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乘修学的基础_15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0 09:11:44
大乘修学的基础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来看「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我们先将今天的经文读一读:  【尔时阎罗天子。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诣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问世尊。唯愿世尊。慈悲宣说。】  这个经文讲『尔时』,就是讲在忉利大会上面,阎浮提阎罗王带着不计其数的鬼王
大乘修学的基础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我们来看「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我们先将今天的经文读一读:

  【尔时阎罗天子。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与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方得诣此忉利大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问世尊。唯愿世尊。慈悲宣说。】

  这个经文讲『尔时』,就是讲在忉利大会上面,阎浮提阎罗王带着不计其数的鬼王来听经,那个时候阎罗王就向佛请教。『胡跪合掌』,就表示非常恭敬,是右膝着地的跪着。向佛请法,他讲『世尊』,这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我们这些鬼王,今天能够参加忉利天那么殊胜的法会,都是『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萨摩诃萨力』。来法会参加的这些鬼王确实来讲数目是无量无边的,他们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科注》上面讲,每一个小千世界都有一千个阎罗王,那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少?等于十亿个阎罗王,那这是讲娑婆世界,更何况说他方世界,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幽冥界的鬼王,他们都来参加,确实是显示这个法会的殊胜。他们的到来,是得佛力的加持、地藏菩萨威神势力的加持,所以『方得诣此忉利大会』,才能够来参加这一次法会。『亦是我等,获善利故』,这是阎罗王表达代表鬼王表示对佛菩萨的感恩,也都表达自己的欢喜,能够参加这一次法会,他们能够得到大善利,这个利益非常之大。那这个时候,阎罗王就趁这个机会请教问题,『我今有小疑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一个小问题,他都很谦虚,他说『敢问世尊』,在此斗胆向世尊请教。所以用词都非常之谦虚。说『唯愿世尊,慈悲宣说』,请佛大慈大悲为我回答这个问题。有问题一定要问,就算问题再小,它都会障碍我们的信心,所以遇到善知识,就一定要抓紧机会来请教,就好像《弟子规》里面所讲的「就人问,求确义」。那请教问题关键是要学阎罗王那种谦虚的态度,这个是学习进步的关键。好,那我们看佛是怎么回答阎罗王的:

  【佛告阎罗天子。恣汝所问。吾为汝说。】

\

  这个恣就是纵的意思。那个『恣汝所问,吾为汝说』,是讲你就尽管问来,我会为你一一回答的。所以佛非常之慈悲,凡是有人向他问问题,他都耐心的去回答。那佛他不会主动去教人的,因为佛心清净,绝对不会攀缘,一定是众生有疑惑所以向佛请教。就好像叩钟一样,我们在寺院里面看见有钟,不叩的时候它就不响,你要叩它它才能够响。那佛心清净如钟,只要一叩他就响了。好,请看下来经文:

  【是时阎罗天子。瞻礼世尊。及回视地藏菩萨。而白佛言。世尊。我观地藏菩萨。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众生。不辞疲倦。是大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神通之事。】

\

  佛很慈悲,允许阎罗王在大会中发问。于是阎罗王就即刻抓紧机会,他『瞻礼世尊』,这个是先向佛礼拜,因为是佛在正中向佛礼拜,礼拜完之后他就要转过身来向地藏菩萨致敬,这个也都是不忘记这一位幽冥教主。所以他回首来看地藏菩萨,这都是非常谦恭的一种礼节。『而白佛言』,这个时候才向佛请教。阎罗天子说『世尊』,这个是对佛的尊称。他说我看到地藏菩萨在六道之中,用不可思议的『百千方便』来度脱罪苦众生,『不辞疲倦』。那阎罗王对于地藏菩萨那种慈悲神力,是佩服到极处了。地藏菩萨确实在六道当中,因以什么身得度的,他就现什么身而为他说法。好像对待天人,地藏菩萨教导他们去除骄慢;对待人劝他们修五戒十善;对待畜生,使到牠们增长智能;对待饿鬼令他们得到饱满;对待地狱,代他们受苦,代地狱众生受苦,令他们生一念善心而能得度;对待阿修罗是降伏他们的恶心。所以真是对六道众生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来教学,从来都没有疲倦过,是无量劫来,都不会疲倦。这种是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的神通之事』,这个是极度的赞叹地藏菩萨的威力。那下面阎罗王就有他的问题,我们看经文:

  【然诸众生。脱获罪报。未久之间。又堕恶道。】

  阎罗天子所疑惑的,就是看见那些六道的众生,他们受地藏菩萨的教化,能够脱离恶道,『脱获罪报』,就是先脱离恶道。但是『未久之间』,没多久,这个时间很短暂,又堕落到恶道里去。那堕落到恶道的时间就非常之长了。《科注》里头举一个例子讲,好像地狱里面有一个等活地狱,是八大地狱之一,它里面的时间,寿命跟四天王一样。四天王天人,他一天等于我们地球上的众生五十年,那等活地狱也是一样,地狱里面的一天,是我们人五十年,所以讲在地狱里面受苦,这个时间是用劫数来计算的。出了地狱之后,做了人了,就算你活一百岁,在等活地狱里面来看他才两天而已,出去没到两天又回到地狱里面,所以叫做「未久之间」,这个时间真是短暂,又堕到地狱里面了。为什么一出去那么快又回来了?因为一到了人天,一享福,他就迷了,一迷惑颠倒又堕到恶道里面,因为他造作罪业,果报就是地狱。所以地藏菩萨无量劫来对我们这些六道众生,真是苦口婆心,不断的劝勉,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够圆满的解脱恶道之苦,所以真正解脱一定要跳出六道才行。那我们现在修行最快捷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平时我们念佛,一定要训练自己,希望平时要断恶修善,临终时候能够有福。所谓有福就是我们的头脑清醒,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够念得清清楚楚,能够明明白白,临终的一念是阿弥陀佛,你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平时注意断恶修善,平时要训练念佛,就为了临终的一刻。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为就为了临终的那一刻,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算你去人天享福,也都是未久之间『又堕恶道』。阎罗王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在这里亦都是大慈大悲,代我们众生请问世尊,为什么这些众生会这样。好,继续看下面经文:

  【世尊。是地藏菩萨。既有如是不可思议神力。云何众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脱。唯愿世尊。为我解说。】

  这个确实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重大的疑惑,阎罗王代替我们问出来。他说『世尊』这一位地藏菩萨既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神力,他可以普度众生,为什么这些众生还不听菩萨的教化,不能够『依止善道,永取解脱』?究竟是菩萨的神力不够?还是众生确实是罪业深重,菩萨帮不上忙?如果菩萨真有这么大的神力,为什么不把这些众生一个个拔出恶道,使到他们永远在善道享福,「永取解脱」?这个解脱是解脱生死。原因在哪里?所以他讲,『唯愿世尊,为我解说』,这个确实是一个学佛人普遍存在的问题,那我们来看佛是怎样回答阎罗天子的:

  【佛告阎罗天子。南阎提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

  世尊跟阎罗天子讲,我们『南阎提众生』,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包括六道的众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他们的习气实在是太深太重,是他们无量劫来养成的那些习气,所以他刚强难化,很难接受菩萨的教化,如果真正能够接受菩萨教化,早已经解脱了,早已经成佛了。坏就坏在这些众生他「难调难伏」,不肯听老师的劝导。那些习气,佛教里面叫做种子,留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遇到缘这些种子就起现形,在我们临终的时候哪一类的种子是最强的,习气最深的,那一类种子就先现形。因此所谓讲「强者先牵」,我们去哪一道,完全是我们最强的那种习气牵引我们,贪心堕饿鬼,瞋恚心堕地狱,愚痴就堕畜生,所以才会堕恶道。而我们的本性,其实都是本善、本觉的,这里讲的「其性刚强」,这个性不是指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跟诸佛如来的本性是无二无别的,一样的。但是因为无始以来染的那些习性,所以《三字经》里面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这个初就是指他的本来面目,他的本性是什么?本善,这个本善不是善恶对待上面的善,它是真正我们的自性。那这个习相远,就是讲习气、习性。所以其性刚强,就是讲我们的习性很难调伏,都是后天、无量劫来染的烦恼习气,所谓贪瞋痴慢、自私自利,不肯改变。那我们继续看佛的开示:

  【是大菩萨。于百千劫。头头救拔如是众生。早令解脱。是罪报人。乃至堕大恶趣。菩萨以方便力。拔出根本业缘。而遣悟宿世之事。】

  地藏菩萨他是百千万亿劫里面,『头头救拔』如是六道众生。六道尤其是三恶道,是整个宇宙当中最苦的地方,但是菩萨并没有舍弃那些苦难的众生。在无量劫来「头头救拔」,这个真是大慈大悲,而救拔的方法就是用教学,随类化身,可能是化有情身,可能是化无情身,目的都是使到我们觉悟,使到我们解脱。那个「解」是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特别是六道当中执着是最重的,如果不执着了,那六道就没有了,就不会在六道里面受苦。执着当中最深重的是贪瞋痴的烦恼,如果没有贪瞋痴,就不会有三恶道。离开了执着就离开六道,离开分别就离开十法界,这个是脱,真正脱离六道轮回之苦,甚至脱离十法界,进入一真法界。所以地藏菩萨教化众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可能遇到地藏菩萨,我们自己不知道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甚至是一个人,就是在某一个时间,他跟你讲了一句话,使你觉悟,就在这一剎那里面,那个人就是地藏菩萨。我们经常听说鬼神附体,鬼神都可以附身,佛菩萨怎可能不附身?佛菩萨的附身是帮助人觉悟。所以如果这个人能够讲的一句话使到你觉悟了,讲这一句话其实是佛菩萨讲的,在这一刻佛菩萨就借他的身体,借他的口开悟你。乃至无情众生,一草一木,山河大地,你看见了,你觉得你的心量扩大,你的灵性提升,这些统统都是地藏菩萨、诸佛菩萨的示现。

  我自己在大概十几年前,一九九三年,当时我还在广州读大学,那时因为跟随我母亲去五台山朝拜,那时候我已经学佛了,也都正在读《地藏经》。在朝拜的时候,都非常之虔诚,五台山是我们学佛之后,朝的第一座山。在五台山上面就住在寺院里面,觉得很清净。大概是住了好像一个多礼拜,我们就下山了,在石家庄那里过夜,在旅馆里面,结果晚上我做了一个恶梦,梦见我被那些鬼包围住,我在梦中很害怕,就拼命念南无地藏王菩萨。因为在梦里面想到,那时正在读《地藏经》,对地藏菩萨觉得很亲切,知道地狱的众生都很恭敬地藏菩萨,鬼神都会很恭敬地藏菩萨,所以我就念南无地藏王菩萨,他可以悉令众生都得到解脱。结果就这样念的时候,念了二句,这个梦我觉得很真实,好像真的发生过一样,因为我现在想起来都非常之清晰。那正在那个危急关头,那些鬼要攻击我的时候,突然间被敲门声吵醒了,原来是我的母亲出去外面晨运回来,她起得很早,出去外面,买了早餐回来,就敲我的房门,叫醒了我,我的梦境就消失了,你看得到解脱了。后来我就悟出来了,原来我的母亲,就是我的地藏王菩萨,确实能够帮助我从恶道中解脱出来。

  其实我们想一下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就像做梦一样,如果遇到灾难了,遇到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能够真诚的念南无地藏王菩萨,或者念南无阿弥陀佛,确实佛菩萨就会头头救拔,把我们从恶的境界里面救拔出来。而那些境界,本来是虚妄的,《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不过我们执着这种梦境,以为它是真实,所以在里面冤枉受苦,佛菩萨看我们看得很清楚,所以我们希望得到解脱的时候,求他帮助他就能够帮助我们。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学佛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留心观察其实我们周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无不是佛菩萨化身。我们因为迷惑颠倒,所以全不知佛菩萨在那里暗中帮助我们。所以能够细心去观察,无论是顺境逆境,善人恶人,他们无不是成就我们的道业的。这样去观察,你就能够入华严境界,《华严经》上讲,凡夫只有我一个,我自己是凡夫,其它统统都是佛菩萨。所以这种礼敬诸佛的心,那种谦卑的心自然就能够形成了,我们这一生一定可以得到解脱。

  『是罪报人』,这是泛指六道的众生,未离开六道都是「罪报人」。在《楞严经》上面所讲的标准,不但是六道众生,连小乘人,他们都是罪报人,因为他们没有明心见性。按照《华严经》及《地藏经》这些大乘经典的标准,连十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里面的佛,都是罪报人。因为没有真正见性,还有分别,未断妄想,都算是罪报人。这『乃至堕大恶趣』的,是特指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个是十法界里面最恶、最苦的。

  那『菩萨以方便力』,知道地藏菩萨他的应化身遍满十法界,他用什么方法,什么方便力来帮助这些众生?他用的方法就是教学,就是劝导,使我们觉悟。我们自己造作的因,必定要自己吃这个苦果,自作自受,菩萨帮不了我们的。他不可能真正代我们受苦,他能够帮助我们的,就是教导我们,做我们的增上缘,使到我们回头,使到我们觉悟。我们能够真正觉悟了,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才能够真正出离恶道。那菩萨的这些方便教学,目的是为了什么?『拔出根本业缘』,将我们众生的生死根本拔除。那什么是我们的生死根本?《大智度论》上面跟我们讲,「若不断爱。爱则润生。是故四生。皆由爱起。」,我们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受生?归根结底就是爱。如果讲笼统一些,恶道的根本是贪瞋痴三毒。而贪瞋痴三毒里面最根本的就是贪爱,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所以唯有真正觉悟了,断自己的贪爱之心,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这一生就真正有解脱的希望。如果还不肯断恶修善,不肯断我们的贪瞋痴,那么这个生死根本还存在,难免要堕恶道。那在恶道里面,最恶的、最苦的是地狱道,在地狱里面能够生起一念善心,就立即出地狱了。因为地狱是纯苦纯恶的境界,如果能够在地狱里面一念忏悔,一念的善心,就超生了。所以这些法界都是果报,果报都是由我们念头产生的因决定的。

  『而遣悟宿世之事』,佛菩萨教导我们,就是要我们觉悟,觉悟之后就能够变化气质,使得我们「悟宿世之事」。如果真正贪爱这个生死根本拔除之后,自自然然就能够悟宿世之事了,过去生中造作什么因果,自己能够明白。因为智慧现前了,本有的智慧现前,自然看得到。这里佛菩萨教导我们最基本的内容,是教我们认识三世因果,宿世之事就是讲的因缘果报。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们现在所受的统统都是过去的业因感来的果报,自作自受,所以不怨天不尤人。而更深层次的一个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们真正想要成佛,成佛才叫做究竟圆满的的解脱。那怎么办?一定要念佛,这个是真正的开悟,《法华经》里面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菩萨,地藏菩萨,帮助我们入佛知见,最终是教我们要念佛求生净土。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

  【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旋出旋入。劳斯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

  菩萨这样不辞疲倦,无量劫来度脱我们阎浮众生。如果我们真是听话的,真是听教的,早就解脱了。但是这里讲,『自是阎浮众生,结恶习重』,就是因为我们这些众生,恶业习气太重了,自己绑住自己在六道轮回当中。不是菩萨不慈悲,是我们不肯听教,所以这个「自是」的自,是讲我们阎浮众生,自己束缚自己,自己造作恶业,不关菩萨的事情。那我们的恶业是什么?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三毒。所有的罪业,都是从这个三毒出来的,这个习气非常之重,所以令到我们在三恶道里面『旋出旋入』。这个「旋」就是很快的意思,出来一阵子,很快又进去。所以劳累到地藏菩萨,这个『菩萨』不但是指地藏王菩萨,也都包括一切诸佛菩萨。

  我们这些众生,真是顽固不化,怎么教都不听,不肯接受。真正接受佛菩萨教诲的人,《阿弥陀经》上面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他有善根,什么叫善根?他能够接受,他能够听教。什么是福德?福德是他能够依教奉行,能够照做,这是有福。因缘就是遇到有善知识,佛菩萨做我们的增上因缘。但是我们善根福德太稀薄了,所以要不断的去熏修佛法,多听多学,深入经教,增长自己的善根福德。

  菩萨『久经劫数,而作度脱』,真是无量劫来,从来没有停止过,这种耐心,确实值得诸佛菩萨的赞叹。在《科注》里面用一个比喻,说度脱众生一定先度那些缘熟的众生,后度那些缘没有熟的众生。就好像一个人在那里种果树,你去种果树,树上结的果它成熟的时间有不一样。你今天去肯定先采那些成熟了的果,没有成熟的你不会去采,你要等它成熟。菩萨度众生也是一样,他肯定先度那些根熟的众生。根熟众生就是什么?善根、福德、因缘他成熟了,你教他断恶修善,他真的听,他就老老实实断恶修善。你教他学《弟子规》,他就老老实实去学《弟子规》,教他学《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他就老老实实依教奉行。然后你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就照着做,这种人就是善根福德深厚,根熟的众生。所以菩萨自然先度他们,他们首先得到度脱。

  这些未成熟的众生,是什么?他听了之后有很多的辩论,或者是不肯依教奉行,那这个就要等将来。这些根熟的众生也都不是偶然的,是无量劫来都已经供养诸佛,修行佛法了,到了今天先成熟,所以这个都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下面经里面举一个比喻,来比喻我们六道众生是怎样的状况,以及菩萨是如何来度脱我们的: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误入险道。其险道中。多诸夜叉。及虎狼师子。蚖蛇蝮蝎。如是迷人。在险道中。须臾之间,即遭诸毒。】

  他说『譬如有人』这个「人」就是指我们六道众生。『迷失本家』,这个比喻什么?迷失自性,自性是我们的本家。极乐世界里面的常寂光土是我们的本家,我们的法身是我们本家,现在统统迷失了。这个迷失不是真的失去,是我们自己迷了,就看不到了,得不到这个受用,所以叫做「迷失」,不是真是失去。因为它是本有的,本不动摇的,你不可能真正失去。所以因为迷了之后,就迷了路了,『误入险道』,这个「险道」,就是指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很险,佛都讲了,轮回路险。因为六道里面很多邪恶,就算是在天道,他们的寿命很长,很享福,他们有智慧有福报,但是福报享完,或者他的定功失去了,又要堕落,一堕往往会堕到三恶道里面,所以叫做险道。

  那这个险道里面『多诸夜叉,及虎狼师子,蚖蛇蝮蝎』,很多那些毒害,这些都是比喻。夜叉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的恶心,这种夜叉是我们的恶念,它能吃功德。「虎狼师子」是比喻什么?及「蚖蛇蝮蝎」比喻贪瞋痴慢。这个虎,老虎很傲慢,这样子表示什么?牠傲慢。狼是表示什么?贪,贪狼,因为狼吃东西,一直吃到饱牠才停止,牠很贪心。狮子是表示愚痴,因为狮子是过去生中持戒的修行人,但是因为他只是持戒没有修智慧,甚至以戒,执着戒律,傲慢,所以死后堕到狮子,因为他有戒的功德,所以他做兽中之王。但是畜生都是愚痴,所以狮子代表痴。蚖蛇、蝮蝎就是讲毒蛇,蝎都是毒虫,代表什么?代表瞋恚。所以虎、狼、狮子、蚖蛇、蝮蝎是贪瞋痴慢。这个恶道中很多,而且引诱我们贪瞋痴慢的缘很多。所以『如是迷人』,六道中的众生,在险道中,『须臾之间』,一阵子,很短的时间,『即遭诸毒』,就受害了。受什么害?受贪瞋痴慢的毒害。内有这些烦恼,外有这些恶缘,所以很快就堕到恶道里面。好,今天我们上半场的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好,我们看经文:

  【有一知识。多解大术。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诸恶毒等。忽逢迷人欲进险道。而语之言。咄哉男子。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异术。能制诸毒。】

  这里是继续讲比喻,当那个迷人入到险道当中,这是指一个六道众生,受贪瞋痴慢的毒害,就在这种危急的时候,因为入到恶道当中,险道当中,就必死无疑。那这个人很幸运遇到一位知识,这是一个善知识,他就是指地藏菩萨。他有大慈大悲之心,能够入到这些险道当中,用他的慈悲神力来教化众生。他自己『多解大术』,他有他的智慧神通,他有这种本领『善禁是毒』,那些虎、狼、狮子、蚖蛇、蝮蝎,那些毒都没有办法伤害他。因为他了解这些所谓的险道的相是性空的,因此他不会起分别执着,不会起心动念,所以这些毒没有办法伤害他。那些毒包括这些『夜叉诸恶毒等』,他都可以制伏。这个时候『忽逢迷人』,遇见这个愚痴的众生,将进险道,差不多要入到险道当中,还没有进去。这位知识就对他讲『咄哉男子』,这个「咄」就是有呵斥的意思,等于是叫醒他,要他警惕。这个「男子」,为什么叫做男子?这个意思男子是代表丈夫,什么是丈夫?真正能见佛性就叫做丈夫。所以一个女人,如果见到佛性亦都叫做丈夫,所以这个并不是分男女。那这个人,迷了自己的佛性,前面讲的迷失本家,所以这个知识就在这里叫醒他,警醒他,你的本性本有,你的觉性本有,不觉本无,所以称呼他为男子。

  『为何事故,而入此路』,这是问他,你有什么本事,你为了什么事情要入到这种险道里面?入到这个险道里面有两种人,前面经上讲的,即非威神,就须要业力,所以不是神通救苦来的,就是业力受生来的,那这两种人你是哪一种?你『有何异术,能制诸毒』,你有什么本事,有什么神通本领可以制伏这些毒害?这些毒害是讲我们的贪瞋痴慢,在这个境界里面我们能够不受污染,那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本事?确实这个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这个是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心地清净,就算是在贪瞋痴慢的境界里面,他都不会受污染,反而能够制伏这些烦恼,帮助众生觉悟。我们凡夫如果没有办法制伏这些污染,就应该远离。所以古来的修行人,都是躲到深山老林里面,闭关修行,远离尘世,就是为了避免这个险道。所以我们常常都要提醒自己,能够远离这些污染的境界,就应该远离。好,请看下面经文:

  【是迷路人。忽闻是语。方知险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这个迷路人将要堕到恶道里面了,忽然听见菩萨这样的提示,才知道原来走的这条路是险道。什么是险道?如果我们的心常起贪瞋痴的念头,我们走的就是险道,将来必定要堕到三恶道里面。所以修行人首先要把十六个字去除,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这些享受,这个都是险道。如果能够听见菩萨的教导就觉悟了,『即便退步,求出此路』,他就即刻停步下来,不再继续走下去,走下去就是深渊。这个「退步」是讲停止,停止什么?停止造恶业,从十恶当中回头,修十善业。真正修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个才叫做「退步」。这个「求出此路」,就是要出离三恶道,不但是三恶道要出离,六道轮回,乃至十法界我们都要出离。那我们凡夫凭什么?凭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念佛是善中之善。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出六道,而且出十法界,往生极乐世界,你一生成佛。所以真正修行人,要知道什么是险道,什么业是使我们六道轮回的,时时刻刻要警惕世间苦,要出离要放下。好,请看下面经文:

  【是善知识。提携接手。引出险道。免诸恶毒。至于好道。令得安乐。】

  你遇到一个好人,一位善知识来帮助你,『提携接手』就是他伸出援手来救助你,拉你一把,就把你拉出三恶道了。『引出险道,免诸恶毒』,就是将要堕到恶道之前,善知识就帮你引导出来,这个就容易。如果你堕入了三恶道,善知识再想拉你,想救你就非常之困难了。所以这个险道容易进去很难出来。因此,佛度化众生最重视就是我们人道,人道不是在恶道里面,所以容易觉悟。要「提携接手」的时候比较容易,他容易听教化,容易回头。所以这位善知识,就是地藏菩萨专门在地狱门口,帮助众生回头,他的帮助就是提醒众生,要众生断恶修善,这个时候才可以「免诸恶毒」。『至于好道』,就是往生到人天两道。人天道才能够修行,可以得到安乐,这个安乐是身心都安乐。而真正的安乐要从学佛中得来,学佛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依教奉行,断恶修善。你知道你不会再堕恶道,你有法喜,你身心轻安。好,再看下面经文:

  【而语之言。咄哉迷人。自今以后。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难得出。复损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这一位善知识,对这个迷人再次提醒。『咄哉』,就是再一次的警告他,一定要断恶修善。『自今以后』,你不可以再造罪业,不可以再踏到这条道上来了。断恶修善,最起码要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观经》里面讲的三福,最起码是第一福要落实,所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就是根,儒释道三教根就在这一条里面,这条可以帮我们离恶道。『此路入者,卒难得出』,进入到险道里面,进入的时候容易,造作恶业容易,想出来就难了。『复损性命』,这个「性命」是指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的法身慧命受了严重的伤害。『是迷路人,亦生感重』,那这个迷人,迷路的人,听见善知识的教导,真正觉悟了,回头了,听佛菩萨非常之感恩,非常尊重。好,继续看下面经文:

  【临别之时。知识又言。若见亲知。及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诸毒恶。丧失性命。无令是众。自取其死。】

  这一位善知识真是慈悲,跟他分别的时候,又再次叮嘱他,说你自己明白了,你回头了,你还要去帮助别人。所以『若见亲知,及诸路人』,见到你的亲朋好友,这个是跟你的缘比较近。这个是比喻什么?已经入了佛门的人,但是还没有得道,刚刚入门,甚至皈依了,但是佛法是什么他不甚了解,更加不懂得如何去修行,这些人。「路人」,是讲那些没有入门的人,还没有相信佛法的人,是生死路中人。『若男若女』,不管是男子女人,你要跟他讲,『言于此路,多诸毒恶』,这一条路是一条险道,很多这些毒恶,这些贪瞋痴慢,能够使到我们『丧失性命』,这个是丧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要真正改变我们的前途,要改变我们的心灵,改变心灵就可以转变境界,我们自己要契入、要觉悟,这样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利益。

  『无令是众,自取其死』,那自己觉悟了,教导其它人,以自己这种经历为戒,不要使这些众生像我们这样误入险道。进入了这条道的,自作自受,自取灭亡。所以这个是讲我们要推扬佛陀教育,使到大众都能够了解佛法,能够了解佛法之后,他就不容易堕到这条恶道里面。譬如说我们现在用高科技的手段,来推扬佛法,在网上我们一起研讨,我们怎样能够使大众了解?要多一点向人宣传,请大家一齐来观看那些学习的节目。或者你把网址给别人,请人家一齐来看。或者送一片光盘给人家,送一本经书给人家,把佛法介绍给人家。这个就是你在落实地藏菩萨的教诲,不但是自度,还要度他。当然要介绍佛法给别人,首先自己要做一个好的形象,我自己要代表佛法,要做一个好样子给别人看,人家看到你那么好的形象,他才能够跟你学习。好,下面请看经文:

  【是故地藏菩萨。具大慈悲。救拔罪苦众生。生人天中。令受妙乐。是诸罪众。知业道苦。脱得出离。永不再历。】

  这一段是把前面讲的险道的比喻合到菩萨教学这方面来讲。『是故地藏菩萨具大慈悲』,地藏菩萨具有大慈大悲之心,能够在三恶道里面『救拔罪苦众生』,使到他们觉悟。他们觉悟了,忏悔自己的罪业,能够回头,就立刻脱离恶道,『生人天中』受妙乐。是恶道当中的众生,非常难得有一个善念,有一个回头的念头,所以如果他能够真正生一念的忏悔,一念回头,这个念太难得,就可以使到他超生。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他一念的回头,是非常之可贵的。所以凡夫要超生到圣人,也是这样一念之间,一念迷就永处于轮回,一念觉悟你就超生了,你就成圣了。问题就是这些罪苦众生,能不能够跟佛菩萨合作,能不能够对佛菩萨的教诲坚信不怀疑,你真正对于佛菩萨有坚定的信心,不怀疑,佛菩萨就能帮得上忙。如果我们有怀疑,不肯合作,不肯依教奉行,佛菩萨就帮不上力了。所以这里最关健的要我们自己有一种真诚心,用真心来学佛。

  我们要念佛求生净土,都是要以真诚之心,切愿往生,这样才能生得到。而且往生品位的高低,亦存在你真诚心的程度。你如果能够得到究竟圆满的真诚心,你就生实报庄严土,上品上生。你的真诚心如果差一点,你的品位就降一点,你用真心。无论在什么境界当中,我们都要真诚,就算人家用妄心对我,用虚假心、用陷害心、用污辱的心来对待我,我们都要真诚心对待他,唯有真诚心才能够超凡入圣,「生人天中」。不但能够超离三恶道,还可以超凡成圣。这个『妙乐』,妙乐是指我们一生受用里面,得到这些快乐的受用,但是不可以迷,迷了之后就不妙了。怎样不迷?不可以生分别执着,如果享受这些世间乐的时候,有分别有执着,甚至还有贪染之心,这个就不妙了。这个享福,福享完之后又会堕落。就在享福的时候,其实你都不是得到真正快乐,里面有苦。譬如说,你如果有钱,你可以买很漂亮的衣服穿,见到别人穿的衣服比你漂亮,见到潮流在继续的出新花样,你就心动了,你要去赶潮流,自己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思想心理也都有很大的压力,这个就不乐了。就算你享福,你都没有真正的快乐去享。所以真正会享受的人,他是什么?保持心地清净,他有福,福拿来跟大家享,自己真正生活俭朴,简单。他得到清净,不求名不求利,吃饭,吃得饱就好了,何必要山珍海味?穿衣服,穿得暖就好了,不用追求花样。住的,住一间小屋,可以避风雨就行了。心里面这种平安才是真正的妙乐。

  下面是『是诸罪众,知业道苦』,他们这一些众生,知道自己走的这条道,如果是走贪瞋痴,迷惑颠倒的这种业道是苦。本经一开端,一切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他「知苦乐法」,知道什么法是苦的,什么法是乐的,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关键是我们要觉悟,要知。如果不知不觉悟,迷了,那这个业道就苦了。『脱得出离,永不再历』,对于这个苦道我们能够脱离,永远都不再经历了。那要真正「永不在历」,是要放下我们的分别执着,不是叫你换一个地方住,是要我们真正放下内心的烦恼,放下那些分别执着,那你就真正脱离了。就在这个世间,身体在世间,你已经出世间了。譬如说好像我们穿衣服,我们穿衣服的时候,不分别不执着,我们的好衣服穿起来很舒服,衣服不漂亮穿起来还是很舒服。千万不要认为这件衣服很难看,穿出去笑死人了。笑死人是人家死,不是我死,我心里面保持这种清净,不分别不执着,你就永不再历恶道。好,请看下面经文:

  【如迷路人。误入险道。遇善知识。引接令出。永不复入。逢见他人。复劝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脱竟。更不复入。】

  那这里是合前面的比喻。前面讲说,「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误入险道」,乃至即遭毒害。这一段就是跟这个比喻合起来。『如迷路人,误入险道』,就是讲迷失方向的人。误入了这条险道里面,很危险,遇到这些虎狼狮子,蚖蛇蝮蝎。那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这一段也是合前面讲的,「有一知识,多解大术」,乃至「是迷路人,亦生感重」。这个知识,可以帮助这一位迷路之人出离这个险道,那他可以不需要再进去了。我们明白了这一条是险道之后,就要劝化他人,看见人家,复劝他人,也都劝他不可以踏这个覆辙。这样辗转教化,『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脱竟,更不复入』,你告诉其它人,我自己也是因为迷失,差一点进入了这个险道。因为遇到一位善知识教导,劝导我回头,所以我才得到解脱,更不再入到这个恶道里面。这个是现身说法,帮助人回头。要从哪里回头?从自私自利中回头,从人我是非贪瞋痴慢,妄想分别执着那里回头。真正觉悟了,觉悟就不会再走这一条路,这一条是轮回路。所以不分别不执着,真正觉悟了。好,再看下面经文:

  【若再履践。犹尚迷误。不觉旧曾所落险道。或致失命。如堕恶趣。】

  这一段话是比喻我们这些六道众生,前面所讲的,难调难伏,结恶习重,旋出旋入,我们就是这样子的人了。所以对于佛菩萨的教诲忘记了,再次经历这个险道,竟然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恶习,纵容自己的贪瞋痴,又入到那个恶道里面,这个就是迷了。所以过去当中,我们在三恶道里面,时间很长,刚刚出了三恶道又再堕回去了。我们出离三恶道都是地藏菩萨的教化,是一切佛菩萨来教导我们的。一切菩萨、一切佛在地狱里面,在恶道里面教化众生,都叫做地藏菩萨。就算我们以后成就了,我们从极乐世界再来,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恶道里面救度众生,我们也都叫做地藏菩萨。所以地藏菩萨不是指一个人,是一种通号。那我们这些烦恼习气很重的众生,又迷误了,不觉旧曾所落恶道,因为不觉悟,不懂得断恶修善,常起贪瞋痴的念头,因此又回到恶道里面。好,看下面经文。

  这里讲『或致失命,如堕恶趣』,堕到里面确实就很难出离,在饿鬼道里面一天,相当于我们人间一个月,所以饿鬼的时间很长的。地狱的时间更长,好像前面讲的等活地狱一天,等于人间的五十年。所以进入到恶趣里面,这个时间就很长很长。请看下面经文:

  【地藏菩萨方便力故。使令解脱。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业结重。永处地狱。无解脱时。】

  那地藏菩萨以他的威神力、方便力,使到这个恶道众生,又得到了解脱,他能够生到人天里面享福。但是一生到人天他又迷了,『旋又再入』,这个统统都是因为恶业习气太重。我们自己关键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这样?在讲堂里面听课,说要断贪瞋痴,放下自私自利,放下人我是非,听的时候很清楚,很明白。出到讲堂之外,又迷了,又在搞自私自利了,又在贪瞋痴了,又在讲人我是非了,这个是「旋又再入」,出去没多久又回来了。

  在人间一天里面,多少时间是贪瞋痴里面,这个是恶道。多少时间是五戒十善,从这个比例我们就可以知道,佛在这里讲的没有错。那菩萨不断的教化,真是头头救拔,但是如果众生『若业结重,永处地狱,无解脱时』,如果业障真是重的。业障重是什么?他不认识地藏菩萨,见了地藏菩萨他不知道,更加不肯接受教诲,所以不肯回头,因此永处于地狱,没有办法解脱。所以我们想真正离开恶道,要什么?要常常要得到地藏菩萨的教化,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们都要把它当做地藏菩萨,它是来启示我的,所以我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对待它们,这样才可以得到解脱。好,请看下面一段经文。这里佛为我们回答阎罗天子的提问,提醒我们一定要自己断贪瞋痴慢的恶业,不要再经历恶道了。那下面这段经文是恶毒鬼王的请问:

  【尔时恶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或利益人。或损害人。各各不同。然是业报。使我眷属。游行世界。多恶少善。】

  『恶毒鬼王』是众鬼王的首领。这个时候他『合掌恭敬』礼佛,向佛请教。他说『世尊,我等诸鬼王,其数无量,在阎浮提』,我们的这些鬼王的数量无量无边,太多,住在这个地球上面。所以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人鬼杂居,人的数目讲老实话不如鬼的多,鬼和人所生活的境界是重迭起来的,这个空间是重迭的,不互相妨碍,亦都不会互相干扰。但是有时候,在特殊的因缘下面,可以接触得上。譬如说有时候你进到一个阴森森的地方,你觉得全身汗毛直竖,好害怕。这个是什么?可能是那里有鬼的磁场。

  在佛经里面告诉我们,每一间房子里面,都会有很多鬼神,这个亦都是事实。我们在一个人的时候,都要小心谨慎,不可以放肆。因为鬼神确实他能够监察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做什么,甚至起心动念鬼神都知道。如果我们起贪瞋痴的念头,鬼神看不起我们,看不起我们就会捉弄我们。我们能够起心动念慈悲清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能够做到,鬼神见到我们能够恭敬。那这些鬼神在这个地球上『或利益人,或损害人,各各不同』,他为什么会利益你?因为他见到你在修善。为什么损害你?因为见到你在造恶。所以鬼神爱憎分明,帮助利益那些好人,但是起心起念邪恶的人,他就来捉弄你,损害你。所以人得不得到利益或损害,完全是靠自己,自己对自己行为要负责。

  『然是业报,使我眷属』,这是鬼的业报。他们这些鬼神,这些鬼神的眷属,游行于这个世界上。都是什么?『多恶少善』,这些鬼造恶的多,造善的少。亦就是说他们损害人的多,利益人的少。那讲老实话,我们要反求诸己,为什么这些鬼神在这个世界上,他损害人多利益人少?因为我们自己,造恶业的人多,造善业的人少,所以这些鬼的感应亦都是「多恶少善」。好,请看下面经文:

  【过人家庭。或城邑聚落。庄园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发善事。乃至悬一旛一盖。少香少华。供养佛像。及菩萨像。或转读尊经,烧香供养。一句一偈。】

  这些鬼神经过这个世界上『过人家庭』,或者是去到『城邑聚落』,这个是讲都市。这些『庄园房舍』,遇到这些村落人家。如果见到人在修善,男子也好,女人也好,能够『修毛发善事』,这个讲「善事」很细微。细微到怎么样?或『悬一旛一盖』,这个在佛法当中,前面我们提到,旛和盖都是表法,所以悬旛悬盖是表示什么?宣传佛法。可能是讲经,可能是办法会。『少香少华』,这个是表示修行,香是表戒定,花是表六度。所以你弘法也好,修行也好,或者是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或者是『转读经典』,「转读经典」关键是我们要随文入观,能够读,不需要读多,乃至是『一字一偈』也好。『烧香供养』,「烧香」是供养法宝,所以这些统统是表示在修善。那这些鬼神见到人在那里修善业,他们会怎么样?请看下面经文:

  【我等鬼王。敬礼是人。如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勅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卫护。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乃至不如意事。近于此舍等处。何况入门。】

  恶毒鬼王讲,我们这些鬼王,见到有人在修那些善法,对他『敬礼』,很尊敬他。尊敬成怎么样?『如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把这个人当成佛一样对待。所以我们都要向这些鬼王学习,看那些善人就如同看佛一样。为什么?因为佛是修一切善法而成就的,那这些男子女人能够修善事,就是正在那里种佛因。种佛因,将来必定得佛果。因此这些鬼王明白这个因果,对他们敬礼如同敬重诸佛如来。所以派遣这些小鬼,每个鬼都是非常有神通力的,包括那些土地公,维护这个家人,所以鬼神保佑。不是说你天天在这里烧香求他们,拿一些东西贿赂他们,他就保护你,不是。真正要自己断恶修善,才得到鬼神的尊敬。那就『不令恶事横事,恶病横病』,那些所谓的灾难、疾病,『乃至不如意事』,都不会发生,甚至都不会『近于此舍』,连靠近都不会,便何况说入门!所以你的家庭一定得到平安。下面经文说:

  【佛赞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与阎罗。能如是拥护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释。令卫护汝。】

  佛听了鬼王的报告,非常之欢喜,赞叹他说『善哉善哉』,很难得,『汝等』,即是你们这些鬼王能跟阎罗王,可以这样拥护善男女人。见到人家做善事,可以那样去护持他,这个非常值得赞叹。佛也都劝导『梵王帝释』,这是大梵天王,「帝释」就是忉利天主,也都以他的神通力维护这些鬼王。这个是鬼王修善得到的果报,得到了利益。这里佛对恶毒鬼王的开示就介绍完了。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学习到这里。如果今天讲得不妥不圆满的地方,请各位大德多多批评指导。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