒道佛是分不清的。不过我们把属于宗教的称为佛教,因为这是大家所认同的,及受其他民族承认的。)

言归正传,当时这种佛教还勉强可以满足我们的祖先。可是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勉强不得,原因是,十八九世纪初的华人社会,和廿世纪八十年代的华人社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

十八九世纪的华人移民,教育程度不高且文化水准低落,把迷信当宗教,在他们眼中是合情合理的。他们对本来的宗教理想、教义一无所知,也是理所当然的。再说,移民都是穷苦人家,他们的注意力是赚钱,对宗教理想当然是漠不关心。只要这宗教或迷信能为他们带来安全感、希望与勇气,他们不会苛求其他的东西。

当时的华人社会是个闭塞性的社会,鲜受外来文化影响,也不受外来政治、经济、教育的干涉。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迷信宗教就像独眼龙是盲人国的皇帝一样。这样的宗教还可以勉强满足当时华人社会的需求。

廿世纪,马来西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方面开始激烈变动。战前、战后、独立前、独立后,整个华人社会被圈入激烈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大变动。一直到今天,这些变动仍在进行中。

面对这些变动,华人社会只好调整本身来适应新的局面。可惜的是,华人社会往往没有作出充分的准备,来创造新和有利的局势,而是附和的跟着局势走。结果是造成了一个百病丛生、僵化、腐败的华人社会。

宗教方面,我们目前所信奉的宗教,几乎和我们祖先一两百年前所信奉的没有差别。它能勉强生存两百年而不变,也真是奇迹了。(实际上,也不是奇迹,因为还有其他的因素维持这个华人社会。)不过,无论如何,这样的宗教,不能和其他社会结构协调,最终成为我华人社会的文化负担。

\

我刚才说过,一个宗教,可以丰富一个文化,也可以拉倒一个文化。历史上有明证。我们的佛教,会不会拉倒中华文化呢?由大家去想像好了!

目前,佛教在华人社会已经达到了一种毫无生气的的情况。传统已经代替真理,迷信取代宗教体验,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人心的桎梧。人们再也不注重,也不愿去理解宗教理想及理想的实践,只一味靠失去意义的传统仪式来维持生命。

社会学家英哲(J?Milton Yinger)说,当社会变动使仪式失去吸引力时,那能够为上一代提供统一传统的仪式,却使一部份的下一代感到彷徨。今天的华人社会,正面对着这种宗教冲突,大批的年青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发现他们祖先所留下的宗教,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灵。他们开始去寻求他们的答案。这答案可能是吸毒、犯罪、新的宗教、金钱、或其他。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已经变得非常世俗化。表面上,我们是个很宗教化的社会,满天神佛,寺院林立。然而我们已远离宗教和宗教领域。我们求神拜佛,不外希望神佛替我们做生意,赚大钱。我们对伦理道德,社会正义,漠不关心。我们已经失去为众生服务的精神,只为个人打算,这一切都表现了佛教在华人社会的失败。

宗教的社会功能,本是能带来归属感,产生凝结力。然而,当我们看到年青的一代,耻于为佛教徒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佛教,在这方面的社会功能,正开始面对挑战。我不期望佛教能团结华人(因为华人的分裂因素太多),但佛教不应该成为分解华人团结的另一因素。

总而言之,我们的佛教已经不能有效的作为华人社会的精神性能。现在华人所拜的是神,信奉的是钱。我们不谈礼义廉耻,不顾道德伦理,只顾赚钱。我们变成唯物主义者,一切以金钱来衡量。

这种精神上有病态的华人社会,如何能产生好的文化?如何能产生好的民族?

那么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呢?我们是否能全盘摒弃佛教,断其根本?不能,因为这将使我们成为无根的浮萍,最终是送掉中华文化的老命。我们唯一的选择,是去芜存菁,改革复兴佛教。

我们不要喊口号,也不要扯得太远。我们要从根本的做起。目前最迫切的,是革除一切陋习,还我中华佛教本来面目。

在外族服中,华人佛教徒的形象不是很好的。我们的标准特征是这样的——我们的寺院是僧人道士的家,是求财求福的场所,是扶乩的场所。僧人是无所事事,替人念经赚钱的人。佛教是迷信的,是祭拜畜生,拜偶像的。佛教徒是自私自利,爱钱如命,不能团结的。这种特征,能使人尊敬我们吗?我们的尊严在哪里?我们的文化在哪里?

所以我们要革除一切陋习。不重要的,失去意义的仪式习俗要革除。不能革除的,已经生根的习俗,要改良,要赋于新的意义,新的生命。例如:祭拜祖先应教导孝道,而且把孝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拜观世音,不应只求庇佑,也应了解观世音的意义,把观世音当模范,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我们要创造一种新的特征,一种使佛教充满活力的特征,一种使人尊敬的特征。一种能使华人文化丰富的特征。

我们认为这特征应建立在佛教价值上。研讨会将在这方面作出努力。我们研讨我们理想中的特征。同时我们将汇集各方意见,出版一本佛教手册,为我们四百万佛教徒对有关佛教习俗,佛教与华人节日之庆祝方式,提供指导。(信息来源:《佛教文化与习俗研讨会》)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