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印光大师:念佛法门是诸宗归宿、成佛捷径(文白对照)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02 09:12:55
念佛法门是诸宗归宿、成佛捷径 原文 四、五年来,未得一晤,不胜忆念。去秋法度监院师来山,云拟往南洋新加坡,祈光与一、二相识之人写一信,俾南洋人无从生疑。光于二十六年战事起后,绝不知山上情景,得度师面述,不胜欢喜。因交度师三百圆,与度师说,祈彼转禀座下,不知度师言及否? 五台为文殊应化道场,在昔高人住止不胜其多。清季以来,国家不暇提倡,以致所云道场,只存寺庙,欲求一清净戒僧,亦甚难得。自光绪三十三年
念佛法门是诸宗归宿、成佛捷径 原文 四、五年来,未得一晤,不胜忆念。去秋法度监院师来山,云拟往南洋新加坡,祈光与一、二相识之人写一信,俾南洋人无从生疑。光于二十六年战事起后,绝不知山上情景,得度师面述,不胜欢喜。因交度师三百圆,与度师说,祈彼转禀座下,不知度师言及否? 五台为文殊应化道场,在昔高人住止不胜其多。清季以来,国家不暇提倡,以致所云道场,只存寺庙,欲求一清净戒僧,亦甚难得。自光绪三十三年,恒修、乘参二老,发菩提心,于北台顶盖一广济茅篷,光闻其名,心极钦佩,未能觌面谈叙。二老去后,果定上人继志住持,曾见四、五次,亦未详谈。至民二十四年,座下与胡居士来苏见访,其时正在风雨飘摇、存亡莫定之时,直是救亡不暇,何能谈及其余?幸文殊大士加被,俾成永固之业。而各居士闻之,悉为计划将来弘法方针。法度师持聂云台所订章程,有万年僧众道粮基金一条,光阅之,不胜欣慰。以欲转法轮,须赖食轮,若无食轮,道何由修?故为急务。现在江浙各省佛法虽衰,由天灾人祸相继降作,一班在家居士群起而提倡念佛。虽似占僧之佛事财利,然其为佛法之屏藩不在小处。当光绪初,上海各报日载僧人劣迹。其虽有事实,而凭空捏造者居多半。自民国以来,居士修持机关各处咸有,各报馆遂不敢日载捏造之谣言,以诬蔑佛法。近来佛法,约居士边论,似乎大兴,约僧众边论,则绝无兴相。何以故?居士多以念佛为主。僧众之应酬经忏者,日只以为人念经拜忏为正事,修持一事,置之度外。有正念者,归于宗门。 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即做到大彻大悟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生死仍旧莫出。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五祖,寺名,师戒禅师住五祖寺,故名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以初果得道共戒,任运不犯戒(任运者,自然而然也)。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初果则自然而然不至犯戒。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若不出家,亦复娶妻。而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捨命,终不依从。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真如喆后身,生大富贵处,一生多受忧苦。既知其生大富贵处,又不明指为谁者,得非宋之钦宗乎?金兵相逼,徽宗禅(音缮,传也)位于太子,始末二年,遂被金兵掳徽、钦二宗去,均向金称臣,死于五国城。以真如喆之悟处,生于皇宫之大富贵处,此之富贵也是虚名,一生多受忧苦乃是实事。以大国皇帝被金掳去为金臣,可怜到万分了。草堂清后身作曾公亮,五十岁拜相,封鲁国公。然于佛法亦甚疏远,未及东坡之通畅矣。海印信,亦宋时宗门大老,常受朱防御(防御,武官名)家供养。一日,朱家见信老入内室,适生一女,令人往海印寺探,则即于女生时圆寂。此语杭州全城皆知。至满月日,圆照本禅师往朱防御家,令将女儿抱来,女儿一见圆照即笑。圆照呼曰:“信长老,错了也。”女孩遂一恸而绝。死虽死矣,还要受生,但不知又生何处。秦桧,前生乃雁荡山僧,以前生之修持,为宋朝之宰相,受金人之贿赂,事事均为金谋,杀金人所怕之岳飞。凡不与伊同谋者,或贬谪,或诛戮。卒至死后永堕地狱,百姓恨无由消,遂以面作两条(秦桧与夫人)共炸而食之,名之为油炸桧。又铸铁像,跪于岳坟前,凡拜岳坟者,皆持木板痛打,又向其头其身尿以泄恨。后有姓秦的,作浙江巡抚,谓铁人于岳坟前被人尿,污秽岳坟,投之西湖,俾岳坟常得清净。自后西湖水臭,不堪食用。常见湖中漂几死尸,及去打捞,又沉下去。因兹出示,多来船舫,围而打之,则是铁铸之秦桧与其夫人,并金兀术。知其罪业深重,仍令安置坟前,被人打尿。光于民国十年至岳坟,仍旧尿得污皂不堪。夫以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之道德,尚不能了生死。而为大文宗、为宰相,已远不如前生。至喆老为皇帝,而为臣于虏廷,则可怜极矣。秦桧之结果,令人胆寒而心痛。以多年禅定工夫,后世得为宰相。一被金人之贿赂所迷,直成香臭、好歹、忠奸不知之痴呆汉。及至打尿其像,炸食其身,千百年来尚无更改。参禅人以宗自雄,不肯仗佛力以了生死者,倘一念此结果,能不自反曰:仗自力与仗佛力相差悬远,曷若专修净业,以祈现生了脱之为愈乎?宋朝大名鼎鼎之宗匠,来生尚退步于前生,再一来生,又不知作何行状乎? 光宿业深重,生甫六月,后遂病目,一百八十日未一开目。除食息外,昼夜常哭,在老人皆料其不能得见天日。而承宿善根,好而仍见天日,实为万幸。入塾读书,又受程、朱辟佛之毒,幸无程、朱之学问,否则,早已生身陷入阿鼻地狱矣。由是疾病缠绵,空过数年。因思佛法东来,经几多圣君贤相,以护持流通。程、朱之说,不足为训。因出家为僧,专修净业。先师以参究提命,则曰:“弟子无此善根,愿专念佛,以期带业往生耳。”六十年来悠悠虚度,今已八十,尚未心佛相应。若或专仗自力,则其自误,何堪设想?然以六十年之阅历,及详察自他之善根,仗佛力者,尚不易即证三昧,仗自力者,谁是超过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以上之人?民国以来,大改旧章,废经废伦,废孝免耻,实行兽化,举国若狂,互相残杀,日事战争。有智识者,恐人道或几乎熄,于是各各设法挽救。明三世之因果,阐六道之轮回。普令老幼男女,同念万德洪名。其间虽不无随人凑闹热,而实有愚夫愚妇得大感应者。今举其二,以显其不可思议之迹。 一,云南保山城内郑慧洪(乃皈依法名,俗名不记得),经商昭通,于民十一年函祈皈依,因以所印之书寄之。彼即劝其父母吃素念佛。其父(名伯纯)乃博学隐士,初专研究《易经》数年,次又研究《丹经》,以其子慧洪劝其学佛,遂又研究禅宗。后则专修净业,与其夫人同求皈依。伯纯,法名德纯,夫人,法名德懿。民二十二年,慧洪由川回滇,道经苏州,住报国寺数日。次年春,慧洪死,其母心疼儿子,服毒,结跏趺坐,合掌念佛而逝。逝后面貌光华和悦,凡见闻者莫不赞叹。保山,乃云南边地,素不知佛。伯纯,以博学宿德,提倡净土,有智慧者稍有信从。其夫人服毒,结跏趺坐,念佛而逝。一邑之人,十有八九皆信伯纯所说,而念佛求生西方矣。若善知识临终,能结跏趺坐,合掌念佛,亦不平常。况以无学问之老太婆服毒而能如是,设非佛力加被,曷克臻此乎?由是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然众生虽具有不可思议之心力,不以佛力法力加持,亦不能得其受用。由蒙佛力法力加持,俾众生心力完全显现,故得毒不能毒,现奇特相,以为一方之导。彼以愚妇之资格,尚能现如此之奇特相,而须眉丈夫,堂堂比丘,当亦可以自奋,而决志力修矣。 二则江苏如皋,掘港,陆紫卿(法名德超),稍通文字之农夫。夫妻子女均皈依。其女出家,仍在家住。其子出家,未几死。其出家衣服戒费及送终费,皆彼供给。意欲以田产卖尽,做功德,以免有所挂念。田已卖矣,其兄知之,令其赎回。其兄以弟无子,当以己子承继,谋家产起见,势极凶勇。不得已,觅乡长说其事。其田定规卖得便宜,故乡长不肯令赎。其人进退两难,从乡长家出,即投河而死,其尸直立水中,面西合掌。其家知之,往迎其尸。因寄信灵岩当家,祈于念佛堂立一牌位,方知其事。此去年腊月八日事。世有立化者,然亦不多。德超投河而直立河中,较彼平地立化者为奇特。设非通身放下,决期往生者,能如是乎?夫以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之所悟,声震全国,死后为宰相、为皇帝,其道力已退步,而况了生死乎?此二人,乃愚夫愚妇之资格,临终横死,比得道之善知识无少轩轾。可知自力之不足恃,佛力之难思议。 近世为僧者,率以参禅为无上乘,念佛为愚夫愚妇之修持。今谓古之参而大悟已证者,则其神通道力固非凡情所能测度。其大悟而未证,如五祖戒等,能如此二人之景象乎?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故致上智不及下愚,弄巧翻成大拙也。故《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由是元、明以来,凡宗家知识多皆提倡念佛,如中峰本、楚石琦等。莲池悟后,主张净土,彻悟悟后,废参念佛,以观时之机,不得不然。如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不可死守一法。相宜而行,则有大利而无少弊矣。又净土一法,普利群机,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其利益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古德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可谓最善形容,妙无以加者矣。而况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亲见文殊,示以念佛。可不仰遵圣意,专主念佛?尚欲仗自力而弃佛力,只图撑大门庭,不计得益与否,慕虚名而轻实益,其丧心病狂,何至如此之极乎?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云: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据师子座,说深妙法。师礼二圣,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师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师顶,为授记莂:“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师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此系法照大师亲到竹林圣寺蒙二大圣所开示者。《清凉旧志》被无知禅僧将所开示改作禅语,殊可痛恨。近修之志,按《高僧传》三集《法照大师传》录,不标《清凉志》者,恐不知者以旧志阅之,则反为疑谤,瞎正法眼,断人善根,罪莫大焉。此段前后俱略,其开示处一字不遗。唯于”照“字,为顺口气作师字,特为标明。 五台,乃文殊应化之道场。文殊,乃七佛之师。自言:“我于过去,因观佛故,因念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过去诸佛,尚由念佛而生。况末法众生,业重福轻,障深慧浅。藐视念佛,而不肯修,意欲一超直入如来地,而不知欲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尚不能得乎?禅宗自梁发源,其教人亲见自性之法语,虽高超玄妙,犹有文义。六祖后,南岳、青原二祖遂用机锋转语,唯恐人以解义为悟,而不能实证,故以此法,杜妄充悟道之弊。而其参究工夫,大非易易,多有数十年尚未彻了者。赵州八十,尚南北参叩,故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可知此种大根行人尚如是之勤劳,况根性下劣者乎?至宋而禅道仍大兴,则实证者盖寥寥矣。即如五祖戒,乃非常之人,为云门偃之法孙,为宋大觉琏国师之法祖。门庭高峻若龙门然,学者每每望崖而退。在当时之声望何等赫然,而只一见惑尚未曾断,说什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乎哉?戒公后身为东坡,乃缁素通知。守杭时,尚不拒妓女来往,可知仍是具缚凡夫,连须陀洹之初果尚未曾得。今人谁有五祖戒之道力,犹欲仗自力以了生死,而又高推禅宗,藐视净土。其故何哉?一则以少阅经典及《华严经》。或曾阅过,绝不注意。二则不知禅家宗旨,无论问佛,问法,纵尽世间所有为问,答时悉皆指归本分,绝不在佛、在法及在诸事上答。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若认做按事说者,则完全错会了也。而今人业深慧浅,每将直指本分之话,认做解义训文之词。如赵州云:“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及“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个个认为实话,遂以念佛为不屑而藐视之。不知赵州“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下,有问:“和尚还为人否?”州曰:“佛佛乎。”有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赵国父子二王及燕王,均恭敬供养。)如何报答?”州云:“念佛乎。”又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乎。”夫“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及以佛佛为人,以念佛报恩,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师,皆是指归本分之转语。若将前之二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谤佛谤法谤僧,永堕恶道。若将后之三语认做实话而实行之,必至业尽情空,现生证圣,往生上品,渐至成佛。此二种话,各禅书均一齐同录。前二语,凡一切人皆常提倡。后三语,吾数十年来未见一人言及一句者。前后所说皆归本分。后三句,纵不会赵州之意,其利益比会得赵州之意更大。以虽不会赵州之祖意,乃是遵如来金口诚言之佛教。前二句,纵会得赵州意,也不过是开悟而已,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何以一人之话,会不得当做实话,其祸莫测,而人人提倡?会不得当做实话,其利无穷,而举世无闻?良由最初未遇真善知识,不在己躬研究,一闻希奇相似辟驳之话,则中心悦愉,常常提倡。不知古人令人亲见本来之直捷话,认做鄙弃念佛之谤法话,末世此一类人甚多。除知自谅,有涵养,决不肯以测字之法为参宗之法者,不受其病。否则,悉是以误为悟之流,尚可以循例而行,不思改革乎?况且各处居士,护持广济之心极其热烈,若犹以参禅之名自命尚可。若以仗自力不能得大利益,将何以报答诸居士之热心,又何以奋发诸居士之道念乎?光愧无才德,然以出家六十年之阅历,本不敢对一切人说。但以果定上人与和尚均肯垂青枉顾,兼以年已八十,朝不保夕,不以光之所知,供碧山常住,实抱歉之至。 念佛法门,乃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人、天、凡、圣成佛之捷径。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伏愿和尚愍光愚诚,观时之机,辍参念佛。遵文殊、普贤之圣训,步彻悟、莲池之芳尘。俾学者咸得现生了脱之益,令护法同预莲池上善之会。三世诸佛,悲心大慰于寂光。五宗列祖,破颜微笑于真际。巍巍五台,既有弘成始成终之人。芸芸佛子,当齐修心作心是之道。不知和尚肯垂听否?若曰:“人各有志,何可强逼。汝守汝法,吾行吾道,”亦只自愧狂妄,不敢再渎。祈将此书寄回灵岩,当于大殿文殊菩萨前焚之,以表光区区为五台之愚诚耳。——《印光法师文钞》之《致广慧和尚书》印光大师 著述 佛弟子 敬译译文 四、五年来,没能见上一面,非常想念。去年秋天,碧山寺监院法度师来到普陀山,说打算前往南洋新加坡募化,请我给新加坡一、二位认识的人写一封介绍信,使得南洋人不生疑心。印光在民国二十六年,中日战争爆发之后,绝对不知道五台山上的情形,而今能够和法度师面谈山上的情况,我非常欢喜。因此交给度师三百圆,对度师说,请他转交禀告您,不知得度师说过了吗?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应现、度化的道场,古时候高僧大德住在那里的,非常的多。清朝末年以来,国家没时间精力提倡佛教,以致于所谓的道场,只存留下寺庙而已,想要找一位清净戒僧,也非常难找到。在光绪三十三年,恒修、乘参二位老法师,发菩提心,在五台山北台山顶,盖了一个广济茅篷,印光听到这个名称,心中极为钦佩,但没能和二老位法师见面叙谈。二位老人去世后,果定上人继承遗志做住持,曾经见过四、五次面,也没有详谈。到了民国二十四年,您与胡子笏居士来苏州看望我,那个时候正是风雨飘摇,存亡未定的时候(碧山寺事件),真是救亡都来不及了,如何能谈到其它呢?幸而文殊菩萨加被,使碧山寺成为十方丛林永久坚固的基业。而各方居士听闻之后,全都帮忙计划将来的弘法方针。法度师带来聂云台所订的章程,其中有“万年僧众道粮基金”这一条,我看了,非常欣慰。因为要想转承法轮,必须依赖食轮,如果没有食轮,还怎能修道?所以饮食保障是紧急要务。现在江浙以及各个省,佛法虽然衰微,由于天灾人祸相继发生,一批在家居士,都群起而提倡念佛。虽然好像侵占了僧人的佛事、财利,然而他们作为佛法的屏障保护,所做出的功德利益也不在小的方面。在光绪初年,上海的各大报纸,每天登载僧人的劣迹,其中虽然有些事实,而凭空捏造的居大多半。从民国以来,居士修持的佛教团体,到处都有,各家报馆于是不敢每天登载捏造的谣言,来诬蔑佛法。近来的佛法,从居士这边来看,似乎大为兴盛;从出家人这边来看,就绝对没有复兴的气象。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居士大多以念佛为主,而应酬经忏佛事的出家人,每天只是把为他人念经拜忏作为正经事务,而自己修持的事,却置之度外。有正知正念的人,都到禅宗道场参禅去了。 参禅这个修持方法,不是下等根机的人所能做到的。即使修行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如果烦恼没能断除干净,仍旧不能出离生死苦海。现在人暂且不要说,就是比如说宋朝的五祖师戒禅师、(五祖,是寺庙的名称,师戒禅师住在五祖寺,所以都叫他:五祖戒禅师。)草堂清禅师、真如喆禅师,他们所悟到的境界,名震海内。而五祖师戒禅师转世后就是苏东坡,苏东坡虽然聪明盖世,然而却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也常常出入。可见五祖师戒禅师的悟处境界虽然很高,还没证得初果位,因为证得初果位的人得到道共戒,任运不会犯戒。(任运: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没有证得初果的人,要常常警觉、观照,方才可以不犯戒。初果人就自然而然不会犯戒。例如耕田,凡是初果圣者所耕的地方,虫子离地四寸,这是修道的力量自然而然成就的。如果不出家,初果的圣人也会娶妻子。但是哪怕用性命来威胁他,让他行邪淫的事情,他宁可舍弃身命,终究是不会依从的。苏东坡既然曾经出入淫舍,就知道五祖师戒禅师,还没能证得初果的道力,哪里还说什么了生死呢?真如喆的后身,生到大富贵之地,而他一生多遭受忧苦的逼迫。既然知道他生到大富贵之地,又不指明是谁,难道不就是宋钦宗吗?金兵相逼,宋徽宗禅让皇(音shàn,传的意思。)位给太子,不到二年,宋徽宗、宋钦宗就被金兵掳走,二个人都向金人称臣,死在五国城。以真如喆禅师的悟道功夫,生在皇宫大富贵的地方,这个富贵,也是虚名,一生多受忧苦,却是事实。以一个大国的皇帝,被金兵掳去做了金人的臣子,已经可怜到万分了。草堂清禅师转世后就是曾公亮,他五十岁拜为宰相,封为鲁国公。然而对于佛法也很疏远了,比不上苏东坡对于佛法的通畅。海印信禅师,也是宋朝的禅宗大德,经常受朱防御(防御:是武官名)家的供养。一天,朱家人看见海印信禅师进入内室,这时朱家刚好生下一个女儿,令人前往海印寺探听,禅师就是在这个女儿出生时圆寂的。这件事,杭州全城老少都知道。到了满月这一天,圆照本禅师,前往朱防御家中,让人把女儿抱来,女儿一见到圆照禅师就笑。圆照禅师就说:“信长老,错了啊!”女孩于是一哭就断气了。然而,死虽然是死了,还要到别的地方受生,但不知道又会生到什么地方。秦桧,前生是雁荡山的出家人,因为前生修持的福报,成为宋朝的宰相,受金人的贿赂,事事都为金人谋虑,杀死金人所惧怕的岳飞。凡是不与他狼狈为奸的人,或者被贬谪,或者被杀害。等到死后永远堕入地狱,百姓对他的怨恨无法消除,于是用面粉做成两个长条(秦桧与他的夫人),用油炸了吃,名叫“油炸桧”。又造了秦桧的铁像,跪在岳飞的坟前,凡是拜岳坟的人,都拿木板痛打秦桧像,又向他的头、身洒尿来泄恨。后来有一位姓秦的人,做了浙江巡抚,认为铁人在岳飞坟前被人洒尿,污秽了岳坟,于是把铁像投到西湖里,使岳坟能够常得清净。而从此以后,西湖的水就有臭味,不能使用。老百姓常常见到湖中漂着几具死尸,等到去打捞,死尸又沉下去了。因此政府贴出告示,招集很多船舫,围起来打捞,却原来是铁铸的秦桧像,和他的夫人,以及金兀术。因此,这个巡抚知道他的罪业深重,仍然把他的铁像安置在岳飞坟前,被人捧打、洒尿。印光在民国十年,到过杭州岳坟,秦桧的铁像仍旧被尿得污皂不堪。以五祖戒禅师、草堂清禅师、真如喆禅师的修行功夫,还不能了生死。而成为大文学家,成为宰相,已经远远不如前生。到了真如喆禅师成为皇帝,而被俘虏,做了少数民族的臣子,已经是可怜到极点了。至于秦桧的最终结果,令人胆寒而心痛。以多年禅定的工夫,后世成为宰相。一旦被金人的贿赂所迷惑,简直成了连香臭、好歹、忠奸都不知道的痴呆汉。被百姓板打、洒尿他的铁像,炸食他的身相,以至于千百年以来,还是没有改变。参禅的人以禅宗自夸,不肯依仗佛力来了生死的人,倘若一想到这个结果,能够不自我反省说:“依仗自力与依仗佛力,相差太远,不如专修净土法门,以祈望今生了脱生死,不是更好吗?”宋朝这些大名鼎鼎的禅门宗匠,来生还要比前生退步,再到下一生,又不知道成为什么样子呢? 印光过去世的罪业深重,生下来才六个月,就生了眼病,一百八十天,没有睁开一次眼睛。除了吃奶、睡觉之外,昼夜常哭不息,父母都料定我眼睛不会好了。而承蒙过去世的善根,眼病居然好了,仍然能够看清东西,实在是万幸。等到入私塾读书时,又受到二程、朱熹宋朝理学家破除、排斥佛法的毒害,幸亏没有程朱的学问,否则,早就已经身陷入阿鼻地狱了。因此疾病缠绵,空过了好几年。因此想到佛法流传到东土,历经多少圣君贤相,为之护持流通。二程、朱熹的学说,不值得作为真理的准则。于是出家为僧,专修净业。师父以禅宗参究法门教诲我,我说:“弟子没有这个善根,只愿意专念佛号,以期望带业往生。”至今六十年来,悠悠虚度时光,今年已经八十岁了,还没能达到心佛相应的程度。如果专门依仗自力,那么只是自己耽误自己,哪堪设想。然而以我六十年出家为僧的阅历,以及详细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善根,依仗佛力的修行人,尚且不容易证得三昧,而依仗自力的人,谁是超过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以上的人呢?民国以来,大改过去的典章,废除儒经伦理纲常,废除孝道,免除羞耻之心,实行兽化教育,全国如同疯狂一般,互相残杀,每天从事于互相战争。有智慧见识的人,恐怕人道几乎将要灭绝,于是各自想办法来挽救。提倡三世的因果报应,阐扬六道轮回的事实。普遍使得老幼男女,共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这当中虽然也有跟随他人凑热闹的人,而确实有普通百姓,得到大感应的事迹。在此举出其中二个例子,来显示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事实。 一,云南省保山城内的郑慧洪居士,(这是他皈依的法名,俗名不记得。)在云南昭通市经商,在民国十一年,写信来祈求皈依,因此将所印的经书寄给他。他学习了之后,于是就劝他的父母吃素念佛。他的父亲(叫郑伯纯)是一位学问广博的隐士,早先专门研究《易经》好些年,后来又研究道教的《丹经》。因为他儿子郑慧洪劝他学佛,于是又研究禅宗,后来就专修净业,和他的夫人,共同求皈依。郑伯纯,法名德纯,他夫人,法名德懿。在民国二十二年,郑慧洪由四川回到云南,经过苏州,在报国寺住了好几天。第二年春天,郑慧洪死了,他母亲心疼儿子,就服用毒药,结跏趺坐,合掌念佛而逝。去逝后的面貌,光彩明丽,和颜悦色,凡是见到的人,没有不赞叹的。保山县,是云南省的边地,一向都没有人信佛。郑伯纯以他广博的学识和多年的德行,来提倡净土,有智慧的人,稍微有一些相信跟从的。而他夫人服毒,结跏趺坐,念佛而逝之后。这一个地方的人,十有八九,都相信郑伯纯所说,而来念佛求生西方了。即使是善知识在临终时,能够结跏趺坐,合掌念佛,也很不平常。何况是一个没有学问的老太婆服毒之后,而能够这样,如果不是佛力加被,如何能够达到这个地步呢?因此知道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然而众生虽然具有不可思议的心力,不以佛力法力来加持,也不能够得到受用。由于蒙受佛力、法力的加持,使得众生的心力,完全显现。所以能够做到毒药不能毒害,现出奇特之相,作为一个地方的化导。她以一个普通妇女的资质,尚且能够现出如此的奇特相,而我须眉丈夫,堂堂比丘,应当也能够自我奋发,而决心努力修持啊! 第二则事例,是江苏省如皋县掘港镇,陆紫卿居士,(法名德超)是个稍通文字的农民,夫妻二人和儿女都皈依了。他的女儿出家,仍然在家里住,他的儿子出家后,不久死了。他儿子出家的衣服戒费,以及送终的费用,都是他供给的。他想要把田产变卖完,做功德,以免有所挂念。田产已经卖出,他的哥哥知道后,让他赎回。他哥哥认为弟弟没有儿子,应当由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他的家产,谋夺家产而发生矛盾,他哥哥的气势极其凶恶和刚猛。迫不得已,找到乡长来调解。估计他的田肯定是卖得很便宜,所以乡长不肯协助他赎回。德超进退两难,从乡长家里出来,就投河而死,他的尸体直立在水中,面西合掌。他家人知道了,前往运回他的尸体。因此写信给灵岩寺的当家,祈求在念佛堂中立一个牌位,才知道有这件事。这是去年腊月初八的事。世间有站立而化的人,然而也不多。德超投河而直立往生在河中,比那些在平地立化的,更为奇特。如果不是完全的放下了身心世界,决心期望往生的人,能够做到这样吗?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的禅修功夫,声震全国,死后转生成为宰相,成为皇帝,他们的道力已经退步,而何况是了脱生死轮回呢?而这二个人,是普通百姓的身份和资质,临终横死时候的瑞相,比起得道的善知识,也不相上下。由此可见自己修行的功夫,不足以依恃,佛力加持的力量不可思议。还要想靠自力而舍弃佛力,只贪图支撑扩大门户,不计较大众能够得到利益与否,倾慕虚名而轻贱实际的利益,这种丧心病狂的错误知见,怎么到了这种极端的地步? 近世修行的僧人,大都把参禅当作无上乘,认为念佛法门,是愚痴凡夫、普通百姓的修持方法。现今要说是,古时候参究大悟之后,已经证道的圣者,他的神通道力,固然不是凡夫的情见所能测度。至于大悟而没能实证的,如五祖戒等人,能够做到像这二个人的往生瑞相吗?一是专靠自力,一是兼仗佛力,所以致使上智的人不

\

及下愚的人,卖弄巧智反而成极大的谬误啊!因此《大集经》中说:“末法之中,亿亿人修行,少有一个能得道的,只有依靠念佛才能得以度脱生死轮回。”因为这个缘故,元朝、明朝以来,凡是禅宗的善知识,大多都提倡念佛,比如中峰明本禅师、楚石梵琦禅师等。莲池大师开悟后,主张修习净土。彻悟禅师开悟后,废弃参究而来念佛。因为他们观察时节和众生的根机,不得不这样做。如同夏天穿葛麻衣,冬天穿裘毛衣,口渴喝水,饥饿吃饭,不可以固执地死守一个法门,必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调整,这样就有宏大的利益而没有极少的弊病。又净土法门,普遍适合各种众生和根机,实在是如来从初成道以至灭度,一代时教中的特别法门,其功德利益,超出世尊一代时教中的普通法门之上。古大德说:“念佛的凡夫,用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熏染自己的无明罪业心识。熏习的时间久久,就能够业力尽、凡情空。所以能够使得念佛人的因行具足佛的深广如海的智慧、功德,佛的深广如海的智慧、功德通达贯彻于念佛凡夫的因行之中。”可以说是对于念佛法门最恰当的形容,深妙的无以复加的注解。而何况净土宗四祖法照大师,曾经亲自见到文殊菩萨,教诲开示念佛法门。怎么能不恭敬地尊崇大士的旨意,专心注重于念佛法门呢?根据《高僧传》第三集《法照大师传》中说:净土宗的第四代祖师法照大师,在唐朝大历二年的时候,居住在湖南衡州的云峰寺。大师屡次在粥碗当中,看到有圣境显现,也不知道显现的是哪座名山。有个去过五台山的人,告诉他那一定是五台山。后来大师于是前往拜谒。大历五年的时候,大师来到山西五台县,看到远处有白色的光芒。他循着光芒前往寻找,来到大圣竹林寺。法照大师进入寺院,来到讲堂,看到文殊菩萨在讲堂东面,普贤菩萨在西面,都坐在法座上讲说深妙的佛法。法照大师上前顶礼两位大圣,问道:“末法时代的凡夫,距离佛陀时代很久远了,能教导佛法的善知识也达不到从前的素质了,凡夫的障碍、污垢更加深重,真如佛性没有办法开发出来。而佛法的经典浩瀚如海,不知道应该修行哪个法门才最为切要?只希

\

望大圣为我断除疑惑、迷惘。”文殊菩萨回答说:“你现在念佛,正是最合适的。所有各种的修行法门,没有能够超过念佛法门的,供养三宝,福慧双修。这两个法门(念佛和供养三宝)是最为重要的。这是为什么呢?我在过去生中,因为观想佛陀、忆念佛陀、供养佛陀的缘故,现在证得了知所有种种法的智慧。所以说念佛法门,是所有种种法门之王。你应该经常念诵无上法王,不要间断。” 法照大师又问:“那么应该怎样念佛呢?”文殊菩萨说:“在这个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他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该持续的念诵他的名号,不要间断。在你生命结束之后,一定能够往生到他的净土,你成就的圣道果位永远也不会再退转。”说完这些话之后,当时两位大圣,各自伸出他们的金手,为法照大师摩顶授记:“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注:即佛果)。如果有善信男女等,想要快速的成佛,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就能够迅速成就无上菩提。”说完后,两位大圣,互相对说偈颂。法照大师听后,非常的高兴和激动,怀疑和迷惘全都消除了。这是法照大师亲自到竹林圣寺,承蒙二位大圣所开示的殊胜情形。而在《清凉旧志》中,被无知的禅僧把大圣念佛的开示改成了禅语,这实在让人痛恨。新近所修订的《山志》,按照《高僧传》第三集《法照大师传》编录,没有标注《清凉山志》的原因,是担心不知情的人,仍然当作旧的山志来阅读,那么反而会怀疑和诽谤。导致丧失学佛人的正法慧眼,阻断学佛人的善根,那么这个罪过就太大了。这一段前后都节略,至于大圣开示之处,一个字也没遗漏。只是把于“照”字,为了语气通顺写作“师”字,特意为此标明。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七尊佛的老师。菩萨自己说:“我在过去世中,因为观佛、念佛的缘故,现在证得了知所有种种法的智慧。”所以说所有种种法门,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都是念佛法门而产生的。过去诸佛,还由于念佛而证得,何况末法众生,罪业深重、福报轻微,障碍重重、智慧浅薄。藐视念佛,而不肯修持,要想一下子证得如来果地,而殊不知要想步入五祖戒、草堂清之后尘,还得不到呢?禅宗自从梁朝发源以来,其教人亲见真如自性的法语,虽然高超玄妙,仍然有文字的义理。六祖之后,南岳、青原二祖于是只用机锋转语教人参究,唯恐参禅人把理解字面意思当作是开悟,而不能实际证得,所以用这个方法,杜绝虚妄冒充得道的弊病。而至于参究的功夫,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往往有数十年还未彻悟的人。赵州和尚八十岁了,还南北参叩,所以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可见这样大根性的人还要如此勤苦用功,何况根性下劣的人呢?到了宋朝而禅宗仍然大兴,其实能实证的不过寥寥无几而已。就是如同五祖戒这样的智慧,不是平常的人,而是云门宗开宗第一世云门偃祖师的法孙,是宋朝大觉琏国师的法祖,门户高竖法幢好像龙门一般,学者每每知难而退、望崖却步。在当时的声望是何等的显赫,然而只是因为一个见惑未曾断除,哪里还说什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啊?戒公转世后是东坡,这是贫富、老少都知道的事实。他镇守杭州的时候,还不拒绝和妓女往来,可见仍是具足烦恼惑业的凡夫,连须陀洹的初果还没能证得。而今天的人谁有五祖戒的道力,仍然要想靠自力来了生死,而却又过高推崇禅宗,藐视净土,是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少阅读经典以及《华严经》。或者即使曾看过,也粗心大意。二是不知道禅家的宗旨,无论问佛、问法,纵然穷尽世间所有的事理来问,答的时候都是指示归向于本地风光,绝不在佛、在法以及在所问的种种事理上回答。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如果认作照提问的事实来回答的,那么就完全误会了啊。而现在的人罪业深、智慧浅,每每把直指本分的话,当作是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比如赵州说:“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天。”以及:“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学禅的人个个都当作了大实话来理解,于是藐视念佛。殊不知赵州“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的下面,还有人问:“和尚还想要做人吗?”赵州说:“修佛啊!”有人问:“和尚受大王如此供养(赵国父子二位王以及燕王,都恭敬供养赵州和尚。)要怎样来报答呢?”赵云说:“念佛来报答呀!”又有出家人问:“十方诸佛还有没有老师?”赵州说:“有。”问“谁是诸佛的老师?”赵州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诸佛的老师啊。”“念佛一声,漱口三天”,和“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以及“修佛”、“做人”,还有“念佛报恩”,“阿弥陀佛是十方诸佛的老师”,都是指向回归于本地风光的机锋转语。如果把前二句认作是实话而落实,必定导致谤佛、谤法、谤僧,将会永远堕入于恶道;如果把后面三句当作实话而努力实行,必定会业力尽、凡情空,现生证得圣果,往生极乐上品,渐次进修以于至成佛。这二种话,种种禅书都一同收录。前二句,凡是所有的人都常常提倡。后三句,印光数十年来未见一个人提到一句的。前后所说都归本分。落实后三句,纵然不能领会赵州的意思,这个功德利益比领会赵州的意思更大。因为虽然不领会赵州的祖师意思,而是遵守如来金口诚言的教诲。前二句,纵然能领会赵州的意思,也不过是开悟而已,而开悟离了脱生死还相当遥远。为什么同样是一个人所说的二句话,前一句领会不了的当做实话,这个祸害实在难以测度,而人人都乐于提倡?后一句领会不了的当做实话,这个利益无穷无尽,而却举世听不见一人提倡?这实在是因为最初学佛的时候,未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和不在身体力行上努力参究所致。一听到这种希奇、仿佛、破除、排斥的话,就心中畅快,常常提倡。殊不知,把古人教人亲见本来的直接的话,当作轻视念佛的谤法的话,末法时代这一种人非常多。除了诚实有涵养,绝不肯把测字的方法用作参究的方法的人,才不会受到这种弊病。否则,都是把“误”当作“悟”的一类人。后来学佛的人,还能够依葫芦画瓢去做,而不想要改变修持的法门吗?何况各地方的居士,护持佛法、普遍济度的心极其热诚,如果仍然把参禅的名义当作自己个人的修持还可以,如果因为仗自力不能获得佛法的大利益,要怎样来报答诸位居士的热心,又怎么能鼓舞诸位居士的坚定的道心呢?印光忏惭愧的是没有智慧和德行,然而以出家六十年的阅历,本不敢对所有的人说这些话。只是因为果定上人和和尚都厚爱印光,而来看望,加上年纪已经八十岁了,朝不保夕,不把印光所知道的告诉诸位,供养碧山常住,实在是抱歉之至。 念佛法门,是律、教、禅、密各个宗的归宿,是人、天、凡、圣成佛的捷径。所有的法门,没有不是从这个法门流泻而出;所有的八万四千行门,没有不还归于这个法界。智慧浅薄的人,都把念佛法门看成是愚痴凡夫、普通男女所修习的法门。难道不知道华严会上,善财童子以证得十信位之后的地位,受到文殊菩萨的教诲,普遍参访善知识,随即听到善知识的开示,随即就能证得。最后到普贤菩萨道场,承蒙菩萨加被开示,善财的修证和菩萨等同,和诸佛等同。普贤为他称赞如来胜妙功德,教他发十大愿王,用这个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此期望圆满佛果。并且劝导全部华藏世界海诸菩萨,都发十大愿王,共同求生西方。华藏海众没有一个人是凡夫、二乘以及未破无明的权位菩萨,最低的位次,也是圆教初住菩萨。这些人已经能在无佛世界现身做佛,以及随着众生的类别现种种身,以此度脱众生。往上从二住,乃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每个位次的功德力用加倍殊胜。这些菩萨都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他们是什么人呀,我们罪业凡夫怎么敢有所违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念佛法门,实在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就佛道,下度化众生,成于开始成于终极的的总持法门。所以使得九法界共同归向,十方刹同声赞叹,千经全都阐扬,万论全都宣说。因为念佛法门,是用阿弥陀佛果地上的觉悟,作为念佛人因地上的心行,所以就能使念佛人的因行,具足阿弥陀佛的智慧、功德,而阿弥陀佛的智慧、功德,通达贯彻于念佛凡夫的因行之中。俯伏的希望,和尚能够悯念印光的愚朴的诚心,观察众生现时的根机,放弃参究一心念佛。守文殊、普贤的圣训,步彻悟、莲池的芳尘。使得学佛的人,都能够现生获得了脱生死的大利益;让护持佛法的同修,共同登临莲池上善海会。那么,过现未三世诸佛,悲心就会极大的欣慰于常寂光中;五大宗各位祖师,就会破颜微笑于真如实际。巍巍五台,既有弘扬成于开始成于终极法门的人,芸芸佛子,应当一起修持心念佛心是佛的无上道法。不知和尚肯接受与否?如果说:“人各有志,怎么能强人所难?你守你的法,我行我的道。”那么,也只好惭愧自己的狂妄,不敢再有所冒渎。请把这封信寄回灵岩,就在大殿文殊菩萨像前烧掉,以此表白印光微不足道的为五台常住愚拙的诚心。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