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佛法要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8-28 09:13:26
佛法要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此文是弘一大师1938年7月16日(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宝寺的演讲。内容主要讲述了佛法的要义主旨,即发大菩提心、力行慈善、严行戒律;并澄清了世人对佛教的几点大误会,阐明:佛法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不是哲学;并指出,批评佛教的人应首先深入了解佛教。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
佛法要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此文是弘一大师1938年7月16日(戊寅年六月十九日)在漳州七宝寺的演讲。内容主要讲述了佛法的要义主旨,即发大菩提心、力行慈善、严行戒律;并澄清了世人对佛教的几点大误会,阐明:佛法不是迷信、不是宗教、不是哲学;并指出,批评佛教的人应首先深入了解佛教。
  我至贵地,可谓奇巧因缘。本拟住半月返厦。因变、住此,得与诸君相晤,甚可喜。
  先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须常抱积极之大悲心,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作利益众生之种种慈善事业。乃不愧为佛教徒之名称。
  若专修净土法门者,尤应先发大菩提心。否则他人谓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送死的。若发此心者,

\

自无此误会。
  至于作慈善事业,尤要。既为佛教徒,即应努力作利益社会之种种事业。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起误会。
  或疑经中常言空义,岂不与前说相反。
  今案大菩提心,实具有悲智二义。悲者如前所说。智者不执着我相,故曰空也。即是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做种种之利生事业。
  若解此意,而知常人执着我相而利益众生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不久、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智之义,如是所作利生事业乃能十分圆满也。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建设乃得实现也。
  今能了解佛法之全系统及其真精神所在,则常人谓佛教是迷信是消极者,固可因此而知其不当。即谓佛教为世界一切宗教中最高尚之宗教,或谓佛法为世界一切哲学中最玄妙之哲学者,亦未为尽理。
  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然。
  谬见,而与以正见。迷信,而与以正信。
  因佛法是真能破除世间一切恶行,而与以正行。幻觉,而与以正觉。
  包括世间各教各学之长处,而补其不足。
  广被一切众生之机,而无所遗漏。
  不仅中国,现今如欧美诸国人,正在热烈的研究及提倡。出版之佛教书籍及杂志等甚多。
  故望已为佛教徒者,须彻底研究佛法之真理,而努力实行,俾不愧为佛教徒之名。其未信佛法者,亦宜虚心下气,尽力研究,然后于佛法再加以评论。此为余所希望者。
  以上略说佛法大意毕。
  又当地信士,因今日为菩萨诞,欲请解释南无观世音菩萨之义。兹以时间无多,惟略说之。
  南无者,梵语。即归依义。
  菩萨者,梵语,为菩提萨之省文。菩提者觉,萨者众生。因菩萨以智上求佛法,以悲下化众生,故称为菩提萨。此以悲智二义解释,与前同也。
  观世音者,为此菩萨之名。亦可以悲智二义分释。如《楞严经》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约智言也。如《法华经》云:“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约悲言也。
  译文:
  我来到贵地,可以说是机缘巧合。原来打算住半个月就返回厦门,因暂时的变故,住在这里,所以才得与诸君会晤,心里非常高兴。
  先简略说说佛法大意。
  佛法最关键的是有大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就是普度众生之心。所以相信佛法的人,须常常怀抱积极的大慈悲心,发下救济一切众生的美好宏愿,努力地做种种使众生受益的慈善事业。这样才不愧于佛教徒的名称。
  如果是专门修炼净土法门的人,尤其应该先发下菩提心。否则的话他人会认为佛法是消极的、厌世的和送死的。如果发下菩提心,就不会有这个误会。
  至于做慈善事业,尤其重要。既然做了佛教徒,更要做有利于社会的种种事业,这样才能让他人了解到佛教其实是救世的,积极的,不至于对佛教有种种误会。
  有人疑惑佛经中不是常常阐述关于空的义理,这不与上面所说的相矛盾吗。
  仔细研究,所谓大菩提心,实际上具有悲悯和智慧双重含义。悲悯之义则如以上所说。智慧的人不执着于自我,所以称作空。就是要以无我的伟大精神,去做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业。
  如果理解这层意义,就知道普通人如果执着于小我而为众生谋利,则能力有限,做慈善的事业范围小,时间也不能持久,总是不彻底的。如果想能力强大,慈善事业的范围大,时间持久而且行为最彻底,就必须学习佛法,了解悲悯与智慧的含义,这样来做慈善事业才能彻底圆满。所以理解空的义理的人,能够打破平常人执着于自我造成的偏见,将之一扫而空,然后发扬无我的精神,努力切实地去做种种事业。这就好像在世上行事,要先将不良的习惯改正,然后才能更好地建设这个世界。
  如果能了解到佛法的系统知识和其精神之所在,就知道一般人说佛教是迷信及消极的东西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也有人说佛教是世界上一切宗教中最高尚的宗教,或者说佛法是世界上一切哲学中最玄妙的,这也不恰当。
  (佛法)说明人生宇宙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用正确的见解纠正错误的见解,用正确的信仰纠正迷信。
  因为佛法真的能破除世间的一切恶行,代之以善行,破除一切幻觉,代之以真正的觉悟。
  包括世间各种宗教与学说的优长,还能弥补其不足。
  普遍满足一切众生的需要而无所遗漏。
  不仅在中国,现

\

今的欧美各国人,也正在热烈地研究和提倡佛教。出版佛教书籍和杂志很多。
  所以希望已经成为佛教徒的人,必须深入彻底地研究佛教的真理,并且身体力行,才不愧于佛教徒之名。还没有信佛教的人,也应该虚心研究佛教,然后再对佛教加以评论。这是我所希望的。
  以上说的是佛法大意。
  当地的信徒,因为今天是菩萨的诞辰日,请我给他们解释南无观音菩萨的教理,因为时间仓促,只好简略地说说一二。
  南无,是梵语,也就是皈依的意思。
  菩萨是梵语,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知,萨埵是众生的意思。因为菩提从佛法中求取智慧,以悲悯之心解脱众生,因此称为菩提萨埵。这里悲悯与智慧双重含义的解释,与上文相同。
  观世音是菩萨的名字。《楞严经》说:“由我这里能观看和听到十方圆明,所以观音的名字叫遍十方界。”是就智慧那一面说的。如《法华经》说:“苦恼的众生如果一心叫菩萨的名字,菩萨立刻就能听到他的声音,凡是这样做的人都能得以解脱。”所以称菩萨为观世音,是就其悲天悯人那一面说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