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教的坐禅修炼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23 09:12:36
佛教的修行方法当然就是“禅修”或“静坐”。但是从其继承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大、小乘佛教对人生哲学的不同理解来看,这些修行方法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延续至中国,对显宗方式再否定、再超越,藉以表现五彩缤纷的宗教思想,逐步形成修行方法简便易行的禅宗。佛教既然是起源于古老的婆罗门教流行的印度社会,其宗教观念及其解脱修行的方法都免不了会受到浸染,所以古老的、《奥义书》里所宣扬的宗教理想和修行方法,如“梵我合一”

佛教的修行方法当然就是“禅修”或“静坐”。但是从其继承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大、小乘佛教对人生哲学的不同理解来看,这些修行方法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延续至中国,对显宗方式再否定、再超越,藉以表现五彩缤纷的宗教思想,逐步形成修行方法简便易行的禅宗

佛教既然是起源于古老的婆罗门教流行的印度社会,其宗教观念及其解脱修行的方法都免不了会受到浸染,所以古老的、《奥义书》里所宣扬的宗教理想和修行方法,如“梵我合一”、“轮回解脱”、“瑜伽静虑”等,在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阐扬。

\

那么,古代印度佛教信徒们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修行的呢?那就是静坐调心、这种方式在印度梵文里称为“yoga”,中文按照梵文的读音译为“瑜伽”。这个字最初是梵文“yogah”(意为“契合”),因为梵文和英文同属于“印欧语系”(lndo European language system),所以在与欧洲的日尔曼语混合之后形成了英文中的“牛轭”(voke),意为“管束”或“协调”。其实,在佛教兴起之前的婆罗门教中,就盛行“瑜伽”的修炼方式,它强调以一种系统、复杂、高难度的身体姿势配之以相应的呼吸、仪式等,以体会修炼者与超越之神的契合,其中佛教常用的“坐禅”是较容易的身体姿势之一。这种修行方式,就是控制修炼者的身体,引导其思想使之集中于某一预想的观念,然后达到身体及思想与某种神秘存在的统一。

这种通过修炼身体姿势与心思的统一方式,即身心、神形的契合方式,在古代印度的宗教修行中是很普遍的。根据佛教传统的说法,佛祖释迦牟尼最初想到沙门的名山学道时,就差遣人员外

出寻找得道之人,结果寻访到的两个人都是沙门传统的瑜伽师。当时瑜伽师流行一种严酷的修行方式:静坐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很少进食,身体的姿态也不像人体自然状态下那样舒适-释迦牟尼就是模仿了这样的“瑜伽”方式,开始苦行修炼÷经过了前后六年自我折磨式的苦行,如七日一餐,食植物种子或草叶,穿树皮,拔发须,卧牛粪,他已变得气息微弱,濒于死亡。结果他体会到传统瑜伽师的苦行方法对自己并无效用。他毅然决然地改变方法,重新进食,并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洗净了六年的积垢,然后到菩提树下去结跏跌坐,端身正念,立下宏大誓愿:宁愿血缘干涸,身体腐烂,如不成佛,决不起座。他就这样坚持了七天七夜的冥想静坐,终于成就了佛果。此后,他便有了佛陀的称号。佛祖释迦牟尼修炼方式的故事表明,佛教的修行方式对于传统印度教或者沙门的修行方式亦有所损益,即从传统瑜伽师复杂的苦行开始转向较为简单的、相对舒适一些的结跏跌坐。佛教的修行者后来便采用此种方式为普遍的方式,它可能是由释迦牟尼根据瑜伽修行方式中较简单的一种加上自己的体会而成的。

当然,按传统瑜伽方式的苦行修炼和传统佛教的结跏跌坐都是为了人生论上的解脱,所以,其修行方式的变化,也是与其人生哲学的内容相关联的。《禅定点奥义书》中说:“练体与制气,敛识与持意,静虑三摩地,瑜伽六支也。”《瑜伽顶奥义书》也说:“千世再转生,无由销罪孽,独以瑜伽见,轮回从此绝。”这就是进修炼方式与人生论的统一,用婆罗门教的话讲叫“梵我合一”,个人也因此而得解脱。而佛教的结跏跌坐是一种新版的修行,不过身体姿态没有传统的瑜伽师那么多、那么复杂了,常见的就是坐姿或坐禅。既然是坐禅,它也不仅仅是个身体的姿势,它也有自己的意念,这意念含有佛教的人生论和智的成分,而不是“静虑”掉所有思想。这也使得佛教的修行方式从“瑜伽”苦行转到了“禅”,坐禅就成了佛教修行的普遍方式。

佛教的修行方式,是对婆罗门教瑜伽方式的继承和扬弃,二者都属于同一种修行传统,都强调修行过程中的定(身体的姿态)慧(思想观念),实际上其修行方式是定慧双修的,瑜伽苦修意在以定生慧,所以身体姿势复杂、难度大,对肉体的痛苦和磨难也大,以为不如此不足以获得内心丰富而超越的境界;禅或坐禅意在以慧助定、以慧超定,所以身体姿态取简单、舒适之结跏趺坐,让思想有广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便通过思想的驰骋奔放而达于思想空寂。坐禅并不是不思想,而是通过冥想而至思想空无,一如江河溪流,只有自由奔放才能泻入海洋(empty into sea,入海即空);而对原来的江河溪流来说,海洋既是失掉了它们自我的空(法空),又是水超越了江河溪流的最大之有(性有)。佛教坐禅或禅定的修行方式,不是形式上的断绝思想,而是超越思想的思想;不是简单的空,而是通过了复杂的空空。它修行方式上的这个特点,只有通过与其传统的瑜伽修行方式的比较和分析之后,才容易明确起来。

关于禅这种佛教的修行方式,其读音也是很有趣的。胡适曾指出:“‘禅’字起源很早,在小乘大乘以及各种小说里,都有‘禅’字。记得小时候,看《水浒》,看见花和尚鲁智深打了一根八十二斤的禅杖,禅读作单,后来才知道读错了,其实并没有读错。因为禅字的原文,是Dhyana,音近单。”(《胡适论争集》,耿云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下卷,1998,2406页)同样有趣的是,“禅”字在西方文献中被用以标识中国佛教的禅宗“禅”时,用了“Chan”,而指日本佛教禅宗中的“禅”时,用了“Zen"。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以同样的读音方式标明时却发生了明显的差别:Dhyaha、Chan、Zen,这种情况倒是值得学者们进一步地思索的。

佛教从释迦牟尼创教开始就借鉴了瑜伽的修行方式,却比较稳定地采用了坐禅这样的姿势,作为普遍的修行方式,进而发展到大乘佛教,再到中国佛教特别是禅宗,居然做到了以一种修行方式指代一种宗教的程度。这其中有一点还值得特别提及,那就是这种相对简单、舒适的修行方式,与瑜伽苦行相比,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从复杂艰难的姿势中解放了人的身体,而且也松弛了与之相应的思想注意力,使之可以更多地运用于反思。与其他宗教传统相比,佛教的思想内容相对要丰富得多,思辨形式也要精细得多,这恐怕都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修行方式的简化而给思想方式带来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佛教演变到了中国的禅宗诸派,坐禅的方式只保留了一个符号性的意义,禅宗的价值取向本质上已经转向体会其核心——佛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并传播演化为日本佛教、美国西海岸佛教,皆是以“禅”指涉佛教的思想内容,其重心就已不再是其修行的方式了。(信息来源:摘自《上海佛教》)

\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