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入佛“三知”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9-08 09:09:16
入佛“三知” 第一知叫"知止",止从字面上来讲是停止。儒家有个很重要的文献叫《大学》,其中讲到"知止而后学,学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所以这个止是在这个意义上去运用,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界限。我们做一件事情,比如我们在人行道上走,我们知道人行道左边到哪里,右边到哪里,超过了范围就会走到车道上去或者走

  入佛三知

  第一知叫"知止",止从字面上来讲是停止。儒家有个很重要的文献叫《大学》,其中讲到"知止而后学,学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所以这个止是在这个意义上去运用,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界限。我们做一件事情,比如我们在人行道上走,我们知道人行道左边到哪里,右边到哪里,超过了范围就会走到车道上去或者走到路边的沟里去。所以在那个边上要停下来,不能再往左边去了,或者不能再往右边去了。止的意思之一就是界限,具体地说就是规范。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界限,我们要做每件事也都有它的规范。做人有做人的规范。做人有一般的规范,也有特别的规范。比如做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规范,做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规范;做老师有做老师的特别的职业规范,做政府官员当然也有做政府官员的特别的职业规范。

  所以知止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学佛以前,像我自己回忆自己在学佛以前,生活都是比较迷惘的。对于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自己心里没有谱,没有一个界限。好像一辆车行走在一条没有界限的路上,它有时会向左边偏很远,有时会向右边偏很远。那么要学佛呢?第一步我们就知道了,我们做人要有一些最起码的规范,哪些可以做,哪些是一定不要、不能做的,这部分内容在佛教里面称之为戒律。戒律不一定是我们受了戒以后才应该知道它,才应该按照它去做。在我们受戒以前,我们要明白,做为人,我们拥有很多珍贵的东西,我们要保住这些珍贵的东西。这些是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权利, 是人生一笔财富。所以我们有必要遵循做人的一些基本规范。

  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给在家人提出五条基本的规范,这五条规范我们称之为"五戒"。第一条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第三条不邪淫;第四条不妄语;第五条不饮酒。这五条是释迦牟尼佛对在家佛教徒提出的五条要求。我们在生活里,如果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上,非常明确的知道有这五件事情,我们就会对自己有一个警戒;或者其中某一条在一时半刻做不到,比如不饮酒一时做不到,那起码会要求自己其他四件事情不要去做。

  第一不杀生

  首先是不要杀人。不伤害人的身体,不伤害其他生命的身体,中断他们的生存,这是不杀生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是不会去杀人的。但是在生活里面,往往会无故地伤害动物。如果我们没有明确的意识,对自己没有约束,不"止",不知道这个界限,对于人与其他众生的生命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认识,往往我们会随着无名烦恼去做伤害其他众生生命的事。

\

  在佛教里面讲到,我们伤害其他众生的生命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我们所发出去的最后我们会收回来。我们曾经发出去什么,就会收回来什么。比如我们往天上扔一样东西,它总会掉到地上来。可能我们以五公斤的力量扔上去,它会以十公斤的力量重新掉到地上来。我们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也是这样,它发出去然后我们又会收获它。不是说发出去了与我们没有关系了,发出去了以后我们要为它负责任。

  杀生的行为一旦发出去,给我们收回来的是什么呢?收回来的也是与生命存在相关联的结果。大处来讲,与我们生命的生和死相关联;小处来讲,与我们的生命健康和寿命长短有关。我们会收获这些果报。一般来讲,杀生多的人容易生病,容易短寿,容易没有安全感。为什么没有安全感呢?因为他使其他众生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也就没有安全感。而且他的朋友会很少。为什么呢?因为他伤害过其他众生,或者他习惯于伤害其他众生,其他的众生当然也就害怕他。所以他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少。如果他有朋友的话,也往往是招感那些喜欢杀生的朋友。所以喜欢杀生的人就会有很多喜欢杀生的朋友。后面几条也都一样。喜欢偷东西的人会遇到很多喜欢偷东西的朋友;喜欢滥搞男女关系的人总是遇到种种会推动他堕落的那些环境和人;喜欢喝酒的人总是会有很多酒肉朋友。

\

  这个道理就是佛教讲的"苦、集、灭、道"中的集,收集的"集"。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生活里的"集",凡是喜欢踢足球的人,你注意观察一下他的生活,他的房间里一定有很多球星的照片,一定掌握了很多关于足球赛的信息,他一定认识很多喜欢观看球赛、喜欢踢足球的朋友。因此对他来讲,看一场球赛要比我们简单得多,因为他这方面的关系很熟。这就叫集。当然如果你们学佛的话,那又是一个集,我们就会发现房间里与佛有关的书很多,认识的人也是学佛的多。我们会认识很多法师,认识很多居士,我们跟很多寺院有联系、有往来。这也是集。

  现在再回到不杀生这件事情上来说,它在我们的生命里面所招集的,都是与生命的安危、生存、生死有关的一些恶的因缘。昨天我也讲了,喜欢杀生的人容易生在有战争的时代,生在有战争的国度,容易遇上战争。这是讲不杀生。这是我们应该知道、并在行为上面,现在就要停下来的第一件事。

  第二不偷盗

  不偷盗是关于财物的。财物也是用来维系生命的东西,所以偷盗财物有点接近于影响别人生命的生存。当然去撬人家的门、破窗而入这样的事,我们一般不会去做,正人君子不会去做。但佛教讲的不偷盗,它的意思很广泛,有很细的要求。不仅仅是不可以破窗而入,也包括你在单位里、在任何环境下,如果对方没有同意,属于他人或者集体的东西我们都不可以占为己有。比如打个电话呀,拿一张信笺纸,比如说用一次公车……这些应该都属于盗这一类。如果我们要维持行为的廉洁,必须要在这些地方注意。如果我们做得好,慢慢地我们的气质会改变。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向别人去宣布,说"我不偷盗";或者说"我一向不杀生"。其实不用说,你一出现自然会给人相关的信息。不偷盗这条戒持得好的人,给人一种特别值得信赖的感觉。如果是做生意的话,就会有很多人相信你。人家跟你谈判的时候,会特别放心,签协议时盖不盖章都无所谓,觉得你这个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心术不正。它有这种感染力量。这是讲在生活方面不偷盗。

  不偷盗还有更细的。除了财物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东西,我们也有可能偷盗。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有时不一定盗窃财物,偷一条信息也是偷盗,偷网站密码也是偷盗。黑客其实就是犯偷盗。为什么呢?他偷的是知识,破译人家的密码,他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偷。黑客就讲了,我没有偷,我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不错,那是你自己琢磨出来的。但是人家设这个密码的意思,就是不希望别人知道,你在对方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你琢磨出来了,你专门用心研究出来了,这就是偷盗。就和门一样,你说我没有撬门,我就是琢磨出来了,把你这个门弄开了。所以黑客是偷盗。比如别人的账号,因为现在在很多电脑上会有交易,有些人就偷偷把这些电脑的密码弄到手。这是抽象的偷盗。

  还有的偷盗,不是盗知识,也不是盗财物,而是盗名。有一个成语叫"欺世盗名"。这件事情明明不是你做的,你却说这件事是你做的,然后大家都认为这件事是你做的,这就是盗名。古人还有句话叫"不要掠人之美",盗名就是"掠人之美"。像写文章、搞创作的人,剽窃别人的创作作品为己有,就有掠人之美之嫌,也属于盗名。盗名在过去也许不算什么,但在今天的信息时代,盗名就不得了。"名"可以变成实际的经济利益,实际的种种财富,这种名也是一种社会资源。所以"盗名"的现象,我觉得现在比较普遍。如有一些假冒伪劣,那就是盗名。明明不是那个厂家生产的,贴上人家的商标,那就是盗名了。而且它既是盗名也是盗利,是通过盗名来达到盗利的目的。这些是讲的不偷盗。

  第三不邪淫

  不邪淫的意思是,在家的佛教徒可以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与自己的伴侣发生男女关系。因为要生儿育女,有社会责任。那么如果跨过这个范围,跟第三者发生关系,就叫邪淫。邪淫既伤害当事人的身心,也伤害各自的家庭,也伤害社会的稳定。这个伤害也是全方位的辐射。所以这件事情是我们特别应该知道要停下来的,要刹车。我为什么要用"知止"来概括这件事情呢?因为我们在生活里面开车,该刹车时必须要刹车。

  有一次我接待一位女孩,她找我谈话。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她说:师父,我本来有家庭,现在我喜欢上另外一个人怎么办呢?我就很直接地跟她讲:不行。你有家庭,那么你对你的家庭就有责任,你不可以没有界限,让你的感情蔓延到其他人的身上去。那不仅是对你家庭的伤害,也是对别人家庭的伤害。

  可悲的是,今天的社会在很多渠道、在很多舆论工具上所渲染所推动的,好像都是鼓励大家在感情上、在男女关系上毫无界限,随便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信息,把我们朝这个方向引诱,这是很危险的。现在科技很发达,信息沟通很方便。这一切方便的手段当然可以用来给我们谋福利,但要是用来作奸犯科也是很方便的。特别希奇古怪的是,现在听说有网恋,在网上组成家庭,在电脑上谈恋爱,后来两人走到一起。听说后果有很可怕的。因为在电脑上谁也不知道谁,走到一起原来还是认识的人。所以诸如此类的这些怪现象,都是我们社会不知止,没有界限,不知道刹车所造成的。

  一个学佛人首先要知道在念头上、行为上面刹车。邪淫这样的恶行,都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是由很多的因缘促成的,它是由一定的时间作铺垫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作为在家的居士怎么样去避免这些错误呢?当然首先你要知道,有些界限是不可以逾越的。另外,应该多方面去建设自己的家庭,从正面去建设自己的家庭生活,建设夫妻关系,那么就能避免。有的夫妻在一起,他们的关系破裂了,已经疏远了,已经很冷漠了,有隔阂了,双方不愿意面对,都回避,假装不知,慢慢发展就容易恶化。

  很多的青少年犯罪(包括很多犯罪分子),有人研究,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小的时候,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往往有一些缺陷。有些是单亲家庭,或者是父母关系已破裂,这样的家庭环境很容易使小孩子受到伤害。因为这样的家庭,不能给予小孩足够的爱、足够的关怀,不能给他正常的关怀和家庭温暖,结果就会在幼小的心灵里面积压对社会对生活的不满和仇恨。因为小孩子不懂事,没有理解的能力,他是本能地会对社会对他人积压一种仇恨心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绝大多数是这样。除非有一些人他很有天赋,是有来历的。他过去世的积累很好,心理素质很好,虽然小时候没有得到爱,但长大后却知道更好的爱别人,也有这样的人。绝大多数人是小时候得到了什么,长大后就把他得到的放大了还给社会。小时候如果他得到过爱,长大后他就会放大这个爱还给社会;小时候他得到的是冷漠,冷遇、被抛弃、没有人理睬,同样地他也会把这些放大再还给社会。人有时候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在男女关系上要知止。

  另外,有一些场合不要去。像一些非法的娱乐场所,什么洗浴中心之类的地方不要去。本来有些名堂我并不知道,但有时我在寺院也曾接待这方面的人。有一次有位洗浴中心的负责人,他愁眉苦脸地来找我。我问他:"你有什么事?"他说:"我最近很烦恼!" 我说:"怎么烦恼呢?"他说:"经常有人来找我的麻烦,要跟我打仗,拿刀子要杀我,我经常忍不住要出去跟人打架,忍不住拿着刀子去跟人干仗。"我说:"你知道吗?你做这个事本身是个缺德的事情。"我直接跟他这么讲,我说:"你做的是损德的事,你那洗浴中心是不是****服务?"他说是。我说:"这就是损德的事,损德的事招惹这类事情,那是当然的。如果你不停下来,不把你那个地方整个停下来,恐怕还不仅是打架,还有更严重的后果。"后来跟他讲,他下决心说回去改。

  所以有些场所不要去,要知道停下来,走到那里时要停下来,把脚步放慢一些。你们要是读了《地藏经》,就知道《地藏经》里面有很多鬼。什么吸人精气的鬼,吸人精血的鬼,吃胎卵的鬼,三目鬼王、四目鬼王等等。我们不要以为鬼就是青面獠牙很凶的。不是的。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网站上的黄色画面,那就是吸精气鬼。你看的时候,你的精气就耗散了,那就是那些魔鬼精心设计的圈套。现在人们都往这个圈套里跳。吸精气鬼活动最多的地方,就是那些娱乐场所。一些人的生活过于放纵,比如说饮酒无度,这些事情就是吸精气的鬼。还有一些活动,像毒品,就是魔鬼的化身,可以说是死魔。

  所以我们不要把鬼神秘化。鬼并不神秘,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我们不要去碰它,我们要有一个界限,有一个人行道。我们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我们在人行道上走,鬼拿我们是没有办法的。因为佛经是在过去记录整理成文,所以它有时在语言表达上,会用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用来描述我们的社会生活。佛经里面讲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都有都存在。

  第四不妄语

  主要是不要坑蒙拐骗。如果是修行的人,在自己修行的境界上,保持诚实就可以了。

  第五不饮酒

  酒会伤害我们的理智。今天下午我们上殿的时候,就有一个喝酒的人在外面大吵大闹。喝醉了酒的人,他的人格是破碎的,他没有健康的人格。在人格不健康、理智受损的情况下,他往往会做很多蠢事。他会杀生,会偷盗,会邪淫,他会骗人等等。所以酒精应该受到控制。释迦牟尼佛制定的不饮酒这条戒律,还包含不要吸食毒品。像海洛因、吗啡,这些都会让人上瘾的、接触了以后难以摆脱的东西,都不要去碰它。

  如果讲到上瘾的话,除了有物质的,也有精神上的麻醉品。精神上的麻醉品我们也要远离。因为精神上的麻醉品会使我们不能振作精神,使我们不能关注现实,使我们不能奋发向上,使我们远离现实。有些文学、影视作品,就是这种精神上的麻醉品,会使我们丧失理智,会伤害我们的理智。这些我们都要远离。这是我讲的第一个? "知止"。

  第二个叫"知足"。知足是指在物质上的。这一点好像和今天的时代有一点不合拍,因为今天是一个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时代。商品经济靠什么支撑呢?就靠我们欲望的膨胀来支撑。商品经济希望我们喝了一瓶"娃哈哈"以后,下次要喝两瓶,再下次要喝四瓶,再下次要喝八瓶才可以,那些厂商才高兴。

  在这里,我说的"知足"主要是指在获得的物质上面知足。我们在奉献、播种、耕耘上永远不要知足,但是我们在得到、索取、收获这一点上要知足。知足意味着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如果不珍惜,它就一钱不值,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一件衣服我们非常珍惜它,它的价值才发挥出来;如果我们根本不珍惜它,今天这一件,明天再换另外一件,那么它的价值就难以发挥。所以知足包含了我们要珍惜生活资源这一层意义。这种在物质上的知足,反馈到我们的精神生活上,能使我们得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跟奢侈的快乐不一样。奢侈的快乐使我们很累,它让我们老是要向外狂奔不止,不断地求。而珍惜物资资源的生活,因为我们精神生活的充实,使得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显示出特别的意义来。

  有钱的人当然有他自己的快乐。有钱的快乐我没有体会过,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不过我想,如果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话,他那个怎么样也就显得不珍贵了。往往是我们很辛苦、经过一定努力得到的才显得珍贵。大地上的泥土珍贵不珍贵呢?不珍贵。因为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随便就可以抓到一把泥土。

  有钱有到了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时,我估计可能也会有快乐,但不会持久。他这种快乐使心不安。贫穷的快乐是真的快乐。为什么呢?比如说我现在手上只有五块钱了,我用这五块钱去买一块面包,再买一瓶汽水,你在吃这个面包和喝这个汽水的时候,心态就不一样,你一定是全力以赴的,是非常仔细的。这个里面有乐趣,贫穷的乐趣。我建议你们有机会体验一下。贫穷的时候,我们对所拥有的东西总是会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去发挥它的作用,不会随意去丢掉它。即使是一个易拉罐,你也会把它改造成笔筒,花瓶等等。在这个过程里面,你的创造力会被激发出来。

  知足,意味着不要把生命全部消耗在物质追求上。把生命全部消耗在物质追求上,就很难回归到信仰上来。当然,我并不是主张贫穷,而是主张要珍惜我们已经拥有的。我不是希望你们把拥有的财富都送给人,都扔掉它,处于贫穷状态。而是对已经有的我们要低下头好好想一想要珍惜它们,打量打量现在的情况。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是经常想我没有什么,很少想我已拥有了什么。知足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经常想到自己原来已经拥有了许多,我拥有这些就已经足够了。要这样去想,注意自己拥有的,清醒自己拥有什么,对自己所拥有的保持正知。

  出家比丘的生活,如果按释迦牟尼佛的要求,非常简朴。这种简朴的生活有它特别的味道。虚云老和尚,我们现在看他老人家的照片,大褂上面很多补丁,补了又补。据说他老人家到北京去出席亚太和平会议,会见很多外国的高僧和代表,当时的中央政府希望他老人家换一件衣服,穿得漂亮一点。去接见外宾嘛!虚云老和尚不管那一套,到时出现还是那一身衲衣,搞得有的官员很不高兴。但虚云老和尚他是一位禅者,不管那些,我行我素,还是那身衣服。所以在这方面,精神生活的充实,确实包含其中。我们自己家里的东西,你注意体会一下,有一些东西你用的时间长了,它成为你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你会很珍惜它,和它成为朋友。如果我们老是把注意力向外,见异思迁,就会冷漠我们已经拥有的,就像冷漠一个朋友一样。老是去找新朋友,旧朋友就被你抛弃了。

  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要明白它、珍惜它,这叫做知足。知足者,快乐会很多。第二个"知足"就是指这个意思。

  第三个叫"知皈"。皈是皈依的皈,回来的意思。除了要吃饭穿衣结婚成家生儿育女以外,人生还有一个很重大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在佛教里称作"生死大事",哲学家叫它"终极关怀"。我们人生从哪里来?死到何处去?生命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人从出生到死亡,往往是像一片树叶一样,随风飘荡。有时候吹到屋顶上,有时候吹到水沟里,身不由己。很多人就这样度过了一生,没有能够静下来,没有一天静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没有去思考。

  信仰,应该说是人类普遍的需求。当然有的人,没有觉醒这个需求,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个需求,其实它是我们普遍的需求。知皈,从佛教来说就是要知道归依处。知道了归依处,我们的心,就有了精神家园,就有了精神支柱。这时候,你对生活中的一切,就有一个判断的标准,知道怎么选择,怎么取舍。在人生的种种境遇之中,我们比以前更有力量和信心。

  做一个佛教徒,第一步就是三皈依。三皈依这个仪式,表明你已经明白了佛法僧三宝是你生命的真实依靠之处。所以现在你通过三皈依这个仪式,把佛法僧三宝接纳到自己的内心。可能在这之前你像是随风飘荡的落叶,有了三皈依以后,你就像深深地扎根于大地的大树,再也不会随风飘荡,而是非常地稳固。心灵的这种归宿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有所表现,很多居士应该能够体验到这一点。已经皈依了三宝、进入了佛门的居士,往往心都会安。对于这一点科学家还做过调查。做调查的科学家并不是信佛的,这些不信佛的科学家通过很深入的调查,最后的结果是发现佛教徒真的是比其他的人群要快乐。为什么他们比较快乐?后来他们发现佛教徒快乐的原因不在物质上,而是在他们的信仰上。有信仰的人,他很安详。心里面安定,生活也会相对安定。这种快乐,就不同于物质享受的快乐,不同于感官享乐的快乐。那是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不依赖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这种快乐就像山里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从内心深处流出来。不管社会怎么变化,不管我们的世界怎么样,他内心的信仰不断地在支持他,不断地为他提供快乐的信息和源泉。

  所以只有真正找到了归依处的人,才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没有归依处的人,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不能真正地帮助他人。有了归依处,有了力量,我们就可以帮助别的众生,就可以真正利益众生。没有归依处,很多时候我们想帮助别人,可能只是主观的愿望,实际去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经常偏离出发点,在帮助别人的过程里面迷失了自我,把自己弄丢了。因为所谓要帮助别人,利益众生不是那么简单的。那需要这个人有智慧,需要这个人自己有主张。自己有信心有力量,才可以帮助别人。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不仅不能帮助别人,反而会给别人找麻烦。香港旭日集团的杨勋先生,他就很通俗地说:我们要学佛,第一步先要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给别人添麻烦。其次是帮助别人解除麻烦。不仅自己不给别人找麻烦,而且有力量帮助社会、帮助身边的人解除麻烦。那么这就进一步了,这就是菩萨道。

  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都已经皈依了三宝进入了佛门?那么我希望尚未进入佛门的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根。有一类读书人,知识分子容易轻狂,他会说我学就可以了,而且要把几种宗教博采众长,汇集到一起。这其实是一种轻狂的表现。一个不轻狂的人,往往只是体认某一种传统,回归某一种传统。从佛教这种传统来说,它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实际上这个历史还不仅仅是我们这一期人类的历史,在人类的这期文明以前有佛法,在人类的这期文明之后还会有佛法。这个真理的生命是永恒的,常在的,是无始无终的。个人的小生命汇入真理的长河,那就是归家。归家,如同一滴水回到大海,如同一粒灰尘回到泰山的怀抱。一滴水如果不回到大海,很快它就会蒸发得无影无踪;一粒灰尘如果只是随风飞扬,也不知道会被吹到哪里去。也许会刮到房顶上,也可能会刮到粪坑里。你找到了佛法僧三宝,找到了信仰,那你就找到了靠山。就像一粒尘土成为山的一部分,是永远坚固的。

  我们要学佛,从在家人的角度来讲,就是这三个知道。第一是要"知止"。知止很重要,如果不知止,我们就会浪费掉已经拥有的很多宝贵的财富。人生有些事情是不可逆的,往往我们拥有的时候不知道,失去的时候你才知道,那时却再也不能倒转了。在一个因缘下,我知道有一个人,他犯了很严重的罪,然后他却逃跑了。当然我没有跟这个人直接接触,我只是接触过他家里的人。我从他家人那儿就感觉到这个人做了那件事以后,他把别人的生命葬送了以后,把自己的生命也葬送掉了。也许他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但是他把自己葬送掉了。不仅如此,他全家好像也被他葬送掉了,因为他的家人,全都陷入了恐怖和痛苦的深渊。他杀了人,在外面逃跑,他害怕所有的人,怀疑周围的人都是来抓他的,还要不断地往远处跑。这样的人,因为一个错误,就把最高贵的东西葬送了,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这就是不知止造成的后果。第二是要知足,第三是要知皈。我想就讲到这里,剩下一刻钟时间大家可以提问。

  提问一:请师父开示什么叫"平常心是道"?

  师答:这个问题很好。平常心是道,实际上"平常心"这个说法渊源于禅宗。最早讲这话的是马祖道一禅师。我们寺院的赵州禅师是唐朝末年的大禅师,他就是马祖道一的徒孙,而且他就是因为听到"平常心是道"这句话开悟的。他问师父南泉普愿禅师:"如何是道?"老师答:"平常心是道。"他就开悟了。当然他后面还有问话说:"那我如何才能达到平常心呢?"老师回答:"你想达到就已不是平常心了,这个平常心你如果想去达到它、把握它、认知它,你就抓不住它;如果你完全不去抓它,也抓不住它。把这两边去掉还有一条路。"当下赵州禅师就开悟了,"心如朗月",心像十五的月亮一样。

  禅宗讲的平常心也就是昨天我讲的禅心,就是赵州禅师在一言之下开悟时那种心态。从字面上看,平常的反面就是不平也不常,那么平常心也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心都是随外境生起种种情绪的波动、思想的判断,随外境所转,被外境所统治、所主宰。这就叫"认贼作父",又叫"宾看主"。本来我们的心是主人,是一轮明月,能照亮万物,现在却成了客人,被种种的外境牵着鼻子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心态经常就是这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里的水,一有劲风,就起伏不停,不能恒常地保持无风时的平静。平常心是在任何境遇下都如是,一直如是。好如是,坏也如是(当然从平常心本身来说,它不会起好坏的分别和执著);成功如是,失败如是;祸如是,福也如是;生如是,死亦如是。这就是平常心。

  今天讲的平常心,用比较通俗的说法来讲,其含金量是大大降低了的。在禅宗里,它不是那么简单。但我们通过努力也可以认识到平常心,并且也能做到平常心。

  提问二: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怎么办?如果离婚再和别人结婚是不是犯戒?

  师答:以佛法来看,我们所碰到的绝不是偶然的。昨天我也讲到,我们所碰到的都是我们应该碰到的。你说这个问题当然有各种不同的解决方式,但如果从修行人的角度来对待这个问题,方式就不一样了。当初你选择他是你自己的选择。你说我那会儿没仔细看,为什么那时你没有仔细看?为什么会看错人呢?所以这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因缘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你要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有责任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经常是轻易的选择,然后轻易地改变选择,就是这样。世间的人成家这件事,做选择的双方都是有责任的。这意味着你对他要负责,当然他也要对你负责。从每一个人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们只要求照顾好我们自己,这就不够完全了。我们应当要求自己对对方负责,同时也为自己负责。既然是以一种责任心去选择了,就不应轻易改变我们的选择,应把这个责任负到底。如果把生活的一切都能转化成修行,那么就应该这样去对待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他的水平很低,可以把我们的水平匀一点给他,让他和我们一样高。这样作的结果,会使这件事情本身就成为你自己不断提高的一个题目了。我认为作为一个修行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这样子。但从现在的社会来讲,人们要离婚法律上都是认可的,在一般的世俗道德上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如果你离婚以后再去跟其他的人在一起,最起码不算犯五戒。

  提问三:我有个朋友和原先的丈夫离了婚,后来再找了一个,发现和以前的丈夫一样,犯同样的毛病,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所谓的命该如此吗?

  师答:其实这个问题我刚才已经讲到了。我们轻易地选择,然后轻易地改变选择。我们总是轻易地改变选择,但是就是没有改变自己。如果我们不改变自己的话,那个我们所想选择的人一旦被选择了,他就永远跟着我们。并不是说我们离了婚,就会离开那个人。我们之所以会选择那个人,并不是因为那个人的原因,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我们离开了他,还会再找另一个他,找到的和原来的总是一样的。总而言之,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自己,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无数次的遇到他。所以为什么我说一个修行人如果发现自己错了,就认了这个错,在这方面去向自己挑战。就是这个意思。讲到这里,这有一点像大家讨论的安乐死一样。以安乐死来结束生命,如果以佛教的观点来看,安乐死不符合佛法。因为严格地讲这也是一种逃避,所以那不是什么上策。他不是去改变他自己,仍然是不断地去改变外在的境界。所以佛教里面有一句话? "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就是说愚痴的人总是把心思用在境上,这个不好再换一个。他从来就没有去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方式,没有在自己的心上去用功,却在境上去用功。因为他的心没有变,他的方式没有变,他就会无穷尽地再去招集这种因缘,他会拷贝、复制他的生活,他会不断地重复过去的错误。

  提问四:平常心是不是就是遇到什么就干什么?是不是一切都顺其自然,不需要特别的努力?

  师答:应该说你还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真正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就不会问我了。确实如你讲的,应该遇到什么干什么。但是它也没有那么简单,它是在你心里面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之后的遇到什么就干什么。当然你遇到什么就会干什么,但是怎么干呢?怎么对待呢?必须是你自己有了主张,你对外境才不会特别挑剔,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都能放光。平常心不等于什么都不需要做,肯定是还要努力的。

  提问五:佛教的戒律那么严格,很难守得住!

  师答:释迦牟尼佛给我们教法没有指令性,说我们必须怎么样。我们讲戒律好像是指令性的,其实戒律也不是,戒律靠的是自觉。自觉接受了以后,佛陀就给我们讲道理了:如果你这样,结果就会那样,道理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杀生,你就会这样这样。他是把一切分析给我们看。因此呢,每一个人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改变选择也要为改变这个选择负责任。这些道理不是指令,不是命令。如果信仰佛法,信仰佛陀,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去体会它,体会是不是就是这样。如果体会到了,我们就会自觉地去那么做。因此佛教里有一个词? "开示"。佛讲法叫开示,是把已经有的东西打开来让我们看:就是这样。佛陀讲法就是这么个意思,就是开示。他不是给我们下达一些命令,一定要这样或一定不能那样。他只是告诉我们说:如果你这样会怎么样,如果你那样会怎么样,然后你自己看着办。他是很民主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