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多是仁波切:佛教旨在消除麻烦的根源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19 09:05:31
多是仁波切:佛教旨在消除麻烦的根源一、人类主观世界的净化 佛教的定义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诸恶莫作是小乘价值观,诸善奉行是大乘价值观,自净其意是三乘佛教的总旨。 佛教的解脱指:一、苦难中的解脱;二、轮回流转中的解脱;三、所知障的解脱。 第一级解脱是摆脱三恶趣,第二级解脱是摆脱轮回,第三级解脱是摆脱知识的局限性,获得遍知智慧。 第一级解脱结果是获得人天智慧生命,第二级解脱结果

多是仁波切:佛教旨在消除麻烦的根源

一、人类主观世界的净化

佛教的定义是: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

诸恶莫作是小乘价值观,诸善奉行是大乘价值观,自净其意是三乘佛教的总旨。

\

多识仁波切:佛教旨在消除麻烦的根源

行善作恶的主导者是思想意识,因此,自净其意是教义核心。

自净其意的“意”指心意识。心意识分而为三,如顺经派唯识,把意识从功能上分为三种:具有思考、分辨、反映功能者为“识”,即第六意识(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自我意识为末那识,即“意”;具有储藏信息、维系生命功能者为阿赖耶识,即“心”。

顺理派唯识及其他大小乘宗派,把心意识合而为一,视心意识为第六意识的同体异名。在密法中的阿赖耶识指本识,和唯识家的阿赖耶识意思完全不一样。

在大圆满中把心识分为识心和智心。识心指心的反映外境和思想状态,智心指心的原始状态或未被思虑染色的纯净状态。前者是有为法,后者是无为法。修心过程就是将识心和智心实施剥离、澄清、还原的过程。

大乘显密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一切众生皆具佛心”,这是众生平等的主要根据。

佛心也称如来藏心。这个如来藏心就是众生的原本意识、纯净心。原本意识的本质是清净的,其现象是被污染了的。如果本质不清净,就无法净化;如果其现象清净,就没有世俗染心和佛的净心的区别了。从世俗染心变为纯净佛心的过程就是佛教修心的过程,即心有污染是凡俗,心无污染就是圣佛。佛教的佛和众生只有染净之分,或者说导师和学生之分;其他宗教的上帝和众生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分,或者说法官和罪犯之分。

人的智慧智能称“明”,即明照、明见、明白、明智之意。密法中称光明、光明心。心的污染物总称“无明”。无明不仅是指愚昧无知,更重要是指邪智偏见和心理扭曲状态。

无明衍生的烦恼或惑主要有贪婪(贪)、仇恨、愤怒(嗔)、心胸狭窄(妒)、娇纵自满(慢)、不理智(持偏邪见)等。

这些心灵污染来自生存环境、社会制度、历史文化、教育环境、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这种精神污染佛法称作熏习或习染。在生命流转过程之中形成的积习,使人们的思想形成固定模式,看待事物的框架、角度、陈式、习惯等,使人们的原始意识流,完全失去了纯净灵敏的初始状态,变得僵化固执、浑浊不清。世俗众生的这种精神变态或浑浊状态,佛教称作“无明”。这种无明之毒害,对内害己,对外害众,人类的苦难、人为的各种灾害、战争、各种不道德和犯罪行为,无不源于此无明污染。佛教教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底清除这种为害无穷的精神污染——无明毒害。

佛教为此目的,设计了很多方法,即所谓八万四千法。如认识生命本质困苦、无常、无主性等等,最高明的方法是认识诸法性空。

诸法性空就是彻底清空人类精神垃圾场的最高智慧。可惜自古以来对佛家智慧——性空之理,停留在概念性的认识和争论上,真正认识到的,并在实践中发会作用的稀如凤毛麟角。所谓佛法高深莫测,就是指的此类源于事物规律的一些哲理问题。佛教是精神科学、净化科学,佛教是思想革命等等的判定,就是依据佛教净化意识功能做出的。

佛教治理精神污染的方法总的有三种:即对治、转化、认识。

1.对治法

是显宗大小乘通用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认识无明烦恼本质、种类及其危害性,采取相应的克治,起到抑制、根除的作用。

无明衍生的烦恼有多种,故称“集谛”(谛是真实义),无明烦恼造成的种种困苦灾难称“苦谛”,对治无明的方法称“道谛”,无明被净化的安乐状态称“寂谛”,寂是苦与烦恼趋于寂灭之意。

2.转化法

是金刚乘对烦恼的善巧转化。如五毒转化为五佛、五智,如以贪为道、以嗔为道等。

3.认识法

是大印、大圆满的净化方法。认为一切无明烦恼是错幻意识形成的,从认识上分清心理现象与本质,并从浑浊不清的纷繁思绪中剥离开原始意识,使其烦恼思绪失去依附,让其自生自灭,使其无明习染失去影响思想行为的作用,使自己处于超然状态。

二、人类自我解脱

解脱是约束、束缚状态的解除或脱离。如果没有约束或束缚就无所谓解脱。所谓解脱就是指思想解脱,认识从陈旧僵化中解脱,是开化进步。佛教认为解脱是自身努力自救的结果,而不是外力上帝神佛的作用。所以佛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星,除了自己没有别的救星”。

宗萨仁波切说,西藏人喜欢疯狂。其实,佛教的觉悟清醒、反世俗行为,被世人看作精神不正常、疯狂,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被物欲自私使心理扭曲了的世人才是心理失常,是疯狂。

\

佛教的解脱指:一、苦难中的解脱;二、轮回流转中的解脱;三、所知障的解脱。

第一级解脱是摆脱三恶趣,第二级解脱是摆脱轮回,第三级解脱是摆脱知识的局限性,获得遍知智慧。

第一级解脱结果是获得人天智慧生命,第二级解脱结果是获得小乘阿罗汉位,第三级解脱是获得正等正觉佛陀位——佛教最高阶位。

解脱的过程就是提高认识、认识自我、净化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改造和重塑自我的过程。所谓佛教的修行,就指这个自我净化工程。这个工程旨在彻底清除人类的精神世界的陈旧不良积习污染,再造品德智慧高尚的具圣洁性、菩萨性的人类。所以,脱节、远离这个自我净化主体的一切皈依、念诵、静坐、朝拜、说教、行善之类的形式表现,都不是真正的佛教行为。尤其是当今社会一些假僧假喇嘛,利用佛教标识符号伪装的贪财牟利行为,实为赤裸裸的毁法灭佛行为,与佛教沾不上边。

三、佛教的破和立

佛教的教义,总的可以概括为“破立”二字。佛教哲学上的真假二谛,体现了破立二义。

圣龙树在《根本智慧论》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是真实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二谛义,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二谛”就真假二谛。假谛也称世俗谛、覆谛。真谛反映事物本质,假谛反映事物现象。假谛是以世俗智认识标准建立的现象世界,从世俗智的角度来看是真,从圣智的角度来看是假。真谛是以圣智透过现象所观察到的事物终极真理。假谛在世俗智的角度来看非假是真,故称“俗谛”,“谛”是真实之意,什么时候悟到俗谛非真是假,便是证悟空性。俗谛现象世界是众缘和合之物,离开众缘,事物便不存在,故无自性,是缘起性。“性空”指“自性空”,并非否定缘生事物的存在,并非什么也没有的虚无主义。

隐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事物的真实本质,即真理称真谛。万事万物都是依缘存在、相对存在,故无独立不变的自性。无自性便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真理,故真谛是否定自性、否定事物的真实性,是自性空。从世俗智的角度看,俗谛是“真”,真谛“非真”。真谛就是世俗智认证的彻底否定。世俗智是“此岸”,明见真理的圣智是“彼岸”,般若波罗蜜多译成汉语: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彼岸,合起来是:彼岸智慧,即佛的圣智慧、真谛智慧。

般若分为道般若、果般若、文字般若。道般若是指到达彼岸的智慧,即道智;果般若是指已达彼岸的智慧,即佛陀的一切相智、遍知智;文字般若指讲说彼岸智慧的佛经和知识理论。

智慧分世俗智和圣智,世俗智是被染智,即受到无明污染的智慧,圣智是去染的净智。佛菩萨教化受染众生,必须依世俗智建立的知识系统,以世俗认知角度启蒙、引导众生进入佛果圣境。就是“佛法不离世间觉”。

以世俗智建立的知识概念系统,包括众生界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转世因缘以及出世五道、十地、佛地的二智四身等。

这个依世俗建立的知识概念系统,又从真谛的角度要一一破除,破除其执着,即破除主观上的执真、执实见。也就是说二谛中的俗谛是“立”,真谛理谛是“破”。立和破是辩证的统一。“立”缘起现象,“破”染性错误执见。也就是说,佛教对自己建立的世间和出世规则都看作是一种虚设的方便手段,自始至终不能执着,不能离开空慧的观照。

修道如作积沙坛城,其中每粒沙都代表佛国世界,五彩缤纷画面,代表佛的智慧和梦幻世界,经过一定的修供程序后,断然毁掉坛城是展示诸法无常规律。在造坛和毁坛中体现了立和破,体现了成住毁空的客观世界规律。

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体现了二谛义。如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意,无色声香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佛教哲学把存在都概括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中。读《心经》切记:“无色,无受想行识”的否定词“无”字前面还有一个限制词“空中”。就是说在观察实相的“空慧中”观察,无五蕴,无十二处,无十八界。其前提是在世俗智中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有和无是相对的,若非有,无所谓空,空是以有为前提条件的。但这个空是非遮,还是无遮?这在藏传佛教中是有争议的。

非遮是明破暗立,如说“佛不说谎”是明破“谎言”,暗示“说真话”,无遮是应破全破,不留尾巴,如像割阑尾。主张空表非遮或无遮,各自看问题角度不同所引起的结果。

佛教讲空性,为的是破主观的实执,实执源于客观事物的实有见。唯识论为了破除客观事物的实有见,干脆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主张“识有境空”,认为客观世界依识而显现,是意识的外现。

遵经部自续中观和应成中观论认为主观意识是依缘所生,外境是缘,无缘无从生识,故不否定外境。首先承认境与识皆有,然后证明境与识都是假有真空。

四、制造麻烦的根源

制造麻烦的根源是思想上的错误执见,即我法实有执见。佛经中所说的二十种空、十六种空,总结起来只有我法二空。

主观的实执有两种:我执和法执,“执”就是执见,就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观点是污染积习形成的,其特点是固执。“我执”就是众生对自我的观点。“法”指万物,“法执”是指我以外的一切事物具自性的实有观点。

“我”有两种,一种是名称所代表的“我”,一种是实体性的“我”。前一种是笼统的称谓,后一种是我所指的具体的实体。名称所代表的我是世俗谛中区别我、你、他的一种称号,是承担自己活动的主体。这种“我”并非佛法所破除的对象,不仅不能破除,而且应该肯定他作为生命的个体,在轮回和解脱成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主体作用。

禅宗问自己“我从哪里来?”其实应该问自己“我是什么?”我执的对象是具有实体的“我”,这是一种自我意识中虚构的“我”。这种“我”在自我意识中起着主人公作用,既不是指身体,也不是指思想意识。这在语词概念中表达的很清楚,身体是“我的”身体,思想是“我的”思想,好像“我”是身体和思想意识以外的第三种存在,是身体和思想意识的“管家”、“家长”,身体和思想意识是属于“我”的东西。用排查法寻找,找不到非身非心、独立存在的具实体的“我”。所以得出结论是“无我”。

我是自私的根源,是滋生爱恨及其他烦恼情绪的源泉。烦恼情绪是制造个人痛苦、伤害他人、祸害社会和众生的根源。因此,抓源头治理,刨根问底地反观自己,寻找确认自我,认识到实体的“我”是子虚乌有,破除我执是修行的第一要务。认识到实执的我是一个虚构的概念,实际上实体的“我”并不存在,由此而产生的自私、爱恨等烦恼情绪就像斩断根须的树木一样,自会干枯。

破除“二执”、建立“二无”是进行自我净化的重点课题。认识世俗谛层面该留的“我”和真理谛层面的该破的“我”,是个至关重要的认识理论问题,而分清破留的两种“我”,也是宗喀巴大师对佛教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