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十)-海仁老法师(10)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0 09:12:04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十)-海仁老法师(10)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戊二结劝传示  初二句劝自行,传示以下劝化他。佛嘱阿难,汝应将五阴,妄想根本元由,一一研究,以深达妄想本空,五阴非有,不生住著,现行烦恼不起,则识中种子渐销,真心自然开朗通达,以获自利。并于末法,将此五阴,同一虚妄之理,宣传开示,令一切众生,皆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十)-海仁老法师(10)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戊二结劝传示

  初二句劝自行,传示以下劝化他。佛嘱阿难,汝应将五阴,妄想根本元由,一一研究,以深达妄想本空,五阴非有,不生住著,现行烦恼不起,则识中种子渐销,真心自然开朗通达,以获自利。并于末法,将此五阴,同一虚妄之理,宣传开示,令一切众生,皆知五阴虚妄,自生厌离之心。如是利根者,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钝根者,亦因知有涅槃,而不恋三界;从此修行,渐灭五阴,超凡入圣。如是自行化他,方可报佛大恩于万一。

\

  涅槃有三:一名性净涅槃,即法身德;二名圆净涅槃,即般若德;三名方便净涅槃,即解脱德。又正因佛性显,证性净涅槃;了因慧心显,证圆净涅槃;缘因善心发,证方便净涅槃。可知三涅槃,亦即众生本具三因,及佛所证三德。九界众生,皆由不知,五阴虚妄,涅槃真净,故不能深起厌离五阴,勤求涅槃之心,而久恋三界,沉溺生死。阿难若将佛语,传示末世,令九界众生,知有圆净涅槃,便不恋三界同居士;知有方便净涅槃,则不恋方便有余土;知有性净涅槃,则不恋实报庄严土。进而破界内同居士五阴,显圆净涅槃;破界外有余土五阴,显方便净涅槃;破实报土五阴,显性净涅槃。如是破九界五阴,圆证佛界三德。方畅佛出世之本怀,亦即佛说本经之最后目标。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甲三流通分分二。乙初如来叹述分二。丙初明灭恶力用

  此先明财施,增上功德。设若有人,于遍满十方所有虚空中,尽佛国土,盈满七宝,是显所施物之多。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是显福田胜而且广。承事供养,心无虚度,是显为时之久,及内心之诚。佛以此征问阿难之意,以为如何,是人以此布施,供佛因缘,得福多否。阿难举昔有众生,仅以金钱七枚,布施于佛,便获转轮圣位之报,何况今以遍十方虚空,盈满七宝供佛,其所获福,即使穷劫思量计议,尚不可及,如是福报,云何更有边际数量可说。阿含经中,谓阿那律,昔于殊胜福田(即供佛,以一切福田中,佛为最胜福田),因以七钱,施设食供,后异熟报,七返生于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转轮王。最后生于大贵释种云。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明法施功德,能灭重罪,兼得胜福。佛欲显灭恶之功,先示真实之语。佛为法王,于法自在,凡所言说,皆真实不虚。以下所显弘经功德,实不可思议,恐难生信,故先举十方诸佛,并无虚妄之语,劝诫听者,应当深信不疑。

  四重,即四根本戒,杀盗淫妄;十波罗夷,是菩萨罪最重者,为佛法所弃。此明其犯罪之重,故感报阿鼻,瞬息即堕,此方劫坏,寄生他方,如是展转,穷尽十方之阿鼻地狱。此显其受报之极重,及时间之无穷。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末学。此显其弘教为时之短暂。是人罪障,应念销灭,显其灭苦功能之迅速。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显其得福之大。此犯大小乘根本戒,即将堕阿鼻地狱之人,若能一念回光反照,背尘合觉,顿悟圆通,深入修证;又将此法门,于末劫中,流传开示,令末法众生,得依法修行,心开意解,不入邪道。则佛种得以绍隆,慧命得以延续,故为时虽暂,而灭罪生福之功,无可限量。故其人虽犯小乘四弃,大乘十重之罪,应其弘经之一念,而得消灭;且将招感地狱恶报之苦因,变为安乐国,而所得福,超越前盈空七宝供佛之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因前人所修之福,是属有漏,而弘经功德,则是无漏;无漏之福,岂是有漏之福,所望尘能及?更何况此人,能秉此殊胜法门,自行化他,令自他共证三德,同登涅槃,远离二死,毕竟证同于佛;又岂是世间财施,果报所及。故曰: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也。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丙二明生善力用

  若有众生,指不作恶业,且善根深厚者。若诵此经,能持此咒,是明显说密说,功德均等。故有人或诵经,或持咒,或既诵经,又兼持咒者。加以正助二行,持戒修定,三业相应,则其所得福报,即使佛以四无碍辩,穷劫广为宣说,尚不能尽。此是自利之功。若能依佛言教,于如来灭后,传示宣说,令末法众生,得闻此经,依此经言教所诠之义,所显之理,如法修行,依教办道,显密双修,便可直趣佛果菩提;于其中间,无复诸委屈相,不受魔扰,不为魔眷,此是利他之德。自利利他,共成佛道,是修行人,最终目的,亦佛出世之本怀。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乙二大众欢喜

  自阿难淫室归来,请示大定最初方便;佛即示以藏性,破妄显见,令开圆解。次说圆妙三观,及正助二行,选圆通根,结坛持咒,令圆修圆证;继而广谈七趣劝离,备明五阴魔境令灭,最后答阿难三问,明五阴生灭之相,理虽顿悟,事非顿除。并引财法二施,较量功德,劝令自行化他,自他兼利,至此法会圆满。在会四众,及一切世间,天龙八部,以及他方菩萨,二乘圣众,或内修圣道,外现仙身,而不坏童贞之圣体。或初发心修行,愿意护法利生之大力鬼神。此等或因闻法而来,或因护咒而至,今法会圆满,承受法益,故皆大欢喜,向佛作礼而去。

\

  文句云:大论释三义故欢喜,一能说人清诤,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能说人者,即如来法王,为度众生故现,不为名利故说。所说法者,即今了义圣典,乃是圆顿真宗,非复权渐曲说。依法得果者,始则不历僧祇,顿获法身;次则普会大众,获法眼净,无量众生,发无等心;后则顿悟增上妙理,断除微细烦恼,乃至节节闻经,处处受益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十终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