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吃茶与禅机:古代佛门茶话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01 09:06:34
吃茶与禅机:古代佛门茶话 在古代寺院里,吃茶是僧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课,不独禅师为然,只是禅寺或禅师与茶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已。这是因为禅宗寺院大多处于山林之中,由“吃茶”而衍生出来的“种茶”、“采茶”、“制茶”等生产活动,在气候、时节、雨水等因缘的配合下,成为僧人“出坡”(劳动)的重要

吃茶与禅机:古代佛门茶话.jpg

吃茶与禅机:古代佛门茶话

在古代寺院里,吃茶是僧人日常生活中的常课,不独禅师为然,只是禅寺或禅师与茶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已。这是因为禅宗寺院大多处于山林之中,由“吃茶”而衍生出来的“种茶”、“采茶”、“制茶”等生产活动,在气候、时节、雨水等因缘的配合下,成为僧人“出坡”(劳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僧传中有关“吃茶”的记载很多,据笔者的统计,仅在《大正藏》的“诸宗部”与“史传部”里提到“吃茶”的地方就达到254次之多!至于《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书有关的记录也很不少。更重要的是,饮茶除了解渴之外还成为禅师们参禅行道的辅助性活动,他们通过“吃茶”的媒介来切磋、勘验、传授、学习修禅的经验与体会,或在田间地头,或于行脚途中,月夜清风,饭后闲话,彼此往返唱和,相契无间,以致破蚕脱壳,明心见性而恍然大悟,达到“茶禅一味”的神妙境界。

如果从当时佛门的实际情形判断,“吃茶去”原本不过是一句日常口头用语而已,由于禅师将此赋予了禅意,在追求“向上一着”的过程中,作为“提起话头”、启迪后学的因缘,从而使得普通的口头语有了不寻常的意义。何以见得呢?我们从许多高僧的传记中可以看到这个事实。不单是南泉普愿门下赵州从谂(778—897)的一句“吃茶去”而闻名天下,在他之后,诸如法眼宗的清凉文益(885—958)、临济宗的汾阳善昭(947—1024)、曹洞宗的天童正觉(1091一1157)等不少大德禅师,尽管名声显赫,宗风门派各异,却也有着一模一样的“吃茶去”的记录山。

不仅如此,据笔者所涉猎到的禅宗文献来看,提到“吃茶”,或借此来为大众说法开示,或与同道交流、交锋等场面最多的是云门匡真禅师,在他的语录中就有14次!当然,没有记录下来的一定更多。至于将吃茶与禅相联系者,在湘、赣、浙、闽、粤一带的禅宗寺院里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像《祖堂集》所记载的诸如石头西迁(700—790)、龙潭崇信、德山宣鉴(782—865)、云品和尚、夹山善会(805—881)、石室和尚、丹霞和尚、石霜楚圆(986—1039)、钦山和尚、涌泉和尚等禅宗史上著名的高僧,他们的禅修实践均与吃茶密切相关。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大家都已耳熟能详。其实,还有与此相类似的是,临济宗杨岐派的杨岐方会禅师,他的“且坐吃茶”之说,却是鲜为人知的。其重要性,同样应该不在“吃茶去”的公案之下。

杨岐方会(996一1049)是一位很有趣的禅师,且坐吃茶,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使用起来十分娴熟,其名声闻于禅林。

某日,一位老朋友来访,两人迫不及待,不等寒暄,就交流起修禅的心得来,彼此忘返,谈兴正浓,津津有味,一时竟忘了喝茶,不觉日偏时移,杨岐方会猛然间想起,于是,便对老友说道:“更不再勘,且坐吃茶。”

与许多其他禅师一样,杨岐方会对于有新僧来时,必要考验一下,但方式有异。且总在吃茶之前进行,经过一番勘验,且下评语,表明来者的见地。然后,才请人喝茶。此类事情,在他的语录中有好几次,这里选取一例,作为探讨:

一日,三人新到。师问:“三人同行,必有一智。”提起坐具,云:“参头上座,唤者个作什么?”

僧云:“坐具。”

师云:“真个那?”

僧云:“是。”

师云:“唤作什么?”

僧云:“坐具。”

师顾视左右云:“参头却具眼。”又问第二座“欲行千里,一步为初。如何是最初一句?”

僧云:“到和尚者里,争敢出手。”

师以手划一划。僧云:“了。”

师展两手,僧拟议。师云:“了。”又问第三座上座:“近离什么处?”

僧云:“南源。”

师云:“杨岐今日被上座勘破,且坐吃茶。”

这段对话饶有趣味。也许是禅师们经常机锋转语,针尖麦芒,有些倦了。有时候也想换换花样,来考考这些新禅和子们还有没有被搞糊涂。所以,杨岐方会提着僧人常用的坐具来问话。——坐具,音译为“尼师坛”,又称“坐卧具”等。本来是僧人用于坐、卧时敷于地上或铺在卧具上的长方形布巾,以防止植物、虫类伤及身体,以及避免弄脏身上的三衣或卧具。后来,在中国、日本又被用于礼佛或拜见师长,是比丘平时必需随身携带的六种生活用品之一。用坐具作为讨论禅修经验的道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面对第一位上座,杨岐方会考验他的是,有没有自信心,所以,在大庭广众之下,只针对“坐具”本身发问,或反问。还好,这位上座信心满满,没有丝毫的犹豫,所以,他通过了测试,并受到杨岐方会的称赞:“具眼。”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还存在一个彼此双方心知肚明,但没有说出来的秘密,那就是“坐具”代表什么,或者说暗指什么。这情景使我们联想到禅宗马祖道一(709—788)与弟子法常的一则公案来: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师者,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大寂云:“即心是佛。”师即大悟。大寂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问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云:“大众,梅子熟也!”

在这则公案里,马祖是存心要考察一下法常是不是真正领悟了他所说的“即心即佛”的内在含义,所以,故意让人告诉他,马大师现在不讲“即心即佛”,而改为“非心非佛”了。但法常一眼识破了其中的端倪,他明白,所谓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罢,通通不过是文字游戏罢了,那背后的道理,我早已一清二楚,任你怎么变,我这里是以不变应万变。得到这个消息,马祖终于放心了,不禁赞叹道:“梅子熟了。”——因为法常住在大梅山,所以用借喻表达法常开悟的事实。这里杨岐方会的“把戏”也是如此做派,看你内心是否有把握,与我所说的是否相契,如果契合,又显得理直气壮,那么,就是可造之材,否则,就只能像赵州禅师所说的那样“吃茶去”了。由于这位上座做到了上述两条,非常缜密细致,并无漏洞。因此,得以通过。

第二位与禅师的对答,是典型的公案程式之一:答非所问。一开始,杨岐方会设了一个圈套,问道“欲行千里,一步为初。如何是最初一句?”引诱对方中招。因为第一位上座的回答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如实答复,没有拖泥带水。那么,如果是宗门里的新手,碰到这样的问题是很容易导致对方依样画葫芦,照实答题。事实上,禅师接引学人,并无固定程式,而是随机应变,反复无常,正如马祖所言:“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对答起来,并不容易,唯有洞彻其中玄机,方能进退有据,应付自如。

果然,第二位上座同样也“不是省油的灯”,一眼看穿了禅师的用心,他敏捷地跳过陷阱,张口答道:“到和尚者里,争敢出手。”杨岐方会还不死心,继续为难他,做了个手势,上座说了个:“了。”这一下终于认可了,觉得这两位新人非同一般。

于是,他也放马过去了。

不过,前面两位的出色表现直接导致了第三座上座占了便宜。因为对他,禅师似乎只是例行地问了一句,从何处来,接着,就是招呼他们“且坐吃茶”了,基本没有考察的意思。当然,也许是杨岐方会已经从他的表情上看出端倪,无须多问了?但这从文献记录上是看不出来的,我们只能模拟当时的场景去想象而已。

至于杨岐方会禅师检验其他新僧的案例,或者是与本寺僧众的对话,采用的依然是“且坐吃茶”的手段,但得到的结果却是有正有负,好是热闹。还有与在家信徒,诸如,与禅师好友石霜楚圆或道吾的供养主之间的机锋对答,丝毫不逊色于禅和子,而且妙趣横生,值得留意。

\

禅机是生动活泼的,它源于得道者的内心,并借助于日常生活的某些细节,诸如棒喝、扬眉瞬目、女人拜、圆相等,在时节因缘的配合下,形象地加以表达,使得即将成熟的后学在前辈的启迪和诱导下,临门一脚,进入圣流。但是,稽诸史籍,历史上大德、禅师的这些努力往往是“广种薄收”,撒出去的种子何止千万,能得到收获的,却从未超过一成。所谓修行者多如牛毛,而得道者盖寡,如果严格核算起来的话,几乎是完全不成比例的。这里举唐朝佛门里一个普通的失败的案例,以作说明。——当然,也与吃茶有关。

一日,南泉普愿(748—834)正坐在院子里喝茶,突然,看见一小沙弥走进来,到得跟前,禅师忽地将杯中的残茶泼了过去,溅了他一身。小沙弥回头一看,见是南泉普愿,便没有生气,还露齿笑了笑,普愿也笑了笑,并跷起一只脚,小沙弥不解其意。于是,普愿便起身回方丈室去了。

小沙弥是个伶俐人,回去一想,有些怀疑起来,觉得师父是有什么秘法要传给自己。于是,晚上一个人悄悄地来到方丈室。门果然开着,普愿禅师还没睡,正在打坐,看见他,就问:“你来做什么?”小和尚行了礼,垂手道:“师父今天在园子里用茶泼我,是不是要提示我什么?”普愿看了他一眼,缓缓地说:“那我后来跷一脚,又是什么用意呢?”小和尚张口结舌,无言而退。

在这个故事里,普愿禅师先是泼茶到小沙弥身上,以引起他的注意。然后,以跷脚的动作,发出接引的信号,可惜小沙弥出家未久,对佛法的体会尚浅,无法接招。可是,事后他还是有所醒悟,所以,又去找普愿,希望得到问题的答案。但是,火候未到,心急是没有用的。故而,小沙弥还是一无所获。

不错,佛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但它属于能体会到它的人,除此之外者,与它无缘。是与不是,能与不能,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正如魏府华严禅师示众时所说:“佛法在日用处,在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但是,一旦“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又却不是也。”

佛法的体悟之道,贵在了知真性之体无处不在、皆能生起无量妙用的道理,去迷存真,善于把握难得的因缘“火候”,灵光一闪,直下承担,脱口而出,不假思索,是为法门龙象种子。否则,平时缺乏扎实的修炼功夫,临场犹豫不决,在思维卜度的“黑漆桶”里兜圈子,如同油手捉泥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段大好的难得机遇错失了也。如果引用曹洞宗祖师仰山慧寂的话说,就是“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镬头边。”关键在于,修行者能否理解在吃茶与劳作之间,把握其中蕴涵着的无边禅意,而不是凭空拿一两个公案瞎说一气。

宗门里有一篇佚名的《真心直说》的妙文,其中说:“知体则遍一切处,悉能起用。但因缘有无不定故,妙用不定耳,非无妙用也。修心之人欲人无为海,度诸生死,莫迷真心体用所在也。”禅机是不早不迟,不紧不慢,要在当下,快如闪电,稍纵即逝。当机不当机,参得透便开悟,参不透便错过机缘。那被普愿禅师泼了一身残茶的小法师由于修养功夫还不到家,所以,当师父借助“泼茶”的动作来启发他时,他临场犹豫,不知师父的用意,因此,牛头不对马嘴,自然无法与师父相契,事后虽有所领悟,再去追寻卜度,却已是明日黄花,徒劳无功,原因即在于此。

在中国禅宗史上,公案机锋的记载甚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回答也颇为复杂,若举扬向上,虽是取世间的零碎之事发问,但答时总归本分,这是禅宗门庭的基本原则,绝不会就事论事,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纵然有似乎是就事说的,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如果当作具体的事情来理解,那就离题万里了。若要归类来说,大都是取自于现实生活中当下的事物、声音、动作或场景为材料,现买现卖,生动活泼,凸显与其他佛教宗派不同的手段与机锋,以达到活学活用、促人觉悟的目的。

但是,也有部分禅师会省事,仅仅拿过去已有的一些题材来说事,其目的却并无二致,一样是为后学开启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门。曹洞宗的创始人洞山良价(807—869)的“文殊与无著吃茶”的公案,即属于此类的范例之—。

文殊,是佛陀时代的菩萨,以智慧著称于世。但他在中国境内经常显灵的地方,却是山西的五台山。“文殊与无著文喜吃茶”的一段因缘就发生在这里。当然,洞山禅师的意思并不在此,而仅仅是提起一个话头,意在言外。这个公案,是他在一次僧众大会上的“开示”。内容如下:

文殊大士与无著吃茶次,乃拈起玻璃盏问无著:“南方还有这个否?”著云:“无。”文殊曰:“寻常将什么吃茶?”著无对。师(洞山)代展手曰:“有无且置,借取这个看得否?”

这个故事源出《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五灯会元》。说的是唐朝时杭州的文喜禅师去朝礼五台山,途遇文殊菩萨化身为一位老翁,在寺里接待他。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

翁曰:“近自何来?”

师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师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众?”

师曰:“或三百,或五百。”

师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师曰:“多少众?”

翁曰:“前三三,后三三。”

翁呼童子致茶,并进酥酪。师纳其味,心意豁然。翁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

师曰:“无。”

翁曰:“寻常将什么吃茶?”师无对。

洞山借助于这个著名的公案,来考察他座下僧众的悟性如何,以辨别龙蛇。以后,其弟子曹山本寂(840—901)也一再提到它,一直到宋代的圆悟克勤(1063—1135)编《碧岩录》一书加以评唱,其影响至今依然存在。洞山引用此公案,意在启发学人们不要被“前三三,后三三”之类的数字外相所迷惑,凭空生出许多葛藤来,徒增烦恼,而应当直下承担,因为自性是佛,真妄不二,文殊举杯吃茶,童子叫唤,无非本分之事,直说了去就是,不必计较。像此后的无著文喜那样,在充当寺里的“典座”,当他再次面对文殊大士再度显影时,即十分自信地斥道:“文殊是文殊,文喜是文喜。”并毫不留情地用搅粥篦打过去。从而获得了大士的认可,加以赞叹,且说偈云:“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吃茶,成为导出禅机的媒介或工具,在我国禅宗历史上具有某种必然性,深具本土特色。事实证明,这种行为非常有效,所以流传开来,绵延不绝,乃至于传到日本、朝鲜等国,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吃茶动作本身乃出于人在劳作或思维的间隙,是大脑、身体处于休息和放松状态的时刻,最容易接受或开启神秘直觉的机关,从僧传史料文献中的大量记载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

从佛法的根本来说,无非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就宗门而言,即俗说真,扫除俗相,但要知道,真俗同体,并非二物。因此,吃茶与禅机,仿佛一对孪生兄弟,有着浓厚的血缘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倘能即俗而真,从吃茶中,得见佛性,第一义谛,则是上上利根,大开圆解。这是禅师宗徒们的拿手好戏,曾在漫长的历史舞台上一再上演,其中的本末因缘,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

本文摘自《茶禅东传宁波缘——第五届世界禅茶交流大会文集》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语名称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成...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狸饵鼠...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

以疑决疑成语名称以疑决疑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成语...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