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天宁宝塔赋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7 09:05:52
编者按:2007年暮春,应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寺松纯方丈、廓慧法师的邀请,我国著名辞赋家、文化学者高志其先生为已建成的世界第一高佛塔——天宁宝塔撰写了《天宁宝塔赋》。2007年4月30日,天宁宝塔开光大典之际,分赠给来自全国与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与各界社会人士,《天宁宝塔赋》的博大气势与深刻内涵引起了广泛的赞誉与反响。《天宁宝塔赋》全文5300字,介绍了古称毗陵、兰陵,今谓常州的开邑历史、气候、地理、自然

编者按:

2007年暮春,应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寺松纯方丈、廓慧法师的邀请,我国著名辞赋家、文化学者高志其先生为已建成的世界第一高佛塔——天宁宝塔撰写了《天宁宝塔赋》。

2007年4月30日,天宁宝塔开光大典之际,分赠给来自全国与海内外的高僧大德与各界社会人士,《天宁宝塔赋》的博大气势与深刻内涵引起了广泛的赞誉与反响。

《天宁宝塔赋》全文5300字,介绍了古称毗陵、兰陵,今谓常州的开邑历史、气候、地理、自然风光与人文传承,并着重描述佛教东来后天宁寺建立的历史过程,以及今天建立天宁宝塔的因缘,论述了佛塔对于今天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作用。

赋文指出,塔代表了佛的解脱道精神、普救众生的精神。怎样解脱?以清净心而解脱。怎样普度众生?以大愿心而普度众生。古今中外的一切圣贤,皆发大愿心而救度众生。但以佛的愿心最为彻底、根本而究竟,即大菩提心。为什么?因为佛有大乘般若空性智慧。何为大乘般若空性智慧?文中均一一作了阐述。最后则以我今当如何行、如何学佛清净心、大愿心而结束全文。现发表如下,以为广大读者欣赏与阅读:

天 宁 宝 塔 赋

娑婆世界,百亿日月,无数佛国,皆是毗卢遮那化身释迦,随类恒度众生之道场。伟哉!世尊,无始劫来,现菩萨相,劝发万亿人天大众,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十方世界出世成佛,亦无数次于南瞻部洲震旦国中济度众生。

法华会上,无边无量大菩萨金光煌煜,一一而携恒河沙数眷属,从地涌出,稽首顶礼。呜呼!此皆世尊无量劫来,于此世间度化而成。

为使众生自觉精进,不生懈怠、厌倦与依赖,如子长成,离母独立,亦化众生,世间无常,释迦示现生灭涅槃。尔后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将佛舍利分送世界,亦至震旦吴越,遂使教化盛行矣。

吴越毗陵,又名兰陵,今谓常州,北枕长江川流,东濒太湖浩淼,西毗茅山丘陵,南扼天目山麓。斯地也,朗日沃野而四季分明,钟灵毓秀而物产丰裕,诚为鱼米之乡也。犹史书云“苏常熟,天下足”,故为八邑名都而三吴要辅,春秋吴王四子季札封邑于此。

\

季札者何?三让家国,与世无争;仁心慕义,止兵息戈。孔子仰德,手书墓碑,遂使人文荟萃,泽被后世;民风淳朴,崇仁归厚。是古圣贤之地而龙德正中,兼民间六龙说,故谓华夏龙城也。彼时之际,释迦云:“东方有圣人。”盖圣贤精神一脉亘续而百代相承,遂开一郡一国之风气,俾使儒风蔚然,名宿迭彰,道德文章为东南冠而全国胜欤。

常州西北万绥镇,依山临江,层峦叠嶂,岗阜连绵,是谓齐梁故里而兰陵古墟。有梁武舍宅为寺,曰名慧炬,复有江南四百八十寺,遂开千年象教欤。此所以诸佛眷顾而菩萨垂青,佛恩浩荡而高僧辈出矣。犹近代高僧圆瑛、虚云、星云、敏智等皆于此会聚而复云游弘法,盖为福祉之地而祥瑞生焉。

唐贞观年间,法融禅师来常筑室,论心性空寂,开南宗顿教之先声。天复年间,维亢和尚施舍利而卜寺址,遂名广福,唐末更名齐云寺。北宋熙宁曾名万寿崇宁寺,徽宗元年诏改天宁寺,南宋又改光孝寺并建塔,元代复为天宁寺,遂沿用迄今。天宁寺基广百亩、巍峨宏峻,佛像庄严,僧众鼎盛逾千人。一时法会如海,梵呗咏唱,哀亮清畅,而动天下,遂号“东南第一丛林”也。

千百年间,屡经废兴,迭毁兵燹,文革浩劫,倾危欲圯。 1981年,文治日臻,政策昌明,俾使“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景象再现,美尽东南。十方香客,络绎不绝。

是塔因缘,不可思议。天宁寺主持松纯方丈夜梦法融告曰:“释迦宿世读书修道之地,即塔所在之处。”遂发宏誓,募化修建天宁宝塔。且为礼赞盛世,国泰民安;亦秉佛教塔寺合璧,崇拜观瞻有处,犹彼云:“盛世建塔,祈求天宁。”呜呼!松纯之愿也大矣,是天上天下,普皆安宁;十方世界,普皆和平;亦期众生,皆成佛道。

遂由秉杰列图设案、宏规巨构,诸公大家多方会审。佛历2546年,公元2002年4月行奠基仪式,栉风沐雨,昼夜程工,倍尝艰辛,历经五载,直俟2006年除夕,供众奉仰,而竞事成。但见一塔巍耸,直指碧霄,犹释迦之法身,如黄金山巍巍然而屹于三千大千之外,一真法界之内,俯视十方诸世界。至伟矣!集三教之大成而撷毗陵之灵气,扬唐宋之古风而集建筑之精萃,抒佛门之悲情而立众生之信仰。

今夫天宁宝塔,八角十三层,维高一百五十三点七九米,皆为奇阳之数,占地百半十亩,建筑面积二万七千平米,超逾古今而冠绝中外,盖为世界第一佛塔。

佛历2551年,公元2007年季春,天澄日煦,风和云清,两序海众,圣仪如轨,典礼隆重,光开于镜。

大哉!斯塔,八宗宏开而三教兼容,南传佛教之金刚塔刹,五刹凌空,如斗牛之射而日光曜耀,黄金灿烂而熠熠生辉;正侧观之,皆如一佛二菩萨接迎之像。婆罗浮图台基,丛塔如聚,一塔一佛,一佛一世界,大小三千余,可谓三千大千世界也。犹藏传佛教之曼陀罗坛城,时轮回环而千佛林立。汉传佛教之楼阁塔体,唐风宋韵,豪放雅集,大气泱泱而微妙庄严。壮哉!斯塔,楠木梁柱,金顶玉身。八角檐铃,悬诸周边,风过铃响,清音回荡。观之犹如见佛,闻之恰似听法。与比邻无锡灵山大佛,同显如来无量光明。

乾隆六下江南三至天宁,御笔“龙城象教”匾额赫然中悬,上为朴公题书:“天宁宝塔”。浮图台基,四大金刚威镇四方,八吉铜象目注八维。广场宏阔,锡青铜炉,巨广硕大;大肚弥勒,笑逐颜开。九龙岩柱,东西耸立,蔚为壮观,龙柱映塔,见势成形,环柱瑶池,水湍雾袅而曲尽其妙矣。盖寓龙城象教、山高水长而其源不可溯也。

广场西南,佛足玉经山,旷古长河玉,通体碧绿,如澄似湛,秉日月之精华而承天地之灵气,上印佛陀两足尊,何为两足尊?福慧圆满俱皆无漏欤。

昔佛菩萨及行者,为不伤生灵,皆赤足而行,无漏福慧亦于细微处见精神。诚朴公题曰:两足尊迹,相好庄严。

西侧观音祈愿林,但见三十三应身观音栩栩如生。林树之间,无数红丝带飘然临风,大愿大应,小愿小应。菩萨为悲悯众生故,一一皆遂众生愿,然须正心诚意,不可妄想多欲。

复观丹犀层层,千块佛经碑林,错落有致,卓具匠心。白玉雕琢千座白塔,犹如群山起伏。束身绕塔,百数十米、高近三米仿明五百阿罗汉青石浮雕凌然欲动,兀自气势磅礴,遂转侧徘徊而叹未曾有。

拾阶而上,徐入一层大佛殿,顿感金光灿烂,宛如一真法界,毗卢遮那容色微妙、含笑而迎,文殊、普贤、观音,环列东、西、北面,普皆巍峨庄严,慈悲寂静。此时此刻,心不旁鹜,意不外驰,无声法音,弥于全身,恍若虚空而无尘虑,亦如华藏境界,无际时空,无量诸佛,重重叠叠,相为映现,而含藏无尽。呜呼!此诸佛之本源而毗卢之性海欤。

蓦抬首,四周穹顶,观音应身景泰蓝壁像,湛然微笑,俯听世间祈愿、庇佑护持善众。

最胜处,四壁各长九米、宽六米锻铜浮雕,诠释佛祖“八相成道”圣迹:降兜率、入胎、诞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涅槃。其事其理,或深或浅,起伏跌宕,光彩各异而千载如见。骤低头,噫!遍处御窑金砖,不是皇城而胜似皇城。

二层如愿殿,供奉东方药师琉璃佛、文昌菩萨、送子观音、财神等佛像,俾使众生消灾延寿而学业兢成,子孙绵衍而稼穑丰裕,诚为二转妙果也。

旋下塔基层吉祥大厅,大愿地藏王菩萨净寂垂目。彼菩萨恒誓无尽,以度众生,遂于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际,代佛以司地狱救赎,及主世间福报吉祥。千年檀香雕以稀世珍宝《龙华三会》,由燃灯、释迦、弥勒分别于过去、现在、未来为众生说,指示功程而受记成佛。

更堪叹地宫群落,八明八暗,明则五彩纷呈,七宝会集。佛舍利、僧舍利、天降舍利、大藏经卷、高僧墨宝、诸佛法像、各宗法器与饰物,包罗万象,皆为佛门至宝。暗为密宫,尘封于何?恰似雪域伏藏,且待后人千年开启。

逐层而上,诸阁亦然,明暗相间而陈设珍藏,亦设各类专题会展: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诸佛愿誓,佛本生经,一一故事说不能尽。余如电影演示、历史概述,禅宗法脉、藏教奥义,宛然佛教博物馆也。

十二层古佛殿,供奉天宁寺收藏、八方居士所赠各式金佛、石佛、木佛、泥塑佛等名贵古佛。盖示千年以降,历朝历代皆以道弘而民安。

十三层五方五佛殿,中央毗卢遮那——大日如来,天然水晶,玲珑剔透,启大光明,源自释迦诞生地,历半世纪,由欧入华,亦为镇塔之宝。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俱系和田、寿山、昆仑无暇美玉,夺天工之妙成,而为红、蓝、白、墨四方玉佛围绕,云何五方五佛?意为毗卢遮那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而化四佛。此四智合而为毗卢遮那。犹释迦之两肋士文殊之智、普贤之行,二者合而为佛;犹弥陀之两肋士观音之悲、势至之道,二者合而为佛。盖为性质之分别而本质之和合,性质之相对而本性之绝对也。

五方佛如此,众生焉何?无数众生皆于本源一体流出,无数众生精神皆于精神本源一体流出,复聚地水火风空识而幻化种种形,流浪时空,五阴火宅,受大苦恼。是诸众生皆为起心动念而出,亦为止心息念而归,此即毗卢遮那与诸佛、众生之关系。故曰:心佛众生,等无差别。

千年柚木雕成《灵山盛会》四壁画,释迦演法华而万佛皆朝圣,法华者大法器,成佛之经而经中之王欤!故亿兆人天,踊跃欢喜。皆欲回归诸佛之本源而毗卢之性海。

顶层“梵音阁”, 一尊唐钟,赫然悬挂,身披铭文,重十五吨,尤奇哉矣!一百二十米之高悬,令人唏嘘慨叹。挂而扣钟,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若闻一百零八响钟声,即断一百零八种烦恼,何以故?当作斯观想,钟声于心深处震响。霎时,心中狱墙轰然坍塌,心念妄流嘎然而止,犹如残墙断垣,亦为一切执著,皆随余音袅袅,飘没天际。斯心顿融大千与虚空,而虚空即菩提。何以故?菩提无相故、诸法无相故,为虚空相,故心、虚空、菩提三者无二。遂融万物体性、众生体性而诸佛体性。此时际也,惟大欢喜与祝愿,万亿众生皆菩提。日里行间,立此境界,遂断一百零八种烦恼。

亦如偈曰:“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故每临会考,无数学子皆登高撞钟,以图高中,亦为龙城风景也。新年钟声倾城祈福,十方游客俱聆佛音。是以“高钟第一”、“国泰民安”匾额镶嵌两壁。千年香樟木刻《金刚经》全文、巨型贴金漆画《法华妙典》、《华严大法》与《释迦说法图》、《极乐世界图》奉陈六面。是谓处处指归而在在解脱也。

出槛凭栏,苍穹无际,三千大千,化境无限,焉有东西与南北。远眺龙城,高楼林立,道路交错,人车川流;江河兴会,泉池密布,全城景象,宛然于目。环塔周边,风光旖旎。南望天宁禅寺,黄墙黛瓦,殿宇楼阁,层层叠叠;北瞰红梅公园,绿荫成林,水榭蜿蜒,美景迭放。遥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俱往矣!然可变者乡野城廓、街市通衢;不可变者, 浩浩气势。气势者何?万古历史之蕴育,千年文脉之氤氲,天时气候之温润,山川地理之通达,四郡比邻,回复往向,八方游人,纷至沓来,盖诸因缘和合也。嗟夫!和者至矣。惟佛之理,和合之本源也。和睦、和谐于中生焉;至善、至上于中出焉,遂使社会安宁而世界和平。天宁宝塔由此而立,集诸因缘之胜矣。

塔为佛世间之精神象征,故积物高广,极令严饰,而为众仰见。凡有塔必有经、像,像为佛身,经为佛语,塔为佛心意。

塔为佛彻底解脱之精神,为佛无遮无障之本性,为佛无限自由之本性,为佛如如不动之本性。故见塔即见佛,当南向面塔,合掌而立,稽首顶礼,口持圣号,遂绕塔三匝、七匝乃至四十九匝。复观想己身如佛如塔,遂佛光纷披而法轮回环。何以故?是人皆有佛性,众生皆为未来佛,亦俱塔精神。故身为佛像,语为佛经,心意为佛塔。然无始劫来,何以佛之为佛而众生之为众生欤?

佛以清净身语意,而入清净境界;佛以绝对清净身语意,而入绝对清净境界;佛以清净身语意而获解脱;佛以绝对清净身语意而获绝对解脱。

众生以不清净身语意,而堕不清净之境界;众生以不清净身语意,而堕不清净之相对境界,遂循环生死、轮回六道,分别执著短瞬聚散之物;众生以不清净身语意,而贪嗔痴慢疑五毒俱兴,乃至无始劫来,仍堕相对而未解脱。

故众生身行、言语、心意皆须以佛为榜样,所谓身行清净如佛,不造身业;话语清净如佛,不造口业;心意清净如佛,不造意业。亦《大般涅槃经》云:“如彼金矿,除诸滓秽,以见义故,一切众生同一佛性。”

夫塔之象征非仅为佛如如不动之清净本性,亦为佛解脱众生之本怀与本愿。佛之所行也,非仅解脱一己轮回与回归,更夫解脱众生轮回与回归。焉何解脱?止息心念,但起心动念皆为大愿心。

夫古今中外,一切圣贤皆发大愿心而救赎众生,如儒家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耶稣基督曰:“人子此来,是为救赎古往今来所有之人”;毛泽东曰:“不解放全人类亦不能最后解放自己”。此皆为起心动念之本愿,一切心念皆为实现此恒誓大愿。

但惟佛愿心最为彻底、根本而究竟,是谓菩提心也。然发此大菩提心者,须有大智慧,而大智慧者须明了世间万物之空性。盖为万法相状皆为性质之排列组合,而随缘聚散,生灭无常。惟其本质平等一如,无非粒子与精神。夫惟万法,皆由心生,心生而种种法生,心灭而种种法灭,而万法生灭皆为心之影象与映现。如《金刚经》喻:“说名其法,非名其法,是名其法。”复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斯观”。如我案牍笔墨一应文具,桌椅柜橱等诸家什,俱皆生灭化变、毁坏弃置,复归尘土与空寂,仍还生灭,虚伪不实,乃至屋宇,乃至我身。如我眼前一切事物、生命、大地、天空、世界、宇宙,俱皆如是。遑论情爱瘾嗜、权财名利,是故大千空空无一物,万古空空无大千也。诚慧律云:不见一物,名为见道。然尚须明了空性之为大有、之为恒有,之为终极而之为本源。

所以者何?所谓空性,一切皆空,然空为大空而性为本性,是大空而皆有本性。

所谓空性,万物一体也,万物本源一体也,一体无限大而一体本源无限大。

所谓空性,万物精神一体也,万物精神本源一体也,一体精神无限大而一体精神本源无限大。以此智慧而达佛身语意之绝对清净;以此智慧而达佛如如不动之绝对本性;以此智慧而达佛解脱众生之绝对本怀与本愿。

故说偈曰:

我今绝对清净身,瞻仰绝对解脱塔。

我今绝对清净语,瞻仰绝对解脱塔。

我今绝对清净意,瞻仰绝对解脱塔。

我今绝对清净身,礼敬绝对解脱塔。

\

我今绝对清净语,礼敬绝对解脱塔。

我今绝对清净意,礼敬绝对解脱塔。

我今绝对清净身,皈依绝对解脱塔。

我今绝对清净语,皈依绝对解脱塔。

我今绝对清净意,皈依绝对解脱塔。

普愿天下一切诸众生,俱皆礼敬、皈依与解脱,尽入宇宙之本源而时空之终极——毗卢遮那无边无际之法性海!

高志其 敬撰

二00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编辑:空晴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

以白为黑成语名称以白为黑成语拼音yǐ bái wéi hēi成...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

以筦窥天成语名称以筦窥天成语拼音yǐ guǎn kuī tiān...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

以筌为鱼成语名称以筌为鱼成语拼音yǐ quán wéi yú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语名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成...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以简御繁...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