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功德网
标题

如何分辨三种菩提?

来源:大悲咒功德网作者:时间:2019-10-28 09:06:02
如何分辨三种菩提?

如何分辨三种菩提?

\

善生言:“世尊,如您所说,菩萨有两种:一种在家、一种出家。 “菩提有三种:一种声闻菩提、一种缘觉菩提、一种诸佛菩提。倘若证得菩提即可名之为佛,为什么声闻、辟支佛等同样证得菩提,却不可称之为佛?若说觉悟诸法法性①、认识万物本质,即可名之为佛,那么,声闻、缘觉也能觉悟万物法性,为何不可称之为佛?若说得一切智②者即可名之为佛,那么,声闻、缘觉也能得获一切智,为何不可称之为佛?所谓‘一切',即是苦、集、灭、道四谛③。”①法性:诸法(万物)真实体性,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的真实不变的本性,又叫“真如法性”、“真如”。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叫“法本”。《大智度论》讲,一切法有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烛,蜡烛燃烧即会熔化,顿失以前之相,因为它是不固定的,故分别求之,则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空即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②一切智: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③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真理。一、苦谛:指三界生死轮回之苦。二、集谛:也叫“习谛”。“集”是“积聚感招”的意思。一切众生,由于贪嗔愚痴的缘故,产生各种善恶行为,感招种种苦果。上述两谛,集是因,苦是果。三、灭谛:灭尽三界种种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这就叫“灭”,也叫“了脱生死”,从此不再轮回三界,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是解脱。四、道谛:“道”是“通达”、“道路”的意思,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手段和道路,比如八正道等,这就是“道”。上述两谛,道是因,灭是果。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第一、从听闻佛的教导证得;第二、从思惟十二因缘①而得;第三、通过自己修行证得。①十二因缘:构成有情众生得以生存的十二个条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一、无明:指过去无始之烦恼。二、行:因为烦恼,而有各种善恶行业。三、识:依过去之业,而有现世受胎之一念。四、名色:在母亲胎中,心、身逐渐发育。“名”就是“心”,因为心看不见、摸不着,只是一个“名”,因此叫“名”;“色”即眼、耳等身体。五、六处:即六根,这时的胎儿,六根已经具足,即将出生。六、触:胎儿出生后至二三岁间,对事物还不能识别苦乐,但是已有感触。七、受:六七岁后。逐渐对事物能够识别苦乐,而有感受。八、爱:十四五岁以后,生起种种强烈爱欲。九、取:成人以后,爱欲旺盛,知道求取。十、有:为了“爱”和“取”,身心行善作恶,作种种业,将来必获相应果报。“有”:“有业有果”的意思。十一、生:依照现在所造之业,未来必然投生六道。十二、老死:有生必有老,乃至死亡。 “声闻之人,通过听闻佛法,证得菩提,所以不可名之为佛;辟支佛人,通过自己思惟,证得很少一点菩提,因而叫做辟支佛;如来世尊,无师自悟,不依多闻、不依思惟,通过修行证得菩提、觉悟一切,因而名之为佛。 “善男子,诸佛明了诸法法性,认识万物本质,故而名之为佛。法性有两种:第一、总相;第二、别相①。声闻之人,只知道万物本质的总相,所以不可称之为佛;辟支佛人与声闻一样,也只知道总相,而且不是通过听闻得获,所以名叫辟支佛,不可称之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明了,不依多闻、不依思惟,无师自悟,从修行证得菩提,因而名之为佛。①总相、别相:总括全体状态,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的、特殊的状态,称为别相。比如“无常”、“无我”等相,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而水之湿相则为别相。 “善男子,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明了,智慧具足。声闻、缘觉虽然觉知苦寂灭道四谛真理,但是只知总相、不知别相,智慧尚不圆满,因为这个原因,不可名之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明了,智慧具足,故而名之为佛。 “善男子,譬如兔、马、香象①同时穿越恒河,兔子四脚完全踩不到河底,浮着水面而过;马匹四脚有时踩着河底、有时踩不到河底,半沉半浮而过;只有强壮的香象,四脚完全踩着河底,稳健而过。这恒河水,就好比生死十二因缘,声闻渡过时,好比小兔;缘觉横渡时,犹如马匹;如来跨渡,就似勇猛的香象,因此,如来得名为佛。①香象:鬓角可分泌香气的大象。《大毗婆沙论》讲,香象其力特强,普通十象之力仅可抵一香象。 “声闻、缘觉虽然烦恼断除,但是不断习气①;如来能够拔除一切烦恼、习气的根源,所以名之为佛。①习气:又叫“烦恼习”、“余习”、“残气”。人的思想及行为,尤其是烦恼,经常生起,会熏习于人们心中,好比盛放香料的箧子,香料取出后,箧内犹存香气。习气也是这样,烦恼的正体(正使)虽然灭除,习惯气分有时依然尚存。佛典中记载,难陀之淫习、舍利弗及摩诃迦叶之嗔习、卑陵伽婆跋之慢习、摩头婆私吒之跳戏习、骄梵钵提之牛业习等,均为习气。唯有佛乃能永断烦恼正使及其习气。 “善男子,疑惑不决①有两种:第一、障碍善法生起的烦恼②疑,第二、非善非恶的无记③疑。声闻、缘觉等二乘之人烦恼疑已断、无记疑未断;如来两疑俱断,所以名之为佛。①疑:对于佛教真理犹豫不决之心。修行人须到小乘预流果以上、菩萨初地以上方能断疑。②烦恼:又叫“惑”,一切妨碍觉悟的精神作用,通称为烦恼。烦恼很多,而贪、嗔、痴三惑为一切烦恼的根源。③无记: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无记指的是不会招感善恶果报的思想言行等。 “善男子,声闻之人听闻诸佛言声教导,得悟我空、人空,不再愿求多闻佛法;缘觉之人通过思惟,得悟我空、人空,也不再愿求更多思惟;佛于多闻以及思惟两个方面,心无厌倦,因此名之为佛。 “善男子,譬如干净的物品,必须放在干净的器皿之中,这样才能做到表里俱净。声闻、缘觉虽然智慧清净,但是业报所感得的身心这个‘容器’不够清净;如来则不然,智慧及身心悉皆清净,因此名之为佛。 “善男子,清净有两种:第一、智慧清净;第二、思想言行清净。声闻、缘觉虽然智慧清净,但思想言行尚不完全清净;如来世尊智慧、言行悉皆清净,因此名之为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只能自利,难以利他,自利利他之行有限;如来世尊自利、利他之行无有边际,因此名之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之间,破除两种障碍:第一、智障①,第二、解脱障②,因此名之为佛。如来具足智因③、智果④,因此名之为佛。①智障:真如智慧的障碍,即“所知障”,指执着自己错误的认识,自以为是,从而障蔽了真如根本智。②解脱障:涅槃解脱的障碍,即“烦恼障”,指扰乱众生身心,障碍众生解脱的一切烦恼。③智因:智慧之因——菩提心。④智果:智慧之果——佛果。 “善男子,如来所说一致无二,正确无谬,毫无虚妄。如来智慧无碍、乐说①无碍,具足因智,了知万物之因;具足时智,知一切时、一切事;具足相智,了知万物形貌状态。如来所说没有遮掩隐瞒,无须守护,毫无过失。一切众生烦恼生起和灭除的因缘,如来悉知;不受利益、损失、赞誉、毁谤、称道、讥讽、苦痛、快乐等世间八法②影响和污染;有大怜悯,救度一切众生,拔除一切众生痛苦烦恼,具足十力③、四无所畏④、大悲三念⑤,身心两种力量悉皆充满。①乐说:四无碍之一,知晓众生乐意所在,所说闻者愿听、乐听。“四无碍”即指四种自由自在而无所滞碍的理解能力(即智解)及言语表达能力(即辩才),均以智慧为本质,故称“四无碍智”。四无碍就理解能力而言,称为“四无碍解”;就言语表达能力而言,称为“四无碍辩”,即“乐说无碍”。另外,此四无碍又是化度众生之法,故亦称“四化法”。②八法:也叫“八风”。乃指世间八法。《增一阿含经》则将有利、无利、闻名、不名闻、有论议、无论议、苦、乐视为八法。③十力:即如来所具有的十种智力。④四无所畏:指佛菩萨说法时具有四种无所惧畏的自信。⑤大悲三念:佛以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三种之念中,而无欢喜忧愁之情:一、众生信佛,如来亦不生欢喜之心,始终保持正念正智。二、众生不信佛,如来亦不生忧恼,始终保持正念正智。三、众生中有人信佛、有人不信佛,如来知之,不生悲欢之心,始终保持正念正智。 “什么叫身力充足呢?善男子,三十三①天有一座大城,名叫‘善见’。此城方圆十万里,宫殿楼阁上百万,天神有一千零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位之多,夏三月②的时候,天主释提桓因欲去波利多林③畅游娱乐。乾陀山④上有一头健壮的香象,名叫伊罗钵那,长有七头,帝释天释提桓因只要心中念头一动,瞬间香象即快速过来。这时,善见城中所有的天神,都坐到香象头上,尔后立即出发,前往波利多林。波利多林距离善见城五十由延⑤。此象力量,巨大无比,超越一切香象。然而,一万八千头这样的香象合到一起,其力量也只有如来一节指头的力量大。因此,如来身体的力量,超越一切众生。世界无边、众生无边,如来心力也是这样,无穷无尽,无有边际。因而,只有如来可以称之为佛;佛之称号,不是声闻、缘觉等二乘人能够担当。①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叫“忉利天”,天主释提桓因也叫“帝释”,相当于中国民间信仰的玉皇大帝,为佛教护法天神,位居欲界第二天的须弥山顶,中央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的地方。据《正法念经》讲,佛母摩耶夫人命终之后,即生于此天。为报母恩,佛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②夏三月:即夏季。③波利多林:即波利多树林。波利多树,即“香遍树”,为树中之王。④乾陀山:即香树山。⑤由延:即“由旬”,古印度里程单位,为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约三十至四十里。 “因此,如来名叫无上师①、大丈夫、人中香象、人中狮子、人中龙王、调御示导②、大船师③、大医师④、大牛之王⑤、人中牛王、清净莲花⑥、无师独觉、众生眼目、大施主、大沙门⑦、大婆罗门⑧。如来身心清净,严持戒律,勤奋努力,精进不懈,故而能够到达彼岸,得获解脱。①无上师:最高无上的导师。②调御示导:调伏教化开导一切众生。③大船师:渡一切众生至涅槃彼岸。④大医王:医治一切众生身心烦恼之病。⑤大牛王:荷负一切众生。⑥清净莲花:清净无染。⑦沙门:出家人的总称。⑧婆罗门:印度四姓中,地位最尊贵的僧侣阶层。“大婆罗门”喻指佛陀之无上尊贵。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然也有菩提,却没有上述无上功德,是故只有如来可以名之为佛。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种出家、一种在家。出家菩萨分清、认识这三种菩提,这个不难;在家菩萨要分清、认识这三种菩提,确实很难!为什么呢?在家之人有许多恶因缘缠绕。”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

以玉抵鹊成语名称以玉抵鹊成语拼音yǐ yù dǐ què成语...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点带面...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煎止燔...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

以玉抵乌成语名称以玉抵乌成语拼音yǐ yù dǐ wū成语...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

以珠弹雀成语名称以珠弹雀成语拼音yǐ zhū tán què成...

最新文章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终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行者,要有恒久...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的...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

情深而不诡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深而不诡摘自南北...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_1

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情由忆...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古诗原文[挑错/...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古诗原文[挑错/完...

手机版 网站地图