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在江苏省佛教讲经交流会的讲话—沈祖荣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16 09:10:01
各位法师:按照中佛协的部署,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召开了。这次讲经交流会,是世界佛教论坛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对江苏僧才学术水平的一次大检验,对全省佛教界推广学经讲经活动,对发现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确保我省参赛法师的水平,省佛教协会决定先在全省佛教界举行一次选拔赛,通过好中选优的方式,选拔出最具实力的法师赴京参赛。我今天这个讲话,算是这次比赛的动员吧。下面,我想谈谈对讲经的个人认识

各位法师

按照中佛协的部署,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召开了。这次讲经交流会,是世界佛教论坛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对江苏僧才学术水平的一次大检验,对全省佛教界推广学经讲经活动,对发现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确保我省参赛法师的水平,省佛教协会决定先在全省佛教界举行一次选拔赛,通过好中选优的方式,选拔出最具实力的法师赴京参赛。我今天这个讲话,算是这次比赛的动员吧。下面,我想谈谈对讲经的个人认识。仅供大家参考。

一、提高对讲经说法重要意义的认识。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佛灯常明”,就是依靠历代僧人持经传教,代佛说法,从而使佛教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因此,法师讲经一向被认为是代佛宣教,是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情。我体会,在当今时代,讲经说法对佛教而言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讲经是弘扬佛教文化展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手段

\

各位法师,时代在发展,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党的17大报告提出的“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传统文化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软实力”这个词,出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尔的笔下。1990年,他在《注定领导》一书中提出了这个术语,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从中国人的历史背景来解读,就是要赢得大国地位,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除了要有经济发展这个硬实力,还要有文化的软实力,不仅要以实力服人,而且要以德服人。我的理解,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文化中领域中,具有精神的感召力、社会的凝聚力、市场的吸引力、思想的影响力和心理的驱动力等文化资源。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生生不息,不断创新完善,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一直是凝聚各族人民,保持中国统一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当代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兴盛,要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汲取时代文化的新鲜养分,使中华文化更好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毫无疑问,佛教文化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赵朴初先生对佛教的文化性十分重视,把“注重学术研究”看作是佛教的三个优良传统之一,他还亲自撰文,对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深入论述。他说:“佛教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论,忘我利他、普度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以及佛教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累的丰硕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赵朴初的这些观点,再次清晰地告诉我们:佛教文化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佛教文化靠什么来弘扬呢?我认为,讲经,即是弘扬佛教文化的好办法,又是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手段。讲经,是对佛教文化经典的吸收、理解、顿悟后的口头阐述,是信徒和社会大众了解佛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我体会,讲经不仅是对佛教经典的弘扬,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弘扬. 讲经与佛教文化的关系说明,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贡献,发挥佛教文化的作用,就要高度重视讲经说法的工作。

第二、讲经是加强道风建设树立佛教形象的重要手段

\

道风建设关系到中国佛教建设的根本。目前,佛教界总体上是好的。但近年来,正如赵朴初先生曾经指出的: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寺院财富的增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有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的拉帮结派、聚讼纷争;有的刚愎自用、私欲膨胀。这些不良风气势必会败坏佛教的形象和声誉,危及中国佛教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加强道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叶小文局长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加强道风建设要从“以戒为师”开始。佛祖临涅槃时,阿难问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言“以戒为师”。《百丈清规》也说:“所谓续僧伽命脉,正法得久住,全在持戒也。”就是说,佛教的戒律是佛教徒的生命,是延续佛教正法的保障,以此可见佛教戒律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以戒为师,过去是中国佛教的头等大事,今天更是中国佛教的当务之急。我个人理解,讲经,是“以戒为师”的基础。佛教的戒律有很多,每条戒律后面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典故,很难想象,一个不会讲经,对佛教经典和戒律没有深刻研究、深刻理解的和尚,能把以戒为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因此,一个法师要真正做到以戒为师,并为“佛祖荷家业”,就要学点经、讲点经。要抽时间坐下来,安安静静的看书,认认真真的思考,扎扎实实的准备,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学经、讲经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得到开示,就会让浮躁的心态变得平和,让世间的喧嚣变得遥远,学戒、持戒、传戒就有了良好的基础,“以戒为师”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强道风建设才能落到实处,佛教的社会形象才会更加崇高。

第三、讲经是引导信众树立正确信仰的重要手段

各位法师,我们这一代中、青年法师,担当着弘扬佛教建设人间净土的大任,各级佛协、各个佛教院校、每个寺院和每个僧人都应该切实负起责任。责任有两种,一种是社会的责任,一种是佛教的责任。社会责任就是同社会社会相适应,为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服务。佛教界要主动服务于这个大局,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发展.佛教责任就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弘扬佛法、普渡众生。我们如果不在这方面努力,不去讲经说教化信众,不少信众就容易不知不觉误入迷信之途,分不清佛教信仰同迷信,同鬼神崇拜区别。怎么使这些信众懂得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呢?就需要我们法师去讲经,给他们开示,为他们讲解佛法真谛,为他们解疑答惑、指点迷津,引导他们正信正行,才能够起到化导众生的作用。所以,今后我们的寺院应该注重佛法的研究教育,要经常举行讲经会、弘法会,这要成为寺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寺院主持要带头讲经说法,每个僧人也要把讲经作为基本职能之一。否则,我们虽然修了很多寺院,但没人会讲经,或者讲经讲得不好,言之无物,不能为信众指点迷津,难于引信众正信正行,也就起不到佛教教化众生的作用.我们只有提高了对讲经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今后自觉主动的学经、更好的讲经。

二、刻苦学习,不断提升讲经说法的水平

我们可以看看台湾,地方虽然不大,但在当代也出了几位在世界上都有影响的法师,有的法师到世界各地去发表演讲,号称“法水长流五大洲”.有的法师还连续十年到香港的红磡体育馆给上万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很受信众欢迎,这很不容易。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向人家学习。我们都知道,台湾这些高僧大德,都具有渊博的学识,讲经的方式、内容都很有特点,十分精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讲好经、如何体现我们的特色呢?我体会,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讲经要注重学习。应该说,法师在信众中是有崇高威望的,具备信仰、道德和人格上的多重魅力,信众比较信服讲经法师的观点。要讲好经就必须学好经。学什么呢?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深钻精研佛经,只有学好经典,讲好经才有了基础。但要使讲经成为广大信众喜闻乐见的弘法方式,成为社会大众了解佛教文化的手段,讲经的法师仅仅精通佛经,而没有一定的人文和科技等知识的修养,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除了学习出世法,也要学习世间法,学一些文化知识、科技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如有可能的话,还要粗通一门外语。这些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的精神和法律、法规和政策。党的十七大精神是我们国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总纲。要引导信众贯彻好、落实好十七大精神,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服务,就需要学习好、领会好十七大精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是一个公民的行为准则,也是佛教僧人和广大信众的行为准则。遵守法律法规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基本要求。讲经,既然是一种面对信众和社会大众的演讲形式,就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了解国家的发展形势和要求,不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法师,在讲经说法中,能够正确引导信众正信正行,营造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的氛围。

怎么学呢?现代社会,法师们在寺院的事务性工作非常多,如何才能保证学有时间、学有所获呢?我体会,主要有3条:一是要挤时间学习,特别是挤业余时间学习。我常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如果我们从业余时间里每天能挤出1个小时用来学习,一年就是365个小时,可以学到多少东西。古人说得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要珍惜时间,争分夺秒,把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二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是个苦差事,要克服困难,付出辛勤劳动。佛经也好,文化知识也好,不下一番功夫,就学不会,弄不懂。只有多钻研,下苦功,才会有收获。知识的积累,就象蜜蜂采蜜一样。据专家介绍,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蜜,必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花粉。我们学习也要有读书破万卷的精神,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吃苦的精神,不经过艰苦的努力,读书、做事往往会半途而废,甚至功亏一篑。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关键在于刻苦和努力的程度。只要我们有了这种精神,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讲经说法的水平就会不断提高。三是要勤思考,善于积累。大家都在学习,为什么效果却不一样?这里有个方法问题。讲求学习方法,首先是要勤于思考,把脑筋开动起来。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资料和信息都是外在的,必须用我们的大脑来进行加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其次善于积累,学习要从一点一滴做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句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我们有些法师就很善于学习的积累,在一个寺院的一个岗位工作时间没有几年,就拥有了与这个岗位所需要的大量知识,就能在寺院发挥较好的作用。有的则不然,遇到问题时,一片茫然,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要学做有心人,勤于动手,善于做读书笔记,要善于利用电脑和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知识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积累,提高学习的效率。

我建议由省佛协牵头,各地佛协和各寺院制定学经、讲经的长远规划与近期计划,定期组织僧尼学经、讲经,会长和住持要带头,相互交流,互相提高。另外,还可以继续强化与省内高等学府联合办学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每年选送一批中青年僧人,到社会上的普通高校中学习,我们省宗教局会继续给予支持、协调和帮助。这样,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既掌握了出世法又掌握了世间法,我们法师的内功得到了增强,讲精彩的经、说好听的法就有了很好的基础。

二是讲经要融入社会体现时代性。说到这个问题,有的法师可能会问,我们讲经,只要读好经典、学好文化行了,讲经,是“代佛宣教”,是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事情,和融入社会体现时代性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佛教总是在与社会的融合和适应中前进的。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是不断与中国社会文化相融合和适应的过程。通过以“助王化于治道”来适应中国古代政权,以承认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强调儒、佛道一致来适应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上一些高僧通过翻译佛经,讲经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相融合,为佛教中国化迈出了第一步.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带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使佛教不断与中国社会相适应,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到了民国初年,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一批高僧大德奔走呼号,呼吁全国佛教界为护法护教开展佛教改革运动,对传统的经院式讲经形式进行改革,提出讲经方式及讲经内容要现代化,要求讲经说法要符合社会潮流,要与广大信众的思想实际相适应,改革封闭式的经坛讲经和诸多繁琐的仪轨。为此,太虚、会泉、弘一、圆瑛等高僧身体力行,走出山门,深入群众,面向社会,利用学校教室、礼堂,以及广场搭台等形式,展开了通俗化的讲经活动,重新树立了佛教的崇高形象,力挽狂澜于不倒。

各位法师,抗战期间,中国佛教界在民众中开展了“念佛不忘救国”念佛讲经法会,以唤起民众的抗日意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江阴市的巨赞法师,被周恩来誉为“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爱国人士,早年秘密参加革命,出家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建国前夕起草了《新中国佛教改革方案》送往党中央,并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开国大典。巨赞法师在参加爱国活动之余认真读经,他读经七千多卷,记笔记二百多万字,并积极参加佛教爱国爱教的实践。盐城永宁寺的雪松法师曾被刘少奇、陈毅亲切的称为“革命和尚”。因为他在抗战期间,常常在讲经说法中,把经典与现实结合起来,宣传新四军的抗日方针,并创办了盐城佛教界的抗日救护队,自任教官,还动员信众参加新四军,为抗战做出了很大贡献。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佛教界开展了宣讲大乘佛教义理、呼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讲经说法活动,并动员佛教界人士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前线的志愿军将士。

各位法师,重读这段交织着血与火的历史,我们在感动之余,更要继承我省佛教前辈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学好经,解好经,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讲好经。

我们今天的讲经说法,不但要继承传统,更要顺应时代潮流,不仅要围绕构建社会和谐展开,更要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个时代命题上下功夫、动脑筋,真正做到讲经说法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为佛教的长久住世和健康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出贡献。

三是讲经要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出现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高僧大德,他们在佛经的翻译、注疏,佛教文献的整理、佛教理论的探讨及研究等方面,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这些高僧大德,无疑也是学问家。如东晋的道安博读儒家经书,又精研大小乘佛教,适应当时社会风行的玄学,大力宣讲般若学,撰写了48种书,主持翻译了14部183卷佛经并培养了慧远等一大批高僧。他的学生慧远也博读儒家经书,经常引用儒道经典讲经。唐代的高僧玄奘法师,以其渊博的佛教学识和为法忘躯的献身精神,既赢得了佛教徒的普遍尊敬,也影响了唐王朝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佛教的态度。应当说,唐代佛教乃至中国佛教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这些学识渊博的高僧做出的艰苦努力。历史上,法显西行,是为求律;鉴真东渡,乃为弘律;弘一闭关,专修律宗;怀海禅师订立《百丈清规》,都在中国佛教史上传为佳话,是今天中国僧人学习的典范和楷模。因此,要讲好经,学好经,就要学习历代高僧为法忘躯的献身精神,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把这种精神贯穿在讲经学经全部过程。

各位法师,各位朋友,今天这个会议,我在大家面前班门弄斧,主要围绕讲经的重要性和讲好经两个大问题,谈了点个人看法。你们都是讲经说法的专家,话讲对了,谨提供参考。讲错了,请批评纠正。讲多了,请删繁就简。讲重了,大家只当外行人讲外行话,请多加包涵。

谢谢大家。

编辑:明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