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圆融教化之种种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14 09:12:04
佛陀的教化,不论是针对当时还是末世,都充分运用了种种技巧、无数方便。下面,简要列举二十条,以便窥其一斑。1.对机说法:佛陀说法从不千篇一律,无论内容还是方式,总是针对听者当时的情况,做到巧合机宜,使听者或如雷霆惊心或如甘露灌顶,即时得到可以体验的利益而产生敬佩、欢喜之心。2.循循善诱:佛陀说法很少独自发挥、一说到底的。他常常使用问答式,来启发听者的思索和对教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使听众觉得丰富生动

佛陀的教化,不论是针对当时还是末世,都充分运用了种种技巧、无数方便。下面,简要列举二十条,以便窥其一斑。

1.对机说法:佛陀说法从不千篇一律,无论内容还是方式,总是针对听者当时的情况,做到巧合机宜,使听者或如雷霆惊心或如甘露灌顶,即时得到可以体验的利益而产生敬佩、欢喜之心。

2.循循善诱:佛陀说法很少独自发挥、一说到底的。他常常使用问答式,来启发听者的思索和对教法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使听众觉得丰富生动、轻松有趣。

3.善用譬喻:佛陀在说法中大量使用譬喻,并经常强调:智者以譬喻而得解义。佛陀所用的譬喻异常生动、贴切和内涵丰富。通过这些譬喻,能启动听者显现和运用自己的深层意识、潜意识,避免被逻辑思维所束缚,从而体验和认识到佛法的精深意义。

4.循序渐进:佛陀教化弟子善察根机,从不传授超过弟子根机的方法和知识。所有说法,都能使弟子现时受益并日趋增进,待他们修行到一个新层次后,才再传以更高层次的内容。

5.即事说法:佛陀说法,不一定有事先的准备,不一定规定好时间地点。往往一逢机缘,佛陀即抓住时机,就事论事,启发弟子明达事理,并顺水推舟,引出种种宝贵的方法,指导弟子们的修行。比如发现有弟子聚会戏笑,即立即前往开示戏笑的种种过失和远离戏笑的种种功德,并引导出观空行空,修心不移动的种种法门。

6.破立同时:只破不立,听者会陷入迷惘和虚无,失去精神支柱和信仰;只立不破,听者会陷入执著,远离解脱和正见正智。故佛陀说法,破立往往同时,破除一种知见或境界时必建立一种更高的知见或境界,反之亦然。听者闻佛说法,能如甘露灌顶,清除种种烦恼和偏见,得到“未曾有法”,遍体清爽,满心欢悦。

7.不毁他教:佛陀深知其它教派存在的因缘、作用和必要性,因此说法时从不蓄意抬高自己而贬损他人,只是冷静、客观地开示彼此教义的不同之处及其优劣,让听者顺其根机、因缘或皈依于此,或皈依于彼。正因为如此,佛陀反而得到更多人包括外道徒众的敬服和皈依。

8.善用音声:同一句话,用不同的声音语调表达,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佛陀说法,其音之刚柔、缓急、长短、高低等等无不恰到好处,悦耳动听,发人欢喜,并能让人住人相应境界。

9.善用形体:形体的动作、姿态及面部表情也能传达丰富的内容。佛陀在日常说法及生活过程中,随时通过形体的状态及变化展示出轻松解脱、清净无为、大智无畏和慈悲济人的佛法内涵,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弟子,教化弟子。

10.善用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佛陀经常通过眼神来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传递自己的内心真意并直接印入弟子的心灵,使教化取得更直接、快速和深入的效果。

\

11.建立师尊:与世间学问的教学不同,修行的学问和趋向解脱的技巧需要在浓厚的师道尊严气氛中完成。佛陀对于新来的求学者或长者、外道,都注意用种种方式调御他们,令其消除我慢之心,而不是相反去屈尊迁就。当然,佛陀的调御是自然的、清净的、柔和的,不会像世人那样以我慢去对待我慢。

12.轻松随和:佛陀虽然有威威之师尊,但并不意味着严酷、苛刻、呆板,而是时时充满着轻松随和、民主和谐的气氛。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升华出了一种自然、神圣、可敬可佩的胜妙尊严,而不是那种矫揉造作、专制蛮横的权威。

13.言传身教:佛陀处处以身作则,而不是口是身非,从事空谈。看到地上脏物无人打扫,佛陀就一声不响地亲自打扫,待大家不好意思也来一起打扫后,就又为他们开示扫地的种种功德,使他们心服口服,自觉自愿地改正过来。

14.慈威并用:佛陀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理智基础上的大慈大悲,是平常的仁慈爱怜所无法企及的。当佛陀观察到某些弟子需要用严厉的方式来警醒才可受教时,就不会拘泥于柔软和慈爱,而会断然地适度地加以呵斥,使其生起强烈的警觉心和惭愧心,迷途知返而归于正道。

15.于法平等:佛陀提倡众生平等,特别是在教化方面,更是不分国王与奴婢、富翁与乞丐、美丽与丑陋,一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决不会厚此薄彼,并且教育大众彼此之间也应如此相待,以消除傲慢、争讼、嗔恚和混乱。

16.重视组织:佛陀很重视僧团的建设和健康发展,以使修行者有一个稳定、和谐、清净的共同修学及相互促进的气氛和保证,使信众有一个稳定的皈依处,并使佛法流传后代,利益后人。

\

17.以戒为基:无论是个人的修行还是僧团的建设,佛陀都强调以持戒作为基础并严加落实;不成就戒行者不为传授定、慧二学,有破大戒者必令其退出僧团。通过这种措施,保证个人修行不落于魔道,僧团组织能保证清净如法。

18.依教住世:为了佛法久住;教化后人,佛陀守持着依教法而不依政权、势力、金钱弘法住世的原则,依教法来调御、化导、摄受世人,使他们自觉自愿地为弘法作出贡献。佛陀从不为了弘法而去要求甚至谄谀于有权势或财富者,因为那样的话,于人于己均无助益,而且所弘之法也不再是纯正的佛法而会一步步退化为魔法的。

19.依法度人:佛陀临涅槃时嘱咐:如来入灭后,佛弟子要依靠自己,依靠正法,而不要依靠别人。佛陀深知随着世人的退化,圣者越来越少,无一人能以深智遍知而作一切人的皈依处,必须自我体察苦患,依靠正法提供医治,才能于凡俗浊水中不随波逐流,而逆水行舟入于圣道。

这里佛所说的正法,首先是指佛亲口所传的教法,进一步是指本自长存,人人可以亲证的真理,学佛者应视自己的根机因缘灵活把握。

20.依僧显化:佛陀的本怀,是更赞叹和推崇菩萨众,鼓励佛子入世度人,但在佛教的传承和佛法的象征上,佛陀却更推重僧团及出家僧众,以他们作为佛法在人间的代表,即使是在家菩萨也应恭敬礼拜出家僧。这是因为,在组织上,集中和具有特点的僧众比零散的菩萨众更能体现和传承佛陀的教法;在教义上,僧众弘扬佛陀的直接教法,较能保持显露佛法的本色,菩萨众则需依佛法而顺应世俗,不易体现佛法的原貌。(信息来源:摘自《佛陀教化的三层观察》)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

以泽量尸成语名称以泽量尸成语拼音yǐ zé liàng shī成...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

以火救火成语名称以火救火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成...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

以泪洗面成语名称以泪洗面成语拼音yǐ lèi xǐ miàn成...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