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乘修学的基础_21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2 09:07:39
大乘修学的基础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今天来继续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今天我们学「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这一品是本经流通分里面的第二品,第一品是地神护法流通,这一品是见闻利益流通。我们先来看看品题里面含有的深义,这个品题说「见闻利益」,见是指我们的眼睛,眼睛所见。青莲大师在《科注》上面批注说,目光所照就叫做见。闻就是讲我们的耳,耳闻,自耳通心就叫做闻。这里见与闻都是我们心的作
大乘修学的基础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今天来继续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今天我们学「见闻利益品第十二」。这一品是本经流通分里面的第二品,第一品是地神护法流通,这一品是见闻利益流通。我们先来看看品题里面含有的深义,这个品题说「见闻利益」,见是指我们的眼睛,眼睛所见。青莲大师在《科注》上面批注说,目光所照就叫做见。闻就是讲我们的耳,耳闻,自耳通心就叫做闻。这里见与闻都是我们心的作用,如果见闻没有通到心里面,这就叫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讲心是主体,见闻是我们心的作用。懂得见闻的,应该了解,在我们见色闻声的时候,每一见、每一闻,都是我们心识的作用。但是我们的心是不可得,这个心不是指我们的肉团心,亦不是指我们的意识心,意识心是虚妄的。这心是真心,真心空寂,虽然空寂,它能够起作用。一切现象,你所见所闻,都是真心所起的现象,是真心所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既然心是空寂,亦不可得,那你的见闻又怎会是真有呢?所以在见闻当中,我们要懂得不可以执着。所以,见而未见,闻而不闻。

  虽然说所见的这些现象,相上有但体上无,但是我们亦都能够见。所以青莲大师说,于无见中,见如来种种的轮光。本品一开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放无量光明,我们众生见到,但见中我们要能够悟得出来,所见的相,这些相统统都是本体空寂。于无闻中,闻地藏的不思议事,所以这本经都是讲地藏菩萨不思议的事情。那我们听闻,听闻地藏菩萨的不思议事,亦都要知道,这些事情亦都是相有体无、事有理无。你这样是见闻,在见闻之际,在你所见的现象,所听的声音里面,就能够断烦恼,就能够证得自性,圆证佛果,这个利益就殊胜。这是讲见闻。

  下面利益,说是地藏菩萨,如果有众生能够见到菩萨的形像,或者听闻菩萨的名号,都获得殊胜的大利益。就好像观世音菩萨,其它的等觉菩萨也是一样,只要能够闻名、见身,你见到他的身形,听见他的名号,能够心念,都可以离苦得乐。所以见闻一定要有深信,要理解,能够信、能够解,你才能够依教奉行,这样你的利益是真实的。如果你听见菩萨的名号,看见菩萨的形像,不能够相信,不能够理解这个名号功德,以及菩萨形像所表的意思,这样利益就没有能这么殊胜。利益还是有,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历眼根,永为道种」。即是你见到、听到,都是种下一个金刚种子,成为你的缘因。现前的利益你得不到,只能在将来,可能是无量劫后,你才能够真正得到解脱。所以如何能够得到真实利益?在见闻的时候,我们的心要跟菩萨的心相应。菩萨是孝亲尊师,我们都要学习孝亲尊师。菩萨对众生大慈大悲,我们对众生亦都要落实大慈大悲,这样相应,你才真正得到离苦得乐的利益。

  我们的心跟菩萨的心相应,这就是感通。每一个众生跟菩萨去感,菩萨都能够应。菩萨的应是无心的,绝对没有妄想、分别、执着,绝对不会有偏爱。就好像天上下雨,落到地下,草木得到滋润,但天上的雨是平均落下来,绝对是平等,那草木所吸收的水分不相同,大树吸收的多,小草吸收的少,这是众生他的根性不相同,他跟菩萨相应的程度不相同,所以他得到的利益就不同了,这是众生那边的事情,跟菩萨没有关系,菩萨总是平等的利益众生。

  这一品经一开始世尊就放光,这是本经第二次放光。第一次是本经一开头第一品,「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释迦牟尼佛在天宫放无量大光明云,召集十法界、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来参加法会。在这里,这个法会差不多到尾声,释迦牟尼佛又再一次放光。我们在其它经典里面,很少看到佛在一个法会里面,我们说跟我们上一堂课里面,就两次放光,这是很少有,一般都是放一次光。所以这一会法会是非常之殊胜。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世尊。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

  这个『尔时』,就是接着上一品地神(坚牢地神)发愿护法,世尊嘱咐地神以及一切的诸天、天神,都来护持依地藏法门修学的人,这时候世尊就『从顶门上』放光。在这里我们看到世尊的这种示现,是呼应一开头在序品里面,「忉利天宫神通品」里面放光,它有前后呼应,承前启后的作用。放光都是表法的意思。佛讲法,他有时是出音声讲法,有时候是放光来讲法。真正根性利的人,看见光就开悟。悟的是什么?我们看见这些光,『百千万亿大毫相光』,种种的光,了悟世尊为我们说明自性的作用。自性,人人都本有,本自具足,佛有,我们亦有,你有、我有、他亦有,每一个众生都具足。自性能生万法,整个宇宙,一切现象,这个大千世界,都是我们心性所变现出来。心性外面没有一法,没东西,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极乐世界,虽然距离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但是亦都是在我们心性之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里面,三途六道,亦都是在我们心性之内,没有一物不是我们心性所变现出来,这是佛为我们所表达的深义。

\

  那这些光都是从「顶门上」发出来。顶门就是佛的头顶,头顶所发出来的光。头顶只有一个,但所发出来的光,百千万亿。这是表示什么?性体是一,但所生的相是无量无边。所以无量无边的相,都是出于一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心,心地。地藏菩萨的名号,就是代表我们的心地,心地的宝藏。所以如果我们想开发我们心地的宝藏,真正好像如来一样,能够得大自在,放百千万亿大光明,这些光明我们本来都有,是自性当中的光明,只不过我们现在有这些妄想、分别、执着,所以障碍了我们的自性光明。如果我们想开发自性,用什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孝敬,这就是地藏法门所说明的。孝敬是第一性德,所以《地藏经》,叫做佛门的孝经,用它来开启我们的自性宝藏。不但对父母孝敬,这是第一步。对父母孝敬所养成的孝心,这是性德的流露,然后把这种孝心,对待一切有情众生。看一切众生犹如自己的父母,确实佛跟我们讲,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所以我们的孝敬之心,才能够真正生出来。

  所以这个从顶门上发的毫相光,表法的意思很深。这个「大毫相光」,青莲大师在批注里面讲,它是表示三德。第一个大,是法身德。这个法身,就是我们的自性,遍虚空法界,所以用个大字来形容。毫相是代表解脱,毫相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的两眉之间,两眉之间有两条毫毛,这两条毫毛盘旋起来,变成一个珠的样子,由这颗珠放大光明,所以佛是在眉间放光。这颗珠从外面看很像一颗珠,其实是两条毫毛结成,所以它代表什么?外实内空,一切相都是这样。相上有,体是空寂。所以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得到解脱了,你不会执相,这是毫相代表的意思。光是代表般若智慧常照,照了万法。所以大毫相光是代表法身、解脱、般若三德,这些都是众生本有的,跟佛是无二无别。

  下面经文为我们分别列出十六种毫相光,百千万亿种里面举出十六种作为代表,每一种里面都有,其实是两个光,一个是普通的、一个是大的。我们来把经文读一读:

  【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月轮毫光。大月轮毫光。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

  这里讲的是一共十六句,三十二种毫相光。这些毫相光里面,光色都不一样,但是统统都是自性一体的作用,这里面所表的意思都很深。自性里面能生十法界,所以不同的光色是代表十法里面不同的界。青莲大师他引用《法华文句》里面讲到,他说「以五色譬五道」,用五种颜色来代表五道,这五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地狱一般是用什么?用青色来代表,青色是地狱的因果。黄色代表饿鬼,红色是代表畜生,白色里面是代表人与天。还有就是四圣法界,里面二乘人是用小色像来代表;通教菩萨用大色像来代表;别教菩萨是短的色像;佛的因果是用长色像。所以这些大小长短,各种颜色,是代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种种的不同,但是都是由自性变现。所以这个毫相光里面,正说明在《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这个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

  我们来看第一种光,『所谓白毫相光,大白毫相光』,白毫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佛的三十二相,每一相里面都是过去修因而证得的果。那么「白毫相」是什么因得来的?青莲大师引用《大论》里面讲道:「在因行布施时,适可前人意,起自在业因缘」。这个意思就是说,过去常常布施,而且布施是能够适合人的意思,使到人能够生欢喜心。真正你的布施,使到众生他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且可以令众生觉悟。令众生觉悟是最重要,不是说仅满足他的物质需求,这个还不够,最紧要的是令众生开悟。如果你满足众生需要的过程中,你的布施令到众生生烦恼,譬如说起了贪心。这些贪瞋痴就是烦恼,这样反而违背了布施的初衷。在布施里面,佛教我们布施,就是教我们舍,要舍得、要放下。什么都可以舍,没有说不舍得的。你能够统统舍去,统统放下,你就成佛。不肯放下,这个就成为你成佛的障碍。所以真正修道的人,爱舍这些身外之物,舍这些五欲六尘。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些诱惑统统放得下,不受它的影响,不沾染。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些都是境界,统统都可以舍尽。内舍自己的烦恼,所以统统都能够舍。

  那么佛叫我们舍,是依据什么道理?我们要明白道理,如果不明白道理,就很难舍,舍不掉、放不下。这个道理就是《般若经》上面,佛教导我们「万法无所有,三心不可得」。万法就是宇宙人生里面的这些现象,你所见所闻,你所拥有的,不但是你的家财,连你的身体,都是不可得,统统都是「因缘和合,而无自性」。所以你如果想得到,这个是妄想,根本是得不到。它只不过是我们迷了之后,所见的这个虚妄之相。这个相停留的时间非常非常短,剎那生灭,这是事实真相。不要以为我这个身体在这里坐着,坐两个钟头,其实剎那、剎那在这里生灭着。每一个时刻里面,每一个时刻它都不同。前一秒钟的身体,跟后一秒钟的身体就不一样。所以你想得,得到哪一个?你刚刚起心念想得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变了,你得不到!既然得不到,为什么不放下?如果你执着它,你是自己找痛苦受、自己找苦来受。

  这个三心不可得,讲的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三心不可得,你过去、现在、未来,这些统统都是你的妄念。你过去所回忆的事情,现在所想的,未来你所期望的,统统都是你的妄念。所以我们不要打这些妄想,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然后你再来看,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不能舍的?你舍得,统统都舍了,你就得自在了。所以「起自在业因缘」,这句话讲得好,佛就是这样过生活,统统都能舍掉,佛就得大自在。

  我们为什么得不到自在?一天到晚想这些、想那些,妄想很多,忧愁、烦恼一大堆,这就因为我们不肯舍、不肯放下,所以我们要学放下。从哪里学起?就从布施,修布施。布施里面,从布施财开始学起。布施财里面,要锻炼不要执着,学习什么?学习三轮体空,无我相,没有能布施的相,无我在布施给谁的相,亦都没有我在布施什么的相。譬如说,你拿钱去救济灾民,你捐献。不要想,我捐献这些钱,到底能不能够到达灾民的手上?是不是中间会给人贪污去了?想这些东西,那么你的心就不清净,你是叫做着相布施,疑虑很多,这样怎会有功德,怎会有如意,怎能够得自在?所以布施的时候,发一个慈悲心就布施,保持我这个慈悲心的第一念,不要再想第二念。那些疑虑,那些担心,是第二念、第三念,我们统统都不要。我的钱布施出去了,真是给人贪污了,是他有因果,我已经是功德圆满,因为我已经发了心,我又这样做了,所以布施的时候很痛快。所以佛的白毫相光,是这样修出来的,他布施得很自在,很合人意。这个「大白毫相光」,前面有个大字,就是比前面的白毫相光更殊胜。

  好,我们来看第二种光,『瑞毫相光,大瑞毫相光』,这个「瑞」,古时候是指吉祥的意思,我们说祥瑞。这个吉祥,古人一般用一块玉来代表,佩玉是代表吉祥。这个玉,古人也用作信物,是一种凭证。这里它代表地藏菩萨的威神,救度六度里面的众生。地藏的本愿就是给六道众生的凭证,就是信物。只要能够依照地藏法门,《地藏经》所跟我们讲的那些理论、方法去修学,一定能够得到经里面所讲的利益,至少是不堕三恶道,保证人天道;再继续下去,还要提升,超六道轮回。我们能够得到在这一生,往生净土,圆满成佛。所以经里面所讲的,绝无虚言。这是瑞毫相光所代表的这一种凭证。这个「大瑞毫相光」就是讲更殊胜,是一种圆满,没有丝毫缺陷的凭证、凭信,所以很吉祥。

  下面第三种光是『玉毫相光,大玉毫相光』,这个玉,是所谓天地之精英,很难得的。你看看玉,表面很光滑、很温润,所以玉所代表的是温润之德。因此古人所谓仁人君子,常常会佩戴玉石。玉石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养君子温润之德,好像孔子五德,温良恭俭让,这些就是玉石所代表的德。要温和、要礼让、要善良,不可以急躁、不可以暴躁。戴着玉,可以帮我们避免急躁。譬如说,如果有人戴着一个玉镯,戴在手腕上面,如果拍桌子骂人,就很容易把那个玉镯拍碎,所以你不能不温和,不可以急躁。所以「玉毫相光」,是代表自性的性德,就是温润。六道众生里面的习气很重,很急躁、很暴力,我们要把这些不好的习气,统统去除,恢复我们自性中的这些性德。我们自性是「性本善」,孔老夫子所讲的「性相近,习相远」,自性性德,人人具足,但是习性就不相同。习性是我们在六道当中,无始以来熏修、熏习而成的,这些不好的习气,我们统统都要舍离,把凡夫的这些习气去除,恢复我们圣贤本有的性德。所以,这就是玉毫相光所代表的。

  第四种是『紫毫相光,大紫毫相光』,这个紫色,是黑色与红色之间的一种颜色。它是代表什么?红黑相杂,它是代表众生的类别很杂,不相同。众生的习气不同,他造业不同。他所造的因,所得的果都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众生,所见到的这些佛光,「紫毫相光」,统统都能够得到利益。当然,得到利益的大小,全在众生自己,他的根性,他的烦恼习气厚薄不一样,这自然他所得的利益就不一样。

  下面『青毫相光,大青毫相光』,这个青色是代表地狱众生,他们见到的佛光是青色。这里是指在六道里面,造作极重罪业的众生,他都能够见到佛光。所以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本善本觉的,只要能够回头,他就能够一样见到佛光。为什么会堕地狱?因为一念恚瞋,一念迷惑,有这些自私自利的念头,有这些贪瞋痴的烦恼,所以做出那些违背自性的事情。造业必定受果报,因此堕到地狱里面去。

  在造业里面最深重的是障碍人学佛,是断人的法身慧命。杀一个人,这个罪不算很重。如果你杀一个人,那人有福报的,很快他又投胎到人间。可能他的福报更大,那你杀他你会堕地狱,但是对于那个人来讲,他的损害不算很大。但是如果你障碍人学佛,他本来这一生学佛可以成就,但是因为你障碍他,使到他的法身慧命受了损害,这个罪业就重。所以我们千万不可以做这些事情,应该随喜人学佛、帮助人学佛,千万不要障碍人。譬如说这些法宝,这些光盘流通,应该尽力流通,不可以自己收起来不给别人,这样就是障碍人学佛,所得的果报是很严重。虽然堕地狱,只要能够忏悔,一样可以见到佛光,一样可以得度。

  下面第六种是『碧毫相光,大碧毫相光』,这个碧又是绿色,跟青色差不多,它比青色稍为浅一点。这是代表什么?地狱里面利根的这些众生,他虽然在地狱里面,但他根性很利。青莲大师举出两个例子,是提婆达多及阿阇世王,这两个人都在造罪业,当时障碍佛,甚至陷害佛,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这些五逆罪统统都造齐了。所以提婆达多,生生就堕了地狱。那这些都是示现的,提婆达多其实他真正的身分是菩萨,他在这里应化,为我们表演出来,造恶业要堕地狱。这是菩萨才有胆量来演这出戏,凡夫没有胆量这样做。菩萨做了,堕在地狱里面,在地狱里面他没有苦受,因为他功德很大。他跟佛是一唱,这边唱正角,正的正面人物,他就唱反面人物。同台演出,他堕地狱里面,成就佛的功德。所以他在地狱里面,犹如三禅天这样的快乐,一般欲界天的乐都比不上他。这些都是利根的地狱众生,见到的是「碧毫相光」,这种佛光。

  阿阇世王也是造作这些恶业,结果在临终的时候,地狱相现前,他害怕了,忏悔自己的罪业,结果求生极乐世界,得到上品中生,这都是利根的众生。好像我们中国唐朝,有一位叫做张善和的人,他是杀牛的,一生宰牛为生。在临终的时候,见到很多牛头人来索命,这个地狱相现前,他很害怕。正好在这个时候,遇到一位出家人,一位法师劝导他,你要赶紧,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否则的话你会堕地狱。结果张善和因为很恐惧,所以他拼命念佛。没多久,那些牛头人都不见了,他见到阿弥陀佛来了,于是他往生。这些都是见到佛的碧毫相光。从地狱里面,真正忏悔,真正回头,所以能够得度。所以造作了的罪业,关键是要忏悔,忏悔力量不可思议。

  好,我们上半场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里,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见闻利益品第十二」。我们刚才学习了十六种毫相光,我们讲完第六种,现在来看第七种『红毫相光,大红毫相光』。这个红色是代表畜生道,所以「红毫相光」,是畜生所见到的佛光。畜生亦都是可以修行,亦都可以往生净土。古时候人记载畜生道往生的一本书,叫做《物犹如此》,就记载很多畜生道修行而得到善果的。

  我们从黄念祖老居士那里听到,黄老居士是北京人,他的老师是夏莲居老居士。夏老就是汇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的,他亦都是不同凡响的人物。夏老有一次在他家中关房里面闭关念佛,他闭关念佛的时候,有时候是经行,有时候是坐下来念佛。他的屋子里面有只老鼠,跟着夏老念佛。夏老行着念,牠就跟着在后面行。夏老坐下来的时候,那只老鼠亦都坐在夏老两只鞋中间,一齐来修行。结果有一天,夏老经行完之后就打坐念佛,那只老鼠亦都照例来到夏老的两只鞋当中念佛。打坐完了,夏老就起来经行,见到那只老鼠不动,平时牠会动,但现在牠不动。仔细一看,那只老鼠已经往生了。所以说明,畜生道亦都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接引十法界一切众生平等,任何一道的众生,只要能够有信、有愿、有行,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统统都可以来极乐世界。红毫相光是代表畜生道所见到的佛光。所见的佛光,因众生的业力不同,所感应的就不同。

  下面第八种光,『绿毫相光,大绿毫相光』,这个绿色是介乎于青黄两种颜色之间,青色代表地狱,黄色代表饿鬼,这个绿色可以说是代表三恶道。三恶道里面的众生见到的佛光。

  第九种,『金毫相光,大金毫相光』,金是黄色,黄色代表饿鬼。这些饿鬼虽然在恶道里面受苦,但是佛性长存,没有失去。只要因缘成熟,他亦都能够见到佛光,得到度脱。

  第十种,『庆云毫相光,大庆云毫相光』,这个「庆云」,就是我们早晚所见到的彩霞。日出之前,或者黄昏的时候,都会见到天上有彩霞,这些彩霞就是庆云,五颜六色。它代表什么?代表五住烦恼。五住烦恼,其实就是平时我们所讲的三大烦恼,所谓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执着、分别、妄想。见思烦恼就是执着,尘沙就是分别,无明就是妄想。这里用五住烦恼,五住是讲什么?见思烦恼里面有两种,一种是见烦恼,一种是思烦恼。见烦恼就是一住,这个「住」就是「住家」那个住,见烦恼就是「见一切处住地」。思烦恼有三住,这三住包括欲界的、色界的、无色界的,这三界当中的烦恼。这个思惑称为「爱住地」。这些思惑是什么?就是贪、瞋、痴、慢、疑、恶见这六种。所以,见思烦恼合起来就是四住。第五住就是尘沙烦恼及无明烦恼合起来,它叫做「无明住地」。因此五住烦恼,就是我们常讲的妄想、分别、执着,这些烦恼统统都要断。断了执着,你就证得阿罗汉。断了分别,你就是菩萨。断了妄想,你就成佛了。所以「庆云毫相光」,就是代表离五住烦恼,证法身,入一真法界。

  第十一种光是『千轮毫光,大千轮毫光』,轮是圆的,是表示圆满的光。所以第十一种光是圆光,前面十种都是散光。圆光是代表什么?圆法,圆顿大法,能够利益圆顿根性的人。圆顿根性的人,他修学佛法就不困难,因为他悟性很高,所谓一闻千悟,很容易契入佛的境界,这些是上根人。我们现在很难见到,我们讲老实话,都不是上根人,都是中根、下根之人。那么能不能够提升为上根人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用熏修的力量。所以,要常常、不间断的用佛法来熏修自己,使到自己慢慢亦都变成一个上根人。只要有时间,勇猛精进,在佛法里面深入,依教奉行,我们统统都可以变成上根人,变成圆顿根性的人。这个根性不是固定的,所以佛法是因缘生法。你有这个缘分,能够一门深入,长时间的熏修,这样亦都可以成为圆人。佛家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闻法,亦都是无法不圆。所以世间一切法,统统都是圆法。这个圆,是一圆一切圆。如果还有一样没圆,这就是一切都没有圆。

  那么怎样才能够真正圆,得到圆满呢?要放下我们的分别执着,我们就得到圆。如果还有分别,还有执着,那又怎可能圆得到呢?当我们放下分别执着的时候,看见法法都是平等,无深无浅,无大无小,无高无低,亦都无所谓偏与圆之分。有偏有圆,还是没有圆得到,还是有分别执着。所以一切法门都可以含于一法门当中,一法门可以涵盖一切法门。所以浅的佛法,浅的法门,可以包含深的法门,深的可以含浅的,深浅相继,这是《华严经》所讲的。

  譬如说,初住菩萨所证的是浅,等觉菩萨所证的是深,但是浅深不二。这个初住菩萨里面,亦都含有等觉菩萨所证得的法。等觉菩萨所修的,亦都有初住菩萨的法。我们拿现前的例子来讲,我们现在听师父讲《华严经》,《华严经》是最高的法门,这是对菩萨讲的,不是对凡夫讲。但《华严经》里面,亦都含有《弟子规》。《弟子规》是最基本做人的道理,《华严经》里面也有。《华严经》离不开《弟子规》的基础,《弟子规》里面亦都含有《华严经》的道理。会学的人,看《弟子规》就等于看《华严经》,浅深不二,这个才叫做圆,所谓无碍法界。这就是「千轮毫光」所代表。

  第十二种,『宝轮毫光,大宝轮毫光』,这个轮,跟前面的轮意思是一样,表示圆满。这个轮前面加个「宝」字,就说明它有很宝贵的,着重在个宝字。什么是宝?圆顿根性就是宝,很宝贵。因为圆顿根性的人接触到佛法,有这种因缘,他在这一生当中,一定可以成佛。这个因缘,我们今天遇到了,是什么?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是圆法,它里面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跟《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无二无别。我们认真如法修学,可以在这一生超越六道,而且可以超越十法界,证入一真法界。我们如果能够真正相信,那么你就是利根人,你就是圆顿根性的人,你这一生可以成就,这些就是宝。如果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那么这种人就不是利根人,是钝根人,这一生就很难成就。所以,我们遇到这个《地藏经》的根本法轮,一定要努力落实,依教奉行,切实在孝亲尊师,十善业道上面下功夫,打好基础,然后求生净土,这一生就真是可以入一真法界。往生净土,就是入一真法界。所以,能信、能解、能行的人,这个就是宝,非常的宝贵。这是「宝轮毫光」所表的意思。

  下面『日轮毫光,大日轮毫光』。这个「日轮」,是表示日光照耀,太阳就好像日轮一样。太阳光普照大地,是代表什么?菩萨的智慧之光普照。普照就没有私心、没有偏爱,平等普照。一切众生都能够接受到菩萨智慧、光明的照耀。所以这是「日轮毫光」所代表。众生接受的多少,就看众生他自己的根性。根性利的,他所受用的就多;根性钝的,他所受用的就少。诸佛菩萨他对众生的帮助是无私、平等、随缘,绝对不会加一点自己的意思,我喜欢你就给你多一点,不喜欢他就给他少一点?不会。所以这都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我们用心就应该用平等心,用随缘的心,随顺一切众生,绝对不要加自己一点意思。加自己的意思,这样就有执着,这样就不能够随顺,这就不是自然,所以这是迷的现象。佛菩萨是悟的,悟,就不会有执着,不会有分别。所以这是日轮毫光所表的。

\

  下面『月轮毫光,大月轮亮光』,这个月轮,月光很清凉,它代表可以清除我们的烦恼,使我们得到清凉。这亦是代表菩萨住在世间上,随类化身,教化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真正得到清凉自在。这个日、月轮光,它所代表的,都有权实二智。所谓实智,它所照的是理,权智照的是机。理上面能够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只要通达理,你才可以使众生破迷开悟。但是通达理,你还要懂得契机,契机就是用权智,用这个智慧。实智是通达理的智慧,权智是教化众生。所以权实二智,是日、月二光所表的意思。

  第十五种是『宫殿毫光,大宫殿毫光』,宫殿的殿堂很高大,不是一般民居,所以它代表什么?高显的意思,超拔的意思。从哪里超拔?从三恶道中超拔出来,甚至从六道当中超拔出来,甚至从十法界里面超拔出来,最后同成佛果,得到圆满。这是「宫殿毫光」所表的意思。

  在我们修学的法门里面,什么法门可以使我们一生,能够从三恶道、六道,乃至十法界里面超拔出来?对我们凡夫来讲,唯有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才能够帮助我们一生成佛。所以这种方法是最殊胜,而且是最方便的方法。念佛法门很简单,谁不会念?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而且,净土宗里面的经典很少,我们说五经一论,六种经典。这六种当中,随便依靠那一种,你都可以得到成就。所以只要能够通达净土的理,能够明白往生的理论、方法,然后一句佛号念到底,求生极乐世界,这是决定有把握。如果不是念佛法门,其它的法门,这我们很难保证说这一生得到成就。所以,宫殿毫光就是代表,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这一种殊胜无比,能够使到我们一生超拔苦道的法门。

  第十六种光,『海云毫光,大海云毫光』,这个海云,它亦都有圆满的意思。经一开端,为我们说明世尊放光,放无量大光明云。无量光明云最后一种,是大圆满光明云,大圆满。这一段,差不多到法会最后,佛放光,把海云毫光放到最后,亦都是显示大圆满,显示五道众生,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阿修罗是含在五道当中,五道众生同归净土。入净土就是入一真法界,因为一真法界是平等,极乐世界就是平等法界,众生跟佛是平等的,所谓生佛一如,依报跟正报不二,这个是真正平等的法界。《无量寿经》上面记载,每一个往生的人,相貌跟阿弥陀佛都是一模一样,绝对平等。这是「海云毫光」所跟我们显示的,因为海与云,海是无边际,云都可以覆盖着,所以这就是平等一如的意思。这个海水,亦都有一个表示权实二智的意思。海里面有很多波浪,这些波浪大小不同,很多种。不计其数的波浪,都是出于海水。体就是海水,所以体是一,波浪就很多,一多不二。所以,菩萨、佛依这个自性体,这是实智,而产生的权智是教化众生。权智就是有不同的相,而作用是无量无边,所以这是表示权实二智为一体。我们这里就简单的把十六种毫相光所表的意思为大家介绍出来。下面我们继续看经文:

  【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出微妙音。告诸大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听吾今日。于忉利天宫。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于人天中。利益等事。不思议事。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

  『于顶门上,放如是等毫相光已』,这个是总结世尊放光的瑞相。『出微妙音』是放光之后,世尊从口中出这个音声,这个音声是「微妙音」。为什么叫微妙音?一音里面含有一切音,一切音里面含有一切事,所以这个音很微妙。『告诸大众』,这个大众里面,是指忉利天地藏大讲堂里面的所有众生,包括『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这些统统都是地藏菩萨教化的众生。然后佛出这个微妙音讲,这个微妙音是每一个众生都能够听得到,听得很清楚。佛讲法不需要用麦克风,不需要用喇叭,每一个人都能够听得很清楚。

  『听吾今日,于忉利天宫』,这个是佛要我们听,专心的去听,这样才可以明白地藏菩萨不思议的威德。在忉利天宫里面,佛为我们『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本经从一开始到现在,都在赞叹地藏菩萨。赞叹什么?下面就跟我们讲,『于人天中,利益等事』,这是第一种,在人天里面,利益众生。这个人天,其实是包括六道。六道众生,统统都得到地藏菩萨的利益、帮助。六道,我们说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因为每一个众生造业不同,习气都不同,他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面,那菩萨如何能够使到这些众生都能够和睦相处?都能够融合为一体?我们现在说,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那么用什么方法?佛教我们要懂得用六和敬,教我们懂得用四摄法。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自己谦卑,对待他人我们要尊重、敬爱、关怀、帮助、照顾,用真正的、真诚的爱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够真正为众生带来利益。所以我们的心量一定要扩大,佛教我们「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心,包涵宇宙,一切众生与我为一体,用这样一体的爱心对待众生。这是菩萨利益人天的方法。

  下面讲的『不思议事』,「不思议事」是讲,事相上面虽然有种种不同,但是体为一。这个体是不思议之体,好像我们刚才所讲的,海里面虽然波很多,但是体是水,水是一体。虽然是一,但是又能够生出无量无边的事相,所以叫做不思议。体是不思议,事相上面亦都是不思议。

  下面讲的『超圣因事,证十地事』。我们了解体不可思议,那么怎样去修行?地藏菩萨就是教导我们修因证果。「超圣因事」,这是修因,菩萨的六度万行是因,「证十地事」是菩萨所证的果位,这是教导我们修因证果。这个十地,是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利益。

  『毕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这个事就更加殊胜了。菩萨,地藏菩萨用不思议的方便,使到我们能够这一生,在成佛之道上不退,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就是圆满的佛果,无上正等正觉。众生本来就是佛,因为迷惑颠倒才弄成这个样子,所以佛菩萨在世间,就是为我们开显这个事情。正如《法华经》所讲,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生于世,在这个世间示现出来,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使我们毕竟成佛,真正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达到圆满成佛。所以这是地藏菩萨所做的事情。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说是语事。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观世音。从座而起。胡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正在称扬赞叹地藏菩萨之事,这个『说是语事』,就是这个时候,会中就有一位叫做观世音菩萨,『从座而起,胡跪合掌』,向佛致敬,向佛来报告、来请问,他所问的正是时候。观世音菩萨,我们都是非常了解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这个观世音菩萨,我们要明白名号的意思。这个「观」,讲的是能观之智。用什么来观?用智慧来观。这个「世音」,就是所观的境界。所观的境界,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只要有众生需要,观世音菩萨就随机赶赴,来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救苦救难。你只要能够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就能够显灵。《无量寿经》上面讲「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无不解脱。」,这个是真实。

  所以我们看到今年,我们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多灾多难,很多灾难。如果万一遇上了,怎么辨?你只要至诚念观世音菩萨,就可以得到解脱,但是首先你要做一个世间的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最基本是要做到孝亲尊师、十善业道,这样你就一定可以有这个感应。所以现在我们师父上人要求我们大家,净宗的同学,发起大慈悲心,为这个世界,每日念一千声观世音菩萨圣号,回向地球,消灾免难。这个是跟观世音菩萨的本愿相感应。

  观世音菩萨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是一不是二。所以叫做境界与他的能观智慧是一体,众生与他是一体,他才有这样的能力来帮助众生。在这里,观世音菩萨从大会上起来发问,亦都是跟世尊配合。世尊在大会上是老师,观世音菩萨是学生的身分,师生配合得很好,老师准备赞叹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就起来,所以配合得很有默契。我们来看观世音菩萨怎样向佛报告:

  【世尊。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具大慈悲。怜愍罪苦众生。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所有功德及不思议威神之力。】

  观世音向世尊报告,说这一位地藏菩萨摩诃萨有大慈悲,怜愍这些罪苦六道众生。这句说话,由观世音菩萨口中讲出来,就特别有分量。为什么?因为观世音菩萨就是大慈大悲,由他来讲地藏菩萨的大慈大悲,就特别显出地藏菩萨这一种慈悲,确实不亚于观世音菩萨。『于千万亿世界,化千万亿身』,这是讲地藏菩萨在无量世界,化无量身,这个「千万亿」不是数字。何止千万亿?无量无边的世界里面,都会有地藏菩萨的化身。有众生的地方,就有地藏菩萨。

  『所有功德』,这个「功德」,我们要知道,跟福德是不一样的。什么是功德?我们修善能够离开四相的执着,这个就是功德。《金刚经》所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要放下。这样你所修的善法就是功德。如果执着四相,你所修的善就叫做福德,不是功德。要超越六道,往生净土,你要靠功德,不是靠福德,所以我们要学放下四相、放下执着,这个平时要练习。放下执着,就是讲对于世间的那些情执,愈淡愈好,慢慢要放,现在就要放。千万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你想放都放不下。修善的时候,不可以用情执。什么叫情执?你有爱憎,你喜欢的就帮助他,不喜欢的就不帮助他,感情用事。用感情来修善,很容易堕落。譬如说弘法利生,你向别人介绍佛法,你都不可以用感情,要用智慧。如果用感情的,往往都容易堕落。『及不思议威神之力』,这是讲地藏菩萨善巧方便,教化众生不可思议的威神力。好,请看下面经文:

  【我闻世尊与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赞叹地藏菩萨云。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观世音为我们说明,说『十方无量诸佛,异口同音』,一齐来赞叹地藏菩萨他的功德,他的不思议威神力,都赞叹不尽。所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讲他的功德,都讲不尽,所以真正不可思议。为什么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什么功德那么不可思议?地藏菩萨是表示孝亲尊师的功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可以使我们这一生成佛,它是大乘修学的基础。一切诸佛如来成就,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面下功夫,亦都是孝亲尊师的圆满。下面经文说:

  【向者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称扬地藏利益等事。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称扬地藏不思议事。令天龙八部。瞻礼获福。】

  这个『向者』,就是讲刚才,刚才佛放光赞叹地藏。『又蒙世尊,普告大众』,欲赞扬,将要赞扬地藏利益众生之事。这个时候,观世音菩萨就启请『唯愿世尊,为现在未来一切众生』,所以观世音菩萨是为我们来启请世尊,『称扬地藏菩萨不思议事』,使到我们能够获福。『天龙八部』,是包括我们六道中的众生,能够瞻礼地藏菩萨。瞻礼就是生起孝敬之心,这样就能够获福。好,请看下面经文: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

  佛在未赞叹地藏菩萨之前,首先就赞叹观世音菩萨。他说『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这是讲观世音菩萨跟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有缘。其实观世音菩萨是化身一切世界,不仅只娑婆世界。但是这个经是娑婆世界里面讲的,所以特别对我们众生说「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这个因缘是什么?是我们容易得度,因观世音菩萨得度。

  所以,『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这些都是我们六道的罪苦众生,统统都有生老病死等等的苦痛。在苦痛里面,如果能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听见,听闻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功德,见观世音菩萨的形像,生起恋慕之心。生起恋慕就是向他学习,赞扬就是弘法利生,把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向他人介绍。这样这个果报,『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可以毕竟成佛。

  如果没发出离心的,就『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可以在人天里面享福。在享福的过程中,他都不会迷,能够遇到善知识的教化,『因果将熟,遇佛授记』,所以遇到善知识之后,他就能够觉悟,能够依教奉行。他知道人天的福报,不能够长久,所以他都不享人天福,他要修佛道,所以能够「遇佛授记」。怎样遇佛授记?你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自然蒙阿弥陀佛授记,蒙十方诸佛如来授记,开示告诉你,你一定成佛。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功德。

  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学习到这里。在讲解的过程中,如果我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各位大德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

以盲辨色成语名称以盲辨色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

以直抱怨成语名称以直抱怨成语拼音yǐ zhí bào yuàn成...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语名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成...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

以私害公成语名称以私害公成语拼音yǐ sī hài gōng成...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