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内外不住 去来自由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09-16 09:05:47
何谓“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在《坛经·般若品》中说:“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这是告诉我们:认真修行的人,如从自心中彻悟无有诸法,内不著五欲法,外不染六尘境界,就叫做内外无住。因为不住著于内心外境,所以能开发本有自性,二六时中,任运自在,身心无碍,进而不住生死之内,不住涅槃之外,自由自在的往来生死,所以说去来自由。这不是还有执著心存在的人所能做

何谓“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在《坛经·般若品》中说:“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这是告诉我们:认真修行的人,如从自心中彻悟无有诸法,内不著五欲法,外不染六尘境界,就叫做内外无住。因为不住著于内心外境,所以能开发本有自性,二六时中,任运自在,身心无碍,进而不住生死之内,不住涅槃之外,自由自在的往来生死,所以说去来自由。这不是还有执著心存在的人所能做到,必须从修行中,能够除去妄想执着的心,始能通达万有诸法无实自性,而得无碍自在。果真能修此般若妙行,即与《般若经》所启示的般若妙理相契。

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首先要吾人建立般若空见,进而突显般若自性。般若是人智慧的心性,也就是与佛所具有那样的觉性,即是自性,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关键是迷和悟。般若之空犹如世界虚空,圆含一切万有。般若之智乃是自性所本来具有,众生人人本具,无论钝根或利根的人都具有此般若之智。因此修行的人,只要能于一切时、一切处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若行此般若行就能到彼岸。在惠能看来,般若在修行中至关重要,此法最尊、最上、最第一,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出,般若乃是诸佛之母,众生只要用般若智慧照破五蕴烦恼尘劳,就能成就佛道。所以修行人如果想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需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惠能特别提倡《金刚经》,可见般若在他禅法中的重要。

《金刚经》讲到“无住生心”,我们的心平常住在甚么地方呢?住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上面。我们的心一天到晚攀缘外境,不是喜欢各种美色,就是执取各种声音、各种味道。在《六祖坛经》里,惠能大师说,我们的心不但不要让它住在六尘上,而且要不住内,不住外,任它来去自由。《坛经·般若品》又说:“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关键是要清净本心,真心虽于六根门头出入,而于六尘境中不起丝毫杂染妄念,出入来去自由自在,通畅自如,运用万端,无滞无碍,就是自在解脱。

那么心要如何才能不住内,不住外呢?六祖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谓菩提,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菩提是不假外求的。我们现在讲求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间的现象界做种种的分别了解,般若智慧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去开发。例如禅宗的禅师们,你看他打坐的时候,闭起眼睛来,不看、不听,心不向外攀缘,但是他心内的世界比心外的世界更广阔,更逍遥,更自在。

平常我们的生活都是向外面贪求,不知道自己心里有宝藏。所以过去有一位禅师说:“我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点绘意,无一点彩色,画也画不成,偷也偷不得。其像本自人,清净非佛身,虽然是一身,分身千百亿。”这意思说的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就是我们的禅心。所以,《六祖坛经》主要就是要我们找回自己的心,找回自己的真如自性。

我们的心在那里呢?《楞严经》讲到阿难尊者“七处征心”,就是找他自己的心在那里。这是佛陀为了破除阿难的妄想缘心,使他的妄心无所依止,因此就阿难尊者所说心在内、心在外、心在中、心在无着等七处,一一予以论破,以显此心遍一切处,无在无不在的妙净。

\

我们每个人本自具有的真心,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六祖大师不但要我们找回自己的真心,而且要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谓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慧,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槃,就是要大慈大悲,服务人间,救度众生。也就是要悲智双运,体悟中道。

世间的内外、你我、善恶、大小等,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虚妄对待的;凡夫众生因为有这些内外的分别假相,所以被虚妄对待紧紧束缚,无法超越,就会痛苦。因此,六祖大师说,心要不住内,不住外,如此才能来去自由,才能遍住一切处。

修般若行,应不住内、不住外,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但亦非顽空,而是内不著身心,外不著世界。你能内外不著,就能来去自由,知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来”可以说回来,回来到你的身心;“去”是去到法界。虽有来有去,但你不要执著这个来去,所以叫自由。若你执著“来去”,这就不自由,有所挂碍了。来去自由,也可说你的心来去自由,你的性来去自由,也可说是生死自由。所以《坛经·般若品》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又在《顿渐品》中说:“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

由此可见,自由其实是“自性”远离了一切染污现象的本来状态,也就是生命主体本身及其所具的功能。因而,自由也不是一个外在的固定的有待追逐的对象,它不是一个客体。

\

在我们的现实生命状态中,“自性”被重重地遮蔽在“五蕴烦恼尘劳”之中。因而一般人甚至完全不知道“自性”的存在。吾人所有的只是种种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与此相联的日常活动。当人们对这种异化的人生厌倦的时候,也会产生寻找本真生活的意愿。但人总是忙于在外部世界里去追寻,要么在人间,要么在天上寻找一个暂时的、或长远的依靠,而不知去开发内在的生命资源,不知去建立自己的真正主体性。因而只是潜在的自由人,而不是现实的自由人。人们永远只能被外境所决定,而不能决定外境,只能转于物而不能转物。没有自己的表现、自己的方向。人们一直在追求真理,却不知真理就在自己的内心,在自己的生命深处。

自由其实是“自性”的呈现、开显及发用,是一种完全的开放。要让“自性”呈现、开显及发用,就必须反对一切可能的概念化和客体化作用,打破一切外在世界的诱惑或内在心理的执着,超越一切由生死、善恶、净染等相对事物所构成的二元格局,打破困缚精神的牢笼。临济义玄说:“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临济慧照语录》)当你建立起般若自性的真正见解时,一切行就是般若行,才能开发生命中最根本、最内在的本源性力量,确立生命的真正主体,进而超越生死,身心无碍,通达自在解脱之路。(信息来源:陇原佛学网)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