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6)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1 09:11:10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6)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若生于声以下,是破识从尘生。若云耳识生于声尘,声为能生,识为所生;识既因声有,则应不关耳闻。但声不知声,必假闻性方显,若无闻性,则亡声相之所在,能生之声,尚不可得,识从谁生?或曰:无闻性时,固然不知声尘所在,但有闻性时,应有能生之声,既有能生,应当亦有所生,故佛继而破之曰:纵然识从声生,许其音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三)-海仁老法师(6)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

  此是总标。谓眼识因眼根生,则眼为能生,识为所生;以眼为识之界,名眼识界。若眼识因色尘生,色为能生,眼识为所生,则以色为识之界,名色识界。如陈氏所生,名陈氏子;黄氏所生,名黄氏子。

  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此明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佛再呼阿难,意谓汝阿难,若认为识因眼生,眼为能生,识为所生,则无须凭借外界之色空。但无外之色空,独有内之眼根,如何能生识?即使独根能生眼识,然无可分别之色空,则所生之识,欲将作何用?识之功用,在于分别前境,今既无色空之前境,识将失其分别作用,如何名之为识。又根因尘而显,今既无尘,云何显根,眼根之见,既无长短方圆之形,又非青黄赤白之色,可以表示,岂非等于乌有?如是根尘俱无,从何立界。

  若汝阿难,认为眼识,因色而生。则空时无色,能生之色都无,何来所生之识。识性既无,自不能分别,不应识知虚空之相;今既能知空,于无色处,亦有分别之识,可知识非从色而生。又识若从色生,应从色灭,今色相变时,汝仍能识,其色相变迁,可知汝识,非随色相变迁。云何可说,色为能生,立为色识界。

  从变则变以下,佛恐阿难转计,谓识从色生,色相变时,识亦随变。故云,从变则变,谓色变空时,所生之识,亦随之变空;是则色之与识,二者俱皆变灭,界相自然亦无。若云能生之色虽变,而所生之识不变,不变则成永恒,以无常之色,又如何能生永恒不变之识?识既从色生,色相灭时,眼识亦应随灭,不应复知虚空所在,今既了知虚空所在,当知眼识,非从色生。

  若兼以下,是恐阿难闻佛破单根单尘,不能生识,而转计根尘和合生识。因而破曰:若谓兼眼与色二种共生,则眼识究竟是与眼色相合而生,抑或与眼色相离而有。若根尘并合而生,则此所生之识,一半从根,一半从尘;从根者合于根,从尘者合于尘,根尘中间,迥无所有。若根尘相离而生,则汝之眼识,将是一半有知,一半无知,有知合眼,无知合尘,故曰:合则中离,离则两合。半从有知,半从无知,谓之杂;半合根,半合尘,谓之乱。所生眼识,体既杂乱,云何成立,眼识之界。总显眼识,非从根生,非从尘生,亦非根尘共生,是故知无生;无生即空,是显空如来藏。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结显眼识,相妄性真。以是眼识,非因眼生,非因色有,亦非眼之与色,或合或离而生之故,当知眼识界,其相元妄,徒有假名假相而已,三处都无实法可得,是名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此中及色界三之色字,应是识字。谓内之眼根,外之色尘,及中之眼识界。三处,相虽虚妄,而其性元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即有即空,而非因缘;藏性不变随缘故,即空即有而非自然。是即缘生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故曰眼识界即藏性,舍利弗悟眼识界即藏性,而得证光极知见:见觉圆明,得无所畏。

  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子二明耳识界即藏性

  佛呼阿难,意谓汝既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自当亦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举因缘生法。亦有两重能所,耳指闻性,闻性无形,由声尘显;声不知声,由阅方知,是由尘发知,因根有相,根尘互为因缘,而生耳识,是第一重能所。其次是耳声为缘,生于耳识,耳与声为能生,耳识为所生,是第二重能所。唯识宗明耳识八缘生。即前九缘中,除去明缘,以耳无明,亦能闻声,而起分别故。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耳识若从耳生,耳根为能生,耳识为所生,则应以耳为界,名耳识界。若耳识因声而生,声为能生,耳识为所生,则应以声为界,名声识界。此标定耳根与声尘二处为能生,以下随即破之。

  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此明缘生性空。若谓耳识,是因耳根生,耳为能生,识为所生;但耳根闻性,非声莫显,当动静二相,不现前时,所闻之尘既无,能闻之耳根,自不能成有知之根。若然必无所知之尘,能知之根,尚不能成立,则所生之识,作何形貌。若取耳闻以下,是佛恐阿难辩曰:知属意根,而非闻性;耳根唯有闻性,不应言知与无知。故佛破曰:若但取耳之闻性,而能生识;则无动静二尘时,连能生之闻性,尚不可得,何能生识?闻能生识既破,又恐转计执有形之肉耳,为能生识,故再破之:云何汝欲以有形之耳,而能生识?有形之耳属于身根,身根所对,该是触尘,若杂以身之色相,及身根所对之触尘,则所生之识,自应名为身识界,而非耳识界。然则耳识界,当从何立?

\

  若生于声以下,是破识从尘生。若云耳识生于声尘,声为能生,识为所生;识既因声有,则应不关耳闻。但声不知声,必假闻性方显,若无闻性,则亡声相之所在,能生之声,尚不可得,识从谁生?或曰:无闻性时,固然不知声尘所在,但有闻性时,应有能生之声,既有能生,应当亦有所生,故佛继而破之曰:纵然识从声生,许其音声,因闻性而有声相,然则当闻性闻声时,亦应同时并闻于识;因识从声生,应从能生之声,同为耳根闻性所对之境。若但闻声,不并闻于识,则此识非从声生,不应立为声识界。故曰:闻应闻识,不闻非界。若云此从声生之识,同时亦为闻性之所闻,识既已被闻,则成为耳根所对之境,同于声尘之无情,然则当闻声时,又谁来分别,而知所闻之声?果然耳识变成耳根所闻之境,真属无知,便同于草木,不得名之曰识。既不名识,如何名之为声识界?

  不应声闻以下是破根尘共生。恐闻识非因耳生,亦非生于声,而转计根尘共生。故破之曰,不应声闻,杂成中界。若然声尘,与耳根之闻性,共生耳识,即所生之识,便成杂乱。如前眼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一半合根,一半合尘,无复再有中界之识。中间之识既无,则内根外尘,亦不可得,是耳识界,将从何成?此明因缘所生之耳识,非从根生,非因尘有,亦非根尘和合共生,是故知无生,当体即空,是显空如来藏。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结显耳识界,相妄性真。以是耳识非自生,非他生,亦非根尘共生之故,当知内根外尘中识,三处都无;但有假名假相而已,求其实体,了不可得。是明缘生即假,显不空如来藏。其相虽妄,其性元真,本如来藏,藏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是明因缘生法即中,显空不空如来藏。普贤菩萨,悟耳识界即藏性,故能心闻发明,分别自在。

  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子三明鼻识即藏性

  此举因缘生法,亦有两重能所,其义如前。唯识宗谓,鼻识七缘生;即于眼识九缘中,除去空明二缘。实则鼻识仍须空缘,始可分别,否则,以物塞鼻,如何成嗅,故鼻识仍须八缘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

以碫投卵成语名称以碫投卵成语拼音yǐ duàn tóu luǎn...

1997年5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23日...

1997年5月1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5月1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5月19日...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