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关于昏沉 对治的方法(能弘法师)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9-10 09:12:57
关于昏沉禅坐昏沉有几种情况造成:一、吃饭经常过饱,饭后禅坐。二、体弱,如伤风感冒、感觉头重脚轻。三、坐姿势不对,偻背蹋腰,头习惯性低垂,压制血液流通。四、平时粗心大意,心浮散漫,漫不经心,缺少认真专注。五、过份劳累。六、不知如何提起正念,怠惰不问法、求法。七、无信心于真理,出离心不够,菩提心欠缺,正见不坚固,放逸。八、惯性于无所用心。对治的方法:一、饭以健康所需七分饱为准,不过饿过饱,不饭后打坐,

关于昏沉

禅坐昏沉有几种情况造成:

一、吃饭经常过饱,饭后禅坐。

二、体弱,如伤风感冒、感觉头重脚轻。

三、坐姿势不对,偻背蹋腰,头习惯性低垂,压制血液流通。

四、平时粗心大意,心浮散漫,漫不经心,缺少认真专注。

五、过份劳累。

六、不知如何提起正念,怠惰不问法、求法。

七、无信心于真理,出离心不够,菩提心欠缺,正见不坚固,放逸。

八、惯性于无所用心。

对治的方法:

一、饭以健康所需七分饱为准,不过饿过饱,不饭后打坐,少欲知足,清淡素朴。饭后可多散步经行,也不要太剧烈运动。

二、生病、感冒引起的可问医用药;也应多礼拜忏悔消业障。

三、禅坐姿势调整好,除不要太僵硬、死板,以免心火上涌外,也不要偻背蹋腰,头过份低垂。要顺其自然,以放轻松而不放逸、不僵硬为准,以顺生理(身体)的自然生长状态,血流顺畅为准。

\

四、培养专注、负责任的心,立下大志、抱负、理想。不要得过且过混日子等死,不浪费生命。大事成就皆从小事认真做起,有毅力,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贪生怕死和犹豫不决,专注正念。

五、不要过份劳累。劳逸结合,安排好时间,用智慧工作,事半功倍。六、请教善知识,虚心诚实,不虚荣怠惰,应谦虚如圣人。明了之后,认真专注正念。

七、立志探讨真理,不浪费生命,思维真理,拥有伟大目标,成就伟大人格,培养正见、出离心、菩提心,认真专注正念。

八、好好思维佛法难遇、中国难生、人身难得、善知识难遇,既有暇满人生,应省思轮回生死、苦海不尽、因果业力实实在在无欺无妄,再不努力用心修持,何时证解脱出生死,生命有限岂能蹉跎?提起正念!

如此对治,若习惯性禅坐闭眼即昏沉,可睁眼或低眉敛目观呼吸,发热切的、专注的、精进的大心,下定不成就不罢休之心,平时也可多经行,多于一切活动中提起专注、聚精会神的心,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明明了了当下的一切。另多礼佛,每日次数可一二三次,每次礼拜以不过分劳累为准,一般有微汗出、背发热即可,重在持之以恒。礼拜完之后不要马上吹凉风、洗凉水,以免感冒;孕妇则可暂时注意身体,不礼拜也可,多观照,提正念,持圣号,听经闻法,诵经,听梵音,培养胎教即可;体弱过虚者礼拜也可酌量而行,可暂少礼拜或先不礼拜,问讯、恭敬如孕妇一般。若因睡眠不足引起,则可多调节补充,但绝不可过多地睡,以健康所需为准,也不要在禅坐时睡,以免养成习惯。

以上提到的几种情况,昏沉者不一定全部都有,有一二种情况就可能造成昏沉。但若修行者明其情况,持清净戒,具强烈正见正念,发勇猛精进心,那是完全可以根除的。至于因吃有抑郁神经造成昏沉性的药,则可听从良医指导。静坐时须知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然后提起正念(观呼吸,或念佛、或看话头等),放下私心杂念,不执著分别,不攀色声香味触法诸缘,不急躁昏沉,自然而然,则当下清楚分明,虚静空寂。如此无执无住,淡然坦然,则戒定慧就会慢慢成就。如能经常这样观照,舍诸欲贪、物质、精神上的执取,了无挂碍,如如不动,则假以时日,自能成就,但不得急于求成,否则又成执著。学会看破放下即可,直待得生死也无迷惑恐慌,彻底了无一法可得,方有个商量处。否则老老实实持戒、闻思修也就是了。切莫大话、空谈,造诸生死业,到时自救不得。老实做人修行吧!须知真心是纯朴、清净、无妄的,必须如此才相应。

修行人禅坐时,不要打妄想、昏沉;但打妄想、昏沉也不是可害怕的事情,不是压制的什么都不想,痴痴呆呆,而是当下要非常清楚明白地专注于正念,不故意胡思乱想或昏沉,只要明了无住著即可。万一有妄念来时,不要害怕而压制,也不要追随、贪著、回味;只要无所住,妄念自生自灭,只要保持明白觉察其生、住、灭就可以了,。执著、压制、贪恋、回味都属于“住著”了。同时保持好正念,专注于“呼吸”或“佛号”、“话头”等,因人而异,各随其所宜,贵在坚持。若无意妄想去了,明白是妄想的当下,要果断地撤离妄想,坚决地提起正念,热切地专注于呼吸、佛号等,不要怕、压,也不要随、贪、忆。为何要无所住生其心呢?因为具足正见的修行人完全明白妄念、妄想是生灭法,是习气惯性的谬执,也知其无实,是无常、缘起空性。它只是法尘的显现,是因缘的产物,是无实如幻的假相,不是永恒不变的。故此当下既不恐慌,也不贪恋,不随不著,不故意回味,从容镇定地观察、清楚、洞照分明,不执著它,只明白地保持正念、提起正念即可。不论好坏的妄念、妄想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只要不住著它,自然消失,心依然是清净的。心本清净的,只因妄起无明,才会生死染污不清净了。至于昏沉的对治,可见《关于昏沉》,只要正念强烈,保持觉醒、明白、无住无著的话,戒定慧自然慢慢增上的。要顺其自然地提起正念,不要太过压抑,但也不要太过放逸,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地观照。经常警醒自已,不要陷入假相的执著分别中,一切皆是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的。回归当下的平静!

呼吸的观照,佛陀说是甘露般的法门。我们一口气上不来就死掉了,呼吸如此地与我们亲近,但我们一直没有发现,乃至于它在我们忘记的当下也依然在奉献着。发现呼吸,静静地觉知它、看着它、听着它、随顺它,不要压制、不要强迫它,顺其自然、保持专注就可以了。长即长、短即短、冷即冷、暖即暖、粗即粗、细即细,让心随着呼吸的规律而平静、安详、安定,以平静、安定的心去反观平常的身心不稳定、脆弱变化的一切,这样智慧将慢慢增长,烦恼将慢慢断除,这就是禅修中观照呼吸的方便和殊胜。观察入微、洞照分明,般若、涅槃自然慢慢现前。但即使观照的过程中入定了,也不要执著定的境,应该以定的心境来观照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应该以无常、苦、空、缘起无自性的法义来平静地省思身心世界的本质,这样才能最终彻底地明了真相。如果你习惯于念佛,那么你也可以随顺呼吸念佛,吸的时候念“阿弥”、呼的时候念“陀佛”,重要的是要具备正见、正念,顺其自然的观照身心世界的无常、苦、空、缘起无我,直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

看住话头,一念未生时,这是从心的“体”上切入禅修的主题;专注呼吸,观照无常、苦、无我的身心世界,这是从心的“用”上切入禅修的主题。它们本质上是不二的,但功夫(此功夫不是气功的功,指的是修行的法)上则有差别。前者直接了当,单刀直入地契入如来佛性、心之本源;后者则是从“用”上慢慢观照,具足正见、正念,实证涅槃。对于不能一开始就体悟话头、一念未生时的修行人来说,后者可以是很殊胜的方便,它是佛陀所开示的甘露法门,能够以这为前方便,然后慢慢悟入佛心的话,则不至于找不到门路而无从下手了,那样空着急或走错路则是很可怜的,毕竟呼吸是每个人当下即有的本来现象啊!但如果能直接了当看破放下,直契佛心、本心,则是难能可贵的。总之,重要的是修行得法,不走弯路、错路,这样成就才有希望。不明白者,一定要请教善知识,不要浪费生命,沉沦三界哦!

专注呼吸,经常地省思无常的法义即能走向解脱。如此地以无常的法义洞照身心世界的本然面目,自然能够看破放下。持续地观照,最终将断除生死烦恼的困扰。

禅修时,对身体痒、痛、麻、热、凉等,心里的妄念、境相乃至外境的物质、声、香臭、味道、触、法尘等皆不用执著,当然,没有境相也不用执著,也不用贪恋境相、希求境相,这些都是假相生灭法,无始以来众生就是在假相生灭中执著、分别而苦恼不停息的。真修行者明白这些皆无常变迁、缘起无我、有受皆苦,故而无所住,远离执著分别,放下惯性的无明、贪恋、嗔心,安住无分别的觉照中,明明白白而不随境转(生烦恼),顺其自然,了无挂碍。如此正念分明,无迷惑,不离觉照,远离执假为真的颠倒,心无所住,则如如佛,与真理相应,与佛相应,乃名佛道。生灭无住即不生灭,日常生活、工作(二十四小时)也应如此观照,远离颠倒梦想、迷惑不安,脱离无明、解除困扰就在当下,如此才是功夫(非气功的功,那是生灭法);也才能当下真正清凉自在,法喜充满,无忧无恼。若明白时,吃饭穿衣、生病健康、如厕工作皆不碍修行。

若修行人初修阶段妄念已较少,心里已比较宁静,这只是开始,不要执著一时宁静而以为什么都不做、无想就是了,此未究竟也。若执著此则易入无记空,成外道无想定。须明白五蕴(色、受、想、行、识)皆空性缘起,应该正念现前,看破身心世界皆无常苦空,皆缘起无我。当下无执,精进观照,不住动静二相,不住一时宁静,直须破生死无明,断除贪嗔痴之坚固习气,二六时中再无挂碍,行住坐卧了了分明,不为境转,随机接物,随缘自在,无住幻妄方是真正功夫。佛法说,不妄想乃是正念分明的无所住著,是正思维而不执假相,不随境转之意;不是说暂时无想、压制不想,变得什么都不能做。如此傻傻呆呆不明真理,怎会是解脱呢?一切无常,妄念也无常,不随、不贪、不嗔、不住则妄念自生灭矣!又何妨面对一切境呢?又何妨行一切善呢?不要贪著静境而怕动,心若真静,则动也是静,重要的是看破放下,不要嗔恨动境而执静境。心若真静,又何碍动境纷然呢?动静皆是执著分别,真正看破则是真正大静,真正大静即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又何碍诸动——妙用现前呢?当然初修者明白此理,但定慧未圆满,觅一静室修行也是有必要的,也是殊胜的方便,但切莫最后执著贪爱上了。真正正见、正念具足无迷惑则可以历境炼心,最好还是在善知识指导下修行为要。

压抑心意识状态无想是不能起妙用的,真正的功夫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而行一切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四摄六度。无所住、正念分明故能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压抑心意识状态暂时不想,不明白“想”即是无常、空性,所想的诸境也是无常、空性的,只要放下,则妄想自生自灭,不碍清净的感受。行、识、物质也是同样的道理。若能明白,看破内外皆空性,又何妨碍心境现前呢?心境无住,则可大起妙用,此乃真菩提。六祖曰:“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不明彻的,切须体悟《金刚经》、《心经》妙义,以便不走弯路、错路,或者请教大善知识发明心地,不要整天贪嗔痴慢疑妄想纷纷,也不要以为如驼鸟般自欺,以为暂时压抑就圆满了。那都是不能究竟解脱的,那都是没有完全看破放下的愚痴、自以为是。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