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4)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2 09:08:08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4)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庚二结劝真修  若不能断杀盗淫三业,则各各有私造别业,或杀或盗,或轻或重。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4)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庚二结劝真修

  若不能断杀盗淫三业,则各各有私造别业,或杀或盗,或轻或重。因各各有私造轻重别业之因,必受地狱之报;于众私同分中,非无定处。阿难前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今佛答各各作业,报有同分地。可知地狱为有定处,非是自然。此约俗谛理言;若在真谛,七趣皆由众生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而发生,妄本无性,当体即空,故曰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汝勖修行以下,正勤真修。佛意谓汝阿难,欲真修实行,求得无上菩堤,首先必须除去贪嗔痴三惑,三惑不除,仍有所贪,即使获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有漏之因,如何可获无漏圣果。况贪等习气不除,遇境复发,纵然上升,亦堕天魔外道。淫习堕魔,盗习堕妖,杀习堕鬼,通名为魔。在魔道中,欲想断妄,倍加虚伪。因外道天魔,皆是邪念,以邪除妄,正如以暴易暴,岂非益增虚伪。所以如来,说此七趣众生,实在可哀,可怜。阿难前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道,以为六道为菩提本有。今佛答言,汝由妄想,自作自受,实非佛所证菩提之咎。作是说者,远指前说,纯情则堕,纯想则飞,若情中杂想,想中有情,则随所趣,自作自受。近指欲得菩提,要除三惑,方名正说;反之,若赞杀盗淫行,无须断除,即是魔王邪说。

\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备明五阴魔境分二。丙初正明禅境分三。丁初结前生后

\

  无闻比丘,误认四禅,以为已证四果。及天报尽时,衰相现前,不求己过,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因堕地狱,其过在无闻。而阿难多闻,亦难免摩登伽难,可知学佛,贵在从闻思修,方可超凡入圣。若因无闻,贪著禅境,即为魔所便,堕于邪道。佛有鉴于此,为护人护法,故无问自说,五阴魔境;令修行人,于诸境界明了,不生贪著,而得成就无上菩提。

  即时,是佛答阿难诸趣,皆由彼彼作业,各各私受,非本来有之时。若无人再问,法会即可圆满结束。但五阴魔境,对于修禅定者,关系重大,不可不知,故佛于师子床,扶七宝几,回身左顾右盼,谓之回紫金山。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等四句是结前。汝犹未识以下,是起后。佛云: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能回心趣向大菩提,无上妙觉;而我亦已说真实修行方法,由三渐次正助二行,便可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必然直达妙觉之家无疑。但汝等犹未能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奢摩他译止,毗婆舍那译观,修行止观,伏断烦恼,出三界,显真心,证菩提,刚与魔事相反,故每于修习定境中,有种种微细魔事发生;若不为汝等说明,恐魔境现前,汝等不能自识,难免正邪不分,认妄作真,对于洗除心垢,亦不得其正确方法,甚至落于邪见。邪见;指行阴中十境,以及识阴中前八种,皆因邪心,而遭堕落。或汝阴魔,指色阴十境,此境甚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或复天魔,指受阴中,招致外魔,以及想阴中,招致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皆因定中稍起妄念,致使鬼神得其方便,恼乱行人。若然修行之人,心中不能明了,则认贼为子,以魔作佛。何止危及法身,伤害慧命,甚至累劫沉沦,宁不可惜。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是指行阴所发十种心魔;及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由自心妄生邪见,得少为足所致。如无闻比丘,仅得四禅,便自妄言,已证圣果;及其天报尽,想心复起,衰相现前,反谓佛言阿罗汉果,不受后有,属于妄语;由是谤佛因缘,而堕阿鼻。佛引此事实为例,以警行者;要在会大众,诚心谛听。吾今当为汝等详细分别开示,有关定中魔境之事。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丁二时众伫诲

  定中魔境,非佛莫辨,对于初学,关系尤深。今闻佛慈,许为详细开示,故阿难并会中有学,皆生欢喜,起立顶礼,俯伏谛听,佛之慈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丁三总别开示分三。戊初总明魔事之由分二。己初正明魔动之由

  有漏,指见思尘沙无明,为有漏因,二种生死是有漏果;九界圣凡所居之土,皆名有漏世界。今云有漏世界,但指圣凡同居士,属依报;十二类生,是正报。佛告阿难,有漏世界中正依二报,虽然业因不同,果报亦殊,但其本具,不变随缘,即妙而明,随缘不变,即明而妙之觉性,周遍圆满,为生佛共依,故众生本具,与诸佛所证,无二无别。但由汝等妄想,迷此觉圆心体之理,而成过咎。妄想,即无明,由于迷理无明,迷失本具理体,而妄欲加明于觉,遂转妙明成无明,转本觉为妄觉,而成无明业相,谓之痴爱发生。无明业相既立,则复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而此能见,必欲有所见,遂于晦昧业相中,发生顽空之相分。谓之生发遍迷,故有空性。由于能见之见分,见于所见之相分,能所对立,而起变化,于顽空中,见有色相,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故曰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此空此界,皆约迷理无明,一念不觉,所生之三细相。自此从迷积迷,执我我所,起惑作业,流转国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无非众生依业所感之依报。虽有净秽之分,同是有漏凡夫所居,而非无漏世界。此皆由于迷本觉真心,而起妄想固执所安立。然则,当知无边虚空,生于汝本觉真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清谓无边际之太空,片云谓一片渺小之浮云,今以至虚至微之一片浮云,点在无穷无际之虚空中,如何渺小,岂能久住。太清喻真心,片云喻虚空,前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尚且如斯渺小不住,况依虚空而建立之身心器界,又在渺小之虚空中,其虚不实,可想而知。假如汝等果能有一人,发明本觉真心。归还于本具佛性,则此由晦昧所成之顽空,应时即皆销灭殒亡,何况结暗成色,依空所立之国土,云何而不振裂?或问,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皆悉销损。然则十方诸佛,成道已久,何以仍存十方虚空。当知此空,是未归元者所见,若一人发真归元,则销灭一人,自分所见虚空;若人人发真归元,则人皆同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唯一常寂光土。今因有漏国土,迷妄众生,未能发真归元,故得见十方虚空,正依二报。

  汝辈修禅,饰三魔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

以理服人成语名称以理服人成语拼音yǐ lǐ fú rén成语...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狸至鼠...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

以疏间亲成语名称以疏间亲成语拼音yǐ shū jiàn qīn成...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语名称以狸致鼠、以冰致绳成...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

以狸致鼠成语名称以狸致鼠成语拼音yǐ lǐ zhì shǔ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