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放生的意义、实施与注意事项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23 09:06:48
佛教放生的意义、实施与注意事项  放生是佛教的一项重要法事,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它与素食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汉地佛教徒的一种习俗。近年以来,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佛教徒的放生活动也日见增多。但为什么要放生,应如何放生,不仅许多教外人士不理解,就是许多佛教徒也不清楚,以致盲目放生,造成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或遭到外界的利用、非议甚至阻挠。放生本来是一件善事,但善事要办好,就
佛教放生的意义、实施与注意事项

\

  放生是佛教的一项重要法事,由于历代高僧大德的提倡,它与素食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汉地佛教徒的一种习俗。近年以来,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佛教徒的放生活动也日见增多。但为什么要放生,应如何放生,不仅许多教外人士不理解,就是许多佛教徒也不清楚,以致盲目放生,造成一些事与愿违的情况,或遭到外界的利用、非议甚至阻挠。放生本来是一件善事,但善事要办好,就离不开积极的宣传与正确的引导,在当今多元开放的法制社会,正确认识、合理规范放生活动尤其必要。

  一、放生习俗的源流与形成

  中国汉地的放生活动古已有之。《列子说符篇》载: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善!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汉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说法,甚至已出现了专门捕鱼鸟以供放生的情况。但持续、广泛的放生习俗的形成,还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

  佛教是一个注重培养慈悲心、主张非暴力的宗教,佛门第一戒即为戒杀,佛经中讲述佛陀及其弟子过去生中放生护生的故事极多。尤其是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量劫中同为六亲眷属,强调要普度众生,极力宣扬戒杀茹素、放生护生。这些与儒家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君子远庖厨的理念不谋而合,从而为国人从文化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佛教的放生活动奠定了基础。

  我国佛教的放生,是与戒杀念佛之行仪紧密相连的。戒杀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来为佛教徒所严守。南朝齐、梁之际,佛教徒即依据《楞伽经》卷四中不应食肉等语而行断肉。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杀生,并令各寺设放生池,又废止宗庙供献牺牲之制。我国大规模放生则始于隋代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居浙江天台山时,为使临海居民莫以捕鱼杀生为业,曾自舍身衣,并劝募众人购置放生池,复传授池中族类三皈戒,为彼等说《金光明经》、《法华经》等,以结法缘,从而开天台放生会之滥觞。其后,唐肃宗于乾元二年(759)下诏,在山南道、剑南道、荆南道、浙江道等地设置放生池81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请以杭州西湖为放生池,自制放生慈济法门,于每年四月八日佛诞日举行放生会,为天子祝圣。天圣三年(1025),四明知礼亦奏请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会,并撰《放生文》以定其仪规。此后,放生习俗便彻底佛教化,并经久不衰。

  二、佛教对放生的提倡与推动

  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华人寺院都会举行放生活动。我国放生、护生活动历二千年而不衰,一些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仍执着地出钱出力放生护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佛经的大力提倡和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动。例如:

  《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大智度论》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说: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分别善恶报应经》说:何业获报长命?有十种业。何等为十?一、离自无杀,二、离劝他杀,三、离庆快杀,四、离随喜杀,五、救刑狱杀,六、放生命,七、施他无畏,八、慈恤病人,九、惠施饮食,十、幡灯供养。如是十种获长命报。

  《弥勒菩萨偈》说: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发菩提心,大难天须救。

  《戒杀延生录》曰:果思邀福,务广其善,善何以广,莫如放生。戒杀不结众恶缘,再能放生惜物命,回此功德向法界,必登西方九品莲。下功断缘戒杀,中功断缘兼素,上功断缘放生。

  关于放生护生之法和果报,诸经多有记载,如《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子品》称,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与之水、食,为其解说大乘经典,诸鱼闻经后,皆生忉利天;又《杂宝藏经》卷五说,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蚁子,而得长命之果报。从古至今这类放生护生感得善果的记载甚多,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影响。

  至于历代高僧大德亲身实践并广为提倡放生的,更是多不胜数。除前面提到的天台宗智?、遵式、知礼以外,还有宝志、慧能、永明、莲池、憨山,近代的印光、弘一、虚云、谛闲、圆瑛等等。例如:

  梁武帝问宝志禅师:放生功德如何?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经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缘,遂使升沉各别,以渠生死轮回,互为六亲眷属,改头换面不复相识。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保病延生,未来当证菩提。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自得五祖弘忍大师黄梅心印后,为躲避同门兄弟的迫害,逃亡江南,隐姓埋名,隐居于猎户群中。猎人交待大师守网,大师慈悲为怀,见被擒被抓的狼獐鹿兔等等猎物,莫不设法为之放生,这样放生放了16年,救活的物命不可胜数,并且感动了猎户,改行向善。后大师坐曹溪道场,大兴禅宗,道播神州!

  永明延寿禅师,五代时人,曾任余杭县库吏,常常因救急以库钱买鱼虾等物命放生,后以监守自盗罪被判死刑。行刑前他态度从容,面不改色。国王很奇怪,便询问他缘由。他回答:我因为放生,救活的生命数以千万,趁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能不欢喜呢!国王敬重其德行,便释放了他,大师自此出家为僧,念佛修行,得道证果,后世尊为莲宗六祖。

  莲池大师为明末高僧,极力倡导净土法门和戒杀放生,他说: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戒杀之众,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放生非独佛教,儒中君子无不奉行。诸放生者,或增福寿,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疴,或生天堂,或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征据。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捐舍世财,作斯方便。若无财者,只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明末高僧憨山大师作《放生偈》云:人既爱其寿,生物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放生免三灾,放生离九横,放生寿命长,放生官禄盛,放生子孙昌,放生家门庆,放生无忧恼,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结,放生罪垢净。放生观音慈,放生普贤行,放生与杀生,果报明如镜。放生又念佛,万修万人证。

  明末天台宗高僧蜀益大师著有《灵峰宗论》等。他说: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大于放生。放生一法,唯广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唯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纷,并同分恶业招感,非慈悲三昧水,孰能熄之?

  近代印光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十三祖,有《印光大师文钞》行世。他大力提倡戒杀茹素、念佛放生,影响极大。他说: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佛教东来,阐明因果报应,令人戒杀放生,断荤吃素。余向提倡戒杀放生、因果报应等事理,以期挽救天灾人祸。我今幸承宿世福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生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圣君贤相,哲士鸿儒,多皆仰遵佛训,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断荤,或戒杀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载诸史册,亦企后人同修慈心、愍彼物类。

  近代弘一律师说: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

  禅宗一代宗师虚云长老开示说:我们要勇猛精进,要内外加修。内修,即是单单的参一句念佛是谁的话头,或念一句阿弥陀佛,不起贪策痴恚种种其他念头,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杀放生,将十恶转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熏天,造无边的罪业。近来世界人民遭难,杀劫之重,皆是果报所遭;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吃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诸位须当信奉,种植善因,成就佛果。

  天台宗谛闲大师说: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历朝以来,缁素同人,慈善大家,以放生为务者,典籍所载,未易仆罄也。

  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圆瑛大师说:至论护生一事,佛儒二教,若合符节。我佛以大慈大悲而为救世之本,大慈者,与一切众生之乐,大悲者,拔一切众生之苦。吾人当学佛之大慈大悲,实行戒杀放生,方是学佛之行。是以学佛者,不仅持律戒杀,尤当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儒教《周易》有言,乾曰大生,坤曰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孔子赞《易》以生生。吾人应体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杀放生。出家以来,每年力行放生,本会乃以莲池放生会为名,当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隐,而作护生运动,实为天下无上吉祥善事。希望社会诸君,勉力行之,即遇寿辰、结婚、生子,是自己求生,庆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杀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由于放生既源于我国古代民俗,又有佛教经典的依据和高僧大德的提倡,因而在我国民间和佛教界均有相当深远的影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有关放生护生的诗文。如唐代白居易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宋代陆游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元代赵孟钍?害ldquo;同生今世亦有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这些诗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近代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绘有《护生画集》,配以弘一法师书写的放生护生诗,流传甚广。

  三、佛教放生的仪规与要求

  所谓放生,即赎取被捕之鱼虫禽兽放之于池沼、山野之中,举凡天上飞的如鸽子、麻雀,地上走的如鸡鸭、牛羊,水里游的如鱼虾、鲈鳗,土里钻的如蚂蚁、蚯蚓,大到狮象,小到昆虫,只要有生命的个体,在力所能及和必要时都可以放生。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在长期的放生法会中形成了独特的《放生仪规》。一般说来,按现行《放生仪规》,放生全过程可分为洒净诵偈、说三皈依、放生发愿三个程序:

  (一)洒净诵偈。放生仪式开始前,于放生处设香案,备净水杨枝,中供观世音菩萨像。放生仪式开始,众等即以慈眼视诸众生,念其沉沦,深生哀悯,复念三宝有大威力,能救拔之。法师手执水盂,默念想云:一心奉请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降临道场,加持此水,具大功勋。洒沾异类,念彼身心清净,堪闻妙法。法师边洒净水边诵《香赞》: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然后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诵毕,法师与大众同诵《大悲咒》若干遍,并且于众生灵处边绕行边洒净水。接着,再诵《心经》一遍,《往生咒》三遍,三称南无甘露王菩萨摩诃萨。

  (二)说三皈依。法师拈香,启请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宝。然后,法师代这些水陆飞行、为他网捕、将入死门的诸众生行忏悔,忏悔毕持咒。接下来,法师向众生传授三皈依法说:诸佛子,汝等不闻三宝,不解皈依,所以轮回三有,今堕畜生。我今授汝等三皈依法,汝今谛听。然后法师念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两足尊,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离欲尊,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众中尊,皈依僧不堕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法师说一遍,大众答一遍,如是三遍。法师授三皈依法后,再说十二因缘,以令众生了知生灭之法,悟不生灭之法;再为众生称四弘誓愿,望其依佛发愿,依愿修行。发愿词为,先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遍,再诵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然后,法师又为众生三称七佛名号:南无多宝如来,南无宝胜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复称赞佛的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三)放生发愿。法师在放生前对众生叮咛道:唯愿汝等,既放以后,永不遭遇恶魔吞噬、网捕相加,获尽天年。命终之后,承三宝力,随缘往生,持戒修行。又说:更愿放生,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护众生。愿捕生人等回心向善,同得解脱,共证真常。最后,法师拈香念佛,将众生灵轻轻放去。大众即同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以上是比较正规的、大型放生法会的做法。至于一些个人的、随机的、少量的放生,则不必拘泥于形式,切忌重虚文而不重实质。应知放生旨在救护众生、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因此放生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环境的不同、各种生灵的生存状态,对放生仪式作适当增减,急迫时可先行放生,再心中默诵经文,或念咒发愿。

  放生寄托着深厚的佛教意蕴,既是佛教的一项重要而庄严的法事,又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问,因而有许多特殊的要求,特别是经常性的、大型的、有组织的放生活动,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1、放生物不事先预订:在不预先告知的情况下突然去采买物类放生,以避免渔夫、猎人、商家藉此捕猎兜售,反增罪业。

  2、放生地点、时间不固定:不固定时间、地点采买,不固定时间地点放生,特别是不要拘泥于宗教特殊的日子放生,以免别有用心之人藉此伺机敛财捕抓而祸及放生物类。

  3、对放生物应细心周到:放生是救命的行为,把众生当作是自己的父母手足子女看待,尽量做到周全完备,庶几乎问心无愧才可以!放生地点宜选择人烟稀少、地广水深、适合物类生存之地域为原则;应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知识,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以便采买适合放生的生物,选择合适的放生时间和地点,使放生之物不仅能免刀俎烹煮之苦,而且能真正的回归大自然,尽其天年;若未选好合适的放生地点,或明知所放生的动物多数都不能存活,即不应勉强放生;对于家养的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则不宜野外放生;对于国家珍稀动物,则宜送至国家有关珍稀动物保护组织和管理部门进行鉴定、救助;在运输和举行放生仪式过程中,应为放生之物创造维持生存、舒适所必要的条件,拘禁时间也不可过长,以减少它们的痛苦和死亡率;放生仪式宜简单隆重,放生过程宜务实迅速,千万不可因人为因素拖延搁置,害盆中或笼内众生多受不必要之苦。

\

  4、集体放生,组织者须讲因果,将信众捐作放生的钱如实如数地用于放生。

  5、放生多少不拘:随个人发心,十元不嫌少,千万不嫌多,物命一条不嫌少,物命万千不嫌多。但以慈悲至上,心诚为要。甚至没钱也可以出力,随喜放生,赞叹放生,一样的功德无量。

  由于大型放生活动存在筹备、组织、管理的问题,对放生的时间、地点不易保密,一些信徒为了完成任务,提前预定,不加选择地大批采购,而放生地点比较固定,放生过程比较长,往往会造成放生前许多生物的死亡、伤残,放生后生物的生存困难,甚至大批死亡,还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乐得从中渔利,大量的捕猎,甚至反复捕猎。放生本来是为了行慈悲,做功德,但如果造成上述弊端,善事就会演变成坏事,为社会所诟病。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已经出现不少这类情况。因此我以为,不要为了讲排场、造声势、完成任务指标,搞大型放生活动。对此,各地佛教团体和寺院应认真研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其实,放生人人可做,随时随地,钱多钱少,只要看见物命危急受困,在千钧一发之际发慈悲心,出钱出力予以救赎,带到适当地点为其皈依念佛并予以释放,使其重拾生机,便是放生。

  总之,放生的学问大,要求也很多,因此,放生光有慈悲心还不够,还须具有相应的知识和智慧才行。初发心的居士可委托有经验、可靠的放生团体代放,并参加其放生活动,从中请教有经验的前辈们,渐渐地自己便可随缘随力放生,进而广为提倡,并为他人放生提供方便。

  四、佛教放生护生理念在当代的意义与实施

  我国汉地放生习俗历史悠久,业已形成传统,对于唤醒世人的恻隐、仁恕、慈悲之心,为天下苍生祈福,德被万物,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客观上也有利于生态保护。

  近百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极大的富足和便利,另一方面则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各种自然资源加速流失。从人文层面看,更是出现了精神空虚、道德沦丧、战争威胁不断、恐怖主义盛行;从生物界来看,各种生物种类正以空前的速度在减少,大多数野生动物不是被人类大量捕杀,就是因人类的活动而失去美好的家园,各种动物的权益受到空前的大规模的剥夺,甚至受到残酷的虐待。这一切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和反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它们的权益应当得到维护,正如当年非洲黑人和印第安土著人的权益应当维护一样,一些大众媒体为此仗义直言,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纷纷建立,一些欧美国家还制订了各种保障动物福利的法律。这一反对物种歧视、为动物争取福利的运动,是在20世纪随着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妇女权利运动而兴起的,这个运动的目标,是把利他主义的精神从人类自己扩大到非人类动物,因为那些动物也同我们一样,能够感受痛苦与快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要解放我们自己,这需要扩大我们同情的圈子,包容所有的生灵和美妙的大自然。哲学家康德说:人必须以仁心对待动物,因为对动物残忍的人对人也会变得残忍。一些社会学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对动物残忍的人,成年后犯罪率升高。印度的思想家和独立运动领袖甘地说: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

  我国虽然号称礼仪之邦,以仁义立国,但从古至今,许多人残酷对待动物的状况还十分普遍而严重。在日常生活中,在菜市场或超市里,人们为了求鲜,活刮、活剖、活杀的陋习比比皆是,甚至这种陋习已经传播到外国的唐人街,这在其他国家是极其罕见的。至于撑开活猪活牛的嘴巴,用粗大的硬管子插进胃里注水,野蛮屠宰也是屡禁不止。这种做法不仅造成动物的巨大痛苦,而且动物体内还会产生有害的毒性物质,损害消费者健康和利益。

  因此,在21世纪,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特殊而积极的意义。提倡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有利于人心向善,抑制杀戮和恐怖主义,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建立和平、和谐的社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抑制不合理的消费和奢靡、腐败之风,改变不良的餐饮习惯,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从佛教修行来说,更是增长慈悲心,减少罪障、疾病,增福增寿,感得现世与来生善果的功德之行。当然,当代佛教徒在放生护生形式上应更灵活一些,不宜拘泥于传统;在内容上应结合现实,作相应的扩充,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影响,避免消极的影响。概括来说,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大方面作大力提倡,积极实践。

  1、大力弘扬正信的佛法,倡导慈悲利他的菩萨精神,净化人心,和谐社会,使更多的人从贪策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这是最根本的放生。

  2、积极从事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支持希望工程,这有利于社会认同佛教的慈悲理念;热情支持和发展素食业和绿色食品,对于从事捕猎、饲养、经营、贩卖、屠宰各种动物谋生者,要多做解释转化工作,设法使他们另谋职业;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动物的合法权益和福利,对于随意遗弃宠物,滥杀无辜生命、虐待动物的行为,要敢于表明佛教徒的严正态度,并通过适当的途径予以谴责、制止。这些是间接而更积极有效的放生。

  3、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断杀茹素,提倡健康的饮食习惯;抵制或减少购买用动物制作的产品,努力寻求替代物品;节约资源,反对奢侈浪费,投身环境保护;教育后代关心爱护动物,不要虐杀幼小动物;支持国家设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和动物保护园区,参加或配合社会各种环境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的活动,热心保护救助国家珍稀动物。这些对于增进自他的身心健康,减少疾病,防止传染病,维护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社会各界认同和支持佛教放生护生的理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寺院和佛教团体应对放生护生活动进行积极的宣传,正确的引导,妥善的管理;对于寺院的放生池要定期清洁、养护,对其中的动物要及时饲养,或转移到更合适的地方。

\

  5、广大佛教徒要本着佛教的信仰和真切的慈悲心,随缘随力参与放生活动,应尽力避免仅从贪求功德的功利心出发、罔顾放生后果的放生行为。当今随着城市化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污染,加上现代养殖业和物流业发达,你赎购的动物往往是缘自工业化批量繁殖的,或来自天南海北五大洲,因而找到适合它们日后生存的放生地点越来越困难,因此参与或组织放生,不仅要有悲心,还要有智慧和必要的知识,慎重抉择与实施。这样既能合理表达自己的信仰和慈悲心,积累功德,又能避免善事变为恶事,或造成新的生态问题,为外界所诟病。

  文成之际,正值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让我们都能葆有一颗恻隐之心、慈悲之心,积极行动起来,放生护生,共同致力于环境和谐、社会和谐!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