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讨(梁茂良)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08:42
  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讨
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讨(梁茂良)

  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讨

\

  梁茂良  大乘佛教的兴起明显与部派佛教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自佛陀创立佛教以后,对教理的追求渐成为教众的修行焦点。其实,在原始佛教时期,著重的是现世生活上的解脱。在阿含经上,每说到佛陀说法完毕,教徒都是欢喜奉行的情况,可见一斑。虽然,在这时期亦有对教理的解说,如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但均是为配合修行,只是一些根本的义理。
  当发展至部派佛教时期,因承传与地域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教团,成份复杂,对教理亦渐显出不同的态度与立场,各自发展。到公元前百年左右,更发展至二十多个部派,如说一切有部、正量部、化他部、经量部等。加上论书(阿毗达磨)的涌现,各部对教理均有不同的演译,甚至到达烦琐的地步,令原始佛教那种投入生活实践的活力渐渐消失,与教众的距离愈来愈远。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变得好像只是为一部份精英份子而存在的,失却原先的生命力(三枝充,1998,P102)。  其实,作为一个广度有情,解脱众生苦恼的宗教,一定要开放给一切有情众生才对,否则只会走上被摒遗忘之途。结果引发出后来的回归佛陀本怀的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便是大乘佛教兴起的背境原因。
  一般相信,大乘佛教是由在家信众首先引发兴起的一种回归释尊精神(令一切众生成佛)的运动(讲义P71),再配合当时的佛学思潮而产生的。大乘就是大车(maha-yana)之意;而小乘则是小车(hina),为“低劣”的车子,是大乘佛教兴起之时,对以前的所有部派佛教的贬称。当然,所有小乘佛教徒是不会认同这种称呼的(讲义P65)。大乘佛教认为本身比小乘更殊胜的地方,在于它不分对象,能将一切众生正确地载往真实“觉悟”的境地。行大乘道的人,称为菩萨(bodhisattva);行小乘道的人,则称为声闻(sravaka)和缘觉(pra-tyekabuddha)(讲义P65)。  传统的部派佛教,接受国王、贵族在政治与经济上的援助,存立于安定与优厚的社会基础上,自然跟一般民众远远隔离。他们致力于烦琐的教理研究,修褝冥想,集中全力于自我、独善的修待。在意识上,部派佛教回避群众,加上群众所渴求的并非这些艰深的教理与严苛的实践。因为若拘泥于这种情况下,群众亦无法过正常的生活。在这种桎梏的环境下,渐渐激发教众对佛陀永恒的怀念。在印顺法师所著的《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11-15页)(讲义P58)中说:“佛般槃所引起的,是佛弟子对于佛的永恒怀念。”这种怀念爱慕,并未因时间的过去而冲淡,反之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建佛塔来供奉舍利(sarira)、佛钵等遗物。佛陀当年曾游历说法的地方,均已成为佛教的圣地,不断引领教众朝圣膜拜。  另一方面,佛陀的一生事迹,亦不断被传说赞扬,成为十二分教中的“本生”、“譬喻”、“因缘”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广泛的传说中,菩萨的慈悲发心,无限的精进修行,誓愿力与忘我利他行为,充份而清晰显现,将一幅菩萨道的庄严历程,树立在教众面前,成为佛弟子修学的榜样。这间接指出佛与一般比丘之间的不同。本来,佛也称阿罗汉,但阿罗汉的不究竟,渐被揭示出来。这种佛陀圆满究竟信仰与理想,当遇上部派佛教的停滞不前,渐渐激出大乘佛教来。
  这种激发并非突然而来的,而是渐次成熟的。正如如石法师所说:“初期大乘经典之思想型态与佛弟子的心理需求是相呼应的。”大乘思想的经典在部派后期愈来愈多,且受到相当的重视,这就是主导大乘起源与开展的原动力。
  而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漫长的佛教发展史上,早在原始佛教时期,已开始有大乘思想的经典结集出来。撇除部份神话传说,较有说服力的应是在第一次王舍城结集时,另有窟外的大众结集,其中包括大乘经。这催生了大众部的成立,而大众部的开展,亦催促了大乘佛教的成长与成熟。  现时,一般学者均认同般若思想为大乘的先河。据《小品般若经》所说:“般若波罗蜜,当流布南方,从南方流布西方,从西方流布北方。”这亦是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由南而西而北。
  因此,大乘佛教极有可能是(小乘大众部)的延伸,也是对小乘佛教的反抗。大乘佛教将原已被僵化的佛教还原,重新回到佛陀的本怀,当时自然引起小乘各部派的不满,甚至唱出大乘非佛说或大乘是魔说的口号。其实,不论是大乘或小乘,其源头均是由原始佛教而来,直至《法华经》出,将大小三乘汇归一乘,调和了大小之争。
  无可否认,大乘佛教的兴起的原因相当复杂,它并不是在某时某地急速兴起的,而是在经过漫长时间,在各处如火如荼展开的宗教改革运动,将不同的修持取向,彼此混合连结,最终结聚成大乘佛教。所以,即使以前部份佛教教义并不含藏在内,但大乘佛教却保存了不少佛陀的根本精神与根本立场,这点是相当重要的,对日后佛教的发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

以石投水成语名称以石投水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成...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

以礼相待成语名称以礼相待成语拼音yǐ lǐ xiāng dài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