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的医学思想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23 09:12:09
佛教的医学思想

  佛教的医学思想

\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外感六淫(寒、暑、燥、热、湿、风);日本“汉方养生谈”亦分病因为内七情与外五邪(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等)。七情被认为是生病的主因,因为“七情是五脏之主,喜和恐太过激烈,伤心;怒则伤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悲则伤肾”。中医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阐述者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摩诃止观》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大智度论》中记载,疾病的产生是由外在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所造成的。南传的《清净道论》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种原因: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总结说来,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
  四大不调
  人身由四大假合,神识在六道中轮回。所谓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此身由四大所成,是印度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医学中,倡言经络气血、五脏六腑各有其独特系统。《小止观》说,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其中,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凡四大之身生病,悉由多食所起,或由劳力而发。”又《金光明经》记载,持水长者教导其子流水为众生医治病苦的方法:“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云何当知,饮食时节,若食食已,身火不灭?云何当知,治风及热,水过肺病,及以等分,何时动风,何时动热,何时动水,以害众生?时父长者,即以偈颂,解说医方,而答其子: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三而说,从如是数,一岁四时,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三三本摄,二二现时,随是时节,消息饮食,是能益身。医方所说,随时岁中,诸根四大,代谢增损,令身得病。有善医师,随顺四时,三月将养,调和六大,随病饮食,及以汤药。多风病者,夏则发动,其热病者,秋则发动,等分病者,冬则发动,其肺病者,春则增剧。有风病者,夏则应服,肥腻酢,及以热食,有热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冬服,甜酢肥腻,肺病春服,肥腻辛热,饱食然后,则发肺病,于食消时,则发热病,食消已后,则发风病。如是四大,随三时发,病风羸损,补以苏腻,热病下药,服呵梨勒,等病应服,三种妙药,所谓甜辛,及以苏腻,肺病应服,随时吐药,
  若风热病,肺病等分,违时而发,应当任师,筹量随病,饮食汤药。”这与中医的四时、五脏、阴阳相联系的理论相通。
  贪瞋痴毒
  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内在的贪、瞋、痴三毒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维摩诘经》说:“我现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过去的妄想所造成的。众生因为执着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来自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妄念。以下分别说明贪瞋痴之所以致病的原因。
  贪:是对于自己的喜爱境生起染污耽着的心。例如:贪求美食过饱,而致消化不良;好吃零食、甜点;不定时的饮食,吃完后无暇清除牙垢,贪着美食留在口中的美味,时间久了,自然容易产生酸,成为细菌的温床,造成蛀牙和肥胖。
  《摩诃止观辅行》上说贪着美好的色、声、香、味、触五种东西,都会产生疾病。因为色、声、香、味、触会蒙蔽我们的心智和德性。因此,佛教的养生之道认为:沈迷色境的人多半会生肝病;贪享声音的人多半会生肾病;贪爱香气的人多半会生肺病;贪图口味的人多半会生心病;眷恋触觉的人多半会生脾病。可见凡事以中道为宜,否则贪图睡眠容易造成惛沉;贪求美味,吃过多的高脂、高醣的食物,引起诸多慢性病;缺乏运动、噪音过高等,容易造成现代人的文明病。凡事若能有所节制,求其适中,则易拥有健康的人生。
  瞋:《大智度论》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心起时,血脉贲张,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复发等疾病。清朝普能嵩禅师有一首偈云:“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先忌瞋,脉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细度迷津。”医生在为人治病时,要先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比方说,伤寒病最忌讳瞋怒,先将情绪平稳下来,不要起瞋恨心,就比较容易治好。
  痴: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众生何尝不是如此呢?被无明烦恼缠缚身心,而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即使生病,只相信偏方密医,也不愿探究病痛产生的前因后果,加以对症治疗。身体外在的病,容易察觉,但心里的毛病,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而不自知,久积则易成病。现代生理学认为,忿怒、愉悦、忧愁、恐惧、悲伤、激动等心理反应,会影响体内的生理变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愈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精神疾病等。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到:“当一个人不快乐、发怒或紧张受压力时,脑内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 )’,这是具有毒性的。”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专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例如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净观来对治,观想不净的种种,自然不会再起贪爱。对于瞋恨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观,发脾气时,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气就发不起来。若愚痴太重,就以因缘观来对治,想到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犹如飞尘与粪土,何必愚痴呢?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若是懂得陶冶心神,修养自己的心地,凡事心平与气和,必能受用无穷。
  总之,佛法的诸多药方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去除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心。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成语名称以直报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