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六)-海仁老法师(10)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0 09:12:11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六)-海仁老法师(10)  娑婆译云堪忍,以此界苦难众多,众生堪能忍受不求出离故名。此界共有百亿日月所照临,是释尊所教化之国土。故曰佛出娑婆界。十方诸佛教化众生,各随机宜不同,所立教体亦异。或有佛国,以光明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犹如香积国,但以众香而作佛事。今绎尊于此娑婆世界,乃以音声而作佛事,故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因此方众生;余根俱钝,独耳根最利,故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六)-海仁老法师(10)

  娑婆译云堪忍,以此界苦难众多,众生堪能忍受不求出离故名。此界共有百亿日月所照临,是释尊所教化之国土。故曰佛出娑婆界。十方诸佛教化众生,各随机宜不同,所立教体亦异。或有佛国,以光明作佛事;或有佛土,以佛菩提树而作佛事;犹如香积国,但以众香而作佛事。今绎尊于此娑婆世界,乃以音声而作佛事,故曰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因此方众生;余根俱钝,独耳根最利,故凡欲修证三摩提者,实应从耳根,闻性为入门。如观音菩萨,从闻思修,而于闻中,入流亡所,乃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于是解结越空,破阴获胜。准是可知,耳根实为圆通本根。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辰二正明离苦得乐人法

\

  初二句赞菩萨自利之功,第三句赞菩萨利他之德。离谓分离,苦谓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苦,解脱,即离缚自在。如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良哉是赞美之词,其意有二:一赞人,菩萨是能离苦得乐之人。二赞法,赞菩萨善得耳门圆通,正是离苦得乐之法。于恒沙劫以下,是赞从体起用,利他之德。恒沙劫是竖穷三际,显菩萨教导众生时间之久远;入微尘佛国,是横遍十方,显菩萨化身之多。得大自在力,是赞三十二应,无作妙力;无畏施众生,是赞十四无畏之德。佛有八音,微妙之极曰妙音,菩萨既证同于佛,当具佛之妙音。菩萨以妙观察智,鉴机设教,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说法,令大中小机,各得利益、此皆妙音之力。十四无畏中之救八难,四不思议之施无畏,皆由菩萨以观智观于世间称名之音声,而得解脱,故曰妙音观世音。十四无畏中,除三毒,四不思议中破悭贪,皆因菩萨性清净无著所致,曰梵音。三十二应中赴遍求,十四无畏中赴二求,四不思议中赴广求,皆由菩萨及时说法,应机不失,曰海潮音。世人悭贪积聚财宝,患得患失,菩萨于四不思议中,破贪感求,正救其病,令得安宁,曰救世悉安宁。第四不思议中有求大涅槃者,得大涅槃,即获出世不生不灭常乐我净,曰出世获常住。救世是拔苦,安宁是与乐,出世是超凡,常住是入圣。此总显菩萨拔苦与乐,令所化机,得以超凡入圣之德。

\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辰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

  此显观音大士所修耳门圆通法门,超前诸圣。虽然诸圣所修,实无优劣,但约初心,必须选择。诸圣入道方便,或通而不圆,或圆而不通,或通而不常,唯此耳根,具圆通常三真实。以此为本修因,当证圆通常之果。因果相契,正是二决定义中,第二决定涅槃根本。前观音大士自说: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故今文殊启白如来云:如观音所说。譬如是假设之事,以例耳根闻性,静居拣非闹市,十方俱击鼓,即一时同击,十处一时闻,即闻无先后。足见耳根闻性,本来自圆,故曰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初四句显耳根超余五根,后四句正显耳根通真实。目但能观障内之色,而不能观障外之物;如隔墙不见屋外人物,隔皮不见内之脏腑。口之于味,鼻之于香亦然,而身根则要合方知,离别无觉;至于心意,则想念纷乱,无有头绪,念尚不除,云何能通?唯此耳根,具灵通之用,隔垣墙而能听音声,若远若近,所有音声,一时俱闻。眼等五根之功能,不能与耳根功德齐等,根尚不及,况根外之六识,与六尘。是则通真实,乃指耳根闻性,以闻性功德,本自周遍圆满,非余根所及,故名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初四句藉声尘显闻性常住;有音曰动,无声曰静,音声是总相,动静是别相。众生颠倒不知动静二相,常于闻性湛然体中,循环代谢,非闻性有生灭,而惑有声为有闻,无声曰无闻。实则非闻性随声尘而或有或无,故曰非实闻无性。以闻性周遍,声无非随声灭;声有亦不随声生,湛然周遍之闻性,其体常住,本无生灭,故曰生灭二圆离。闻性既圆离生灭,当然是常真实。

  闻性圆故,无德不具,通故无障不除,常故本无生灭,以此圆通常之闻性为本修因,必证圆通常之佛果,是因该果海;诸佛所证圆通果,必用此圆通常之因,是果彻因源。四科七大,唯此耳根如是,余则无此德,故须拣去。佛示四科七大皆藏性,乃酬当机最初方便之请,今文殊菩萨选闻性圆通常三真实,是答阿难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请。观闻性通真实,成妙奢摩他空观;观闻性圆真实,成妙三摩钵提假观;观闻性常真实,成妙禅那中观。前观音自说: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即从此闻性圆通常三真实,修圆照三昧,而得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三摩地,亦即证此经所诠之首楞严大定。

  最后四句,是离思维而显闻性常住。思惟,乃第六散位意识,梦想,是第六独头意识。今谓纵然在梦想中,完全忘却外界动静之境,而了无所思,但此闻性,亦不因彼无思而灭无,如前熟睡之人,闻舂捣声,惑为钟鼓响,可见闻性之觉观,超越思惟之外。觉是闻性之体,观是闻性之用,闻性体用寂照照寂,不假思惟。眼鼻舌身,以及意根,俱不能于梦中对梦外五尘境,而有所觉。唯独耳根,能通梦外之声尘。梦中一呼即觉,为彼五根之身心,所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辰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分三。巳初示其合机

  初二句显耳门圆通,正对此方众生之机。佛出娑婆国,是以音声,而转法轮;众生因闻佛音声,而悟道者,不知凡几。如下文: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获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众生指九界圣凡,迷本闻性,循声分别,起惑作业,迷流生死。或狂慧学者,不能因言会道,闻教观心,而循所闻之声教,益增戏论,自取轮回。譬如阿难,纵然多闻而强记,十方如来清净教法,尚不能免摩登伽难。岂非随所闻之音声,而沦落三界,流转生死。若然不迷,而能旋彼闻根,反闻自性,便得无妄而证真实,可知众生流转与否,全在于迷与不迷一念之间。如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乐,亦汝六根,更无他物。信然。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巳二劝其善修

  文殊菩萨,承佛敕令,为阿难选择圆通根,故今直呼阿难名,而告之日:汝果欲旋流,反妄归真,应当谛听我语,我今承仗佛威神之力,为汝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金刚王喻奢摩他空观,犹如金刚,其体坚固,其相明了,其用锐利,能断惑证真。如幻谓无而忽有,虽有若无,如菩萨从空出假,无修而修,修而无修,观一切法如幻,不住不著,是妙三摩钵提假观。双照空有,双遮空有,曰不思议,即妙禅那中观。此三观能出生一切诸佛,如下文: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故名佛母真三昧。亦即首楞严王大定。此简非外道伪三昧,亦非三乘之相似三昧。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