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如何习修禅定(许士群)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7 09:06:58
如何习修禅定许士群 实修禅定或对修定有体验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何谓禅定,却是不容易一下子讲清楚的。就像呼吸,不知何时才呼吸够一样。而禅定对生命的意义,正如呼吸空气对人的关系一般。禅定与定的不同「定」是把它镇住,不要让它动。然而内在世界的动,决非外力的定所能镇伏的。事实必须有另外一种功夫,姑且把它定义为「禅定」。禅定与定有其差异性。 禅定是可以很清楚地透过一种简单的训练方式,让自已的身心安止下来。「
如何习修禅定许士群 实修禅定或对修定有体验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何谓禅定,却是不容易一下子讲清楚的。就像呼吸,不知何时才呼吸够一样。而禅定对生命的意义,正如呼吸空气对人的关系一般。禅定与定的不同「定」是把它镇住,不要让它动。然而内在世界的动,决非外力的定所能镇伏的。事实必须有另外一种功夫,姑且把它定义为「禅定」。禅定与定有其差异性。 禅定是可以很清楚地透过一种简单的训练方式,让自已的身心安止下来。「身」是指外在可以看到的行为。「心」是指内在种种影像或是想象的念头。而禅定与一般的定其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一般的定是不动叫做「定」。「禅定」即是如如不动,「如如」的意思是可随顺的,不将内在与外在区分为二,是一体的。随顺因缘的定境却如影随形般活泼。禅定与生命的意义 禅定之须要,一如呼吸空气之重要,亦如航海人之须要灯塔。缺乏禅定能力的人,几乎无法觉察自已生命的状况,容易陷入不安、彷徨、掉举、混乱的状态。禅定的观照力就像导航的夜明灯一样,透过禅定的观照,生命一旦陷入黑暗、混乱,皆能看得清清楚楚。 禅定与生命互动之关系,更可喻为「自明灯」。一个具备禅定生命能力的人,就像是自明灯一样,他可以借着自己发亮,无须别人来引导他。很多人一直走不出被引导的范畴,因为他须要依赖,须要拉拔。具备禅定功夫的人,已经渐渐脱离依赖的感觉,也渐渐脱离被拉拔的须求,他可透过自照,自己照亮自己,让自己生命肯定下来。如若生命旅程有个坐标,有个点的话,他很清楚自己在生命坐标的哪一点上。生命旅程有指标,就不必再骑驴找马。有了禅定功夫,会把握当下,面对现实;可以一面追求完美,也一面接受当下的残缺。 所谓生命,就是佛法所讲的五蕴展现状况,色身是物质现象,感情、理智、意志力则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互动的展现。禅定与生命的关系,即是五蕴有任何展现都非常清楚,在哪个时空展现、互动如何,无不了了分明。禅定之于生命,一如呼吸之于生命,是如此相关而重要。更严密地说,禅定就是生命的资粮。禅定与修行 有些人认为修习禅定就是要闭关,要离群索居,时间表排得很紧密,就像机器人一般照着做。认为这样就是吃苦,就是修行。甚至有的人会强迫自己一个星期不要吃饭,几乎要饿死了,还坚强地绝不改变意志,忍耐到底。 真正的修行应是对身心直接有益,且能体验的。修行的简单定义就是要拿掉烦恼,要解除烦恼。如此认识修行,方能与生活搭上关系。烦恼的内涵往往因时空条件不一样而有差异。有些人以为不要去想就没烦恼,但对自己身心状况清楚的人,都会明白那是自欺欺人。如果不想就可以没有烦恼,那么大家都不想,就没烦恼了。事实不然,有人故意不想,却没察觉到,「不想」其实已经在想;坚持不用力,其实已经在用力,未察觉罢了。 我有一次,爬大霸尖山,与避难小屋的工人聊天,我们说远离都市来爬山真好,他们却说住在山上住腻了,想去台中逛街。人性几乎部是这样,在这儿待腻了,就想去别地方。几乎百分之九十九.九的人如此,但我们宁可把自己当成是多数中的正常者,因正常所以可以修行,可提升自己。人基本上是骑驴找马的心态,不妨以一个正常人的眼光来看自己,接纳我就是不完美的事实,正因如此才能享受进步的快乐,做个有进步机会的人。 禅定与修行建立于时时清楚自己身心变化的过程。修行如果是用来处理烦恼,则必须看清楚烦恼的产生及其解除的过程。譬如从台南出发到台北去玩,往返的过程,就好像身心展现的过程。如何清楚它,就必须有禅定。万一迷路,或作计划,或停留多久,接触了谁,看了什么东西,情绪起伏如何,都清楚明白,这清楚的感觉就是禅定。这些行为是身心的展现,亦即生命的展现。简言之,禅定是用来观照我们身心的变化,尤其是烦恼起伏与消失的变化,禅定扮演明灯的角色。如果一个人缺乏禅定能力,说是在修行,不妨给它一个譬喻,像是一个人关在黑暗的房间里摸索,可能会找到所要找的东西,但是却带着害怕与没有把握去摸索,既如此难过,何不打开电灯,看清楚室内的一切,效率会更好,会走得更笃定,更有信心。禅定与修行即是建立在明灯与指引的关系上。 禅定与缠定、明与无明之间,其界定是一种秩序感与混乱感。禅定最大的功能是我们能够很清楚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在做什么,明白自己身心状况。当我们能察觉身心的展现时,就比较有能力知道有什么外力把我们拉着走,造成零乱、干扰。通常我们的心是胡思乱想,到处乱窜。人在这里,心在别的地方。短短的一分钟,很多念头跑进来,幻想未来,回忆过去,尤其是不如意之事,掌握大部份的脑海、大部份记忆。往往不如意之事与混乱的念头,会把我们的心思弄得非常零乱,等于把我们缠住了一样,所以我形容没有禅定功夫的人是另外一种缠定,被缠住跑不掉了,对自己的身心没有办法

\

掌握。简单说,有禅定功夫的人,同样面对不同环境,但可以看清楚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甚至可驾御外在干扰;没有禅定功夫的人,会被干扰拉着走,不能自己。修习禅定如何下手? 整个修行的次第三十七道品将入正定摆在最后,两人真正解脱烦恼那种涅槃的感受,就是正定的感受。那么,正定的感受是什么?就是禅定的感受。依我自己的感觉,我认为涅槃就是正定,正定的意思是在很专注的状况下,没有任何负担,没有紧张、焦虑、不安,没有任何苦受。这样的状况,我把它定义为涅槃,这个定义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当一个人对生命意义体验到某种程度时,对事情的看法将相对地提升到较高层次。解脱道就是要面对身心状况的展现。当心有千千结,剪不断理还乱时,无论是凡夫或是觉者,同样要面对其人、事、物的互动,而一个觉者则只看到现象,所有状况展现,没有任何心理的负担,而且是很清楚,这就是正定。人能如此,方能活得自在,活得快乐。 正定就是正禅定,如何下手?以下列出十二点,提供修行的朋友们作参考:1﹒从零出发 对任何一件事不要预设立场,任何时刻都是第一步。这样的观念,我一直在作试验。有一次带孩子去拉拉山玩,当小孩爬阶梯,愈爬愈高,超越我的头顶时,我的反应是太高了,可能有危险。孩子却说:「爸爸,你不要担心,我现在爬的这层,把它当作第 一层,就不会怕了。」当我们内在有不安时,马上停下来看,认为这不安、紧张之展现,是生平第一次,只有这样来看,才能看清楚目前紧张状态。我们很容易自己紧张,脑筋胡思乱想,于是剪不断理还乱,却没有办法面对它,只好想一些其它事情。变得旧的烦恼不去,新的烦恼又不断地加入,人不断地受捆绑。 由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从零出发是重新面对。曾经有一个人侮辱佛陀,第二天又遇到那人时,阿难想要与他吵架或报复,佛陀就劝说,他已不是昨天侮辱我的那个人——重新出发,莫记恨。最好不要让过去不愉快 的事情,重现在这个时候,一切从零出发。2.止 止的训练可譬若:我稳定地站在这里,无论四周围如何变化,我就是停在这里。就像站在大马路中央的安全岛上,两边的车子奔驰过去是他们的事,我就站在这里。那样的感觉,就是当外在人、事、物,一一展现的时候,我依然十分笃定在这儿。又像人站在高山上,有风吹过来,我站在这里,就是不离开,任风怎么吹都无动于衷。用这

\

样的心情去面对情绪,不愉快的事情来时,我不会躲起来、抱棉被、冲冷水澡、到海边去。我就是这样子如实面对,但这不是与自己过意不去,也不是负气,而是很清楚。 3﹒分段 当观照能力尚未训练到某种程度时,不容易同时观照很多情绪,甚至观照外在东西都不容易。我们可以训练闭一只眼数电线杆,数一百支电线杆。若是愈数愈乱,不妨分段来看,先算10支,再10支,慢慢增加,宁可一次10支算清楚,也不要一次算50支,否则算一算还要担心,不知准确否。因担心就容易零乱,零乱则无效。所以不妨分段来算。此外也可训练画线,例如每条线间隔0.lcm,每一次画10条,可训练专注能力。很多外在训练方式,可培养内在观照力。可藉分段来表现。4.慢 处理内在的烦恼,就像是算外在的东西一样,与其讲求快速,造成模糊没把握,不如慢下来讲求效率。我们若把效率定义为:以时间加上清楚,加上准确性,那么就会让自己放慢下来。每一次看,都是具体的、明朗的、确定的──看情绪也是如此。当情绪来时,要发脾气了,可能会肚子紧一下,气一上来,那么就慢慢地看,若那个「气」如何上来。通常人只会看到摔出去的东西破了,他拿起来就只是丢,发现自己在生气了,花瓶已破碎了。从他起心动念,想要抓瓶子到摔出去的过程,有一连串分解动作,但他没有看到。只是看到摔出去的杯子破了,然后是后悔。假使一开始看到气上来时,甚至来不及看到,就看到手里抓杯子在空中,也可以停下来,好在杯子没摔出去,尚能挽回。「慢」可看清楚这些。「慢」就是把距离明朗化,把时间、把间隔明朗化。每个人的快慢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一个射箭很准的人,他可看到箭的过程,但对一个盲眼人来说,甚么都看不清楚。看得清楚与看不清楚,它的差距是这么大。 5.松 除了看清楚事情以外,还是有东西被束缚住了。松的意义是不须要任何负担,没有任何外物束缚。松的感觉得容易体验,如果现在什么事情都不想,没有身体的感觉,只有专注在呼吸,这也是松的感觉。我现在摸摸肩膀,觉得肩膀肌肉拉紧,把它放松,没有肌肉的感觉,没有紧的感觉,那就是松。此外,心情的松是:现在就没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做到不要被第二种现象捆绑,只有一个感觉,那个感觉是什么?每个时空都不一样,只有一个感觉,那叫做松。6.清楚  清楚身心展现,是观察的首要目标,看清楚了才知内容是什么?尤其是烦恼的内容,惟有看清楚了才会有办法抓出症结点,才会知道它的成、住、异、灭,才会知道它的形成因缘条件,然后才能够知道卡在那里,该斩断什么,让留下什么,该加入什么,直到身心平衡,情绪归零,处于寂静状态。7.重现 重现就是加强我们的训练能力和记忆能力。若要清楚记忆,以纯熟的技巧使印象深刻,不断重现会加强效果。重现的意思也是让我们能看清楚,因为要具体知道,看到的是什么东西,要不断地自我回馈,再回来看,直到确定这样没错了,再进行下一步训练。当我们对自己起疑情时,不妨重新看一下。一旦重现,另一种能量会产生,会自我检讨,过去的烦恼是否有残余在脑海中,没有拿掉?我们经常有烦恼的轮回「重现」,往往以逃避、压制、忍耐的方式,例如到海边跑二百公尺,来处理烦恼。事实上,就在那时候,可能是因为转移,或心情故意放松,也许可以暂时把烦恼的感觉拿掉,但是否在记忆中有残存呢?倘能训练重现的功夫,经常把影像调回来看,静坐下来,将记忆中不愉快的情景调回来,不断调回来看。(调回情景并非调回情绪)调回来看时,我们身心可能会有些变化,有不高兴,闷闷的,那表示有残余情绪没处理,这时就要处理。人没事就来看看有没有情绪,这是好方式。8.出离 出离与厌离是不一样的。厌离是对一个不喜欢的东西,认为已经造成损耗,只想尽速离开,但是这样做会有危险,因修行不到家,趋乐避苦的心态还很强,会厌离。可能光是厌离苦,会趋向于乐;避掉瞋会趋向贪。我们不能察觉瞋有时会戴假面具变成贪,苦戴假面具变成乐,结果没看清楚假面具,经常会陷入错误判断中。出离心的意思是说,我要跳出情境,客观地回去看,检定自己到底出离了多少?不管是苦受或乐受,要出离来看,也就是客观化地看。9.看「它」 如何客观化地看呢?烦恼的时候,先不要想为何有烦恼,只看到烦恼本身,烦恼本身是什么?当然会在身心、感受、念头上展现出来,我们把它看清楚就好,不用管「是谁在看?」只是看而已,久而久之就会具备一种能力,可随时出来看看情绪,看身心变化会觉得很妙。看久之后,会发现我在看一个构造在那边动,会认为一团气在那边跑,而不是我的气在跑。我是气在跑与一团气在跑是不一样的。因为一旦有了我的气在跑时,会把它掩饰下来。因为在别人眼中,我是有修养人,于是为了自我保护,为了面子问题,贪就来,苦就来。如能看清楚,就是佛陀看佛陀,相见两欢。看情绪也是这样看着它。10.同步行 其实人不要去厌恶自己有烦恼。若本身有烦恼,又再讨厌有烦恼,就变成第二支箭,生出第二个苦来。为何不要去排斥它,因我们有了烦恼,应该先看清楚它,才能了解为何有烦恼。如有烦恼,马上陷入讨厌烦恼,坚持不要它,然而烦恼本身决不因你讨厌它而消失。这样的讨厌,岂不为自己加上更多的苦?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它同步,和烦恼聊天,跟烦恼一起成长、消失、提升,只有和它同步行才能了解它,和它沟通才能化解它,化解掉就没烦恼,就不须要为烦恼而烦恼。所以还在修行的人,千万不要替自己背书,以为我修行一年就要当觉者、圣人,不要给自己包袱,否则会压死人。容许自己有烦恼,但不要自己制造烦恼,须承认、接纳烦恼。我们追求完美,也要接纳当下的残缺。只有接纳烦恼,才能与烦恼作同命鸳鸯,才能从中了解,化解掉。你若不接纳,就是排斥它,制造瞋心。制造瞋心时,前面烦恼的来源,就看不到,就业上加业,烦恼会更多。11.四念处 禅定要如何在四念处上来用,是我们在修行上时时强调的。禅定是当情绪生起时,随时观照身心变化,身体上出现的状况,感受上出现什么,起什么念头。这些身心变化和起情绪有互动关系,它是因缘。禅定与四念处的关系是用来观照身、受、心、法之变化展现。禅定与八正道的关系,即是利用禅定的察觉能力来了解凡事都是有因有缘,烦恼也好,外在事相也好,世间是无常、无我的,是依照四圣谛来展现的,必须认知问题产生之原因及其消除、消除的过程,与消除的方法。每件事、事理,包括烦恼也是有因有缘的。有这样的见识,就是所谓的正见。正见的内涵,必须具备禅定功夫,才能看清楚。 正思惟,必须看清楚你在想什么?那件事情与你想的内容,跟你要解决的事,到底有没有关系?你的思想有没有带着贪念、瞋念?是否不怀好意?有没有正面性?这些都要看清楚。正语、正命也是如。此有人把爱语解释为:讲柔软的话、温馨的话、让人掉眼泪的话。事实上、爱语真正的用意是正语,是有帮助,有正念的话。有时怒目金刚亦是爱语。是否爱语,端看其行为因果关系、出发点如何? 正命是要从事正当工作来赡养你的生命,或对社会付出,能给予正面开展价值性。 正勤是说有个努力方向。不好的东西,不要让它产生,好的让它继续扩大,必须看清楚。对身心有帮助的,或是有破坏的,都要看清楚。正念也就是四念处,对身心展现必须很明确。12.正定 修行追求最后须契入正定。再强调一句话,禅定并不是要我们追求一禅、二禅、三禅、四禅。禅定是能够安顿身心,身心统一的状态。所谓身心统一的状态,就是一个非常笃定的感觉,非常清楚,做一件事就专心做那件事,而且不会让自己过份消耗体力,也不会堕落,流于安逸。禅定功夫训练到这种程度,就可以了。若是让自己修到如槁木死灰,自认与全世界无关…‥。禅定不是那种定法,而是清楚知道台湾目前发生什么事,明白这件事与我有何关系,我应该以何种态度来和这事互动。我的能力在那里?能做多少?心态如何?应该把自己引导向有帮助的正面,这才是正定修行。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

以眦睚杀人成语名称以眦睚杀人成语拼音yǐ zì yá sh...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

以眼还眼成语名称以眼还眼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成...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

以白诋青成语名称以白诋青成语拼音yǐ bái dǐ qīng成...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

以石投卵成语名称以石投卵成语拼音yǐ shí tóu luǎn成...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以私废公...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