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和学佛人说佛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07 09:08:35
为什么要学佛?大多的信众,是寻找一种能符合道德标准的精神依托,因为较常人看来,和佛菩萨关联最密切的,就是慈、善、悲(同情弱者)。所以说起佛教徒,世人通常的评价就是安分守己的好人,值得信赖的人。有没有个人的要求目的呢?我想肯定也是有的,许多人是图来世有个好结果,并希望自己的虔诚能给周围的亲情带来好运气。还有一种信众是把学佛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学佛

为什么要学佛?大多的信众,是寻找一种能符合道德标准的精神依托,因为较常人看来,和佛菩萨关联最密切的,就是慈、善、悲(同情弱者)。所以说起佛教徒,世人通常的评价就是安分守己的好人,值得信赖的人。有没有个人的要求目的呢?我想肯定也是有的,许多人是图来世有个好结果,并希望自己的虔诚能给周围的亲情带来好运气。

还有一种信众是把学佛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比起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比起自己在世上所拥有的一切,学佛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而,学佛是用整个生命在实践,他们甚至可以为此而放弃一切。这些信众对佛理比较专研,是佛教最主要的传承者。

从资料上看到,中国目前的信佛人数超过一个亿,如果留意一下每年正月初一寺庙的热闹状,哪怕是一个很平常的寺庙,这个数字是无一点夸大的。这是一道特殊的风景线。面对越来越模糊的主义类信仰,人类最基本道德在不断地流失,今天有点小钱的国民急需寻找一个精神依托,而近年寺庙的快速、畸形发展,刚好迎合了自古以来中国百姓崇信先祖,崇拜各路神仙的嗜好,实在找不出有比如此更好的环境和场所了。还是那句话,今天寺庙的“神佛保佑”,那都是和人类最亲近的神灵在劳动,神灵乐于帮助你,是因为神灵也在修行,她也要做好事,做善事,提高她的生命境界。如果真有神佛这样大面积地护佑,佛子们洗心革面地修行改造,2500多年以来的佛教国家,自为神州,神的国度,还至于落到像今天这样的窘迫,还至于在精神道德底线苦苦挣扎?

世界各主要宗教之间相互的非议是一直存在的,其中佛教给人最大的权柄就是人和神的串味,弄的自己也无法圆说。所以,本文在开始就把人间佛和神佛作区别对待,应该是揭示了佛教原本的客观面貌。

神佛离我们很远,修炼成神佛是我们的远大目标,这个远大目标一定要有,它会使我们认识到人生是苦。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无法生起出离心,因为出离心是基于对苦的认识而产生的:三界如火宅,只要在三界轮转,就无法摆脱痛苦的煎熬。所以,出离心是解脱的基础。而现在大部分学佛的人都缺乏出离心。修行要从出世到入世,没有出世的基础就没有资格谈入世。如果我们没有出世的超然,一旦入世,往往会迷失方向。近代不是在提倡人间佛教吗?人间佛教的前提就是首先要有出世的远大目标。。

“阿含经”告诉我们: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佛陀是以人的身份成佛,而不是以天人的身份得道。天上的人太享乐了,他们无法体会痛苦,也就没有修行的动力。而不修行就无法开发智慧,更谈不上解脱。智慧、解脱、真理都在人间,而不是在天上,这是佛法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因此,一个学佛的人首先要学会做人,佛法修行的基础就是做人。

太虚大师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偈子,是关于成佛与做人的关系:“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陀代表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太虚大师进一步告诉我们,成佛并没有离开做人,人格彻底完善之后,修行也就成就了。

人间佛教告诉你的就是学做人间佛。它对当今人类来说,具有很现实的意义,符合现阶段人类的需要。可能有些人会感到很失望,他们接受不了佛陀也会有背疼这样的事实,他们对佛的理解就是能够飞来飞去,五眼六通到极致。原始佛教在汉地不太受青睐,我想这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吧。

神佛和人间佛是二类完全不同性质的生命体,一个应对的主要是无形的“道”世界,另一个应对的主要是物质的“器”世界。佛陀的伟大,首先她是一个科学家,她从事的是生命实证科学,实验室就是自己的身体,她从观察身体这个一,推算到了宇宙的一切,她以人间佛的身份,推算到了神佛的世界。中华文化第一古典“道原经”上说:“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谓察稽知极。”意思是说,天目强者固然能察到宇宙深处,知道一般人所不知,信服的是一般人所不能求到的,这是考察到相当宇宙层次的人。佛陀就是明者这样的人。

\

中国古来有句话:佛道神仙都是人来做。怎么做?走人间佛之路。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初始可用世间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要求做人,比如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仁,就是要有慈悲心;义,就是要有德行;礼,就是要循规蹈矩;智,就是要用智慧指导生活;信,就是要有信誉,要言行一致。和世间的德行相比,佛法中也有类似的教导,佛陀要求我们遵循的五戒十善,就是人天乘修行的标准。

有人会认为这是在学雷锋呢,现在的人类就是这个状态,不信可同时办二个讲堂,一个讲佛法解脱,一个讲佛法养生,恐怕前者没几人,后者数不清。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在学佛、学道的过程中间,并不想进入“解脱”的状态,他主要是祈福。对不对?然后希望到道场里面去被灌顶、加持一下,或者是行善、布施来积点福,能够今世活的长一点,来世能够活得更好。他只有“退而求其次”地去求取所谓的福报、功能;而不能真正地在心底深处,去下实修的功夫,因为实修的功夫是违背人性的,最后的阶段是教你做不成人的,所以就出现一些人去做苦行僧,千万可不要去笑她们。

从人间佛走向神佛,实际是一项十分艰巨困苦的选择,是从人性走向佛性,完全不同性质的变化,她决不是像我们平时所认为的那种简单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提高,她要求你彻底抛弃人的属性,什么姓氏、家庭、亲情、钱财这些人性的东西,都将成为随生命流转业力中的历史印记,不会再让它结出人性的果实。在佛性的层次上看人,人是负有原罪的,所以才在六道中轮回。不是有人批评佛陀、弘一法师不讲人情吗,你看到的只是现在的亲情,她们看到的是和人人都有情,再往前看,还都是从一个爆炸点出来的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建立人间净土,只是相对高境界的人间社会,神佛层次的人间净土是不可能有的。佛陀伟大的本愿就是在于净化人间,期将娑婆秽土转化为清净国土,真到了哪一步,净土根本就不会有人类的存在,何谓人间?

那么,神佛是否我们的终极?神佛仍处于二元世界,就不会是终极,终极一定是绝对的,神佛的涅槃才是终极。在“杂部经”里,有问佛陀:涅槃的作用或目的是什么?佛陀回答说:“罗陀啊。这问题无法获得其结果,是没有意义的。修习梵行就是以涅槃为其目标,为其进入绝对真谛的最后关口、为其最终目的。”终极是不可思议的。

依笔者的看法,我们可以有终极的目标,虽然说一旦有了目标,就会容易产生二元对立,但是,如果你连这个目标都不给自己,你连这个提醒都不给自己,那你只可能活在一个散漫的妄念之中,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觉醒。所以至少这样一个最后的提醒、最后的一个刻意,还是必要的。

事实上,到达终极是件毫无一点意义的事。如同我们玩游戏一样,最有刺激的是开始到终极前这段过程,一旦玩完了,你还会感觉到有激情存在吗?所以说,这个最后的绝对目标实际是在消灭目标,是原地钉钉,什么也没得玩了。生命(灵魂)从此终止,“源出于道,复归于道。”

我们在说到因果、业力时,经常会提到共业圈,这个共业圈就是根据“物以类聚”的原则形成的,她们都彼此有比较相近的意识愿望,有过类似的业力,走到一起来了,各个世界的组成,灵魂群,包括地狱等等,都可以看成是共业圈。

在修炼界,根据修炼方法的不同,功理见识的差异而形成了种种的门派,历史以来,这些门派不仅在世间得到了传承,逝去的祖师、先师们的灵体亦在各个层次的空间形成了自己的共业圈或称为世界,这些门派的弟子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往往会得到先师们的加持和栽培,这就是修炼过程中外力的作用,这对于后来者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是大都修炼人乐于加入各种门派的主要原因。提倡一心念佛的净土宗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派内的门规戒律对弟子也有很大的约束。记得有不少资料记载有的修炼人在渺无人烟的境地长寿达几百岁,很使人羡慕,却不知这些早该入仙班的修炼人迟迟弥留人间,其实曾犯有违背门规戒律的先例,先师将其挡在门外而已。

真正的大成就家往往是无门无派者,她们博学众长,集思广益,不受门派的约束,更敢于创新,成功后大都成为一代宗师,如佛陀就是典型的代表,不过这对个人的素质要求非常高,最后无功而返者比比皆是,青史留名的难有几人。

\

时下很多人学佛大多谈神通感应,和自己的身心毫无瓜葛,就算能通天遁地,也无法灭除自己的烦恼,如此学法又有何益?“金刚经”说过:“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法是心法,修行即修心。学佛的重点是随时观照自己的念头,改变自己的意识,安住自己的心。佛陀告诉我们: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本文对烧香拜佛的行为进行的评判,可能会扫了一些人的心情,其实不必太介意。烧香拜佛、经忏佛事等等,作为学佛人的修行功课是看错了方向,不过对于一般佛教信众来说,其做法还是十分有意义的。笔者有个建议,求列祖列宗、故人福荫保佑的前提,最好是先做一些忏悔、赎罪,西方宗教特别注重忏悔、赎罪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这么说,后人对先去的故人永远是存在愧疚的,想想父母,想想爷爷奶奶等长辈生前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如何作了回报,我们是否又做过一些不该做的事……。总之,我们首先是请求原谅,求不要对我们惩罚,然后才是其它的。说实话,在现实生活当中,活人受亡灵报应的事是很多的,只是许多人不信而意识不到这一点,即使有所意识,往往也难以启口。

先灵既然可以实现保佑,当然也可以实现惩罚。笔者家庭也经常给过世的父母做佛事,我们都十分后悔,深深地忏悔。今天我们的日子确实比过去好了许多,可是,把我们辛苦养大的父母却没有等到这一天,就远离了我们。我本人并不相信有什么披头散发的鬼存在,但我深信父母的英魂一直存在,能读懂我们今天的心思,她们一直就存在无形世界里,更可能就存在我们的业力印记之中。大家都看到,连最铁杆的无神论者都对着纪念碑在深深地鞠躬,何况是深信来世因果的信佛众生。不过笔者还是希望信众能多学佛理,走真正的学佛修行之路。

学佛能给我们变出一堆金钱吗?能给我们变出一幢房子吗?能给我们变出一个家庭吗?都不能。那么,为什么要学佛呢?

学佛的意义在于:在开始阶段,佛法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人生观念,依法修行能使我们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说,学佛是为我们的幸福人生服务的。

在中间阶段,学佛能使我们将眼光放远,不仅从现世的生命着眼,更考虑到未来的命运。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精神意识境界,更要做到用慈悲待人,通过学佛,完善并提升我们的生命素质,按佛陀所说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在最后阶段,学佛能使我们今生的凡夫,解脱人生的一切苦厄,来世成为高级生命体的神佛,创造自己的清净国土。

佛教在开创的初期,在印度就被视为邪教对待,因为佛教提倡的“人人平等”理念与当时的等级分明的奴隶社会体制格格不入。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历代最强大的王朝都和佛教的兴盛息息相关,可是为什么又不能持久呢?因为统治阶级只是把“人人平等”当成了一种谎言蒙蔽百姓于一时。如果今天的中国能是“人人平等”,哪怕是相对世界别国的平等,中华神州势必会成为引领人类世界的人间乐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