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四章)4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23 09:07:27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四章)4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第四章)4

\

  林世敏居士著  第三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用来解释人为什么会在生死苦海中打转、轮回的道理。  这十二种包括:
  ┌一、过去因——(一)无明(二)行
  │ ┌果——(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
  三世流转┼二、现在┤
  │ └因——(八)爱(九)取(十)有
  └三、未来果——(十一)生(十二)老死
  用浅近的白话解释是这样的:一个人由于过去世的无知愚蠹、不明善恶、是非(无明);结果做了许多的坏事(行);有了恶因这一世就投胎受生(识);在胎中身心慢慢地发育(名色);到快出母胎时,眼、耳、鼻等六根都具足了(六入);出世以后,就跟外界有所接触,眼会看、耳会听、鼻会闻等(触),到六、七岁对外界的苦乐能有所感受(受),到十四五岁就对一切美好事物起了贪爱之心(爱),有了贪爱之心就想去追求(取);盲目追求就为自己又种下了来世的恶因(有);有了恶因以后,就又要在来世投胎受生(生),有了生就会再有衰老、死亡的现象(老死)。  十二因缘看来是从无明—老死,依次类推的,但它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环形的锁链。
  生命就是这样始而终,终而复始,流转、轮回不停的。像:..........:鸡...蛋...鸡...蛋...鸡...蛋...鸡...蛋................
  那么,十二因缘的道理,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众生的衰老、死亡就是因为我们有‘生’,有生才会有死。而我们所以会投胎到人间来,这是因为我们以往的无知和愚蠢,不明是非,胡乱作恶所致。因此我们这一世要努力行善,断绝一切恶因,免得以后又要受轮回苦报。
  十二因缘告诉我们生死的原因,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去研究如何了脱生死的威胁;否则醉生梦死,苦难永无休止之日。
  本来十二因缘,从哲学上讲,是有它的理论体系的,即:由形而上学的‘无明’、‘行’,而发展为认识论的‘识’、‘名色’,再发展为经验的现实世界。(指出胎后的‘触’到‘老死’。)但同学们并不太懂哲学,所以我门就不能详细地作这一方面的讨论。  第四 六度  何谓六度?‘度’就是印度梵文的‘波罗蜜多’,意思是‘到彼岸’。
  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那六种方法呢?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一 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别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  布施可以分三种:  (一)财物施 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他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济助穷人,或供人急需,都叫做财物施。
  (二)法施 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能够把道理说给别人听,解释给别人了解,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正确的方法,都叫法施。
  (三)无畏施 指解救他人危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别人因事苦闷、沮丧,我们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这都是无畏施。  一般人布施常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亦即有施者与受施者的对立,因此常易因自己是施者,而生起优越感。佛家主张必须打破这种观念,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就是说不要为了希望别人报答,或满足自己富贵的优越感,或为了其他的目的而去行布施。
  朋友们记得一个故事吧?有一年齐国闹饥荒,许多有钱人家备了许多酒饭菜肴,遇有路人经过则高呼:‘喂,来吃吧!’由于态度不够真诚,语气洋溢著太多的优越惑,因此,一些有志气,自尊心很强的人,虽然饿得饥肠辘辘,步履蹒跚,但仍然不愿意接受施食,而宁愿活活地被饿死。
  这就是不能做到佛教‘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造改的悲剧。所以我们施舍别人的时候,要记住:‘施人慎勿念’的古训。  二 持戒  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为不踰矩。
  凡人都不是圣贤,常常有许多的弱点,加上外境又有许多的引诱,极容易做出许多坏事,小则个人身败名裂,大则损人伤群。因此佛教制定许多的戒律,来帮助人们克制自己的私欲和冲动,洗净人格上的污点。
  我在本书中提到过,戒只是一种消极防患,它的精神却是积极的。举不杀生为例,不但自己不杀生,还要去救众生,见死不救,就是犯戒。因此持戒可以维护善良风俗,维系道德伦理,鼓励人人行善,达到天下一家的理想。
  有人误会说:‘不信佛教非常自由,一信了佛教,什么都不能做了。’其实这是不肯用心思考的结果,未信佛教而做坏事,仍然是要遭受因果报应的,就像不懂法律而犯法,仍然要坐牢一样。俗语说:‘不知不罪’只是一种误传。  试问地心吸引力会因为你不信,而就不存在了吗?  所以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做一个好国民都要遵守许多的法律,何况要想修行成佛,脱离生死苦海呢。  戒一共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四级,其名目繁多,条文亦繁,不容细说。其中五戒在前章已经论及,就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普通一个出家的和尚要守二百五十戒,尼姑要守五百戒,可见出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文章来源于网络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